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7.3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2024年同步练习卷(25)
发布:2025/11/25 14:1:0
一、选择题
-
1.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若高空中某处的重力加速度为
,则该处距地球表面的高度为( )g4组卷:87引用:10难度:0.7 -
2.2011年8月“嫦娥二号”成功进入了环绕“日地拉格朗日点”的轨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造访该点的国家。如图,该拉格朗日点位于太阳和地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一飞行器处于该点,在几乎不消耗燃料的情况下与地球同步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则此飞行器的( )组卷:279引用:14难度:0.9 -
3.2021年7月我国成功将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气象卫星一“风云三号05星”送入预定圆轨道,轨道周期约为1.7h,被命名为“黎明星”,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唯一同时拥有晨昏、上午、下午三条轨道气象卫星组网观测能力的国家,如图所示某时刻“黎明星”正好经过赤道上P城市正上方,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取9.8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组卷:39引用:1难度:0.4 -
4.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其环月飞行的高度为100km,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比环月飞行高度为200km的“嫦娥一号”更加翔实。若两颗卫星环月的运行均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运行轨道如图所示。则( )组卷:336引用:3难度:0.8 -
5.经长期观测人们在宇宙中已经发现了“双星系统”。“双星系统”由两颗相距较近的恒星组成,每个恒星的线度远小于两个星体之间的距离,而且双星系统一般远离其他天体。如图所示,两颗星球组成的双星,在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连线上的O点做周期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现测得两颗星之间的距离为L,质量之比为m1:m2=3:2。则可知( )组卷:540引用:3难度:0.5 -
6.黑洞是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引力大到光都无法逃脱其“魔掌”,所以黑洞无法直接被观测,但可以通过观测绕其运动的恒星,大致推测出黑洞的质量。观察发现,某恒星绕银河系中心黑洞人马座A*的周期为n年,此恒星到人马座A*的平均距离为mA.U.(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A.U.),不考虑相对论效应,则人马座A*的质量与太阳质量的比值为( )
组卷:164引用:4难度:0.6 -
7.如图所示是北斗导航系统中部分卫星的轨道示意图,已知P、Q、M三颗卫星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其中P是地球同步卫星,则( )组卷:17引用:1难度:0.4
二、计算题
-
8.把地球上的一个秒摆(周期等于2s的摆称为秒摆)拿到月球上去,它的振动周期变为多少?已知地球质量M地=5.98×1024kg,半径R地=6.4×106m,月球质量M月=7.34×1022kg,半径R月=1.74×106m.
组卷:19引用:4难度:0.5 -
9.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是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探测器到达火星轨道后,并非直接登陆火星,而是多次环绕火星飞行,获得更加详细的火星温度、大气成分、气象资源等信息,传回地球来计算并确定最佳登陆地点和时间,测得“天问一号”绕火星n圈的时间为t,火星的半径为R,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引力常量为G,忽略火星的自转,求:
(1)火星的质量M;
(2)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v;
(3)探测器离火星表面的高度H。组卷:12引用:1难度:0.4
三、解答题
-
10.相传,在1865年就读于剑桥大学的牛顿回到乡下躲避鼠疫期间,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中,由此引发他对万有引力的思考,并将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与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引力统一起来,提出了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由于物体随地球自转需要向心力,所以我们感受的到的重力,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设想地球是质量为M、半径为R的均匀球体,其自转周期为T,并已知引力常量为G。请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写出静止在地球赤道上质量为m0的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表达式(用题中已知量的字母及相关的常量表示);
(2)将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简化成匀速圆周运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k,其中r为行星中心到太阳中心间的距离,T为行星运动的周期,k为常数)等,推导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满足F=r3T2,其中m为行星的质量,M为太阳的质量,G是比例常数;GMmr2
(3)上面(2)的推导是源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因此它只适用于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牛顿在此基础上又向前走了一大步,提出了任何两个质点之间都存在引力,且都满足上述(2)中的表达式。在牛顿时代已经能比较精确地测定;月球轨道半径r、月球公转周期T、地球半径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若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得苹果下落的力真是同一种力,求出上述4个量应满足的关系。组卷:109引用:1难度: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