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湖北省九师联盟高考语文质检巩固试卷(2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碑者,坤也。”(碑,就是增益。)上古的帝王记下告天地的话,进行告天地的典礼,要竖立一块石碑来增加山岳,所以叫做碑。传说周穆王巡游的时候,把功绩铭刻在弁山石上,也是古代立碑的意思。大约在周代,碑便在宫廷和宗庙中出现,宫廷中的碑是用来根据它在阳光中投下的影子位置变化,推算时间的;古代宗庙中也有碑,它们竖立在宗庙堂前的东西两柱之间,只是作为祭祀前拴牲畜用,这种碑石都是不刻字的。后来,这种碑石上出现了刻文,成了庙内记事的一种形式了。如寺庙的内容,修庙的经过,以及创建以后的兴衰史,有的还刻有为建寺庙出钱出力的人名等等。凡较大规模或历史悠久的寺庙几乎都有此类碑码,少则几块,多则数块,这种碑在寺庙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种建筑小品了。以后碑又从宗庙里扩展到了陵墓上。在陵墓等处,也多设立碑石,立于墓穴旁,则用作引绳下棺。《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汉代郑玄注云:“丰碑,所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梓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镜护,下棺以绰绕。天子六绰四碑。前后各重辘轳也。所之形如大楹耳,四植谓之桓。诸侯四绰二碑,碑如桓矣。大夫二绰二碑,士二绰无碑。”这说明古代棺木下葬入墓穴时,墓坑上部四隅或两侧植原木以缠绕绳索,使棺木缓缓而下,此原木称之为碑。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南郊清理秦公大墓时,发现了这种用来下葬棺椁的原木,年代约当春秋晚期,这证明了文献记载不妄。用于引绳下棺的碑早期实为木质,至后再以石碑代替。自从汉代以来,作碑文、碣文的风气盛行。几乎处处可碑,事事可碑。有山川之碑,城池之碑,宫室之碑,桥道之碑,坛井之碑,家庙之碑,风土之碑,灾祥之碑,功德之碑,墓道之碑,寺观之碑,托物之碑等。营造建筑,刻碑记事,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碑刻是历史的记载,又是历史的见证,在当今时代对研究历史文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用。
    (根据贾冰《浅述古代碑刻之功用》《文心雕龙•诔碑》等有关文章改编)材料二
          碑刻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载体,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书本文献的魅力,它更具真实性和艺术性。作为碑刻灵魂的文字,如不加以保护,碑刻就失去了它的价值。那么我们如何保护碑刻上的文字,为子孙后代留下这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碑刻保护的重中之重。要整合河南碑刻文字资源,建立碑刻文字资源信息库,让社会共享这个资源。河南省碑刻文化资源,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共同的财富,研究中原文化也需要这些碑刻的文字信息,但由于碑刻的石质特点,不易挪移,所以对于碑刻文字信息的研究,就应该采取地方建设、社会共享的方式进行。在政府的指引下,对于碑刻文化资源建设需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河南省文物整理部门,应该对河南省的每块碑的年代、收藏情况、现状及内容简要做详实的记载,建立河南省碑刻文字资源信息库、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特点的完整档案。利用高科技数字化建设,一次投入,永久使用,启动河南省碑刻资源文献档案记忆工程。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并且网络已经基本普及,在这种情况下应启动碑刻数字化工程,即河南省碑刻文献档案数字工程。这个工程应包括碑刻的基本情况说明、形制、拓片、释文及研究成就,从各个方面立体地展示河南省碑刻的整体风貌。分类整理,深入研究,建立完备的河南省碑刻文献资源分类信息库,服务经济文化建设为了更方便、更有效地利用河南省碑刻资源的文化信息,为各个学科的系统化研究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服务,应该建立完备的河南省碑刻文献资源分类信息库。对于这些碑刻文化资源,可分类整理。如有关儒家思想、军事建制、文化制度、民风民俗、水利建设等等,进行分类整理,集结成册,为史学研究者、考古工作者和个人收藏爱好者提供详实的资料。
    (摘编自王军校《河南省碑刻文化资源的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2014年第6期《名作欣赏》)材料三
          汉魏碑刻数字化,可以得到与文物本体高度精准的模型图样,对文物感兴趣的研究专家及文物爱好者,可以通过数字化文物资料,对文物本体展开研究,文物数字化的过程中,将文物的纹理分析等都纳入文物录入的过程中,掌握文物三维尺寸,提炼文物的属性、特质等相关信息,在此过程中,为石碑石刻文物本体保存当前状态下最好的再现状况,并促使之后从事的文物研究不对文物造成过多的损害。对纸质拓片的二维扫描,可以清晰、真实地呈现历史时期内文物的保存状况和当时的文物形态,有利于学者对碑刻文化的深入研究。
          汉魏碑刻文物与其他文物有很大的不同,该类文物的保存环境和保存条件较为简陋,文物风化情况较为严重,数字技术是能够较好地保存当前文物现状的一种技术。使用数字技术,呈现三维立体的文物形态,通过数字化,呈现文物的保存形态和具体质地,为研究文物的研究者和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提供便利。当前,常用的文物数字化方式是通过对文物的结构扫描、激光扫射、文物影像资料拍摄等三种形式进行,针对汉魏时期的石碑石刻文物,应采取精确采集文物数据,并通过三维空间展示文物现状,用后期制作完成碑刻的呈现与交互。让文物研究者和古文字爱好者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简单直接的获取石碑石刻的文字资料,用于研究和学习。
    (摘编自孔志刚《曲阜汉魏碑刻及拓片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探析》,2017年第13期《数码设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的碑只是立在宫廷和宗庙前的竖石,用来观测日影的变化和作为祭祀前拴牲畜用,上面没有文字或图画。
    B.记载着历史、见证了历史的碑刻,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里,仍然保留着与古代同样的功用和意义。
    C.河南省碑刻文化资源丰富,研究中原文化离不开这些碑刻的文字信息,因此将这些古代碑刻进行数字化整理保存势在必行。
    D.由于汉魏碑刻年代久远,文物风化情况较为严重,保存环境和保存条件较为简陋,因此,进行数字化保存,不失为一项良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碑碣最早可能出现在上古时期,大约到了周代,在宫廷和宗庙中出现了没有文字的“碑”;汉代以后,刻碑文的风气就盛行了。
    B.碑刻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当地文化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就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
    C.将碑碣文物的三维尺寸、文物的属性和特质等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整理,将为学者及文物爱好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D.对汉魏时期的碑刻,应进行实物测量和石质检测,以便获取精确的文物数据,进而通过三维空间展示文物现状,使其得到准确呈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利用数字技术保护碑刻”的一项是
     

    A.建立碑刻文字资源信息库
    B.启动碑刻资源文献档案记忆工程
    C.对文物进行扫描、扫射、拍摄
    D.研究和学习石碑石刻的文字资料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古代碑刻的功用。
    (5)在当前形势下,河南省应如何做好碑刻文物保护工作?

    组卷:7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团美玉似的敦煌
    阿来
          对我来说,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那样反复阅读在心,又从未身临其境。不是没有机会,而总是觉得要再做准备,再做些准备。这个地方,就是敦煌。这次因为不能推辞的活动,不得不上路了。
          今年又重读唐代的边塞诗与凉州词,读斯坦因和伯希和的考古记录,读林则徐和谢彬的西行日记。其间敦煌这个地名,是最吸引我的字眼。当然,还有那些传法和求法路上中西僧人的行迹。
          还有那么多不同民族的身影在这条曾经的国际大通道上出现过,那么多不同的语言在这个时空中响起过。他们彼此刀兵相向,用那些语言嘶喊;他们交易,用那些语言讨价还价;他们和亲通婚,用那些语言歌唱。他们传播并接纳彼此的文化……
          有记载说,张骞通西域发现中亚的汗血宝马时,发现一种马嗜食的草料,就是中国没有的苜蓿。于是,他从大宛国带回苜蓿种子,还有如今广泛种植的葡萄。这些植物已然改变了中国大地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飞机下降,敦煌在望。我从舷窗俯瞰,看见过去称为南山的祁连,积雪的山峰,绵延的山脉。雪水顺着清晰的沟岔流下,有些流进了绿洲。这时,我想到的不是敦煌那些著名景点,只是专注地眺望着雪山水浇灌的绿洲。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要亲手触摸到融雪水滋润的绿色,要到绿树环绕、田畴整饬的绿洲上走走看看。
          一下飞机,我就走向绿洲。我看到了田野里的葡萄园,看到了刚过花期的苜蓿草。两千年过去,它们已经从汉代皇家宫苑中种植的西方异草,逸生为寻常的野生植物。
          敦煌此地,即便不从复杂的历史、文化、语言寻找入口,就是从一株野草闲花、一种看似寻常的植物入手,其蕴含也是如此丰富。我走过一些麦地、一些瓜田、一些果园,灌溉这片绿洲的渠水在白杨树阴凉下哗哗流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西域的植物经过敦煌东来中国。中国的植物也借由丝绸之路,经过敦煌去了世界。美国人劳费尔著的《伊朗中国编》就说道,中国的桃和杏就是借由这个通道传到了外国。劳费尔说:“尽管出产野杏树的地带从突厥斯坦一直延伸到逊加里亚,蒙古东南部和喜马拉雅山,但中国人从古代起就最先种植这种果树,这却是一件历史事实。”
          晚上,在酒店吃着醒酒的瓜,又想起这些汁液甘甜的果实的来历,想起它们对不同自然条件与文化习惯的适应,想起因此而起的品种改良与增加。更想起它们的流布,敦煌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中转站,是一个国际性的文明集散地、文化中转站。
          这里发生的故事,不止有不同族群间的流血冲突,不只是不同文化在生存竞争中一较高下,还有交往、交流、交融。交融是最终的结果。
          第一个敦煌之夜,我把一些涌入脑海的零碎想法记在纸上。
          马可•波罗曾经写下他在中国见到的造纸方法:“取下某一种树的皮,其实就是桑树,叶子是喂蚕用的。这种树非常多,到处都是,所取下来的是树里面的木质与外面厚皮之间的白色薄皮,把这薄皮制成很像纸张的东西,但却是黑色的。纸张造好了时,便裁成大小不同的块。”马可•波罗记载的纸,不是普通的纸,而是用于制造纸币的纸。
          其实在更早的唐代,敦煌这个地方就开始造纸了。敦煌文书里就有多则涉及到造纸匠人的记载。特别是从唐末到宋初的归义军统治时期,敦煌地区大部分时候与内地隔绝,但此地因为佛教的昌盛而对纸张有大量的需求。归义军时期,敦煌有很多造纸作坊,由以经商才能闻名于世的粟特人开办经营。如此看来,粟特人不仅全民族投入古丝绸之路的商贸流通,也在从事着节节转递先进技术的工作。
          1907年,斯坦因就在敦煌地区的汉长城遗址中发掘出了汉代的纸--八封干干净净用古窣利文字体写在纸上的书函。他把这些纸带回欧洲请造纸史权威进行了研究,“证明这些书函的材料是现在所知道的最古的纸。”
          造纸术在敦煌繁盛的时期,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得到发展。除了传统中国麻的纺织、丝的纺织,更有意味的是棉纺织业在敦煌的出现与发展。
          短暂的两天多时间,我要离开敦煌了。下午四点,飞机起飞。这一回,我只看着那片绿洲,那些蓬勃生长的树;那些围绕着村庄的田畴,水渠和道路将田野擘划出规则的图案。飞机向东飞去,而太阳正在沉向西方的地平线,终于,地面的绿色消失了,消失在西斜的太阳放出的万道金光中。
          如此,敦煌在我心中已是一个绿意葱茏的具体存在。
          在与中原隔绝的归义军时期,为表达对故国的忠心与向化,敦煌常遣人向唐,向五代诸国,向宋进献美玉。那时用的一个关于玉的计量单位是团。公元924年,“沙州曹议金进玉三团”。932年“沙州进玉三十六团”。965年,“甘州回鹘可汗,于阗国王及瓜州皆遣使朝宋,献玉五百团”。
          当敦煌渐渐从视线中消失时,我依然注视着绿洲上的绿,任凭那绿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这时的敦煌,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块美玉,绿意漾动,悬挂在黝黑、赤红、金黄的色块相互交织的大戈壁胸前。敦煌就是那些东来西去的植物染绿的最美的美玉一团!
          再见,敦煌!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敦煌早有所闻,因对其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唯恐对敦煌文化的认识有所遗漏,故迟迟没有成行。
    B.在前往敦煌的飞机上,作者驰骋想象,勾勒出一幅幅中西文化交流的具体场景,丰富了文章的历史内容和画面形象。
    C.张骞出使西域将中国的物产带了出去,也带回了西域的苜蓿草、葡萄等,这些植物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D.作者出于对绿色植物、特别是沙漠绿洲的喜爱,所以在飞机上关注的是沙漠绿洲,一下飞机,最想触摸的也是绿洲。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洋洋洒洒,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材料翔实,作者又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描写生动形象。
    B.作者调用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是在叙述之后,加以恰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突出主旨的作用。
    C.文章语言或质朴流畅,既给人清新自然、耳目一新之感;或繁丽华美、炫人眼目,给人历史厚重感。
    D.文章最后两段写与敦煌告别,将逐渐消失的绿洲幻化成一块绿意漾动的美玉,照应了标题,又充满了诗情画意。
    (3)文章多次引用外国学者的有关记载,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一团美玉”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简析。

    组卷:10引用:1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近微博的一条热搜“每天喝4升水可能会中毒”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夏季酷暑难耐,补水是人人都需要的。
          我们知道,人体内60%以上都是水,这些水对我们无比重要,能运输体内所需要的物质,也是各种生化反应的载体,比如出汗、排泄、呼气等。
          但是,。对一个健康成年人而言,如果短时间内喝过多的水,不仅不会让你变得更健康,还可能会有危害。这是因为,健康的肾脏在正常状态下每小时可以排出800-1000毫升的水(尿液),在这个程度内摄入水分,肾脏表示“毫无压力”。但如果在短时间内突然饮用了大量的水分,,那些多余的水就会大量进入细胞,导致低钠血症,细胞会变得“更加吸水”,一个个膨胀成球,这对大脑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会导致脑水肿、大脑膨胀,进而导致脑组织受损,突发昏迷、呼吸抑制、脑疝、甚至死亡。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6个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9月1日消息,网易鼓励员工在工作沟通中使用昵称。网易当日发布的内部通知显示,员工可以在OA系统发起昵称申请,提交后即可占用,审核通过后当日生效。对于昵称,网易要求:易读易记,大方得体,积极向上,符合自我的理想人设;避免使用有辈分或上下级关系含义的字词,如“哥”“姐”“总”“爷”等。
          对于网易的这种昵称文化,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4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