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来接连出现的爆款文化创新节目,无不证明了艺术创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具有令观众惊艳的力量。屡屡对这些节目赞美、惊叹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思考,这类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创新类节目是如何炼成的?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祈》等致力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依托现代技术、精心制作的节目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
追溯历史,破解传统密码。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目与生俱来裹挟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历经岁月沉淀的独特“包浆”韵味,这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而如何从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制作文化创新类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
河南卫视在这方面可谓别出心裁,表现不俗。端午节目开场舞《祈》以洛神、飞天为原型,采用真人水中起舞的形式再现曹子建笔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苦流风之回雪”的曼妙,舞出文化的“回归”;《丽人行》借老杜诗名,给每位演员画上花钿、斜红、面靥齐全的唐朝妆容,以重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大唐盛世……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选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
以文驭娱,依托现代技术。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的重新演绎都离不开现代元素的融入。《离骚》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如果说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赋予文化创新节目以“内美”,那么现代化科技手段则起到了“修能”之用。以《天地之中》的设计为例。演员们于一片星河陨石中起手舞太极,再加上3D效果下配合磅礴背景音乐出现的张衡浑天仪、从飞船内部向外看到的祖国大好河山等等,无一不给人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在短短的时间内,编导依托现代声光电技术,综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航天的精神内核,提供了丰富、深刻、可视化的艺术样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传达了中国传统美学。
值得注意的是,声光电技术如若运用得当,自有锦上添花之效,但若一味迎合观众对于声色的需求,则难免为博眼球而匠气过重,甚至沦为纯粹“炫技”的媚俗之作。在这一点上,近年来但凡出彩的文化创新节目,都能做到主次分明、“道术合一”,在领悟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对观众审美品位和价值观念的正向引导。它们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以文“驭”娱,让现代声光电技术服务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核,从而实现精神价值的输出和供给。
沉潜钻研,践行工匠精神。《祈》的意外破圈,再次证明了尊重文艺、精心制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提示了文化创新类节目在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一片丰沃温厚的土壤,从中择取一点加以发挥,往往能长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意。然而,如若创作者缺乏“工匠精神”,只是套一顶文化创新的帽子生搬硬套,粗制滥造,不仅吸引不了观众,还易造成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疏离甚至逆反心理。
《祈》的意义其实更在于,启示艺术创作者认识到任何流量的吸引和宣传的噱头都无法长久地留住大众的目光,唯有沉潜钻研,用心经营,花大成本、大工夫打磨作品,才有可能创作出令观众满意的好节目。例如,为了能在水下起舞,《红》的演员张娅姝先花了整整三年学会了潜水。为保证镜头完整性,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在每次拉完红绸后迅速游到光照不到的水池角落,而且因水下无法沟通,每拍一条,制作组都需上岸交流改进方案,就这样共下水400余次。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辛勤耕耘的文艺工作者们在各传统领域筑匠魂、塑匠韵、持匠心,才使广大观众发自内心为之折服,并从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当下,文化创新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依旧任重道远。一档成功的节目并不是简单地为传统而传统,不是将古代文化和现代技术机械结合,也绝非纯粹为迎合观众而产生的媚俗之作,而是需要团队用心发掘,用情演绎,关注到每一处细节,才能深入传统精髓,用旧瓶酿出新酒,真正做到如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所言之“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并引领观众深切理解民族精神内核,在复兴传统文化之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摘编自《文化创新节目的内美与修能》)(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宫夜宴》既叫好又叫座,是因为文化创新类节目具有令观众惊艳的力量。
B.《天地之中》的设计,体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现代化科技手段完美地交织融合。
C.《祈》启示艺术创作者认识到,任何流量的吸引和宣传的噱头都无法留住大众的目光。
D.《红》的舞蹈演员水下起舞,作者使用此例是为了证明沈宗骞“开自己之生面”的观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创新节目所具有的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的“包浆”韵味,使得它具有先天吸引力。
B.文化创新节目中的“内美”,指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核,亦可理解为“道术合一”中的“道”。
C.以文驭娱,指文化创新节目运用科技手段,依托现代声光电技术,来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D.践行“工匠精神”是文化创新节目避免生搬硬套、粗制滥造,使观众折服的必要条件。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优秀的文化基因,我们就不能赓续地域精神血脉,也就无法创造出令人赞美和惊叹的文化创新类节目。
B.文化创新类节目需要领悟传统文化内核,现代化科技手段则起到了服务助力的作用,二者相得益彰。
C.一档成功的节目不是简单地为传统而传统,不是刻意炫耀现代技术的先进与精湛,也不是纯粹为了迎合观众。
D.成功的文化创新类节目,需要破解传统密码,依托现代技术,沉潜钻研,去引领观众深切理解民族精神内核。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
(5)当下,一些文化创新类节目错字连篇,漏洞百出,甚至歪曲历史来博得观众眼球。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看法。组卷:64引用:9难度:0.2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回答问题。
远行
何士光 这辆长途客车看起来遍体鳞伤,车身不止一处磕碰,车窗也缺了玻璃。人们像火燎一样地,从车门里挤进去,从车窗里翻进去。
“不要翻窗子好不好!”驾驶员吴老八大声喊道,“麻袋都放车顶上!还有背篼……”尽管他急得快哭出来,人们却再也听不见……
正是上午九点,梨花屯到处映着春天的阳光,远处的望乡岩无比青翠,场头的核桃树闪闪发亮。到梨花屯之前,吴老八就嘱咐售票员小芳,在车窗售好票再打开车门。一开始还算顺利,蜂涌而来的人们有些愕然,但还是老实地挤在车窗前。
不一会,吴老八听见有人敲响另一面的车窗。
“撕一张票下来,老八!”
刘书记虽已退休,语气依旧不容商量。吴老八到汽车运输学校去学习,组织意见那一栏曾有刘书记粗大的笔迹。
吴老八只得让小芳把票给刘书记递过去。小芳动作麻利,又把另一张票递到她舅舅晋麻子的手中。
“哎哟,你们搞哪样名堂?”
“不行!不行!”
车厢四周顿时吵成一片。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不要紧,人人都有说不出的忿忿。
“老子不跟他们说这些!”
张裁缝家的老幺扒住车窗,一飞身便进了车厢,又一下子把车门拉开。
冯家老三一横身子就把住车门,一夫当关便万夫莫开,大哥、二哥不由分说地把麻袋往车厢里抬。其他人也蜂拥而上。
于是,便发生开头的一幕。
“不要忙!”吴老八继续声嘶力竭地吼道。但人们各自为战,没有人愿意收回已经伸出去的胳膊,还窥探着把腿也横过去。
“哞——”,不远的草岗上的牛恰到好处地叫起来了,仿佛在嘲弄吴老八,又仿佛在嘲弄全体男女……
车呢,也就长久地停下来了。车上越来越热,上了车的人们又陆续下了车,衣服放在座位上占着座,麻袋和背篓依旧占了大半个的车厢。
供销社的杜主任站在路边狠狠地抽着烟。他当然知道那些麻袋是冯氏三兄弟的,上车时就吆喝他们赶快搬开。过去数十年的岁月里,在梨花屯这个大家庭中,杜主任就像一位掌管分配大权的父辈,烟酒糖茶,大小日杂,哪一样不经他的手才到众人手上?但万万没想到,日子来到眼下,这事竟变成了做生意,而且还要和冯家这样的个体户挤在一起。冯家老大冯有富也完全不把杜主任放在眼里,只顾与旁人豪爽地说着话。
太阳洒下令人目眩的白光,众人的脊背隐隐发烫。不大有人走动,也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有些泄气,剩下的只有漫长的相持和等待。
如果以为这辆车就会没法开走,这就有些失算了。这就没有弄清楚我们梨花屯这一片土地上的日子,也没有弄清楚这一片土地上人们的脾骨。
清早人们等车时可是喜气洋洋的。梨花屯所有要远行的人,都指望着这辆长途客车。要知道,从梨花屯伸延出去的这条大路,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没有客车的。
远远地,在那些长满枞树的土丘之间,出现了一个会动的光点。这光点仿佛搔爬在人们的心上,让人又惊又喜,一时还有些说不出的怀疑,怕它到头来并没有变成一辆车,又怕它从哪儿斜逸出去消失不见。渐渐地,那一点光亮庞大起来,连轮子和喷出来的油烟也清晰可见。那一刻虽没有红旗招展,却是人欢马叫,热火朝天。
对于这一辆车,大家一直是情切切而意绵绵的。一个个心里都十分清楚,到头来,这辆车还是会开来的,当然也要继续开下去。
孟铁匠忽然站起身来,朝着冯家兄弟走过去。村里的铁工厂早已东歪西倒,去年孟铁匠把厂子承包了,收益还不少。孟铁匠一起身,冯有富就看在眼里,差不多同时站起来了。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他冯有富不能不领孟铁匠的情,英雄总要惜英雄。
“几位兄弟,”孟铁匠略略侧了身子,对着冯家兄弟,“来,帮我一把,把麻袋抬下来。”
站着的人们,蹲着的人们,全都动起来了,一齐向车厢那儿撵过去。
“不要乱来!车上那些背篼,也都要拿下来!”一个宏亮的声音吼道。这是刘书记,这边那边地指挥着。这一回,人们似乎也不打算乱来了。
“听我的!”张裁缝家的老幺立在车顶上调兵遣将,说不出的雄姿英发。“麻袋先上!背篼!背篼拿上来!”转瞬间,原来空荡荡的车顶上,一张旧篷布鼓胀起来,牢牢地用绳子系好。
阳光依旧明亮,车厢内依旧拥挤,却又让人全然感觉不到拥挤。坐的坐,站的站,人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注意着不去侵犯别人的立足之地。仿佛曾有的那些荡倚冲冒从未发生过。
牛叫声还是拖长着,却好像在说“好啊——,好啊——”
“请大家坐好了!”吴老八终于这样说,连自己也有些好笑,又对大家笑了笑。
大家当然坐得很好,一致对吴老八报以成功的微笑,当然,也是带歉意的。
啊!远行!
毗连的水田和青葱的土丘开始旋转,电线起伏地在一旁追逐,大片大片的菜花,朝着人们的面庞迎上来,跟着又退下去……路上有人下车,也有人上车,希望不会有什么跌宕。吴老八脸上浮起一丝微笑。也不会怎么的,车还会开下去的,等看见屹立的烟囱,县城就快到了……
(原载《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休的刘书记向吴老八拿票时不容商量,后来又出面维护好秩序,表明他在群众中很有威信。
B.冯家E兄弟前后两次抬麻袋,反映他们既有着冲动、蛮横的一面,但也有着通情达理的一面。
C.孟铁匠敢承包旧铁工厂并获得收益,说明他有魄力、有能力,为下文他带头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D.小说真实反映转型时期的社会面貌,既有过去年代遗留的不良风气,也有新政策带来的新气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配合人物的活动,不时穿插对乡野风光的描写,既能增添田园的气息,又能舒缓叙事的节奏。
B.“一夫当关便万夫莫开”“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等句子化用古代诗文,意在营造古朴典雅的诗意美。
C.小说两次写到田野里拖着长音的牛叫,与情节发展相呼应,又带有诙谐意味,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
D.小说既表现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心态,也描写不同人物在同一场景中的表现,丰富了形象,深化了主题。
(3)小说在写争着上车和等待车来这两个场景时,两次打乱了情节的先后顺序,这样叙述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小说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小说中长途客车开始遍体鳞伤,混乱不堪,后来秩序井然,最终成功远行,这具有象征意味。请谈谈你的理解。组卷:76引用:1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产业依托庞大的用户量及真实、实时的海量大数据。 ①分析技术,采取合理的分析逻辑和算法,使得这种多方数据的分析更为精准,对于市场的反应越来越接近于真实的文化市场需求,并逐渐实现对市场趋势的准确预测。
大数据反映市场需求作为决策依据的典型是在影视产品的投资立项环节。大数据时代,一部影视作品是否立项投资不再是依靠对市场的主观评价或者经验,而是通过对市场、用户、作品内容和主创团队的 ②来做出决定。这些数据都可以从海量的文化产业内容数据与用户行为数据中及时获取并且有处分析。这大大降低了影视产品投资立项的盲目性,降低了文化产业面临的巨大市场风险。
精准推送也极大地依赖于大数据对不同用户需求的准确反映。当用户在互联网上通过检索信息,点击网页浏览商品或是资讯的时候,这一切都已经被后台收集记录下来,形成庞大的数据信息。用户已经成为大数据环境中的一个数据集合,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静态信息和行为信息精准地关注到每一个用户,了解用户和特定群体的关联度,从而 ③。
(1)“某App”根据客户浏览记录和浏览内容,为客户精准推送信息,其推送模式如图。请根据上文信息,在图中序号处填出相应的词语。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14引用:7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很多成功都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取得的:在民族危亡的逼迫下,人民奋发图强,保家卫国;在激烈竞争的逼迫下,企业穷则思变,发展图存;在生存危机的逼迫下,人们都想方设法,改变命运……
反之,有很多事业在严峻局势的逼迫下,功亏一篑;有很多的人在强大对手的逼迫下,萎靡颓废……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