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2020年单元测试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选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人民日报》2019年4月3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美好的春色,人们的表达是不尽相同的,这与人们驾驭语言的能力有较大关系。
    B.时代在进步,互联网也发展迅猛,许多人在语言表达上更偏爱表达简洁的网络用语。
    C.语言折射的是人们的情感,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
    D.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笑”为例意在表达,汉语博大精深,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
    B.“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及诗词的古音讨论,反映出如今语言生活的活跃和复杂。
    C.文章先指出语言表达贫乏这一现象,然后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D.作者通过对比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得出语言表达贫乏的原因在于网络语言的冲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76.5%的国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表达时不会使用修辞,更不会引用或者是创作诗句。
    B.想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不能套用流行词汇,因为现在新词汇层出不穷,不合乎表达规范。
    C.虽然在表达时语言贫乏,但是从存量和增量上来看,词汇的数量都没有减少,而是增多了很多。
    D.一些固定句式或者夸张的语气词,纯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组卷:23引用:3难度:0.6
  • 2.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7月17日,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白皮书)中,关于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规范、信息化建设、服务能力、语言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都有了数据支撑。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国的普通话普及率已经从200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3%左右,预计到2020年,普通话普及率将达到80%,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将会实现。”白皮书主编、语用司原司长姚喜双介绍说。
          2016年我国语言文字第一大研究热点就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问题研究。“之所以说这是第一大热点,因为相关研究数量多、视角多,权威学者参与多,相关学术会议多,反映出学术界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的家国情怀。”
          2016年火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约有4.86亿人次收看,成为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之后的又文化品牌。这三个节目从字、词、篇的角度,展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现了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云南省九河乡的普米族,除两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汉语不熟练外,其余474名普米族人都能熟练使用汉语。同时,普米族人的母语意识近年也逐渐提高,一些家庭开始教孩子学习普米语。
          调查显示,现今台湾大学生对简化字的理解度80%以上者已超过六成,阅读简化字书报刊物没有问题。香港已开展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20年,年均测试人数由1996年的4人次发展到2016年的7338人次。澳门2016年有387人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历史新高。
          汉语国际传播逐步推进,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我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全球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考生达600万人次。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7年7月19日文章《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首次发布》)材料二:
          人类的一些种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区,逐步分化出方言,最后形成独立的语言,语言的多样性由此形成。这是一个历史过程,至少需要1500年。因此语言中保存了使用该语言族群的大量历史信息。要了解语言分化的历史,必须结合使用该语言群体的分化历史。
    (摘编自《“语言保护”多人谈》)
    材料三: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用字错误:“绅士”误为“绅仕”。随着中产兴起,“绅士”一词大行其道,常现身广告中。某时尚杂志评选“新绅仕”广告随处可见,但“绅仕”其实是“绅士”之误。“绅士”指有现代文明修养的男士,其“士”是对男子的美称,不能写作“仕”。“士”古代指未婚男子,也可作成年男子的通称,或作男子的美称;“仕”则作动词用,通常指做官。
    (摘编自《咬文嚼字》公布的2016年十大语文差错)
    材料四:
          报道中禁止使用“哇噻”“妈的”等脏话、黑话等。近年来网络用语中对各种词语进行缩略后新造的“PK”“TMD”等(新媒体可用“PK”一词),也不得在报道中使用。近年来“追星”活动中不按汉语规则而生造出的“玉米”“纲丝”“凉粉”等特殊词汇,我社报道中只能使用其本义,不能使用为表示“某明星的追崇者”的引申义。如果报道中因引用需要,无法回避这类词汇时,均应使用引号,并以括号加注,表明其实际内涵。
    (选自《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
    材料五: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材料六: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010年起,居世界第二位)

    汉语水平考试人次(2010~2016年)(单位: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关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规范、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在《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中都有相关的数据。
    B.在港澳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成效显著:简化字在台湾得到一定程度的接受,香港、澳门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数增长突出。
    C.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问题研究成为2016年我国语言文字第一大研究热点,是因为相关研究数量多,权威学者参与多,相关学术会议多。
    D.云南普米族有几百人熟练使用汉语,同时母语意识也开始提高,这表明我国在通用语言推广的同时,也重视汉语方言的传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制订了计划,到2020年我国普通话的普及率将达到80%,到时中华民族的“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将会实现。
    B.语言多样性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语言中保存了使用该语言族群的大量历史信息,该语言群体的分化历史决定了语言分化的历史。
    C.中产兴起,“绅士”一词常出现在广告中,但是广告宣传语中将常用词“绅士”误写为“绅仕”,这反映出某些人语文知识的欠缺。
    D.新华社规定,近年来网络用语中对各种词语进行缩略后新造的词语和在“追星”活动中不按汉语规则而生造出的特殊词汇,一律不得在报道中使用。
    (3)世界正掀起汉语热,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组卷:14引用:2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失眠之夜
    萧红
          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
          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满洲”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粱米粥、咸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满洲”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
          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的关系),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
          但是什么时候吃呢?那我就不知道了。而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
          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
          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门。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桥的缝际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
    “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
          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讲给自己听,而不是为着对方。
    只有那么一天,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还有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还有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
          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有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
    “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
    《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匹驴,一匹你骑着,一匹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也都老了。”
          那地图上的小鱼,红的,黑的,都能够看清,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
    “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当啷啷当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
    “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唉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
          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
          而我,我想:“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我想着这样说了。
          这失眠大概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咸盐豆,而我呢?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被日本占领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1937年8月23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高粱米粥、咸盐豆等家乡美食和地豆、珍珠米等家乡物产,表达了朋友们渴望打回“满洲”去的强烈愿望。
    B.文章对蒿草、黄瓜、柳树、菜园、山峰、牵牛花等家乡景物的描绘,勾起了作者对家乡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
    C.“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这种一反常态的行为表明作者与三郎的内心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
    D.文章结尾段写这失眠持续到黎明,并且在高射炮的声中听到了和家乡一样的鸡鸣,丰富了情感,深化了文章主旨。
    (2)“我”失眠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3)萧红创作散文时善于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从文中找出三处加以分析。

    组卷:16引用:1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

  • 9.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可以想象成五个电影镜头,前四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最后一个。
          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
    [场景]深院小楼、春夜、月明
    [人物]李煜
          镜头一:李煜凄苦地披上外衣,走上小楼,天上挂着一轮圆月,院子里的虞美人花正在开放。
          镜头二: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陷入痛苦的回忆中。
          镜头三(黑白片):南唐后主王宫,规模盛大、气势恢宏的歌舞《霓裳羽衣曲》正在上演,舞女娉婷,千娇百媚;南唐后主李煜与众臣纵情欢娱,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镜头四:南唐的宫殿女墙颓坏,雕阑玉砌、宛囿花草荒芜,一片萧条……
          镜头五:
     

    组卷:15引用:11难度:0.7

四、写作

  • 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8年12月20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央视新闻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8”揭晓仪式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发布了2018年度十大流行语等内容。
    “奋”“改革开放四十年”“退”“贸易摩擦”,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
    “宪法修正案”“命运共同体”“进博会”“贸易摩擦”“锦鲤”“板门店宣言”“立德树人”“‘一箭双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当选为2018年度十大流行语。
    “汉语盘点”活动至今已举办13年,旨在“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当年的中国和世界”,鼓励全民用语言记录生活,描述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和世界万象。
          请以其中两三个入选的字、词、流行语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