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湖北省恩施州恩施高中、龙泉中学、宜昌一中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小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词最早开始于民间,所以在语言上有些粗糙,但是语言上也很直白、大胆,而文人写词就比较典雅、含蓄。在中唐或晚唐,大多数情况下,文人写词仅是游戏的态度,因为他们的主要精力用来写诗和写文章。词在当时属于艳科、小道,是业余的时候创作的。文人词的创作长期处于“尊前”“花间”的环境中,带有鲜明的娱乐消遣功能,所以就形成了“作闺音”“为艳科”的特色。到了李煜,他创作后期的词的内容变得很真实,他用词写一个亡国之君内心真实的、深刻的、深远的痛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词帝,“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为宋词开启了抒情言志的大门。
          宋人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词作,除了延续宫体、花间风格之外,还有一些是写歌妓与文人之间存在感情上的联系,甚至有些歌妓在词人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譬如,著名词人晏几道,早年过惯了富贵公子的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生活一落千丈。黄庭坚曾评价晏几道:“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一句话,晏几道实在、单纯、重情义。正是这样的人,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大家熟知的《临江仙》,“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小苹”即是一位歌女。晏几道在写这首情深意长的感伤之词时,背后寄予的是自己身世的巨变与个人的切肤之痛。虽为艳词,但真挚深婉,表达了士大夫的仕途沉沦浮荡。
          词,不仅是在歌舞升平、瓦栏歌肆之间,与歌妓之间推杯换盏的文学创作,更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文学。我们知道,宋代的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北宋都城汴京、南宋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宋代还逐渐取消了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为商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词人将眼光投向更为开阔的生活场景,用词来表现生活着的城市。著名的“白衣卿相”柳永,对北宋的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用词描绘过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当时许多著名的城市。如《倾杯乐•禁漏花深》就是柳永为宋仁宗在元宵佳节之夜与民同乐时所作。这首词重在渲染上元节的节日气氛,“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柳永笔下的汴京富丽堂皇而又繁荣昌盛,为我们展示了有宋以来物富民康的社会生活风貌。
          除了城市,还有描写乡村。相对于城市的富庶、繁华,乡村词的重点在于勾勒农家之乐,展现出怡然自得的、缓慢的、富有诗意的生活节奏。譬如苏轼笔下的“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辛弃疾笔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皆是难得的、富有诗意的、文人化的乡村景色。他们亦曾在乡村的丽景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苏轼在乡村中,获得“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洒脱与惬意,辛弃疾在乡村中经历了“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恍惚与惊喜。苏轼曾写作《浣溪沙》组词,展现“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热闹场景,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则是描述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其乐融融的生活,让我们看到大文豪笔下的乡村世界依然让我们心旷神怡。
          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和光同尘、与时俯仰。他们一方面承担社会的责任,一方面注重个人生活。他们试图将都市生活与乡村野趣融为一体,在闲暇之余喜欢山水形胜,在登临游览中恣意抒怀。词这种不太严肃、可长可短、随即可歌的文学样式,特别满足了宋人想要表达丰富内心感受的需要,也特别适合表现宋代文人的世俗娱乐,以及生活中的闲情逸致。如果我们说,宋人在诗文当中表达他们的治国情怀,有壮志的情怀,那么在宋词中,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的热爱,对于宋代的边边角角细致入微地描述,就在词当中充分地表达了出来。由此来讲,宋词当得起宋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节选自康震《都市燕乐中的宋词》)材料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就为词的性质下了这样几句定义,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宜修”出于《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是写湘水上的一个神灵具有一种要眇宜修的美。这是写一种女性的美,是最精致的最细腻的最纤细幽微的,而且是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词,也叫做长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从形式上看,词是比诗更多变化,更精微的,更纤巧的,更曲折的。
          词大都是写男女的爱情相思离别,为了配合这种歌唱的场合和歌唱的人物的歌女,自然写的是比较柔婉的细腻的女性的美。所以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很多在诗里边不能表达的感情,能在词里边表达。词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篇幅一般是比较短小的,所以它天生来注定就不能写长篇巨制的内容,这是词在内容上“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的缘故。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可以发议论,可以抒情,可以纪事,什么都可以包括。而词一般只是写景抒情。所以说是“诗之境阔”。
          可是,我们还要注意后一句:“词之言长”。这不是说词的篇幅长,不是说词的句子长,而是说词给人的回味,词的韵味悠长。写爱情的小词,表现了人的心理感情的一种本质,可以引起人丰富的联想,所以说“词之言长”。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些歌妓在词人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B.黄庭坚认为晏几道这样实在、单纯、重情义的人,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
    C.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而词只是写景抒情。所以说是“诗之境阔”。
    D.叶嘉莹认为宋词的“要眇宜修”之美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唐后主李煜继承了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创作前期处于“尊前”“花间”的环境中,带有鲜明的娱乐消遣功能。
    B.苏轼的《浣溪沙》组词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体现了二者随遇而安、和光同尘、与时俯仰的生活态度。
    C.宋词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拥有一批非常杰出的创作者。他们的词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更反映了自己的人生。
    D.为了满足宋人想要表达丰富内心感受的需要,适应宋代文人的世俗娱乐,以及生活中的闲情逸致,词这种文学样式应运而生。
    (3)宋代词人用词来表现生活着的城市,下面不属于这类作品的一项是
     

    A.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B.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C.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D.吴潜《满江红•金陵乌衣园》
    (4)结合材料一,分析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体现的文人词作的特点。
    (5)结合材料二,谈一谈词在宋代比诗歌更受市民大众的欢迎喜爱的原因。

    组卷:44引用:6难度:0.3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斜塔下
    穆青
          比萨,是意大利西部的一个古城,它最著名的古迹是斜塔。建于一一七四年,高五十四点五米。据说当年建造时,由于计算有误,奠基不慎,致使塔身倾斜。没想到正是这一缺陷,却使它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十六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这里进行过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从此,斜塔就更加名噪全球。多少年来,人们慕名来到这里,既为凭吊伽利略,也是为了观赏这座斜塔与众不同的风貌。
          我们到比萨的那天,恰逢久雨初晴。斜塔耸立于绿草如茵的广场上,背衬着蓝天白云,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既奇特而又很有气势。这座塔共高八层,呈圆柱形,塔身底层墙厚约两米左右,塔内有楼梯可以直登塔顶。塔身全部,是白色大理石砌成,除塔顶和底层外,每层都有回廊,周围都环绕着三十根大理石石柱。从整个造型上看,还是相当漂亮的。斜塔的一边是两座罗马式的教堂,它们和斜塔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古老的建筑群。
          为了要找一个适当的角度,拍下这座古塔的斜姿,我打开相机,在游人中穿来穿去,几次试镜头,都发现一个身穿红衣的怪模怪样的女人,正斜靠在斜塔下不肯离去。她向游人们招手,但谁也没有理睬她。
          大约半小时以后,当我们正在教堂里听向导他讲解时,偶一回头,又看到那个斜靠在塔下的红衣女人,好像在这古老的教堂里,忽然出现了一个中世纪的幽灵。
          她是一个大约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妇人,穿着一身红色的绣着花饰的衣裙,裙子很长,一直拖到脚背,下面露出一双白色的绣花鞋。她头戴一顶大沿软边的女帽,也是红色的,帽上不仅系有彩带,而且装饰着羽毛,这样就更使得她那布满皱纹的面庞,显得格外清癯。这套奇特的服饰,决不是现代的时装,不知道她是从哪个时代的旧箱底里翻捡出来的。那么陈旧,不仅颜色灰暗,甚至有些破烂。这种古代王宫贵妇人的装束,只有出现在欧洲古典歌剧和绘画中,现在它突然出现于旅游者的行列,总给人一种不伦不类,啼笑皆非的感觉。但,这个老妇人似乎没有一丝难堪,相反,从她的神色和态度上看,她倒是十分矜持的。
          使我感到更加奇怪的是,她的腋下还夹着一把褪色的布伞,两手拎着两个很大的旅行袋,里面鼓鼓囊囊不知装了些什么东西。她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着向导的讲解,显出一副庄重的,全神贯注的神气。但当向导讲完,大家纷纷提问的时候,她却开始活跃起来,在人堆里钻来钻去,不时向这个、那个人流露一种不大自然的笑容。使人觉得她是多么希望引起人们对她的注意呵!
          参观的人终于陆续走散了,当我离开教堂的时候,又回头看了看,这空空荡荡的教堂里,只有她一个人站在神龛前,虔诚地做着祈祷,在她的身后,两个大旅行袋正一左一右地陪伴着它们伶仃的主人。……
          她究竟是什么人呢?她要干什么呢?我始终带着这样一个疑问,远远地注意着她。不久,我见她又双手提着旅行袋走出教堂,四下张望了一会儿,径向人群稠密的货摊走去。
          比萨盛产大理石,斜塔广场的周围,摆满了许多出卖大理石制品的货摊和商亭。商贩们热情地招揽顾客,显得特别殷勤,唯独看见她走来,谁也不去招呼她,好像根本没有看见她一样。她本人似乎也丝毫没有注意到别人对她的冷淡,仍然东看看西看看,只是我始终没有看见她买过任何一样东西。
          看到这情景,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我问向导,她是不是外来的旅游者?向导耸耸肩膀回答说:“不,她是一个谁也不愿问津的活死人。”
    “她为什么要这样打扮呢?”
    “还不是想让人们把她看作皇后。也没听说有神经病,从不哭闹,也不失态,总是彬彬有礼,只不过近来提两个旅行袋,人们叫她旅游皇后。”
          说到这个戏谑性的绰号,向导眨眨眼睛,笑了。而这些,反倒引起我对这位老妇人的同情。我觉得在她这种失常的行动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精神上严重的创伤。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处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里,她的命运正像一团垃圾一样,不是被人遗弃就是任人践踏。生活上的熬煎,心灵上的抑郁和痛苦,不能不使她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可怜的变态。为了怕被人鄙弃,她把自己打扮成过去的贵族;看到外国旅游者到处被人奉承,她又拿起了阳伞和旅行袋。但这种可悲的妄想,并不能改变她的命运,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鄙弃和不幸。看到这一切,我仿佛看到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弱者,在生活的漩涡中拼命地挣扎,而她所企求的只不过是最起码的生活权利,和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尊严。
          中午,我们在广场附近一家饭馆里午餐,我又发现这个可怜的老妇人,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她老远就注视着餐馆的橱窗,和堆满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眼睛里闪着饥饿的、贪婪的目光。可当她逐渐走近我们饭桌面前的时候,她忽然扭过头去,摆出一种十分矜持的神态,像一个庄严的修道士一样,匆匆地从我们面前走过,连一眼也没有再看我们,径向斜塔走去。
          很久,很久,我默默地望着她那红衣的背影,衬着白色的斜塔,由大到小,渐去渐远。这时我忽然发现,画面上的一人一塔,恰恰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斜塔是古代建筑上的畸形,而这个老妇人的形象,却是今天西方社会上屡见不鲜的一种畸形。这两者在畸形上虽是相同的,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对待这两种畸形的态度又是多么的不同呵!人们可以从世界各地兴致勃勃地来观赏斜塔,关心它,爱护它,甚至为了怕它倒塌,不惜千方百计地对它进行挽救。可是有谁能够用这种心情,同样来对待这个可怜的变态的老妇人呢?有谁会关心她的“倒塌”,而设法予以挽救呢?
          这座闻名世界的斜塔,从它耸立的那一天起,几个世纪过去了,在这座斜塔下,人世间历尽了沧桑。蒙昧黑暗的中世纪已经作为历史的陈迹远去了,曾被宗教法庭判为“异端邪说”的伽利略的发现,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真理。可是,在这斜塔下出现的像这位老妇人那样的畸零人,连同漠视、奚落,讪笑她的畸形的社会心理,何时才能远去呢?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作者观赏比萨斜塔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但是,牢牢地吸引住作者的,却并非“名噪全球”的斜塔奇景,而是令他心灵震颤的异邦人。
    B.文章开头写了比萨斜塔的位置及其成为旅游胜地的原因,并进一步介绍了斜塔的造型和倾斜程度,这些是一般游记的必备内容。
    C.作者通过向导的话了解到老妇人精神上有严重创伤,生活上的熬煎、心灵上的抑郁和痛苦,使她产生了一种可怜的变态。
    D.作者把写作重点放在了红衣老妇的身上,从发现到仔细打量再到询问向导,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而变化。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文四次写老妇人,或疏笔勾勒,或正面详写,或侧面介绍,或专项刻画,细致而又全面地展现了一个西方社会的弱者形象。
    B.《在斜塔下》以游塔为线索描写社会风情,一塔一人,恰形成强烈的对照,产生了集中、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C.作者的抒情性议论,像恰到好处的画外音,把具体感受上升到对人、对社会的理性分析。
    D.这篇散文的长处,不在景物描写,而在于人物的刻画。文章利用环境和情节刻画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分析本文中老妇人和祥林嫂形象的相同点。
    (4)有人评价:“穆青的文章,由于适当地穿插描写和抒情式议论,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你觉得这篇文章是否体现了这一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7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20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一般来说,北方人爱喝红茶、花茶,南方人爱喝绿茶,边疆各少数民族爱喝紧压茶,比如蒙古人爱喝奶茶,藏族人爱喝酥油茶。有饮茶谣云:“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A】。”②  。四川的茶馆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身,苏杭的茶馆以幽静雅致著称,广东的茶馆与“食”结合,北京的茶馆富于文化韵。北京作为古代帝都,③  ,有大茶馆、书茶馆、红炉馆、清茶馆、野茶馆等,老北京的大茶馆是具有多功能的饮茶场所。
          茶文化是介乎物质与精神文明之间的文明,它以物质为载体,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丰富的精神内容。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饮茶品茗开始的。进入中唐,茶成为日常生活饮料,禅寺茶风的兴盛推动了文人茶文化的形成,禅寺成为文人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会”则成为【B】联结茶与文人的桥梁,一般由僧人邀请文人到寺院中品茶,借此机会赋诗酬唱,进行【C】切蹉交流,茶会实际上是品茶会兼赋诗会的一种形式。唐代陆羽组织的大型茶会——杼山茶会,也是一种大型诗会,这种茶会一直到清代都延续不绝。随着文人对饮茶的参与和推动,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文人茶文化。给亲朋寄茶,一般都是茶诗同寄,而收到茶后,也需以诗相谢。(  )唐代杜甫和白居易、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诗词大家给我们留下诸多咏茶佳作。白居易一生【D】嗜茶成癖,留下五十多首咏茶诗。苏东坡咏茶诗有几十首,曾把“佳茗”比作“佳人”,且嗜茶到了梦中也不忘饮茶的地步,成为一段佳话。
          人们品啜香茗时,往往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煮叶索句、乐在清茗的东方饮茶神韵,在一定意义上,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与精神内涵,还塑造了炎黄子孙的生命之躯。
    (1)下列各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A处标点符号句号放到引号外面才正确。
    B.文中B处的“联结”可换为“连结”。
    C.文中C处的“切蹉”应改为“切磋”。
    D.文中D处“嗜茶成癖”的“癖”与“洁癖”的“癖”读音不同。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茶兴助长诗兴,诗酒之外又一种特定的创作形态就是茶与诗构成的。
    B.诗兴助长茶兴,诗酒之外又一种特定的创作形态就是诗与茶构成的。
    C.茶兴助长诗兴,茶与诗构成了诗酒之外又一种特定的创作形态。
    D.诗兴助长茶兴,诗与茶构成了诗酒之外又一种特定的创作形态。
    (3)文中划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民间歌谣是民间口耳相传的篇幅短小、抒情性强的韵文作品,常简称为民歌。民间歌谣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口头传播,表现手法多样。请简要赏析上文中的饮茶谣。

    组卷:6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对全国64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5成大学生有脱发困扰,半数学生在大学期间开始脱发。“熬夜失眠”“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成脱发主要原因。对大学生来说,脱发不是个大问题,但却是个很好的提醒。它提醒大学生,身体健康和有效的自我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材料二: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碰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少有人走的路》说:“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即便有先知的告诫,你仍需独自前行。没有任何一位心灵导师能够牵着你的手前进……”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为高三毕业生举办的十八岁成人礼上,作为代表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