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湖北省襄阳五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地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文姬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材料二:
          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言。若就主观方面——艺术家的方面——说,艺术就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所谓自己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它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顷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的性质,古来说者不一,亚里士多德“艺术是模仿自然”,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立。因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且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它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它从那艺术家的理想情感里发展进化到一个完满的艺术品,也就同一个生物细胞发展进化到一个完全的生物一样。所以我后来的观察,以为艺术并不是模仿自然,因它自己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艺术家创造一个艺术品的过程,就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并且是一种最高级的、最完满的自然创造的过程。因为艺术是选择自然间最适宜的材料,加以理想化、精神化,使它成了人类最高精神的自然的表现。其实各种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也很不同。譬如建筑艺术在建作方面就纯粹不是取象于自然,乃是随顺着几何学比例的法则;音乐也不是取象于自然;抒情诗更不是模仿自然,它纯粹是抒写主观的情绪。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与艺术略谈》)      材料三:
          艺术家中的古典派,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信奉理想的自然主义。他们承认自然之中有美也有丑。两只燕子,飞得最快而姿态最轻盈的一只是美的;许多耕牛中,最强壮耐劳的是美的;一个少女和一个老妇,前者是美的;两个青年,一个气色红润,一个贫血早衰,壮健的是美的。总之,在生物中间,正常的和典型的为美,完满表现种族特征的为美,发展和谐健全的为美,机能旺盛、精神饱满的为美。在无生物或自然景色中间,予人以伟大、强烈、繁荣之感的为美。反之,自然的丑是,不合于种族特征的,非典型的,畸形的,早衰的,病弱的。在精神生活方面,反乎一切正常性格的是丑的,例如卑鄙、懦怯、强暴、欺诈、淫乱。艺术既是自然的再现,凡是自然的美丑,当然就是艺术的美丑了。
    (摘编自傅雷《艺术与自然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提出“文以载道”,这一创作理论把艺术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而忽略了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B.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情感的主观流露,但是表达需要客观化处理,只有站在客观审视的角度上才能创造艺术。
    C.从主观上讲,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悠久的价值,艺术也离不开创作者的创作自觉和想象能力。
    D.音乐和抒情诗并没有取象于自然,表明艺术并非一味地模仿自然。艺术本是一种自由的创造,一段自然的实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哥特式”教堂的雕像将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地延长,这种创作师承了埃及雕刻将人体抽象化的表现方式。
    B.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决定了艺术的民族性或个性,因为理性知识对艺术创作影响微弱。
    C.艺术家中的古典派和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认为自然存有美丑之分,这种观点也对其艺术主张产生了影响。
    D.在谈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材料三介绍的“理想的自然主义者”的美学理念,与材料二的观点基本一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理想的自然主义”审美的一项是
     

    A.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奋力挥锄掘石。
    B.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C.断桥残雪,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成为西湖胜景。
    D.在梵高的油画作品《星月夜》中,天空是旋涡状的,星云呈现出流动感。
    (4)材料二在反驳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时论证说服力强,请简要分析。
    (5)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千古传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其蕴含的美学意义的理解。

    组卷:96引用:1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棵树的故事
    王建平
          原本,那棵树的故事已有了句号,哪想,今春一个议题,让树的话题得以延续。
          春节刚过完,西村村长陪县减灾办的科技人员上山来,对有隐患的山体进行一番考祭后,拟定一个议题:全村唯有村民刘有福的房屋紧贴着疏松山体,此处属泥石流重大隐患区,入夏前必须搬下山。
          此事一传开,都说刘有福命好,要住政府出钱修建的新房了,真是有福。哪料,风声吹进刘有福的耳朵里,他心烦意乱,嘴与老屋的门一下紧闭起来。心想,住山上五六十个年头,那坡那梁那路那草那花那田那地的样儿全将在心中,我跟它们知根知底知深知浅知冷知暖的日子数不清,哪舍得离开呀?
          这天朝阳照亮山梁,刘有福开门晒太阳,门一开就跟门外的人照上面。见村长第九次上门来,刘有福一下蹲地上,勾下头。
          村长说,五叔,这山上真的那么好吗,山高路难行,这些年夏天的暴雨季节夜里,你和五娘做过一个完整的梦没?
          刘有福没出声,他咋会不知山洪的冲击声跟雷声搅在一起,夜里可吓死人了,他和老伴常常缩在墙角听天由命……老伴去年病故……想到这儿,他抬头吭了一声。
    “我的老房子搬下山?”
    “肯定的。”村长应。
    “我的鸡鸭猪狗牛全下山?”刘有福又问。“那是必须的。”村长应。
    “那……我的这棵树?”刘有福迟疑一下,吸入一口气,吐完后半句,“我的树也要下山!”
    “当……当然……”村长仿佛没想好就从嘴里遛出了几个字。瞬时,他才明白老人家的愿望。老人家的那棵树太大太粗了,要搬下山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刘有福老屋前有一棵黄桷树。
          七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刘有福二十多岁的爹,趁一个风雪夜看守将不严,从壮丁集中营逃出来,路遇一位砍柴人,便讨得一根树枝,好几天粒米未进,靠喝冬水田里的水,拄着手上的树枝回家。到家后他爹在门前用锄头挖下一个坑,栽下了树枝。没想到呀,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过去,树——悬根露爪,树干粗壮得两人合围。树体歪斜,长相怪异,主枝横伸树冠宽阔,枝繁叶茂。刘有福常想,树是爹,爹是树,这么些年有爹陪伴心里总是满满的。
          住西村山脚下的二宝,四十岁不到,闯荡过好几个省,是村里村外的大能人。二宝每次来见刘有福,嘴皮子都热乎极了。二宝第三次上山,五叔前五叔后贴住刘有福的屁股转。
    “五叔,”二宝向刘有福敬上带把儿的烟。“我想好了,愿出3000元买你的这棵树。”
    “叭——”刘有福将一口痰射出两米多远。
    “3500元呢?”二宝脸上堆积着笑。
          刘有福的目光移向树,眼睛不动了。那树,古态盎然,叶片儿油绿光亮,有数不清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正在树上嬉戏,它们不离开树,爱恋着老屋散发出的古老气息,更没嫌弃过刘有福和他鸡鸭猪狗牛们身上传递给它们怪怪的酸味……刘有福眼睛湿了。
    “五叔,5000元怎么样?”二宝加价。
          刘有福手中烟锅嘴儿在地上敲了敲,起身扛起一头白发迈向老屋。二宝没想到,他五叔在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说,侄儿——你能,我出钱,请你把树移下山吧!
          三个月过去,刘有福在山下的新屋建好了。树在昨天也由二宝移下山,在新屋门前栽好。刘有福牵着牛在草地吃草,他远远地望着新栽下的树干,入神了,连二宝的侄儿小强来到自己面前也没察觉。
    “五爷,二叔是真心想得你的树,活树没到手,等树死了,他还要来买。”小强对着刘有福的耳朵说。
          嗯?刘有福回头盯住小强。
    “二叔说树的根部可以打造成根雕茶几,树干和粗枝可雕刻成上百件工艺品,他已访好了买家,那人报价58000元。”
          树会死?刘有福眼睛闪烁一下。
    “会的,树下坑的头天晚上,二叔在后半夜往坑底的泥土里埋了生石灰。”小强接着说,“化学课学过,生石灰被水泡散了就成了石灰水,石灰水具有强碱性,会烧死树根的……
          春去秋来,刘有福的树发出的新芽变成了嫩绿的小叶儿。
          幸好那晚刘有福请人与小强从树干侧面挖出一个深坑,从树根下掏出好几块生石灰,换上了新土。树呀,你命大,二宝埋下去的生石灰还没化开,要不……
          刘有福独自来到镇上的学校,他为并不沾亲带故的孙子小强交了5000元的生活费。面对老师的询问,刘有福说,谢老师啦,那娃儿的书没白读!
    (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长九次上门劝说刘有福入夏前搬下山,主要是因为刘有福的房屋紧贴疏松山体,在暴雨季节一旦发生泥石流,就会危及生命安全。
    B.刘有福一听要他将家搬到山下,就紧闭了大门,拒绝来访,是因为这里是他和老伴生活了五六十个年头的地方,所以非常不愿意搬家。
    C.当树面临被遗弃在山上的劫难时,是因为村长答应刘有福可以连老树一块搬迁而躲过一劫,更是因为刘有福肯为大树用心争取、付出。
    D.刘有福赞叹“那娃儿的书没白读”,不仅是指小强在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更是指在学校的教育引导下,小强的心中有良知。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树被搬下山,看似平安,但刘有福从小强的话中得知二宝并未死心,而是偷偷在树坑中埋下生石灰,打算把树烧死了再夺取老树。这一情节看似意外,但并不突兀。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听到二宝提出买树时将一口痰射出老远,二宝加价后在地上敲烟锅嘴等处,表明刘有福是一个怪癖、不知变通的人。
    C.小说画线处关于黄桷树的描写形象而富有诗意,描绘出刘有福一家与树相伴相融的和谐画面,这样的描写强化了刘有福对故宅、老树的不舍之情。
    D.文中大树命运的一波三折和刘有福对大树的深情,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同时也批判了二宝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行为。
    (3)小说两次写到“树”遭劫经历,其躲过劫难的原因也不一样。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本篇小说的叙述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组卷:9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登进士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按齐州叛卒,狱成,有欲夜篡囚者,兑以便宜斩之,人服其略。张尧佐判河阳,兑言尧佐素无行能,不宜以戚里故用。改同知谏院。狄青宣抚广西,入内都知任守忠为副,兑言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非计。仁宗为罢守忠。太常新乐成,王拱辰以为十二钟磬一以黄钟为律,与古异,胡瑗及阮逸亦言声不能谐。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进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转运使制禄与郡守殊,时有用弹劾夺节及老疾请郡者,一切得仍奉稍。兑言非所以劝沮,乃诏悉依所居官格。兑在言职十年,凡所论谏,不自表襮,故鲜传世。出知杭州,帝书“安民”二字以宠。
          徙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南人谓自刘氏纳土后,独兑著清节。还知河阳,帝又宠以诗。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兑历守名郡,为政简严,老益精明。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六,曰庄。从弟先,起进士,知信州、南安军,抚楚州,历利、梓、江东、淮南转运使。所至治官如家,人目以俚语:在信为“错安头”,谓其无貌而有材也;在楚为“照天烛”,称其明也。楚有民迫于输赋,杀牛鬻之。里胥白于官,先愍焉,但令与杖。通判孙龙舒以为徒刑,毁其案。明日龙舒来,先引囚曰:“汝罪应杖,以通判贷汝矣。”遣之出。积官至秘书监致仕。兄兑尚无恙,事之弥笃。闲居一卒,年八十三。子庭玉,年六十即弃官归养。人贤其家法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
    B.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
    C.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
    D.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承/转工部尚书致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知:同某官的意思,职位相等于某官之副。宋时某些官署副长官或佐贰官多带此衔,如同知枢密院事、同知贡举、同知国用事等。
    B.黄钟:十二律中的第一律。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定音方法,其他所有的律都生于黄钟,故文中王拱辰认为“十二钟磬一以黄钟为律”。
    C.谥:有官谥和私谥,多为官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后妃等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李兑谥号“庄”是对他的褒奖。
    D.纪;古代纪年的一种方式,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年,古称十年为一纪,李商隐的《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一句,用“四纪”以突出唐玄宗在位时间之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兑明察于事。针对新乐,他指出和谐近于雅正的就应采用;在邓州,他无需审讯即可明断富人家的仆人并非自杀。
    B.李兑为官敢谏。对狄青担任任守忠的副职的问题,他勇于表达看法;在官吏傣禄不合官级时,他及时向皇帝进谏。
    C.李兑家风醇厚。他的堂弟李先在朝廷身居要职,年老时对他依旧恭敬;李先的儿子恪守孝道,弃官回家供养李先。
    D.李先安民有术。李先用治家的方法处理公事,治下之民钦服他的才能;他体谅百姓生活不易,轻刑甚至宽免罪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徙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南人谓自刘氏纳土后,独兑著清节。
    ②楚有民迫于输赋,杀牛鬻之。里胥白于官,先愍焉,但令与杖。
    (5)有人评价李兑“任职期间备受荣宠”,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分析。

    组卷:17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因为不同的雪上竞赛项目对雪质的要求各不相同,①
     
    ,也需要人工进行再造,所以人工造雪成为创造雪上优质赛道的关键。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以及首钢滑雪大跳台,使用的都是人工造雪。
          ②
     
    。人工造雪是一个由水变雪的物理过程。人们先用造雪机将水和空气混合在适宜的条件下制造出雪花。当雪消融后变成水时,再把水回收到雪场的蓄水池里。因为在造雪过程中不添加添加剂,这些积蓄的雪水经过沉积、过滤后,不仅可以供雪场重复使用,也可以在没有雪的季节用作绿化、景观、下游农业生产灌溉等。此外,用尽量少的水资源造尽量多的优质雪道,还有一个更直接的方式——储雪,即在冬天气温低时,将自然雪或提前造好的雪,③
     
    ,以备不时之需。2021年11月,张家口赛区利用30公分降雪,启动造雪工作,储存大量自然雪作为基底后进行人工造雪,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7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1914年圣诞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战场上出现了奇异的一幕:战线两侧的同盟国和协约国士兵不约而同地放下武器,爬出战壕,走到曾经的“无人区”庆祝节日,交换礼品。这就是著名的“圣诞节停战”。人性的光芒终未被残酷的战争所掩埋。
    材料二:
          2007年,科特迪瓦内战频仍。足球明星德罗巴提议将3月的非洲杯预选赛放在叛军首都布尔凯举行,并邀请200名政府军前往观战,还送给叛军领袖一双印着“为了和平而团结”的球鞋。这是内战爆发以来双方首次没有敌意的见面,最终科特迪瓦5球大胜,大家共同欢呼。足球竟成为了化解战争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面对人类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团结而不是制造隔阂、推进合作而不是挑起冲突,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习近平在2020年11月12日的《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致辞》      2020年还剩下最后几天,校团委计划举办一个“祈愿世界和平”的主题团会,请你围绕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2引用:9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