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北京六十五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30 3:0:1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ㅤㅤ2022年9月29日,C919大型客机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合格证,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生产大型客机的能力,这是我国大飞机事业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ㅤㅤ商用飞机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工业产品之一,前后关涉上百万个零部件,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长期以来,全球大飞机市场被空客和波音两大巨头垄断。制造中国自己的大飞机,考量的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信心、勇气和水平。
    ㅤㅤ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最大载客人数192人,最大航程5555公里。其于2007年立项,2017年首飞。首飞成功后,先后投入6架试飞机和两架地面试验机,分别在阎良、南昌、东营、锡林浩特、吐鲁番以及敦煌等地进行了试飞取证工作,直到今年8月1日宣布完成取证试飞。这就意味着,C919已经获得了进入民用航空运输的“入场券”。
    ㅤㅤ过去十年,中国制造迈向高端,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凸显。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大飞机,全国24个省市、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30万人参与了研制工作。以C919为代表,大国重器亮点纷呈、制造业迈向高端的事实,无不体现出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
    ㅤㅤ举国体制是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由政府统筹调配全国资源力量,达成相应目标任务。新型举国体制是以原有举国体制为基础的继承与创新。发展到今天,新型举国体制有了新的核心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有了新的目标定位——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ㅤㅤ在C919的研发过程中,国内数十所高校参与开展技术攻关和研发,建立了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协同科研平台。通过C919等国产民用项目,我国掌握了5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加快了新材料、现代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国家的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目标考核、社会动员、资源配置功能与市场激励机制运用有效结合,调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进而实现重大科技项目的创新突破,新型举国体制展现了其在科技重大创新领域中的重要促进作用。
    (取材于柴雅欣等人的文章)材料二
    ㅤㅤ由于民用飞机更强调经济性和安全性,科研人员除了需要考虑大飞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也在努力提升飞机的经济性能。飞机的耗油量与飞机的升阻比(升力和阻力的比值)有直接关系,升阻比越高,飞机的气动效率越高,耗油量就越少。而飞机的升力主要来源于机翼,全机70%左右的阻力也来源于机翼。因此,为保证飞机座级,避免“油老虎”的出现,在飞机机翼上动脑筋,便成了提高飞机气动效率的关键。
    ㅤㅤ喷气式民航客机通常以略低于音速的高亚音速飞行。当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机翼上表面某些区域的气流速度可能已经达到音速,令飞行阻力急剧增加。第一、二代喷气式客机采用的多是传统的古典翼型,古典翼型适合于低速及亚音速飞行,在这种速度范围内,它们具有较高的气动效率。但是,随着飞行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古典翼型的设计已不可能适应高速巡航飞行的要求。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既能适应高速巡航飞行,又能保持较高气动效率的翼型。
    ㅤㅤC919的机翼设计运用的是超临界翼型。相对于古典翼型,超临界翼型可使巡航气动效率提高20%以上,巡航速度提高将近100千米/小时;如果用同一厚度标准来设计古典翼型和超临界翼型,超临界翼型的整体阻力比古典翼型要小8%左右。因此,超临界翼型具有较大的机翼相对厚度,而这可以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增大飞机的结构空间以及燃油的储藏容积。
    ㅤㅤ在C919飞机上,超临界机翼与发动机、机身和吊挂之间还采用了性能更为优化的局部融合设计,这些设计进一步提高了C919飞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通常,飞机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机翼较近,两者之间难免产生阻力干扰。设计人员经过反复论证研究,采用局部融合方案,使发动机与机翼之间的阻力干扰达到了“1+1<2”的设计效果,让两者一起面对的阻力小于分别面对时的阻力之和。吊挂,则是发动机和机翼之间的一个狭窄通道,C919飞机采用的是IPS吊挂。基于这种吊挂宽度较大的特点,设计人员在机翼前缘进行了融合设计,在不破坏压力分布的情况下,能让机翼晚些到达失速安全边界,从而提高了飞机飞行的安全性。
    (取材于仰山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C919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合国际通行适航标准。
    B.属于一种喷气式干线客机。
    C.历经多年多地试飞取证。
    D.是最复杂的商用大型飞机。
    (2)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与传统的举国体制有着本质不同。
    B.其核心任务指向科技的创新与突破。
    C.其有利于集中调配社会多方面资源。
    D.其能有效结合政府功能与市场机制。
    (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超临界翼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机翼升力较大,阻力相对较小,故升阻比较高。
    B.其应用于高速巡航飞行的飞机时,能够减少油耗。
    C.其依靠降低机翼厚度,来减小飞机飞行时的阻力。
    D.其与古典翼型相比,有助于提高飞机的气动效率。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商用大飞机在技术方面必须全程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B.新型举国体制的基本目标,在于调动更多人员、单位、团队参加研发。
    C.民用飞机在技术研发和改进时,通常会将其经济性放在优先位置考虑。
    D.第一、二代喷气式民航客机若以音速巡航飞行,气动效率会明显不足。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陈述C919研发成功带来的启示。

    组卷:24引用:4难度:0.5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ㅤㅤ秦始皇十八年,取韩;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赵、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齐,初并天下。苏子曰:秦并天下,非有道也,巧耳,非幸也。然吾以为巧于取齐,而拙于取楚,其不败于楚者,幸也。
    ㅤㅤ呜呼!秦之巧,亦创智伯【1】而已。魏、韩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魏、韩。秦并天下,不亦宜乎!齐湣王死,法章立,君王后【2】佐之,秦犹伐齐也。法章死,王建立六年而秦攻赵,齐、楚救之。赵乏食,请粟齐,而齐不予。秦遂围邯郸,亡赵。赵未亡,而齐之亡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
    ㅤㅤ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曰:“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夫秦欲并天下耳,岂以谨故齐也哉?吾故曰“巧于取齐”者,所以慰齐之心,而解三晋之交也。齐、秦不两立,秦未尝须臾忘齐也,而四十余年不加兵者,岂其情乎?齐人不悟而与秦合,故秦得以其间取三晋。三晋亡,齐盖岌岌矣。方是时,犹有楚与燕也,三国合,犹足以拒秦。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齐不救,故二国亡,而齐亦虏不阅岁,如晋取虞、虢【3】也,可不谓巧乎?二国既灭,齐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呜呼!亦晚矣。
    ㅤㅤ秦初遣李信以二十万人取楚,不克,乃使王翦以六十万攻之,盖空国而战也。使齐有中主具臣,知亡之无日,而扫境以伐秦,以久安之齐,而入厌兵空虚之秦,覆秦如反掌也。吾故曰“拙于取楚”。然则奈何?曰:古之取国者必有数。如取龆齿也,必以渐,故齿脱而儿不知。今秦易楚,以为龆齿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儿必伤,吾指为啮。故秦之不亡者,幸也,非数也。
    (取材于《东坡志林》)注释:【1】智伯:晋国四卿(智伯、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中最为强大的一家,后来被韩、魏、赵三家联手攻灭瓜分。三家史称“三晋”。【2】君王后:齐襄王田法章的王后,齐王田建的生母。【3】晋取虞、虢:春秋时期,晋国向虞国借路,出兵攻打虢国。晋国灭虢后,回师途中灭了虞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有道也,巧耳 特:特别
    B.秦遂围邯郸,亡赵 几:几乎
    C.而齐之亡成矣 形:局势
    D.岂以谨故齐也哉 置:放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请粟 州司临门,急星火(《陈情表》)
    B.赵未亡 他植者窥伺效慕(《种树郭橐驼传》)
    C.齐人不悟与秦合 时矫首遐观(《归去来兮辞》)
    D.齐发兵守西界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魏、韩
    秦国知道以智伯为戒,但诸侯始终不知道效法魏、韩
    B.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
    秦人知道赵国没有亡国,所以不对齐国用兵四十多年
    C.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
    君王后事奉秦国恭谨,所以没有遭到攻伐
    D.今秦易楚,以为龆齿也可拔
    现在秦国轻视楚国,认为(楚国)像小孩快要脱落的牙齿般可以拔掉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说“秦并天下,不亦宜乎”有讽刺六国未能联合而灭亡的意味。
    B.苏轼用晋灭虞、虢的故事,说明秦伐楚、伐燕后,灭齐的进展迅速。
    C.苏轼认为秦国攻打楚国没有循序渐进而是倾尽全国之力,存在风险。
    D.苏轼通过分析秦取齐、楚的策略,认为秦最终能统一天下是侥幸的。
    (5)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苏轼认为齐灭亡的原因。

    组卷:19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      ②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1】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2】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      ③子曰:“为命【3】,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4】。”
    (《论语•宪问》)注释:【1】说:通“悦”。【2】器:使用。【3】命:指外交辞令。【4】裨谌、世叔、子羽均为郑国大夫。行人,官名,古代外交官。子产,郑国的卿。
    (1)解释第①则中画横线的句子。
    (2)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在使用人才方面有着怎样的见解?请任选两则简要说明。

    组卷:21引用:4难度:0.7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5分。

  •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1】
    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2】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3】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4】,终隐南山雾。
    注释:【1】此诗作于诗人离别金陵出任宣城太守之际。【2】骛:疾驰。【3】沧洲:隐士的居处。【4】玄豹:传说南山有玄豹,恐皮毛为雨雾所损,居洞中不去觅食;《列女传》载,陶答子妻借玄豹表达对丈夫为官“名誉不兴,家富三倍”的痛心。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路”二句写诗人离别金陵,乘舟逆江流而行,前往宣城任太守。
    B.“天际”二句写诗人极目远望那天水相接处的点点帆影和离离江树。
    C.“既欢”二句写诗人赴任途中经过“怀禄”“沧洲”,欣赏秀丽风景。
    D.“嚣尘”二句中的“兹”与“此”,其义均与诗人“之宣城”事相关。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的“江路”句与“归流”句、“天际”句与“云中”句分别构成鲜明的对比。
    B.“旅思”二句承上启下,其中“摇摇”一词既指江舟颠簸之感又指思绪恍惚之态。
    C.“终隐”句中的“南山”既呼应题目中的“宣城”,又呼应“归流”句中的“东北”。
    D.此诗先景后情且以乐景衬托哀情,结构完整;语言清淡质朴,情思丰富而又蕴藉。
    (3)诗人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组卷:27引用:3难度:0.4

六.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 11.请以“深信”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

    组卷:1引用:1难度:0.7

七.作文(50分)

  • 12.按要求写作,不少于700字。
    《荀子》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是的,如果不迈开双腿向前走,即使是很近的路,也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何况,个人成长、事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延续,都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行”是到达远方所必需的。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行以致远”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书写清晰。

    组卷:15引用:7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