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一种艺术可以表现出一种空间感形,并且可以互相移易地表现它们的空间感形。西洋绘画在希腊及古典主义画风里所表现的是偏于雕刻的和建筑的空间意识。文艺复兴以后,西洋绘画发展到印象主义,空间情绪寄托在光影彩色明暗里面。
          那么,中国画中的空间意识是怎样?我说:它是基于中国的特有艺术书法的空间表现力。
          中国画里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染衬托(中国水墨画并不是光影的实写,而仍是一种抽象的笔墨表现),也不是移写雕像立体及建筑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形。确切地说,是一种“书法的空间创造”。中国绘画以书法为基础,就同西画通于雕刻建筑的意匠。我们现在研究书法的空间表现力,可以了解中国画的空间意识。
          书画的神彩皆生于用笔。用笔有三忌,就是板、刻、结。“板”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状物平扁,不能圆混”(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用笔不板,就能状物不平扁而有圆浑的立体味。中国的字不像西洋字由多寡不同的字母所拼成,而是每一个字占据齐一固定的空间,在写字时用笔画,如横、直、撇、捺、钩、点,结成一个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生命单位”,同时也就成为一个“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四隅相招,大小相副,长短阔狭,临时变适”(见运笔姿势诀),“八方点画环拱中心”(见盛熙明《法书考》)的一个“空间单位”。
          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味的艺术品。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唐代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因悟草书;吴道子观裴将军舞剑而画法益进。书画都通于舞。它的空间感觉也同于舞蹈与音乐所引起的力线律动的空间感觉。书法中所谓气势,所谓结构,所谓力透纸背,都是表现这书法的空间意境。一件表现生动的艺术品,必然地同时表现空间感。因为一切动作以空间为条件,为间架。若果能状物生动,像中国画绘一枝竹影,几叶兰草,纵不画背景环境,而一片空间,宛然在目,风光日影,如绕前后。又如中国剧台,毫无布景,单凭动作暗示景界。
          中国人画兰竹,不象西洋人写静物,须站在固定地位,依据透视法画出。他是临空地从四面八方抽取那迎风映日偃仰婀娜的姿态,舍弃一切背景,甚至于捐弃色相,参考月下映窗的影子,融会于心,胸有成竹,然后拿点线的纵横,写字的笔法,描出它的生命神韵。在这样的场合,“下笔便有凹凸之形”,透视法是用不着了。画境是在一种“灵的空间”,就像一幅好字也表现一个灵的空间一样。
          恽南田《评画》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这一种永恒的灵的空间,是中国画的造境,而这空间的构成是依于书法。
    (摘编自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洋绘画受雕刻和建筑的影响,画风里表现出空间意识,而空间情绪寄托在光影彩色明暗里面。
    B.中国画的空间改造与西洋画不同,是一种书法的空间创造,类似音乐和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形。
    C.西洋人写静物,依据透视法画出。中国人画兰竹则不然,单是用写字的笔法,就描出其生命神韵。
    D.凡是表现生动的艺术品,必然会表现出空间感。中国的画、舞蹈以及剧台等都表现出了“灵”的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设问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中国画的空间意识是基于中国特有艺术书法的空间表现力。观点准确鲜明。
    B.文章列举张旭观舞而悟书法、吴道子观舞书法有进步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书法的空间感与舞蹈的空间感觉相同。
    C.文章多次引用文献资料,一方面表明作者研究深入,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论证“中国画的空间构成依于书法”这个观点。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加以论证,最后引用恽南田《评画》作结,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必须要具备书法用笔的相关知识,而盛熙明的《法书考》可作参考。
    B.作者对西洋画法的表述,可以看出他不仅研究了中国写意画的画法,还对西洋画法的历史变迁也作了相应的研究。
    C.八大山人画鱼: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这表现出了其画的空间意境。
    D.书画的神彩皆生于用笔,国画大家应该对中国书法有所涉猎。可以这样说,无中国书法也没有中国国画。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词大家叶嘉莹说:“德有很多种,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这是我假想的一个名词。它有一种持守,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我说这种美是一种‘弱德之美’。‘弱德之美’不是说你软弱就是美,是说你要坚强地持守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己把自己持守住了。无论多么艰难因苦,我都尽到了我的力量、尽到了我的责任,我觉得我有‘弱德之美’,但是我并不是一个弱者。”她深受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弱德之美”不是示弱,而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主动修身严于律己,是在逆境困难中有所持守,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
    (摘编自《读懂叶嘉莹,从“弱德之美”开始》)材料二
    《掬水月在手》表现出叶嘉莹的漂泊羁旅之愁、丧母失女之痛、寻根踏祖之趣、传道授业之乐,难能可贵。叶嘉莹难忘顾随先生之师恩,讲述顾随授课、批改作业、和诗的情况,影片运用声音的叠加方式去表现师生的和作“纵横已是春寒了,耐它风雪耐它寒”,将词作的美感与心灵相契的师生道义一并传递出来。影片展示了叶嘉莹许多手写的研究笔记、信件以及照片、物件,电影并不是机械地摆拍这些物件,而是尽量将物件与时代背景、事件、人物交融起来。比如,将叶嘉莹的单人照片与诗作一并呈现,银幕左边是照片的蒙太奇展现,右边是词作的浮入。照片叠加的是人物在不同年龄的面貌,表现的则是流逝岁月中坚忍镇静的个体形象。空镜头亦是影片一大特点,镜头对准优美的自然风景、苍凉的壁画、斑驳的石壁,辅之以日本音乐家佐藤聪明关于《秋兴八首》的配乐,营造一种具有历史感的东方影像美学。
    (摘编自《记录叶嘉莹的诗词人生》)材料三
          电影中有许多看似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展示,比如细腻地去拍摄一片青瓷,一袭精美的丝绸旗袍,一尊斑驳的摩崖石刻,这些空镜头堆叠出诗的韵味。一首诗不能太实,再浓而烈的感情,也需要有一两笔荡开来,写写山里的叶子,香炉里快燃尽的灰,地上的月光。看似没有关联,但反而是最触摸心灵的东西,更见诗人的火候。不少观众喜爱它诗意的镜头和唯美的表现形式,但也有人批评其叙事的支离破碎和过于软性的细节选取,仿佛不足以支得起叶嘉莹一生的创举和身后波澜壮阔的时代。这也许是因为,《掬水月在手》选择了一种诗性的创作方式,而在体裁里,它更近乎一首婉约词。
    (摘编自《<掬水月在手>:一首用影像写出的婉约词》)
    材料四
          这种充斥着全片没完没了的关于壁画、建筑、碑刻、花草、山川的缓慢空镜多得简直让人生厌,尤其是伴随着一种故作深沉的吟唱,完全没有厚重朴直之感,像是一个被精心包装过的装饰品,华丽而空洞,与叶嘉莹平日里诚朴自然的作风毫不相称。
          且不说电影稀巴烂的结构和支离破碎的时间线索,就是值得讲述的故事点也常是不痛不痒地带过。另外,略微认真读过叶嘉莹著作或者看过她的讲演的人,应该知道叶嘉莹的影响,一方面是专业的学术成就,一方面是她引渡无数普通读者通往诗词国度的无上之功。而她给普通人最多启发的是怎样读古典诗词的方法,即她的核心概念“兴发感动”。全片不见“兴发感动”这四个字的出现,反倒是大谈特谈叶嘉莹学术生涯一个非常小的一块概念即“弱德之美”。最重要的是,听她讲杜甫何以成为杜甫、陶渊明何以成为陶渊明、苏轼何以成为苏轼、辛稼轩何以成为辛稼轩,剥茧抽丝,细细道来,真似三四月的春风拂面。然而,影后中多选软性的花间一脉的词作,词纵然不差,但终究证明不了叶嘉莹讲诗词的真正高明之处,以及她所偏爱的诗人、词人是如何影响了她一生的坚韧与持守的,如何教会她在困境之中先“把一部分的精神杀死”再坚毅存活的。
    (摘编自《<掬水月在手>影评》)(1)下列关于“弱德之美”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德之美不是一种示弱,而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主动修身严于律己,是在逆境困难中有所持守,尽职尽责。
    B.叶嘉莹先生在困境中先“把一部分的精神杀死”再坚存活的弱德之美,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精神的体现。
    C.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将一己命运融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理想观照、批判现实,超越时空,获得永恒。这是“弱德之美”。
    D.文天祥在山河破碎之际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己任。有进而无退,他在困境中的舍生取义表现出“弱德之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掬水月在手》用照片蒙太奇、空镜头等方式从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美,又用声音叠加、辅之以日本音乐家的配乐,营造出了一种具有历史感的东方影像美学。
    B.《掬水月在手》选择了许多看似没有关联却最能触摸心灵的东西来堆叠出诗的韵味,这是一种诗性的创作方式,在体裁上它更近似于一首婉约词。
    C.正如一首诗不能太实,再浓而烈的感情:也需要有一两笔荡开来,所以《掬水月在手》需要青瓷、旗袍、摩崖石刻等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展示。
    D.叶嘉莹先生的最大贡献是教给普通人怎样读古典诗词的方法,她引渡无数普通读者通往诗词的国度。当然她在专业上的学术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3)对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评论在哪些方面存在分歧,请结合材料的简要概括。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毛线,蓝毛线
    梁衡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向来政治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有人得天下,有人失天下。当历史演进到20世纪40年代末,又将有一次政权大更替时,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这个小山村,再次为我们提供了这个证明。
          如今,在西柏坡村口立着五位伟人的塑像,他们是当时党的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大领袖刚从村里走出来,正匆匆忙忙像是要到哪里去。这时中国革合已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1948年5月,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转战一年,拖垮了胡宋南后又来到了这里,毛泽东决定在这里摆两着棋。第一着是打三大战役,他在隔壁的院子里布置了一间作战室,这是一间普通的农家房舍,大约不到30平方米,里面摆着三张大桌子,一张作科拜用,一张情报科用,一张资料科用。大屋子里彻夜灯火通明,来自全国各战场的电报汇集到这里,参谋们紧张地分析、研究、报告。据统计,三大战役毛泽东亲手写了190封电报,电被发出了,作战参谋们就在地图上用红毛线一圈一圈地去拴。先是拴住了沈阳,接着又套住了徐州、淮海,最后红毛战干脆套到了平津的脖子上。讲解员说当时很难买到红蓝铅笔,为了节省使用,参谋们就用红毛线、蓝毛线在地图上标识敌我势态。虽然我们这时已在进行着百万大军的总决战了,但其实还穷得很呢。共产党还从来没有富过,当年中央红军走到陕北时只剩万数人马,1000元钱,人均1毛钱。毛泽东只好向红二十五军去借,徐海东也没有想到中央会这么困难,忙从全军7500元的积蓄中抽出5000元。贺龙过河来看毛泽东,毛的警卫员看着贺老总警卫员身上的枪直眼馋。贺胡子也大吃一惊,他无论如何想不到中央机关会这么苦,赶快对警卫说:“换一下。”共产党是穷惯了,党的最高层是穷惯了,不是他们爱穷,他们守一个原则:只要中国的老百姓还穷,党就耻于高过百姓;只要党还穷,第一线还穷,中央机关、党的领袖就决不肯优于他们。这种“穷”的背后,却是三大战役中民工支前参战就达886万人,八百万啊,相当于国民党的全部陆海空军。陈毅说淮海战役是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只平山县,土改后,王震同志振臂一呼:保卫胜利果实!一次就参军1500人,组成著名的三五九旅平山团,这个团一直打到新疆,现在还驻扎在阿克苏。
          一着武棋下完,再下一着文棋。1949年3月5日,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在中央机关的一间大伙房里召开了。说是主席台,其实没有台,就是在伙房一头的墙上挂一面党旗,旗下摆一张长方桌,后面放一把旧藤椅,台两侧各有一张桌子是记录席,台不也没有固定的桥子,开会时个人就从自己的家里或办公室带个凳子。会议开了8天,轮到谁发言时就走到那张长桌旁面向大家站着讲话,讲完后又回到自己的凳子上。毛泽东亲自记录,不时插话,领袖与代表咫尺之近,寸许之间。其实这已是老习惯了,许多人都见过一张照片,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站着作报告,黄土地上摆一个小凳子,凳子上放一只大瓷缸子。大家在木凳前席地而坐,据说前排的人口渴了,就端起毛泽东的茶缸喝一口水。不但是党内,就是领袖和老百姓也亲密无间。西柏坡坡下有水,有稻田,毛泽东是从小干惯了稻田活的,工作之余就挽起裤腿去和农民插秧。朱老总一脸敦厚,在村头背着手散步,常被误认为是下地回来的老乡。任弼时全家睡的土坑上至今还放着一架纺车。
          住了20年山沟,现在要进城了,在这间简陋的会议室里,共产党通过了自己的“陋室铭”。毛泽东说,要警惕“糖衣炮弹”,“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并通过五项决定:不以人名命名,不祝寿,中国同志不与马恩列斯并列,少拍巴掌,少敬酒。这真让人吃惊了,党的中央全会竟决定如此细小的事。清皇室册封嫔妃是用金页写成,每页就用16两黄金,可她们的名字有哪一个被后人记住了呢?红毛线、蓝毛线、二尺小桌、石头会场、小石磨、旧伙房,谁能想到在两个政权最与大决战的时期,共产党就是祭起这些法宝,横扫江北,问鼎北平的。
          当参观结束后,几乎每一个人都要到村口和五大领袖合影一张。五位书记昂首向前,似将远行。到哪里去?当年在村口毛泽东说了一句风趣的话:我们上京赶考去,要考好,不要做李自成。周恩来说,要及格,不要被退回来。40多年后江泽民总书记来拜谒这个小山村,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编自《红色经典》,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三大战役”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把一段决定中国命运的风云历史,写得轻松平常、却蕴含深意,
    B.文章中作者把无形的“共产党艰苦奋斗精神”还原为有形的“红毛线,蓝毛线”、无声胜有声。“毛线”这个不妙的代言,点破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C.文章结尾一段,以伟人幽默风趣的话收来全文,与前面第一、二自然段语言的叙述风格不同,由文学与政治文间行走裕如,虽然达到了笑谈真理的自由境界。
    D.梁衡的这篇散文,主要通过对革命领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作风的生动形象的渲染刻画,为读者树立起人生的标杆和典范,引导读者形成积极有益的价值观。
    (2)这篇散文使用了大量的数据,举例分析这些数据的使用有哪些作用?
    (3)北大教授董学文认为梁衡的“红色经典”散文走出了一条新路。他写“大事、大情、大理”的同时,又运用散文技巧,把“政治”和“散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组卷:12引用:3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风是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它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冷空气气压较高,①
     
    ,冷、暖空气之间就会形成气压差。气流流动方向一般从高压指向低压,所以只有有气压差存在,空气就会一直流动,②
     
    ,空气流动的速度就越快。③
     
    ,便产生了大风天气。

    组卷:2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攀枝花市九附六菜市场有一位五十多岁的时尚的卖菜大叔王美成,人称“王花仙”。他的菜摊与众不同:青菜配美人蕉、芹菜配栀子花、空心菜配菊花、香葱配红花……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卖菜,面对顾客,总是乐呵呵的。生意因此火爆。他卖菜的视频被传到网络上,播放量超过250万。
          网友纷纷评论:①“用心感知生活,不拘于平淡的人。”②“只要你愿意,平凡琐碎里,也能创造出美的境地。”③“生活的浪漫来自平凡的每件事,这是来自菜市场的浪漫。”④“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生活过成诗,有一颗富足浪漫的心,无论是在哪一行,都会出彩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2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