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 短文两篇》2021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
-
1.下列对《短文两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81引用:3难度:0.6
二、作文
-
2.培根在《谈读书》提道:“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两句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鲜明有力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请你使用其中任意一种论证方法写一个片段,谈一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组卷:7引用:2难度:0.6
三、综合性学习
-
3.学完了《谈读书》后,班级准备举办一次“读书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拟标语
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活动二)设计开场白
请你为“读书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50字左右)
(活动三)谈读书方法
在活动中,同学们都认为读书要有好方法,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有收获。请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组卷:13引用:3难度:0.6 -
4.“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4月23日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很多人习惯称之为“世界读书日”。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与“读书”相关的表达。
(名言)阅读下面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请总结出这些名言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怎样的共性。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
--都德组卷:2引用:1难度:0.7 -
5.初中阶段读过的文章中不乏涉及到古人读书的作品。请完善下面的知识卡片。
语句积累 课文篇目 作者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陶渊明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 刘禹锡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组卷:12引用:1难度:0.9 -
6.下面语句都是谈读书方法的,选择其中你比较赞赏的一则,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个读书方法的理解。(不少于80字)
孟轲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不如无书。
朱熹的“三到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冰心的“创新法”:读书恨与古人同。
伏尔泰的“再读法”: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组卷:5引用:2难度:0.7
五、现代文阅读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冯立,是赫赫有名的清华“书神”。
冯立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每读完一百本书,就要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从一个主题入手,或谈谈读书所得,或谈谈阅读技巧,最后还要为这一百本书评选出一个前十名的最佳榜单。《在千山万水间枕典席文》《经典的力量》《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碎与读》……这些都是冯立写在每一个“百本大关”的感悟和总结。从大一结束时制定读书计划开始,转眼已是历史系博士二年级的他完成了第十七个一百本读书计划,仔细算一下,相当于一年读二百多本书,平均三天两本。这样的速度,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望尘莫及的,更别提长期的坚持的坚持了。
在想象中,这样一个读书“大神”不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还有可能有些“呆气”。然而在咖啡馆见面时,他与所有普通的清华同学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蓝色的运动上衣,鼓鼓囊囊的旧书包,梳不平的头发,略微有些胖,笑眯眯的。
当他谈及读书的缘起,也似乎有些普通。只是觉得大学过了一年有些荒废,想看看能读多少本书,没想到上大四上学期就提前完成了三年读完三百本的目标,一读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一开始他按照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学生必读书单看了几本,很快就发现,人不可能按照书单一本一本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刷到某个成就而读书,读书时顺其自然的,一本接一本。如果你对某一本书感兴趣,可以找到相关的书来看,还可以找书中提到过的其他书来看,慢慢地就会形成自己看书的体系,找到自己搜罗好书的方式。
(1)冯立成为“书神”,不仅因为阅读量大,还因为有他自己的读书方法。你对其中哪一条印象最深?请把它写下来。
(2)许多人惊叹于“书神”冯立的阅读速度之快,但也有人对这种读速度有不同的看法。请联系下面任意一则或几则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50字)
【链接材料】:材料一:读书方法通常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
材料二:比起读书形式和阅读数量,实在的内容和深入 的思考更重要。
材料三:好读书,不求甚解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注释】:①不求甚解: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必再一字一句上下功夫。组卷:42引用:2难度:0.7 -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舍自传ㅤㅤ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而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贫贱也。27岁时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也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也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1)文中的“全无收获,并不着急”和“往往吃亏,也不后悔”,如去掉,意思有什么改变?
(2)从自传中你了解了老舍先生什么样的品性?
(3)从这篇自传中,你觉得老舍的语言风格是什么?组卷:6引用:3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