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发布:2024/11/3 10: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保护隐私,人们发布照片或视频时,会打上马赛克覆盖人脸关键敏感信息,但这种模糊处理的方法正面临挑战。不久前,美国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一套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可以识别图像或视频中隐藏的信息。让人担忧的是,研究人员用到的只是通用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并非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的“黑科技”。
研究人员不是为了窥探隐私而来,但这项研究向人们警示了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风险。人类正加速走进人工智能时代。与互联网相比,人工智能更需要数据的支撑。可以说,人工智能总体上由数据驱动,没有数据,它无法进行配对训练、识别、预测,也就不能理解人们的需求,人们也享受不到精准、智慧的服务。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被收集、被分析,信息泄露的风险随之增加。
技术更新迭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们不能因隐私问题而因噎废食,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不能以牺牲隐私权为代价。未来智慧生活中,高度智能化与高度隐私安全如何兼得,笔者认为,至少应当遵守三条原则,即收集要授权,使用有界限,存储应保护。
人们有时必须把一些信息让渡出去,才能享受到智能化的服务。从一定程度上说,人工智能时代人的“透明化”趋势不可逆转。但必须明确,任何机构或个人在收集、利用个人信息时,需先得到用户授权。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即知道哪些信息被收集以及选择是否让渡。此外,所有信息应归属于用户本人,诸如互联网公司等商业机构只是“借用”,它们所拥有的应当是数据分析的结果,而不是其所有权和处置权。
即便获得授权,信息收集方也不得滥用用户赋予的数据。人们提交车辆位置信息,可能是为了获得智慧交通出行服务,而不是受到门类繁多的车险产品骚扰;人们完善资料,填写收入、职业信息,可能是为了完善信用体系,而不想接收来路不明的理财信息。信息收集有度,使用也应有边界。而对于敏感的密码、指纹、签名字迹、人脸特征等身份认证信息,更应该有明晰的界限,除特定的情况并征得用户授权外,用户本人应绝对掌控,信息采集方也无权违规使用。
保护隐私,信息收集方也要承担起保障数据安全的义务。国家出台的《网络安全法》就明确提出了“谁收集、谁负责”的原则。数据已经成为优质资产,过去因为系统漏洞或防护能力不强等原因,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都发生过黑客入侵,造成大量用户隐私数据泄露的事故。这种现象不应再重演。
应当看到,人工智能并非隐私保护的天敌。利用得当,它还能成为保护隐私的利器。比如,基于行为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检测出恶意软件,通过机器学习还能及时检测异常网络流量行为,预警黑客入侵,从而提升网络安全防御水平。
当然,搭好隐私保护的屏障,用户也要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如非必要,尽量不要在一些网站上提交个人信息;要访问正规的网站,避免被钓鱼网站骗取个人信息等。只有明确权责,各方协同,人们才能真正畅快无忧地享受人工智能的便捷。
(摘编自喻思南《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以牺牲隐私权为代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但是一旦数据被收集、被分析,也就意味着个人信息会被泄露。
B.为了享受到智能化的服务,用户需要让渡个人信息,但是用户对此应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C.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被黑客入侵,大量用户隐私数据被泄露,说明信息收集方存储保护不力。
D.只要访问正规的网站,提高自身安全意识,不在网站上提交个人信息,就能保护好个人隐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研究人员用通用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就可以识别图像或视频中隐藏的信息这一事例引出话题。
B.文章第五段列举人们提交车辆位置信息、完善资料等事例,是为了论证信息收集要授权、使用有界限的观点。
C.文章从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储三方面,论述在人工智能时代兼顾高度智能化与隐私安全的原则与做法。
D.文章最后一段主要从用户的角度概述人工智能时代隐私保护的做法,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人们通常会通过打马赛克的方式对发布的照片或视频进行模糊化处理,但现在这种做法已不可靠。
B.在未来智慧生活中,需要兼顾高度智能化与高度隐私安全,让不断更新迭代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C.互联网公司等商业机构可以对收集到的用户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它们可以拥有数据分析的结果,以及信息所有权和处置权。
D.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隐私保护的天敌,也能成为保护隐私的利器,最终结果取决于人工智能能否利用得当。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音乐中有一种“大分野”,而且具有明显的“中国性”。这种“大分野”就是,古琴音乐从其他音乐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别的音乐。正如高罗佩在《琴道》中开宗明义指出:“古琴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音乐,与所有其他种类的中国音乐都非常不同:就它的品格与在文人阶层的生活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来说,它都是卓尔不群的。”琴乐与其他形式的音乐之间的断裂,也完全可以称得上“大分野”,不过这是一种非常不同的“大分野”。戈尔和基维所谓的那种“大分野”,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断裂,是历时的;琴乐与其他音乐的“大分野”,是雅乐与俗乐之间的断裂,是共时的。历时的“大分野”发生之后,现代就取代了传统;共时的“大分野”发生之后,雅乐并没有取代俗乐,二者可以同时存在,相安无事。
在高罗佩看来,中国音乐中的这种共时的“大分野”是古已有之,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高罗佩提到了几个具体的时间:一个是儒家思想确立的时期,一个是汉代,还有一个是魏晋。这与高罗佩对琴乐意识形态的来源的理解有关。在高罗佩看来,琴乐意识形态的建构,受到儒道释三方面的影响,儒家提供了它的社会品格,道家提供了它的宗教品格,佛家提供了它的心理品格。在琴乐意识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中,尽管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但是在高罗佩看来,儒道释三种因素“必须被认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将儒道释的影响都纳入进来,有助于揭示琴乐意识形态的丰富性,但也有可能模糊它的独特性。在所谓琴乐意识形态的起源和构成上,欧阳霄不同意高罗佩的看法。在起源上,欧阳霄认为,琴作为众乐之统的时间没有高罗佩所说的那么早。琴从众多乐器中脱离出来的时间大约在晚唐,经过宋明理学的洗礼,差不多在明代确立了琴作为士人阶层的文化专属。在思想构成或者来源上,欧阳霄认为,琴乐意识形态的来源主要是儒家,之所以能够看出道家和佛家的影响,是因为宋明理学本身就综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成就。“儒家作为琴——‘圣人之乐’‘圣人之器’的合法继承者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琴乐艺术中,释家琴乐实践参与和琴乐美学旨趣都不足以与儒家抗衡。‘正派’‘旁流’名分既定,在理学主导时代精神、国家意识形态的17世纪中叶,琴乐艺术实践的主导地位、权威琴论的话语权只可能属于儒家。”
(摘编自彭锋《中国音乐有“大分野”吗?》,有删改)材料二:
学古琴首先要敬己,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修己以敬”。你的初心、你的未被污染的心就是你产生道德感、羞耻感的基础,是决定你行为的基础。
所谓“修已以敬”,只有修养自己才能达到这个“敬”字。很多人认为古琴音量太小是它的缺点,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古琴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决定了这件乐器的特性,——它是直接和你的心交流的乐器,它是最个人的乐器,它根本就不是为了让你和大众交流,为娱乐大众而产生的。
古人给古琴赋予了很多内容,如“琴者,禁也”,弹琴是为了约束自己。当然后来明代的李贽说:“琴者,心也。”“心”和“禁”虽然不同,但都很重要。所以古琴是世界上所有乐器中最私密性的乐器。古琴的音乐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的,是个人而不是众人的,这是古琴的一个重要特质;而且“琴者,禁也”,更凸显了文人重视它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件乐器,同时还是礼器,是修身养性的工具。
光尊敬自己不行,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儒家讲“仁者爱人”。从敬己到敬人,是一个君子道德养成的必然规律和必然取向。
有许许多多古琴文化、古琴精神反映了“敬人”的思想。大家都知道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平淡的故事中有一种震人心魄的东西。知音死了,他把琴摔了,今生再不弹琴!如此的决绝,如此的激烈,为什么?这就是古琴的精神——敬人,对知音的、对朋友的、对别人的一种最高的尊敬和珍惜。我所讲的第二个“敬”字,是对别人的尊敬。这种彼此的尊重,是一种内在的、深刻的、超越了世俗观念的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天人合一”。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道家、儒家是完全一致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精神,同时也是古琴重要的精神。
一张典型古琴的基本长度是3尺6寸5分,代表一年的365天;琴身上有13个取音的徽位,代表着12个月和一个闰月;琴身由两张木板相合而成,面板圆,底板平,一阴一阳,象征“天圆地方”;琴有琴额、琴项、琴肩……象征着人身;一琴之中,天、地、人三才具足。琴的两个出音孔一方一圆,各叫“龙池”“凤沼”;琴首垫弦的隆起叫“岳山”,琴底拴弦的短柱叫“雁足”;琴有七根弦,除了宫、商、角、徵、羽这五音各与“五行”相对应外,另有两根弦一“文”一“武”。小小的一张琴,仅从其形制上就包含着中国古人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的精辟理解与高度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古琴精神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一敬天地,敬自然。古琴文化里讲到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有很多故事。据说伯牙跟成连学琴,三年不成,后来,伯牙独自面对大海与山林,终日倾听“澎湃之音”,终于悟得琴道,创作了琴曲《水仙操》,成为一代大家。
敬天地、敬自然,把自然当成最高的老师,把与自然契合作为音乐的最高境界,甚至把“自然”“不自然”作为衡量艺术家艺术、技艺的重要标准,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古琴的精神。
(摘编自田青《古琴艺术与非遗保护》,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琴乐与其他形式的音乐之间的“分野”源自古琴的品格与在文人阶层的生活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B.古琴音乐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音乐,具有明显的“中国性”,必然与其他形式的音乐产生断裂。
C.古人赋予古琴很多内容,古琴是乐器,也是礼器,还是修身养性的工具,弹琴是为了约束自己。
D.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结局震人心魄,古琴的精神如此决绝激烈,超越了世俗观念。
(2)下列《红楼梦》中林黛玉论琴的话,与“修己以敬”的琴乐精神无关的是
A.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
B.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C.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
D.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
(3)如果你擅长古琴演奏,当地社区邀请你参加广场综艺表演大赛,你会向对方介绍古琴的哪些知识来婉拒相邀?组卷:1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们看海去
林海音
因为放学后要练习跳舞,今天回来得晚一点儿。在兴华门的土坡上,我还是习惯地站了一会儿。城墙上面的那片天,是淡红的颜色了,海在这时也会变成红色的吗?我又默默地背起“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那么现在不可以说是“金红的太阳,从天上落下去”吗?对的,我将来要写一本书,我要把天和海分清楚,我要把好人和坏人分清楚,我要把疯子和贼子分清楚,但是我现在却是什么也分不清。
我看见收买破烂货的挑子又停在隔壁人家门口了。挑挑子的人呢?我不由得举起脚步走向空草地那边去。这时门前的空地上,只见远远地有一个男人蹲在大槐树底下,他没有注意我。我迈进破砖墙,拨开高草,一步步向里走。
还是那个老地方,我看见了他!
“是你!”他也蹲在那里,嘴里咬着一根青草。他又向我身后张望了一下。招手叫我也蹲下来。我一蹲下来,书包就落在地上了。
“我猜你在这里。你该来了!”
“我该来了?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他惊奇地问。
“没有什么意思呀!”我也惊奇地回答,“你还有故事没跟我讲哪!不是吗?”
“对对对,咱们得讲信用。”他点点头笑了。他靠坐在墙角,身旁有一大包东西,用油布包着,他就倚着这大包袱,好像宋妈坐在她的炕头上靠着被褥垛那样。
“你要听什么故事儿?”
“你弟弟的,你的。”
“好,可是我先问你,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儿呢?”
“英子。”
“英子,英子、”他轻轻地念着,“名儿好听。在学堂考第几?”
“第十二名。”
“这么聪明的学生才考十二名?应当考第一呀!准是贪玩分了你的心。”
我笑了,他怎么知道我贪玩?我怎么能够不玩呢!
他又接着说:
“我就是小时候贪玩,书也没念成,后悔也来不及了。我兄弟,那可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他说,他长大毕了业,还要飘洋过海去念书。我的天老爷,就凭我这没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也没有,哪儿供得起呀!奔窝头,我们娘儿仨,还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呢!唉!”他叹了口气,“走到这一步上,也是事非得已。小妹妹,明白我的话吗?”
我似懂,又不懂,只是直着眼看他。他的眼角有一堆眼屎,眼睛红红的,好像昨天没睡觉,又像哭过似的。
“我那瞎老娘是为了我没出息哭瞎的,她现在就知道我把家当花光了,改邪归正做小买卖,她不知道我别的。我那一心啃书本的弟弟,更拿我当个好哥哥。可不是,我供弟弟念书,一心要供到让他漂洋过海去念书,我不是个好人吗?小英子,你说我是好人?坏人?嗯?”
好人,坏人,这是我最没有办法分清楚的事,怎么他也来问我呢?我摇摇头。
“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很难分。”我抬头看看天,忽然想起来了,“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们有一课书,我念给你听。”
我就背起“我们看海去”那课书,我一句一句慢慢地念,他斜着头仔细地听。我念一句,他点头“嗯”一声。念完了我说:
“金红的太阳是从蓝色的大海升上来的吗?可是它也从蓝色的天空升上来呀?我分不出海跟天,我分不出好人跟坏人。”
“对,”他点点头很赞成我,“小妹妹,你的头脑好,将来总有一天你分得清这些。将来,等我那兄弟要坐大轮船去外国念书的时候,咱们给他送行去,就可以看见大海了,看它跟天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高兴得又念起来。
“对,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还有什么太阳来着?”
“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
我一句句教他念,他也很喜欢这课书了,他说:
“小妹妹,我一定忘不了你,我的心事跟别人没说过,就连我兄弟算上。”
什么是他的心事呢?刚才他所说的话,都叫做心事吗?但是我并不完全懂,也懒得问。只是他的弟弟不知要好久才会坐轮船到外国去?不管怎么样,我们总算订了约会,订了“我们看海去”的约会。
他从口袋掏出一串珠子,但是我不肯接过来。
“你放心,这是我自个儿的,奶奶给我的玩意儿多啦!全让我给败光了,就剩下这么一串小象牙佛珠,不知怎么,扯在镜柜上,就始终没动过,今天正好送给你,这是咱们有缘。小英子,记住,我可不是坏人呀!”
他的话是诚实的,很动听,我就接过来了,绕两绕,套在我的手腕上。
几天后,我和同学走进新帘子胡同,也有几个巡警向胡同里面走去。又是谁家丢了东西吗?我的心跳了,忽然觉得有什么不幸。
前面一个巡警手里捧着一个大包袱,啊!是那个油布包袱!那么这一定是逮住他了,我拉紧了宋妈的衣角。
“小子不是做贼的模样儿呀!人心大变啦!好人坏人看不出来啦!”
一群人过来了,我很害怕,怕看见他,但是到底看见了,他的头低着,眼睛望着地下,手被白绳子捆上了,一个巡警牵着。我的手满是汗。
我慢慢躲进大门里,依在妈妈的身边,很想哭。
妈妈说:“小英子,看见这个坏人了没有?你不是喜欢作文章吗?将来你长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儿写一本书,说一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么个下场。”
“不!”我反抗妈妈这么教我!
我将来长大了是要写一本书的,但决不是像妈妈说的这么写。我要写的是:
“我们看海去”。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偷对英子心存戒备,但是向纯真的英子倾诉自己的心事时,又表现出他友好、向善的一面。
B.他被抓前,英子从未意识到和她相约看海的人是小偷,所以英子看到他被抓后,感到很震惊。
C.小说语言独特,用语考究,淡雅含蓄,人物对话用的是日常用语,与人物的年龄身份极为相符。
D.文章首尾呼应,都写到英子“要写一本书”,但想写的内容不同,体现了英子的成长与坚强。
(2)本文以儿童视角叙述故事,请结合文章简析其好处。
(3)小说反复引用《我们看海去》这篇课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组卷:9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早上,山坡上的青草刚刚醒来,张着晶莹的眼睛向四外望。山下的小河拐弯流过去,好像故意不肯走一条直路,我外甥阿斯汗小时候,如果在路边发现一个坑,大喜,一定从坑上纵身跨越才称心如意,小河跟儿童差不多。早上的河水连一丝波纹也没有,白云在河心庄重地移动,河岸的青草纷纷探过头来观看云影。
在微风没有吹来之前,青草上的露珠是它们的眼睛。山坡上,常有鸟儿飞过来,像抢什么东西,不到一秒钟又飞走。鸟儿落下时,翅膀向前兜拢。如放出降落伞增加阻力,像小扇子一样打开的翅羽精巧分明。
青草像站队,又像散开;像漫步,又像等待。看到青草,我想到的另一个词是寂静。没有河水流动,没有树叶喧哗,草的一生处于寂静中。或者说,没有哪一种生物像青草这样度过寂静的一生。它们出生不叫喊,死亡也不叫喊,在缄默中保持着青草的秘密。没有什么地方没有青草。在一个开窗又不住人的房间,地板的缝隙都会长出青草。楼顶上,隆隆驶开火车的铁轨的中间,都有青草的身影。草是最会串门的人。只可惜书页里长不出青草,我最喜欢的三部诗集——惠特曼《草叶集》《杜甫诗选》、希梅内斯《小银和我》也没长出青草,这些诗集的每一页,实说都应长出青草,开放戒指大小的鲜花,像豆芽那样从书页里钻出。
(选自鲍尔吉•原野《青草寂静》)(1)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2)文中加点词语“庄重”换成“郑重”合适吗?请做简要分析。组卷:6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庖丁解牛》中,庖丁遇到牛“筋骨交错”地方就避开,顺其自然,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明知当时诸侯大都崇尚霸道,还是不遗余力地宣扬王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庖丁和孟子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0引用:10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