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五华县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一种共同体意识,使文化成为一个民族的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成为民族的一种象征和精神。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增强文化认同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增强软实力所不可缺少的。
文化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的积淀,是得以传承和能够留下深刻历史印迹的民族财富的总和。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以共同的语言文字、经济生活习俗、对地域或群体文化的心理认同为基础,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有别于其他地域或群体的文化。文化的民族性也就必然会带来民族的文化认同,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情感,往往表现出民族共同体相近的价值观和意识形式。可以说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国家稳定之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必须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此,构建和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认同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和关键。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有56个民族,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走文化强国之路,就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一个国家离开了文化的支撑,即使有再繁荣的经济,其强国地位也难以巩固。当一个国家没有构建起对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感,甚至存在对共同体文化的排斥力量,国家便孕育着巨大的分裂危机,这是动摇国家实力基础的最大隐患。文化的力量既可以使人团结,又可以使人分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①)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但我们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这句话深刻阐释了文化认同对于炎黄子孙一家亲的纽带意义。台湾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大陆在语言文字、儒家思想、社会伦理、民间宗教信仰、民族传统习俗等方面相通相连。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在促进海峡两岸统一工作中将发挥积极作用。
(②)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情结,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资源。他们很多人回到中国投资建企业,参加国内的科研开发和经济建设,投身慈善公益活动,进行双边文化交流,充当着建设者和传播使者的角色,发挥着桥梁作用。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华侨华人在沿线国家又是推动建设的重要力量,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新时代要重视华侨华人的作用,和他们一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沿线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正确认识中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创造和传承中,历久弥新,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传承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既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国家的归属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感,从而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卫灵《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缘何重要》)材料二: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共同开疆拓土、谱写壮丽历史、孕育民族精神的漫长历程中形成的,因而,中华文化认同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情感底蕴和时代内涵。但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和价值体认,不会一成不变。那么,我们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对此加以调适,培育中华文化认同感呢?
增进文化认同,不能剥离历史、割裂传统,否则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虚无主义”就有了可乘之机,信仰缺失、精神匮乏、价值迷茫的现象就会加剧。中华文化由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地长的历史熔铸而成,是不同时代历史实践的文化淬炼。中华文化认同培育只有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与党和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既守住其根基,又巩固文化的认知与情感,才会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说服力。
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作为意识范畴内的文化认同由社会存在决定。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中华文化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之上的观念意识形态。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巩固始终同中华民族成员对物质需要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反之,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人们对社会倡导的文化具有高度认同感时,就会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进而推动社会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讲,夯实文化认同的利益基础就是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持续关注和改善民生,有效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社会和谐度。
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频繁,世界范围的交流交往使各国文化拥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吸收异质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摩擦与冲突。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在文化领域强势地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对别因进行评判与打压,试图削弱其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心和文化影响力。此时,在合作与对立、交融与冲突并存的国际文化大环境中,若失却文化认同,就会加剧民族认同危机。因此,对于中华文化而言,只有始终坚守自身文化立场,持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巩固文化认同,提振文化自信,才能确保其在思想观念的交锋与博弈中始终淡定从容、充满底气。
(摘编自2019年9月12日《文学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认同属于精神层面,体现了身份构建与归属,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存在与发展,其作用都不可忽视。
B.文化与文化认同虽然是两个概念,但关系十分紧密,文化的民族性构成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民族性是对文化的补充。
C.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但这些文化认同都可归结到中华文化认同之中。
D.中华文化认同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但不同的时代,我们对于文化认同的认识也会有所变化,因此要赋予其时代内涵。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文化的形成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具有积淀性、地域性、群体性的特征,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
B.文化认同的力量十分巨大,它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一个国家若是缺乏文化认同,国家实力基础就会发生动摇。
C.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形成的文化认同,造就了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并进一步提升和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D.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融也会有种种摩擦与冲突,而这些削弱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文化认同的一项是
A.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中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B.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这种联系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
C.朝鲜半岛的朝韩两国虽然长期对峙,但是同根同源的两四百姓一直泪眼守望,相互祈福,呼唤着两国的统一。
D.2020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闭营仪式上,来自海外的华裔青少年用一首《我的中国心》,引爆全场大合唱。
(4)材料一从三个方面分析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软实力,提升国家的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请仿照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括号处补写出恰当的句子,不得超过25字。
①
②
(5)请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组卷:9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鲤鱼巷
冉正万 鲤鱼巷老柳家院子里有一口泉井,水冒上来时把泉眼里的白沙带上来,上冲的力量减弱后,白沙缓缓沉下去,在重力的作用下回到原处。日日夜夜循环往复,似一种游戏,也像一种人生推演:上升与沉沦可在须臾间转换。已有三十年没人来井里挑水,井水冒出来,再从下水道淌出去。老柳从公交公司退休后哪里也不去,要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要么在屋子里做菜。家里只有他和屋檐童子,慢慢拖住时间就是过日子。
鲤鱼巷弯来拐去深不可测,初次进去让人紧张,迷宫般复杂,最宽处不过六七米,窄处只有三米,宽窄不一。鲤鱼巷呈南北向,东为双号,西为单号。每天早上,南巷口稍宽处挂着剥了皮、腹腔敞开的牛,狰狞且血腥。老柳则能不看尽量不看。包围着肉店的是酸辣粉、炸糍粑、炸洋芋、炸火腿肠的小摊。晚上,小街入口两侧主要是水果摊,琳琅满目,柔和的灯光让它们比白天更诱人。这里既有市井的生机勃勃,也有外人至此如入禁地的神秘。这对老柳反倒是一种乐趣,他热爱这个地方。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房子是曾祖父百年前建造的。当时一共七户,三家姓柳四家姓肖。没人知道七户人家何时来此,当时的七户只剩老柳家还在,其他几户何时搬离,是湮没在历史尘埃中无关紧要的一个谜。老柳像最后一条老根,刚开始不觉得什么,时间越长越感到自豪。这是他的鲤鱼巷,是他的胞衣之地。
老柳每年淘洗一次水井。就在老柳又一次淘洗白沙井后,井里出现一条鲤鱼。还没长大,柳树叶那么长,贴在石头上时不易发现。它似乎对井里没有食物并不在意,像捉迷藏的孩子一样喜欢小角落。老柳趴在井口,像看襁褓中的头生子一样看着它。它是那么骄傲和脆弱,神只用了半粒米那么多钙质和一滴水把它制造出来,随时都有可能重新还原成钙质和水。井水与蓝天相接,小鲤鱼仿佛在天上游,没有翅膀,但可以像小鸟一样滑翔。老柳感到了水井的心跳、小鱼的心跳,这让老柳着迷。
老柳趴在井坎上,像看着老友一样看着小鲤鱼。他没和它说话,他知道它不会说话,但他非常想和它说句话。当他看到它两根小小的触须像黑白电视机天线一样摇来摇去却怎么也找不到喜欢的频道时,他笑得肚子痛。慢慢地,他看出它一点也不傻,那不是天线,是一挡、二挡、三挡、空挡、倒挡,摇进掰出,潇洒自如。老柳热泪盈眶。它不是它,我就是它。它不是我,我一定是它。它在水中的滑行路线就是自己开公交车的路线。老柳你没退休,你只是变小了;你不用在路上开公交,你在水里开公交。
老柳希望所有人都来看看小鲤鱼,但他做不到,恨自己口拙。老曹最终答应他来看看,他说,哪里有哇,有个锤子。接着一连串打锣似的咳嗽。老柳怪他看得不认真,从屋里出来指给他看,老曹却回到修理店重新拿起电烙铁。老柳趴在井台上看了半天,小鲤鱼不见了,像来时一样神秘消失。老柳的烦恼除了难堪,还有失望。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他在屋子里哀叹鲤鱼巷不可逆转,在街上做生意的人却一起造谣,说老柳这人看上去老实,其实鬼点子多得很,说什么鲤鱼不过是为了多骗点拆迁费。鲤鱼巷这条破街,拆迁改造是早晚的事,但他编这么个理由也太牵强太扯了,站不住脚,人家又不是小孩。“人家”是指那些在墙上写“拆”字的人。
老柳最后一个知道人们对他的编排、诬陷。他很想骂老曹,责备他散布谣言。但老曾确实没看见小鲤鱼,况且分杈多枝的各种说法与老曹无关,他不是一个喜欢找人聊天的人。老柳顿悟一般责怪自己,小鲤鱼是来找你一个人的,和鲤鱼巷那些人本来无关,你就不应该跑出去张扬。他拍着脑袋骂自己傻瓜。他趴在井台上向小鲤鱼默默道歉,请它回来。但这条娇气的鲤鱼已经伤透心,再也没有现身。井水依然不分昼夜从井底冒上来,白沙依然冲上来再沉下去,纤弱的水草像秒针一样移动得既快又一成不变。在湿漉漉爬行般的思绪中,老柳一病不起。
儿子从不远处菜市买来几条鲤鱼,放到水井里后站在鲤鱼巷大声宣告,“哪个说白沙并没有鲤鱼,你们的眼睛瞎了吗?”巷子里的人听见也不在乎,或笑笑,或叫老柳儿子干脆回来开店做片片鱼或酸菜鱼。只有老柳一个人认真。他佝偻着身体到井边看了看,一眼就认出这是池塘养出来的鲤鱼,是拙劣的冒牌货。他回到屋子,找了半天找出祖父用过的榆木拐杖,不声不响地走到巷子里,照着儿子的头打下去。儿子本来就比他高,自己生病又矮了一截,力量和高度都不够,否则这一棒非把儿子打折不可。儿子摸着头,惊讶地看着被愤怒点燃的父亲,很快就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老柳气喘吁吁地说:“滚,给我滚出去,不准回鲤鱼巷,再回来看我不打断你的狗腿。”老柳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肥壮的鲤鱼抓起来,怀着厌恶的心情把它们丢进垃圾箱,绝望的鲤鱼把铁皮垃圾箱拍得噼啪响。他宁愿接受小鲤鱼一去不复返,也不能接受欺哄世人的勾当,这是恶行。
他没像腹中空脾气大的人那样自我标榜“我老柳”如何,他什么也没说,只把水井又洗了一遍。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关于鲤鱼巷环境的描写,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以老柳的感受来写小鲤鱼,使小说具有虚实相生的效果,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C.老曹重新拿起电烙铁,说明老曹对老柳不信任,直接导致老柳病倒,为故事埋下伏笔。
D.儿子为老柳买来鲤鱼,既表现了他对父亲的关怀,同时说明他根本不知道父亲的病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小鲤鱼”展开故事情节,描述老柳的感情变化,突出表现了他对“小鲤鱼”的深厚情感。
B.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既有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衬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C.作者多处运用比喻,如小鲤鱼“可以像小鸟一样滑翔”,形象地描绘出小鲤鱼在泉井中欢快自由的状态。
D.小说叙述故事时看似悠缓散漫,对人物的刻画则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显示出作者刻度精确的叙述能力。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它不是它,我就是它。它不是我,我一定是它”?
(4)《人民文学》2021年第11期卷首语中这样推介:“《鲤鱼巷》具有短篇小说内秀而又多义的涵养。”关于“多义的涵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组卷:13引用:2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实践证明,教育惩戒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康和谐发展。但惩戒手段需慎重,①______,不能超越“红线”,不能将其等同于允许针对学生的暴力。②______,要讲究艺术、技巧,要因人施惩,不能方式简单、单一,不加区别地“一刀切”。在教育惩戒态度上,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好就不惩戒,③______,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偏心眼”“厚此薄彼”。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上文关于实施教育惩戒的三点要求。组卷:10引用:5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2021年8月2日,东京奥运会女子排球小组赛,中国女排以3:0战胜阿根廷队,结束了最后一场比赛,现场响起《阳光总在风雨后》,主帅郎平谢幕!郎平在赛后与泪流满面的所有队员一一拥抱。展望未来,她说:“年轻人有无限的可能和未来,我们的队员都在不断成长,希望这一届奥运会她们不要太快忘掉,要记住经验和经历,希望她们在三年后的巴黎大展身手。”“可能留一点遗憾更好吧,那我们的年轻人可以更有梦想,更有这种渴望去追求下一个目标。”
面对场上场下许许多多的失意、困顿、挫败等,我们该怎么办?一蹶不振、顺势躺平或知耻后勇、砥砺前行?郎平给队员们的告别寄语或许能给你的成长带来启示。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7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