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大附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31 11:30:2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和而不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样态,符合天之“道”。宇宙是一个和合相生的整体,在天地间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中,“量子求和”是万物演化的构成性本质。现代物理学证明,量子是万象宇宙的最小“构件”,所有的物质与生命都是量子的聚合体,而量子世界里每个粒子具有无数条路径穿越“设定”测试通道实现其“求和”式聚合的特性,量子纠缠的“远距相关、瞬间同步”正是其“求和”本质的昭示。
“和而不同”是社会融合发展的文化基因,符合人之“道”。世界是一个和合共生的家园,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类群求和”是呈现“战争-竞争-竞合-和合”演进轨迹的总体性规律。人类作为具有“类群”规定性的“类存在”,在共时态上是“共生”“共建”“共享”的,在历时态上是有着从暴力转向非暴力的“和合性”趋向的。数千年文明史,已使人类一步步从相互残杀与争斗中超拔出来,不断构建起“地球村”中和合共生、和衷共济的多种样式的命运共同体。
“和而不同”对“量子求和”规律的昭示与“类群求和”价值的彰显,既表达了中国人追求“保合太和”“万国咸宁”的社会理想,也表达了中华文明对于其他文明形态的包容性与互鉴性。中国人历来重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承认文明的共生多样;也历来重视“合羹之美,在于合异”,提倡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与世界共处中,中华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内敛与防御,“重和”多于“尚争”,追求“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用“挑战-应战”模式解释了数十种文明兴衰之因,发现正是“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中华文明“有挑战又能应战”式的绵延与昌盛。
(摘自余潇枫《“和而不同”:中国式全球化的探索》)材料二:
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叙事逻辑作为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继承和创新,开辟了“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向度。
当代西方世界历史理论仍然受制于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坚持“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在当代集中体现在“零和博弈”理论中。与此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的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承认矛盾并扬弃矛盾。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坚持对立性是以统一性为前提,而统一性则以对立性为前提,两者互为前提。这在中国哲学中的表述是“求同存异”。正是这一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但是,各个国家或民族之间彼此利益交织在一起,因而每个国家的利益都是与其他国家利益相关联的。但这种相关并非以“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方式发生;相反,要以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把握,其结果就是“合作共赢”。而所以要超越这种两极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乃是因为人类都有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使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价值承诺。辩证法的合理性也就在于,它扬弃了“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无法实现“共生”,必有一方灭亡,因而不符合马克思世界历史永久和平的叙事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世界各国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是以彼此利益的相互承认为前提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否定他国的利益,因而
是在“个体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共赢”。这是“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生存论向度。
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存在的。然而,在世界历史理论唯物史观范式下,马克思预见到因为文化交融而最终导致“民族消亡”的前景。如果说国家的消亡是以阶级消亡为前提的,那么,民族消亡则是以民族文化融合为前提的。“民族的消亡”是指,各个民族之间因为废除了资本逻辑的冲突,随着文化的交融,而达成了民族之间的真正的和解,从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在唯物史观范式下,民族消亡是在保持其自身的文化价值观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的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废除了以后形成的共同体,而是在尊重各自文化独立性和彼此差异性基础上构建的共同体,因而是辩证法意义上的“有差别的统一”。
(摘编自吴宏政《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量子求和”规律的昭示,对“类群求和”价值的彰显,说明“和而不同”既符合天之“道”,也符合人之“道”。
B.对于其他文明形态,中华文明讲求包容性与互鉴性,在与世界共处中,内敛与防御是中华文明的最大的特征。
C.因为“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所以要超越“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
D.唯物史观认为,民族消亡终将成为现实,人类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民族文化融合为一,实现真正的共同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二者论述的出发点不同,前者重文化借鉴,后者重历史辩证法的遵循。
B.“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与昌盛。数千年文明史也证明,“和而不同”是人类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C.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彼此利益相关,因而不能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去处理,“零和博弈”将导致人类无法“共生”。
D.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存在的,“民族消亡”的唯物史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并不否认这一点。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B.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的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C.车前子《苏州慢》:“黛瓦在粉墙头上不露声色地一压,粉墙的白就白得从容、谦虚。”
D.梁濑溟认为: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4)为什么说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叙事逻辑开辟了“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向度?请根据材料二分条概括。
(5)西方国际象棋是通过不断地“吃子”,令对方走投无路,而绝对地“获全胜”;中国围棋通过不断地“占空”,令双方都有活路,而相对的“积小胜”。请结合上述材料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组卷:4引用:4难度:0.5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撩湖兵①
王旭峰
元旦过后,杭嘉和穿着全套的皮水服就上了疏浚船,熟练地提起了橹。杭家的女人们送他到公园码头,眼窝都湿了。她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个将西湖视为后花园的杭天醉②,那个驾着私家画舫品茶、眯眼尽赏湖上风光的杭家少爷,那个最终在大雪弥天之日长眠在湖上的杭公子。对此没有什么印象的是跟着大人们一起来的得荼,拎着棉布套做成的茶壶衣,把铜软提梁壶的热茶裹得严严实实的。女人们一个不留神,他已跳上了浚湖船,一把划起了桨,离开了湖岸,还添了一句:“阿爷,我陪你去好了。”
女人们又要叫,嘉和挥挥手说:“小伢儿要新鲜,让他活泛一天,夜里他就吃着分量了。”转身又对得荼说:“好啊,你陪我吃茶,记住了,我不要龙井春茶,要泡就泡白露龙井茶。”
白露前后,茶树又会进入生长佳期,所以才会有新茶长出。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它有一种独特甘醇的清香味,尤受苦力们的喜爱。出过大汗、卖过死力后,瘫在竹椅上,一大碗白露茶一口气下肚,人顿时便活泛过来,那才叫一个爽。
此时,湖面上已经荡开了许多撩湖船,像是一口盛满汤的大锅,撒下了一大把黑芝麻,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水面。这种架势,嘉和记得只有抗战胜利那年,国民政府号召市民到西湖双堤砍掉日本人种下的樱花树,种上被日本人砍掉的原有的桃树时才有过,回头一想,不过五六年时间。
嘉和他们第一天的任务,就是把湖畔清理干净,茅草、菱白、芦苇要先拔了捞上来。得荼划着船,问:“爷爷,我们家从前真的有湖上的画舫吗?”
“有过吧,记不得了……”嘉和不想回答这种问题,便转移了话题,“从前西湖里有一种人就叫撩湖兵,你知道吗?”
得荼摇头。嘉和说,就是在西湖里撩水草、杂物的兵。得荼便很得意,原来他们现在已经是撩湖兵了。嘉和见得荼很认真地接过网兜捞起来,便一五一十地把撩湖这活儿的来龙去脉告诉得荼。
原来这活儿是当年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开始的。他建了白堤,湖水溉田千余顷,还写了通告,谁敢把湖水搞坏了,穷人罚种树,富人罚撩湖。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钱王专门组织了一支撩湖部队,有撩湖兵士千人,差委官吏管领,盖造寨屋和舟船,专门撩湖,日夜开浚,无致湮塞。
得荼便老三老四地说:“钱王我知道的。钱王祠里供的那位,叫钱镠。有术者曰:‘王若改旧为新,有国止及百年。如填筑西湖,以建府治,垂祚当十倍于此。’钱镠答道:‘岂有千年而天下无真主者乎?’”
嘉和还真是吓一跳,这么个小伢儿,竟然背得下史书里那么长一段文字。得荼还一本正经地解释:“钱镠认为,百姓借西湖水来灌田,填了西湖就断了百姓的生路。于是没有填西湖。所以,没有钱王可能就没有今天的西湖,我们就不能坐在船上捞水草了。”嘉和听罢此言,激动地打开白露茶盖,递给得荼,说:“好孩子,说那么多话,喝口白露茶。”
得荼从未喝过白露龙井,因为忘忧茶庄从来只做龙井春茶。他并未想到,杭家人从此开启了喝白露龙井的大门。得荼喝了一大口,显出难以下咽的样子,说:“白露茶有点苦呢!”嘉和就大笑起来说:“你也晓得苦了啊,等你撩上一天草,夜里回去再喝它,你就晓得什么是甜了。”
果然,当天撩够了水草,得荼再喝那白露茶,感叹了一声,简直就是南朝豫章王刘子尚之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就是熬出来的真理。这一天的劳作,已经快把这根“豆芽菜”折成两半了。夜里回家,满手血泡,他仰面朝天倒在床上就昏睡过去了。叶子奶奶给他烫脚,喂他龙井茶,他竟然在半醒半睡中推开茶壶,喃喃自语:“白露茶,白露茶好喝……”
叶子惊讶地问:“怎么啦?得荼茶都喝不清了!明朝是千万不可再去撩水草了。”
嘉和说:“没事,就是累的。从小吃点苦好,以后就经得起苦日子了。”
叶子大吃一惊:“啊,莫非要一辈子撩水草了?”
嘉和揽着叶子:“哪里会有这种事,日本佬那么凶,不是也打出去了?!整治西湖,快的,快的。”第二日一早,嘉和见得荼还睡得昏沉,赶紧蹑手蹑脚地出去,心想知道什么是苦也就够了。他发现自己倒还好,平常整日里做事都亲力亲为,一直就是个劳力者,这船上一日工夫,手上虽磨出血泡,但也不多,任务也是超额完成的。他对自己又增添了几分信心,万一真要当一辈子撩湖兵,他也能够应付下来。
没想到中午时光,得荼就送饭来了,一边招着手让爷爷的船靠岸,一边就跃跃欲试地又要上船。见他两只手都绑着绷带,嘉和就不忍了,说:“不要来了,手上那么多泡,也干不了多少活。”得荼却二话不说跳上了船,说:“爷爷,我想试试看,到底能熬多久。”
这话可不应该是小孩子说的,刹那间,杭嘉和就把得荼当大人看了。
(有删改)[注]①标题为编者加。杭嘉和是杭州茶业世家忘忧茶庄的第四代大家长。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早早地就将自家的茶地交给政府,支持国家建设;后策划建立半机械化茶场,既满足国家出口外汇需求,又避免自家宅院被征用。政府组织疏浚西湖时,要求每户人家出一个劳力。杭家由杭嘉和做代表。节选部分即从这里开始。②杭天醉是杭嘉和的父亲。
(1)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和第三段中的两个加点的“活泛”意思不同,前者是活动之意,后者则指有精神。
B.嘉和不想回答得荼的关于祖上画舫的问题,是因为家族到他手里衰落了,他愧对先人,亦无颜面对孙儿。
C.文中两次提到日本人被赶走的事实,既体现了抗战胜利的豪情,又表现出嘉和对新政府的期待。
D.“撩湖”曾经是对破坏环境者的惩罚之举,如今是政府组织的主动治理行为,这里面饱含着社会各界对西湖的看重与热爱。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天的劳作,已经快把这根‘豆芽菜’折成两半了”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得荼平日缺少锻炼,身形单薄的形象。
B.“他并未想到,杭家人从此开启了喝白露龙井的大门”这一句为下文得荼喜欢上了喝白露茶做铺垫,暗示他知道吃苦了。
C.行文在“撩水草”的主线外旁逸斜出,如泡茶的“铜软提梁壶”、白露龙井茶的知识等,不经意间显露出这个茶叶世家的生活品性。
D.本文语言有着鲜明的江浙特色,譬如“活泛一天”“吃着分量”“老三老四地说”“茶都喝不清了”等,亲切自然。
(3)杭嘉和为什么会把得荼当大人看了?请结合全篇分析。
(4)文中有不少掌故、史料穿插,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穿插杭天醉与钱镠的相关经历在文中的作用。组卷:5引用:4难度:0.5
六、简答题组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刷屏”时代,“读书”何为?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 _____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阅读体验上,“听书”“快读”等方便快捷的选择,让随时随地随心获取知识成为可能;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尽观天下事”。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另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求知的方式各异,但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化零为整、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 _____,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这种魅力,正是 _____的快餐式阅读、蜂拥而至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书本虽小,但就像一个时空容器,“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的美丽意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宏大场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沉思考……古今中外都可尽收其中。人们翻开书籍,就如同打开了一个辽阔的精神世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进一步强调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重要价值。要求:使用设问、反问两种修辞,可适当增删词语,但改后句子要保持连贯,不得改变原意。
(3)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一句,显然是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古诗文,既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神采,又给读者具象化的体悟,让人思考与回味。组卷:9引用:1难度:0.5
七、作文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新春开学,一位中学校长的演讲《别让手机偷走你的梦想》,在朋友圈转发极为火爆。他引用外国脑神经学家的研究成果说,“对智力建设没有帮助的行为包括:电视、电玩、网游、网络依赖”,“百度一下创造不了苹果,也拿不到诺贝尔奖”,并且表达“我更希望,你的梦想不因挫折而停止,不因时间而秘色,不因手机而破碎”。对此,有人说,手机让人沉迷,最终可以让人沦为“手机控”;有人说,手机只是工具,不可能偷走人的梦想;也有人说,在信息时代,不可能每个人都不需要手机;还有人说,手机不只是游戏机,技术研制人员完全可以将它变成学习机……手机能否偷走学生的梦想,关于其功过是非,还在争论。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出发,思考上述现象,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