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2021年单元测试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题(23分)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引用:5难度:0.8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0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同志给出的命题,(  )。我们都知道,客观世界是一个复杂体,不仅多变,而且繁杂。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内容,结合毛泽东同志的命题,使我了解到: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物质才能变精神;理论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要经过许多的中间环节,要做许多工作,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将主观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的东西,精神才能变物质。邓小平同志一直以来都强调要“实事求是”,凡事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通过社会实践来求得真理,他说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字,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任何一种成功的理论都离不开工作实践,必须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如果违背了这一既定的规则,凭空创造出的“精辟理论”是经不起实际情况的________的,必然会成为失败的垫脚石,不仅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可能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因此,________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必须从实践中得出精神,再把精神________到实践中去加以验证,反复实践毛泽东同志的“飞跃”理论才能真正得到造福人们的真理,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被广大人民接受。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泽东同志说过:“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我想说的是:认识真理,实践是基础;检验真理,实践是唯一标准。这不仅是我们广大在校学生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更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议,也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我们学生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社会实践经验,在处理社会事务上难免会“理所当然化”想当然地做事只能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在学校期间,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毛泽东思想等哲学上的________方法,不至于在毕业离校工作后犯一些低级的、明显的、不合实际的错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考验 急于求成 灌输 处世
    B.考验 急功近利 灌注 处事
    C.检验 急于求成 灌输 处世
    D.检验 急功近利 灌注 处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这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也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议,更是我们广大在校学生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
    B.这不仅是我们广大在校学生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也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议,更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
    C.这不仅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也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议,更是我们广大在校学生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
    D.不仅这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也是我们广大在校学生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更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议。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又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既肯定了物质第一性,又强调了精神的能动作用
    B.既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又强调了精神的能动作用;既肯定了物质第一性,又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C.既肯定了物质第一性,又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既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又强调了精神的能动作用
    D.不仅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更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不仅肯定了物质第一性,更强调了精神的能动作用

    组卷:12引用:10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就是在这一天,,也走向记忆深处的童年……初夏时分在村子里闲逛,逮一种叫“苞米虫”的昆虫,用秸秆插进它肩胛骨的位置,就得到了一只生物电扇,小伙伴们会不胜其烦地用它吹去额头上的汗珠。跑去菜园看浇水,抽水机嗡嗡作响,清冽的地下水便喷涌而出,不疾不徐地跳过垄沟。正式的夏天是从吃豆角的那天开始的,豆角炖猪肉,因为用铁锅,汤会发黑,却也大快朵颐。盛夏,烈日当空,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它的藤肢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秋天,它们悄悄地把籽洒落在地上,以为自然界无为而治,大有来年生根发芽的机会。白菜长成比较大的时候,太阳光热力减弱,宇宙间满是浓白的秋光,云朵淡淡,霜雪已在孕育……梦醒了,,耳畔仍回响着遥远的抽水机黑胶皮水管中流淌的汩汩歌声,不绝如缕。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 比喻 夸张
    B.比拟 比喻 通感
    C.对偶 借代 通感  
    D.对偶 借代 夸张
    (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红柿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5引用:11难度:0.5

五、情景默写(6分)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分享的做法,曹刿作出了“
     
     
    ”的评价。
    (2)白居易《琵琶行》中“
     
    ”为琵琶女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两人因为“
     
    ”的相似遭遇产生了情感共鸣。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两句写出了夫妻久别重逢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组卷:3引用:1难度:0.9

六、写作(3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父母都是外交官,家庭条件相当优越的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的状元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此言一出,引发不少民众发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感慨。
          河北女孩王心仪以707分的成绩考进北大,家庭贫困的她在《感谢贫困》一文中写道:“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近年来,“问题孩子特训学校”悄然兴起,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都具有暴力倾向,沉迷于网络游戏,厌学,早恋,叛逆……除了一部分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大城市条件优越的家庭。
          即将参加高考的你,读完上述材料有什么感悟?请综合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家庭条件与“贵子”之间关系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9引用: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