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宜宾四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陶瓷文化一直被视为体现中华民族文明成就和精神风采的重要方面。现代陶艺所追求的精神性和审美性,在中国亦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陶瓷文化始终追求一种超越单纯物用、兼重审美价值的精神品格。例如,青瓷推崇颇具人文性的“玉”的品质。以如玉胜玉、无饰为饰为至高境界,既提升了传统陶瓷的美学追求,又为内在地促进现代陶艺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正是在对精神内涵的追求中,陶艺跟随整个手工艺生产“艺术化”的趋势,迅速走向纯艺术创作领域。
②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从以形式美为准则,到融入哲学理念,一步步拓展,出现许多分支流派,如实验陶艺、观念陶艺、学院陶艺等。创作者极富才情的艺术创造,赋予陶艺新的艺术生命和审美取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现代陶艺不免受到西方现代陶艺创作理念的影响,如强调个性和现代审美表达,改变了传统陶瓷的形态、釉色、烧制规则,但并没有照搬西方,而是一直注重突显自身的文化品格。随着陶艺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陶艺家对陶艺的民族艺术特质逐渐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在创作观念上呈现两种趋势:
③一是重新认识传统“器物”精神。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通过器物形态语言表达特定的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保持对“道”的坚守,也保证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所以,陶艺不必刻意突破“器”的制约。
④二是对传统陶瓷工艺的再探索。技与道、实用与审美、传统与现代,都是辩证的统一体,正如一件有着审美性的陶艺作品,并不会因为具有了实用性而损伤其艺术价值。现代陶艺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深度发掘陶瓷工艺的潜能,如发掘“火”的美学创造潜能,即充分发挥烧造工艺的创造性;更大程度地把握和利用“泥”的特质,让泥的流动性、柔软性、松弛性、温和性、敦厚性等,更具审美特质。
⑤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陶艺进入了转型期——不仅是新老艺术家的交替,也包括艺术观念、审美取向和创作思想的转变。如今,陶艺与绘画、雕塑、装置等艺术形态相互融合,全方位地介入当代艺术创造。一大批勇于探索的陶艺家和跨界艺术家,以娴熟的技艺、开放的心胸和敏锐的艺术感觉,赋予陶艺新的生命力,奠定多元发展格局。
⑥一方面,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展览十分活跃,为陶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许多陶艺家在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展览活动中得到启迪,借鉴新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进行陶艺创新,在国际舞台赢得赞誉。一些创作者甚至在变形、开裂、气泡、淌釉、失透或蒸染等一系列与烧造相关的形态缺陷中,发现和发展富有审美价值的陶艺语言,丰富造型、加强表现力。尽管有一些创作并不十分成熟,却也展现了陶艺活跃和多元的发展态势,显示出创作者对陶艺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认识上的深化。
⑦另一方面,陶艺越来越受到各界艺术家青睐,各地的画家、书法家、雕塑家等来到景德镇陶溪川一一以陶瓷文化为主体的创意园区,进行艺术创作。他们以活跃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将其他艺术门类的美感融入陶瓷艺术创作之中,拓展了陶艺表现空间,进一步推动了现代陶艺的融合创新,为其注入新的美学意蕴。(摘编自吕品昌《陶艺: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始终追求超越单纯物用、重审美价值精神品格的中国陶瓷文化能体现中华民族文明成就和精神风采。
B.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没有照搬西方,而是一直注重突显自身的文化品格,强调个性和现代审美的表达。
C.通过器物表达特定的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保证了中国精神的传承,陶艺不必刻意突破“器”的制约。
D.陶艺追求技与道、实用与审美、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不会因具实用性而损伤陶艺作品艺术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实验陶艺、观念陶艺的例子,目的是论证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以形式美为准则,融入哲学理念,出现很多分支流派。
B.文章分别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角度,阐述了随陶艺理论深入,陶艺家对陶艺的民族艺术特质逐渐形成的两种创作观念。
C.文章阐述现代陶艺对“火”美学创造潜能的挖掘,更大程度对“泥”特质的利用,均体现了陶艺家对传统陶艺的再探索。
D.文章后半部分采用了“总一分”的结构,介绍了陶艺全方位介入当代艺术创造,陶艺家和跨界艺术家对陶艺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瓷推崇“玉”的品质,把如玉胜玉、无饰为饰作为最高境界,为内在地促进现代陶艺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
B.陶艺进入转型期,新老艺术家的交替,艺术观念、审美取向的转变,赋予了陶艺新的生命力,奠定多元发展格局。
C.一些创作者在变形、开裂、气泡、淌釉、失透等一系列与烧造相关的形态缺陷中丰富陶艺,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
D.各界艺术家将其他艺术门类的美感融入陶瓷艺术创作中,既拓展了陶艺表现空间,也推动了现代陶艺的融合创新。组卷:11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材料一
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北京冬奥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孙晶岩。
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
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讲究文学性,刻画主人公的精气神,弘扬真善美。“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凌晨5点就起床赶往建设工地采访;在零下20 摄氏度的夜间,与张家口赛区的建设者们一起感受壮观的雪场造雪;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漫长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访,见到艰苦简陋的训练环境,为教练员、运动员的精神感动落泪。她寒来暑往、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到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跟踪场馆建设进展,前往黑龙江、吉林等冰雪运动强省探寻中国冰雪运动的拼搏之路……目力所及,是与冬奥相关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孙晶岩坚持一种“心心相印的采访”,在面对采访对象和写作时,她试图“进入心灵、走入审美”,相信“只有笔端常带感情,才能写出动人的文字”。也许正是这样的创作信念和行动,使她的作品扎实深刻、朴实动人。
“雪里已知春信至。“一场盛大的冰雪赛事折射着中国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国冬奥》以文学的真诚与情意,为北京冬奥会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摘编自孔令燕书评《雪里已知春信至》))材料二
记者: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心情如何?
李剑叶;很激动也很荣幸,能举着自己设计的奥运火炬传递奥运圣火,内心无比荣耀。
记者:作为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观设计师,奥运火炬在您心中代表着什么?
李剑叶:奥运火炬最原始的含义是传递光明、希望与和平。每次奥运火炬的设计,大家都会特别关注,因为它代表着这届奥运会的举办国家和城市所要传递的信息和展现的形象。
记者: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如果用一个词去形容设计过程的话,你会如何形容?
李剑叶:这是挺难的一个问题,因为设计过程有太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和插曲,整个设计过程很难,但是我更多想到的是“浪漫“这个词。
记者:浪漫?为什么?
李剑叶:当时我们决定做火炬设计的时候,第一个闪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开场,一面红旗慢慢飘扬入画,有一种中国的历史厚重感,同时也孕育着一种力量。它还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一种自我突破的意境。
记者:这是否如同谈了一场“浪漫的恋爱“?
李剑叶:是的,恋爱可能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样子,从一开始可能不认识,然后慢慢去熟悉它,跟它产生一些互动和交流。同时也会有比较困难的时候,比如说奥组委对我们的方案不满意,这个过程也非常痛苦,感觉要分手,马上会失恋了。
记者: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当得知您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时,您的心情又是如何?
李剑叶:当时整个设计团队在开总结会,在会上我接到一个消息说“花卷出锅了”,当时就有点潸然泪下的感觉,但是因为设计团队成员都在,所以我强忍住了,其实眼泪已经溢出眼眶了。
记者:这是否如同经过恋爱过程后,在求婚时听到“我愿意“一样的感受?
李剑叶:对,但是我觉得当时只是求婚成功,证还没领。整个设计团队兴奋之后,立刻投入新的工作中,就是要将我们的设计稿做成实物。无论怎样,与奥运火炬从“相识“到“求婚“成功总是一件令整个团队都高兴的事。
记者:最终的“飞扬“火炬和此前第一稿有很大区别,“飞扬“火炬设计成中空是什么样的灵感激发的?
李剑叶:第一稿提交之后,奥组委并不满意,随后我们陷入了创意困境,中途甚至想过把糖葫芦作为符号元素设计到火炬中去。这个过程比较痛苦,很多时候是在不断围绕一个圆心画圈,你有感觉就是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你很难直接走到圆心。
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会议室桌上绿植的一片干枯树叶掉下来,给了我们灵感。那片树叶呈现出一种螺旋中空的形态。
我们观察到这片叶子的旋转是有加速度的,这种生命力让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连接,就是人生不止直线,而是曲线前进,且有快有慢,这也激发了我们的灵感。
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四个字“道法自然”,自然能够给你不一样且新鲜的启发和灵感。
记者:在设计2022年冬奥火炬的时候,如何打破大家固有的奥运烙印去寻求更多的创新?
李剑叶:设计火炬本身是一个命题作文,这个命题作文在人类历史上被反复重写。奥运火炬的关注度很高,在设计过程中要出新,但又不能怪,因此设计过程确实有难度。
2008年的火炬通过卷轴体现造纸术,同时又用了“祥云“元素,某种程度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回顾。我们在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飞扬“火炬的时候,通过“祥云“图案渐变到“雪花“图案的设计,再把环保、绿色等元素放到里面,充实未来感,所以我想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设计。
记者:如果分别用一个词语去形容“祥云“火炬和“飞扬“火炬,您会用哪两个词语去形容它?
李剑叶:祥云火炬应该用“平和“来形容,而飞扬火炬是“激情”。
记者:您觉得“飞扬“火炬代表什么?
李剑叶:_______
(摘编自中新网记者对李剑叶的专访)(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使孙品岩的作品都具有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
B.孙晶岩创作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主要是为了真实呈现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
C.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既源于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更源于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
D.方向对但很难直接走到圆心,意味着火炬设计运用中国元素是确定的,但哪种元素才能呈现完美却充满未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纪实文学是一种能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既讲求真实性,也要有文学性。
B.秉持与采访对象情感契合的理念,孙晶岩走进冬奥建设者和运动员的内心,创作出了富有人民性的优秀作品。
C.干枯树叶旋转所带来的加速度,客观显现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特定关系,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D.李剑叶所说的与奥运火炬从“相识“到“求婚“成功的过程,是指从参与研发到设计方案最终被确定的过程。
(3)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写作思路。组卷:4引用:1难度:0.2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流 转
李学英 回去看望母亲,她突然拿出手机朝我拍照,还让我教她用微信和视频。我拿过她的手机问,你原来的老人机呢?她回,我换了这台新款的,功能多,就是不会用,你教教我。我先教母亲用微信,说了几遍,她要么按着话键不放,要么没按话键,光对着屏幕说话。我渐渐失去耐性,便谎称,今天忙,等下次来再教你好了。
回到家,想着儿子明天终于要去住校,自己总算得以自由,便哼起歌来。
隔天,送儿子去学校后,我去美容院做了个保养。这些年天天泡在厨房里,如今不必再想今天要给儿子做什么菜,时间到了要去接他放学,晚上还要监督他写作业和睡觉……突然做了时间的主人,我脚步轻快地从美容院出来,又约上朋友去逛街,晚上在餐厅里吃完饭后,心满意足地回到家里。
老公出差是常态,只是,今晚怎么觉得家里这样空?我把家里的灯都打开,从客厅走到厨房,从厨房走到卧室,又从卧室转到阳台,经过儿子的房间,我在他门口停了会,笑笑,把灯全都关了。回屋睡觉。我对自己说。
第二天天刚亮我便醒来,冲到厨房淘米时,方想起儿子已经住校,不必为他做早饭。我欢呼着跑回温暖的床,结果怎么也睡不着。在床上赖了会,我起身走向厨房。吃什么呢?平时都是儿子吃完,他上学去后,剩余什么都被我扫进肚子。这会,我想了半天却什么都不想吃。我随手拿了几包零食躺倒在沙发里,边吃零食边漫无目的地按着遥控器,看累了就睡,睡醒了就在屋里到处走,走到儿子的房间。我开门进去,摸着冰冷的床,眼睛慢慢地泛起泪珠。我终于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我来到儿子的学校,让保安把儿子叫出来。我笑嘻嘻地望着身着校服的儿子朝我跑来,张开双手准备迎接他入怀。儿子跑到我旁边忽然停下脚步,皱着眉低声问,你来学校干嘛?我都这样大了,好丢人,你快回去吧。我还来不及看清楚他的脸,他已经转身跑向学校的深处。
听说学校每天晚饭后会让学生到操场散步,我便提前到学校附近转。如果儿子在操场,隔着铁栏杆应该能着到。正当我望眼欲穿时,母亲的视频电话打进来,我惊讶地问,你怎么会用视频?她回,我特意求邻居教的,还有微信……母亲说了一大堆不着调的话。我说,没事我挂了,说着便匆匆挂了电话。
在学校附近徘徊了几天,终于望到儿子,他正向我走来。我兴奋地贴在铁栏杆上喊他的名字。他跑到铁栏杆旁大声喝道,别再叫了,你丢人不?快回去,要不然星期天我也不回家了,说完转身跑掉了。
为了周日能见到儿子,我再也没去校外徘徊。我开始着手准备,儿子周日回家要吃什么用什么。对了,房间也要打扫干净,还有被子,每天都要拿出来晒太阳……
母亲又打视频电话来,问我在做什么?我说,你没事能不能不要老打视频电话?她问,影响到你了?好,那我以后发微信给你,你有空再回。
挂断母亲的电话后,没过一会,她的微信就到了,你在忙什么?吃饭了吗?我看完母亲的微信,直接把手机丢到一边。
终于盼到儿子回家,我伸手想去摸摸他,他侧身避开了,放下带来的脏衣服,提着他的书包进了房间,我赶紧跟过去,却发现门已经反锁。我只能趁着儿子出来吃饭时,用手机给他拍照,他发现后立马用手挡住脸,气愤地说,你再这样我不吃了。我匆忙放下手机说,别别别,我不拍了,你吃,你慢慢吃。看着他吃饭,我问,跟我说说你在学校的情况呗!有什么好说的,不就那样。儿子淡淡地带过,放下碗筷进了房间。一整晚我都拉长耳朵睡觉,生怕错过儿子出来喝水或有什么需要。
儿子又要回学校了。假如时间能走得慢点该多好。路上我不停地抱怨。儿子说,我都知道啦,你能不能不要再说啦!车刚停下,儿子提起书包头也不回地奔向学校。我突然很想哭,这时母亲又发来微信。我想,似乎有些天没去看她了,便掉转车头,往母亲的家开去。
母亲看到我笑得合不拢嘴,拿出许多吃的,不停地劝我多吃点。抬头间,我发现母亲正用手机偷偷地拍我。我说,给我看看。母亲好像做了错事般,立刻把手机放到身后,笑着说,你别删了,我也就是想你时可以拿来看看。
我蓦然一愣,眼里一丝酸楚划过,看着小心翼翼说话的母亲,我知道儿子不在家的日子里,我应该做些什么了。
(节选自《山西文学》,2021年第11-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到家,想着……自己总算……自由,便哼起歌来”,刚摆脱了母亲的纠缠,又将送走让“我”操心的儿子,“我”感觉一身轻松。
B小说通过外貌,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出了儿子的形象,儿子有些青春期的叛逆,也有些行为土的不成熟。
C小说语言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特色,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符合人物身份和客观场景,突出人物个性,引发读者共鸣。
D小说选材颇有匠心,表面上看是一些家长里短,其实经过作者精心剪裁,妥善安排,反映了当下的一些社会现实,具有启示意义。
(2)请简析文中两处画线句的含义及作用。
(3)小说以“流转”为题,有多重意蕴,请简要分析。组卷:15引用:7难度:0.4
三、语言表达(20)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豆豆《遥远的救世主》三部曲绝不是作者随意而写的商战爱情小说,而是① 、回应时代命题,解决时代任务的系统性文学作品。② ,作者在这三部书中都有明确的探讨,这些探讨也都揭示了作者的写作初心。那么,③ ,豆豆确实是通过一系列的思考试图引导社会摸索出一条讲求商业原则和规则,兼顾人性和社会,符合社会经济文化本身发展规律、深入启迪和荡涤人类灵魂的文化之路。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10引用:2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阳光中学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美育改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将举办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书画摄影展、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这次活动获得了阳光中学学生的积极响应,但学校规定参加活动的人员只限于高一高二学生,很多高三学生对这个限制表示不满,决定推举一位代表给学校写一封建议书,希望学校允许高三学生参加这次活动。
请你以高三学生推举的代表身份,给学校写一封建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