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湖南省娄底市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眼下,艺术的创作与商业运作正积极拥抱互联网。短视频、公众号、电商平台等,缩短着艺术与受众、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然而就工艺而言,“物”的属性难以跨越屏幕的阻隔,即使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依旧要思考:在当下,是什么人在什么环境中为什么使用工艺?
          从古至今,工艺制作的目的在于提高生活的质量,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工艺品种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艺术化发展方向,随后又开始探索回归自身并服务于生活的合适路径。工艺不只是艺术品,从非遗的角度来说,回归生活才是最有力的传承。以刺绣为例,姚建萍从苏绣艺术家到创建姚绣艺术品牌、艺术生活空间的发展过程,颜具启示意义。艺术探索与生活化回归,是当代工艺的一体两面,前者致力于解决工艺的“可能”,后者体现工艺的“需要”。
          传统工艺要满足当代生活的需求,并不是易事。这要求工艺家深入理解当代生活空间,包括家居空间和公共空间。我们常在古装影视剧中看到刺绣等工艺的使用,它们也常陈设在各类博物馆里给人以观赏的愉悦。作为“古色古香”之物,它们在这里的功用主要不是供生活所需,而是在向我们讲解过去的生活。但是,对于现实生活来说,工艺还能带来什么?这几年,上海、苏州等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较具影响的手工艺市集,博物馆和书店所开设的手工艺生活区并不违和,一些品牌自然成长为艺术生活空间。它们所得到的广泛认可和市场反馈表明,工艺的实用性并没有完全消失,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它融入今人的生活。
          衣食住行的需求日新月异,传统的工艺呈现形式许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设计、材料、审美趣味都需要因应变化。刺绣、织锦、雕刻等,在家居化的进程中离不开革新迭代,通过尝试更多的呈现方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以苏绣沙发为例,丝绸的娇贵特性与沙发的使用本有强烈冲突,但依靠科技进步和材料革新,推出具有耐磨性的人造丝绸和绣线,就能使之前的不可能成为可能。工艺品跳出画框、展柜,可以转化为日常物品以及根据消费者需求定制的产品。工艺在这里通过产品来呈现,依靠创新转化来获得活力,是工艺振兴卓有成效的表现。工艺品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让人期待。人们在发明、改进、运用和消费它的过程中,也进行着这样的探求:传统工艺为何有灵且美?怎样提升传承和再创造能力?如何实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传统工艺因为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可替代的特性,故而通过它可以提供一个让人感受温情、更新表达的环境。工艺是人与物之间重要的连接方式之一,人们依旧需要通过它精确地传递造物的智慧和温度,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让好的工艺品成为人的长久陪伴。
    (摘编自张志勇《回归生活是最有力的传承》)      材料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蔡元培先生受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影响,将“包装饰品”等带有实用功能的美术品类归纳为“工艺美术”,此后伴随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转变,工艺美术的内涵不断丰富、形态更加多元、外延得以拓展。如今,传统工艺的传承观念从自发走向自觉,传承内容与传承主体更加多元,社会公众逐渐树立文化自觉,形成了包括行业传习、学校教育、社会传承等多种形态的传统工艺活态传承体系和传播氛围。
          工艺美术兼具艺术和经济价值,融合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集成中华传统造物体系和造型体系,既是当代“大美术”视野下具有特色的艺术门类,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术基础的传承载体,其中蕴含丰富的科学技术,本元文化、生态价值和伦理观念,有着挖掘和延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的历史使命。工艺美术的艺术审美性、生活装饰性是承载文化意义、传承美学精神的重要方面,其服务日用生活的功能性是它区别于纯美术的重要价值。一段时间以来,工艺美术存在脱离现实生活需求的问题,一方面过于盲目追求高端工艺美术品,市场炒作虚假豪华;另一方面,市场中充斥着大量低端工艺美术品,粗制滥造、批量复制。随着时代进步,人民的生活需要也从物质层面进一步转向精神层面,表现出对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及美学意义的工艺美术品的依赖度增加,而适用于当前百姓生活品质的工艺美术品却供给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工艺美术产业健康发展的短板。作为生活的艺术,工艺美术只有回归生活,才能真正走入人的内心,体现出历史和时代价值。作为工艺美术创作者,也只有立足当下、关注现实,贴近群众、回归生活,才能准确定位工艺美术高质量创作的基点,以工艺美术精品佳作服务人民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潘鲁生《创新工艺之美——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评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艺“物”的属性难以跨越屏幕的阻隔,需要我们继续探寻其发展、传承的有效途径。
    B.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现实中的工艺品,其功用主要不是供生活所需,而是在向我们讲解过去的生活。
    C.依靠科技进步、材料革新能使工艺品跳出画框、展柜,转化为日常物品以及根据消费者需求定制的产品。
    D.工艺美术兼具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有着挖掘和延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的历史使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实证明工艺品种选择艺术化发展方向是行不通的,只有回归自身并服务于生活才是唯一的出路。
    B.工艺不是孤立的存在,它需要探寻被这个时代所认同和欢迎的呈现形式,通过良好的设计、材料、审美等服务于生活。
    C.如今传统工艺的地位已经远超于工业化生产,就在于其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特性。
    D.人们对具有生活实用价值的工艺美术品的依赖度增加,导致市场中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工艺美术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工艺回归生活”观点的一项是
     

    A.高标准的设计、高品位的审美、高质量的产品和高品质的生活。
    B.不断提高工艺品质,推动传统工艺融合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
    C.手工艺要更加艺术化,更能给人以美的启迪。
    D.用汝窑的经典器型来装酒,瓶子喝完酒之后还可以插花再次使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为什么说工艺回归生活是最有力的传承?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组卷:8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岁月深处的暖灯
    赵丽宏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崇明岛上的一个插队知青,在艰困孤独的环境中,读书和写作成为我生活的动力。我把自己的习作寄给了《文汇报》,但没有信心。《文汇报》的副刊,是明星荟萃之地,会容纳我这样默默无闻的投稿者吗?出乎意料的是,我的一篇短文,竟然很快就发表了。发表之前我并没有收到通知,以为稿件已石沉大海,或许被扔进了哪个废纸篓。样报寄来时,附着一封简短的信,我至今还清楚地记着信的内容:“大作今日已见报,寄上样报,请查收。欢迎你以后经常来稿,可以直接寄给我。期待读到你的新作。”信后的落款是“徐开垒”。读着这封短信,我的激动是难以言喻的。虽然只是寥寥几十个字,但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年轻人,是多么大的鼓舞。徐开垒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我读过他不少散文。他的《雕塑家传奇》《竞赛》和《垦区随笔》,曾经打动少年时的我。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是开垒先生在主编《文汇报》副刊。对我这样一个还没有步入文坛的初学者,开垒先生不摆一点架子。此后,只要我寄去稿子,他都很快回信。在信里他没有空洞的客套话,总是给我真诚热情的鼓励。如果对我的新作有什么看法,他会一二三四地谈好几点意见,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写满几张信笺。即便退稿,也退得我心悦诚服。他曾经这样对我说:“因为我觉得你起点不低,可以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走下去,所以对你要求高一点。如果批评你,你不要介意。”我怎么会介意呢,我知道这是一位前辈对我的挚切期望。
          开垒先生是一个忠厚善良的人,对朋友,对同事,对作者,对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读者,都一样诚恳。记得一年春节前,我去看望他,手里提着一篓苹果。那时食品供应紧张,这一篓黄蕉苹果,是我排很长时间的队,花三元钱买的。我觉得第一次去看望老师,不能空着手。到了开垒先生家里,他开始执意不收这篓苹果,后来见我忐忑尴尬的狼狈相,才收下。我现在还记得他说的话:“以后不要送东西,我们之间,不需要这个,你又没有工资。我希望的是不断能读到你的好文章。”这样一句朴素实在的话,说得我眼睛发热。春节过后,开垒先生突然到我家来,走进我那间没有窗户的小房间。他说:“我知道你在一间没有阳光的屋子里写作,我想来看看。”先生的来访,让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走的时候,开垒先生从包里拿出一大袋咖啡粉,放在我的书桌上。那时,还看不到“雀巢”之类的外国品牌咖啡,这包咖啡粉,是他从海南岛带回来的。此后,开垒先生多次来访问我的“小黑屋”,和我谈文章的修改,有时还送书给我。开垒先生不是一个健谈的人,我也不善言辞,面对自己尊敬的前辈,我总是说不出几句话。有时,我们两个人就在台灯昏暗的光线中对坐着,相视而笑。在他的微笑中,我能感受到他对年轻后辈深挚的关切。他是黑暗中的访客,给我送来人间的光明和温暖。
          人生的机缘,蕴涵着很多因素,言语说不清。开垒先生曾经告诉我,如果没有叶圣陶、王统照先生的指引,如果没有柯灵先生的提携和栽培,如果没有巴金、冰心等文学大师的关心和影响,他也许不会有这一生的作为。在我身上,其实也一样,如果没有开垒先生和很多前辈当初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我大概不会有今天。《笔会》于我,并非发表作品的唯一园地,而开垒先生在黑暗中对我的引领,在艰困中对我的帮助,却是谁也难以替代的唯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文本二:
    浅谈赵丽宏散文的诗意美
    孙思
          情感之于散文是生命之所在。但随意的情感发泄并不是艺术。
          赵丽宏的散文在生活的体悟、感情的细腻以及表现的微妙上,有着超常的敏感。他的散文在艺术情感方面的表现为“内敛而凝练,温和而真挚”。这是赵丽宏散文诗意美的又一个特点。“走到它们身边时,它们有时也会抬眼注视你。接触毛驴的目光时,我的心不禁颤动了一下。这目光,善良、忠厚,又有些漠然,似乎已看透了这世上的一切,一对褐色的眼睛里,总是含着泪水……我想,如果我是整天驱赶着它的主人,倘若被它用这样的目光凝视着,大概不会有勇气对它挥动鞭子的。”(《哀驴》)我们发现每当作家注视一个审美对象而进入到忘我状态时,他的那种内在品质和魅力就会与我们同在。这段描绘浅显易懂,朴实无华,却把作家对“驴”怀有的深切同情,细腻地表现了出来。作家的笔墨所到之处,事真、景真、人真、情真、物真、意真,既有可盛载的生命之轻,也有不可排除的灵魂之重。从作家低沉而浑厚的肺腑之音里,我们仿佛感觉出作家潜藏在内心的一种忧患意识,它存于中然后形与外。所以这段文字不只是语言表面的欣赏问题或艺术问题,而是一个与自然本体同化、参其奥秘以建构身心本体的命运哲学问题。它的艺术的力量在于提供我们对“驴”的命运与人的人生观的思考。它似乎在暗示着,我们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认知不仅永无穷尽,而且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认识也将永无穷限。正因为此,它虽然简约,但给予人们的感受却极其丰富和绵久。
          赵丽宏的散文用情,大都时候用的是温情,在他的作品里,不管是简约的陈叙,还是细腻的描写,表现的并不是激昂、热烈的一种顿时的情感,而是内敛和凝炼之后的情感。它理智而醒悟、平静而深情。这并不是说,他的内心没有大起大落的情和事,只不过是他把这种感情默默地内化了,等他写出来时,已是在他心里千锤百炼,完全积淀后的那一抹淡淡的哀伤和忧愁。“‘淡’,既是无味,却又极其有味,即所谓‘无味之味,是为至味’”;而这“忧”中,蕴藉的则是“心絓结而不解”(屈原《九章•哀郢》)的人生况味。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表达了对帮助过“我”的编辑的感激,运用反衬手法突出了徐先生对“我”的影响,为下文做了铺垫。
    B.第二段中“密密麻麻”“写满”两处用语表现了徐先生为“我”提的建议多,体现了他认真、严谨的精神。
    C.“他是黑暗中的访客,给我送来人间的光明和温暖”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了徐先生对于“我”人生的重要性。
    D.文本一详细叙述了“我”同徐开垒先生的交往过程,表达了“我”对徐开垒先生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丽宏的散文没有随意的情感宣泄,他懂得体悟生活,对细腻且表现微妙的情感有着很强的敏感性。
    B.以《哀驴》为例,文本二分析了赵丽宏散文在抒发艺术情感方面的特征,他对驴的脉脉温情含蓄、蕴藉。
    C.赵丽宏在散文中呈现的情感是温暖而细腻的,这是因为他懂得将大情大事在心中千锤百炼,沉淀后再抒发出来。
    D.赵丽宏的散文特点是平淡中蕴含着真味,这是艺术的妙境,这一点和楚国文学家屈原极其相似。
    (3)分析文本一标题“岁月深处的暖灯”的妙处。
    (4)文本二指出,赵丽宏的散文特点“无味之味,是为至味”,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赵丽宏散文这一特点。

    组卷:4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筷子使用时间过长易被污染。筷子每次经过搓洗,都将在其表面留下裂痕,裂痕里就会藏污纳垢。使用时间越久,裂痕就越多、越深,①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幽门螺旋杆菌出现的概率越大。如果筷子上出现非木头本色的斑点,表示筷子已发霉变质,(  );颜色发生变化,表示材质本身性质发生了变化。以上情况一旦出现,②
     
    。我们建议,筷子3到6个月更换一次。
          正确清洁筷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③
     
    ,一些人吃完饭习惯把碗筷泡上水,过几个小时再洗,这样最容易使细菌泛滥。筷子清洗后,应沥干水分,头朝上就进器皿中。同时,在100℃沸水中煮筷子10至15分钟消毒,每周一次即可。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现弯曲、变形,是由于已受潮或搁置时间太长
    B.出现弯曲、变形,表示已受潮或搁置时间太长
    C.已受潮或搁置时间太长会出现弯曲、变形
    D.弯曲、变形的出现,表示已受潮或搁置时间太长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海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探索的足迹。可以说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探索史。当类人猿探索使用工具,直立行走,人类便诞生了;当人类尝试用图画记事时,文字便诞生了;当哥伦布勇敢地向未开辟的领域前行,美洲大陆被发现了;当牛顿探索苹果落地的奥秘时,伟大的科学定理被发现了…探索是万物的源泉,没有它的话,一切便会停滞不前,失了色彩。面对未知世界,要勇敢迈出第一步,无论前方是多么艰险,多么困苦,都要迈出这一步。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3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