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广东省高三(下)强化语文试卷(一)

发布:2024/12/12 6:0:2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梁庄》从成书、得奖至今才短短三个月,已经引发国内文学、学术界内外如此广泛而热烈的关注、好评和争议,也许正是因为它质朴沉重的情感和思想力量深深震动了我们漂泊的灵魂,促我们自省。
    《中国在梁庄》采纳“非虚构作品”的表述,既是一部主观化了的乡村社会变迁史,也是一部客观化的乡村心态史。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被视为一部口述史。它将一个社会的变迁浓缩到一个小乡村,从梁庄,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作者以一个思想者的笔法,游走切换于过去与现在、历史与当下、记忆与现实、表象与意义之间,表达着归乡赤子对故土的挚爱之情与沉重的思考。自始至终,作者梁鸿都在试图努力克制作为作家的恣肆的激情,用一个学者的冷静与理性,用一个独立的观察者而非参与者的角度客观记录和叙述乡亲们言语描述中的梁庄。然而,她又无法背叛被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支配的眼睛和思想,她不得不在一种预设的逻辑建构中用文学的技巧梳理整合材料,导出更经验性和理论性的结论。
          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在《中国在梁庄》的文本背后找不到一个强有力的理念作为支撑?”梁鸿这样应答:“我努力呈现的是那些被宏大叙事忽略了的微观叙事:关于个人,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发现’与‘展示’本身就是意义,是特定的生活催生出特定的理念,而不是用特定的理念去制造生活。”
    (摘编自王华《<中国在梁庄>:见证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      材料二:
          那么,什么是文学性散文呢?“非虚构”作品能不能算作散文呢?
          所谓文学性散文,实际上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语言优美、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散文的“质的规定性”由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构成:内在是散文属于一种基于客观现实的感悟性文体,所谓夫子自道;外在是散文叙述语言的文学性和自由度。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就是作者的情感体验,这才是散文的审美支撑。
          在西方语境里,“非虚构”实际上是指新闻报道,所以20世纪“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出现后,人们把这一类作品也称为“新新闻写作”。另外,这一类作品的写作,毫无疑问又采用了文学的一些手法,尽管因文学手法的运用程度常常引起争议,但这本身无可厚非,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权利。应该强调的是,“非虚构写作”之所以出现,就是出于对“虚构”的反叛,作者不相信已有的事实,他要揭露真相或接近真相,所以“非虚构”的写作态度是质疑、反思与寻找。这样,基于态度寻找真实,文学性反而退到其后,这才是“非虚构写作”的底线。
          不管作者是写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是写自身经历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把握及擅长的抒写方式进行写作。同时,也不管文本呈现的写作风格是小说还是散文,作者都远离了“虚构”,以明确的主观介入姿态和田野调查的方式致力于寻找真相,并以此作为写作的最终目的。这类作品,突出现场感和纪实性,直接展示了作者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因此也就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这也是必然的,但这不能成为淹没它的特殊价值和指责审美不足的理由。不管怎么说,这些“非虚构”作品适应了人们关注社会问题、渴望真实、了解真相的需要,而恰恰就是对真相的追求,才构成了“非虚构写作”生命力的存在。
          现在的“非虚构”,就其与“虚构”相对的概念来说,已经是一个大家族,这个谱系包括现代意义上的“非虚构”作品,还包括所有标榜“非虚构”的写作样式,如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历史著作、传记、回忆录等等。梁鸿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她写出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更多的是像调查报告,所以才会有人认为是社会学著作。这样看来,实际上“非虚构”已经独立出来,同广义的散文概念一样,也是个可以装进很多东西的筐。当然,在这个谱系之内,不同作者的写作态度和不同的文本样式在“非虚构”上的程度和文学表现也不尽相同,对此人们褒贬不一。
    (摘编自李仪《关于“非虚构写作”的文体属性》)      材料三:
          纵观文坛近期的“非虚构写作”,其叙事内容主要向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沉入历史记忆的深处,通过史料的重新发掘、梳理和辨析,揭示各种史海往事的内在真相,或反思某些重要的人物与事件;二是置身复杂的现实生活内部,对人们关注的一些重要社会现象进行现场式的呈现与思考,如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无论是回巡历史,还是直面现实,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一种鲜明的介入性写作姿态,强调创作主体的在场性和亲历性,并以作家的验证式叙述,让叙事形成无可辩驳的事实性,由此实现其“非虚构”的内在目标。
          在《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中,梁鸿从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写作意图,即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重新审视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形态上的变化,观察乡村农民的生存方式和伦理变迁,探讨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出路等。随后,她再设计了一套从内到外的观察框架,沿着梁庄走出的农民工,奔赴广东、陕西、北京等地,采录梁庄农民工在全国各地的生存状态、择业特点以及内心追求等。
    (摘编自洪治纲《论虚构写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是有底线的,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注重作品的内在真实性,但不等于说其否定了文学性。
    B.“非虚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纪实感,理性意识十足,可能会导致其抒情成分和审美意识不够,缺乏诗意。
    C.《中国在梁庄》反映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史,作者在书中努力呈现微观叙事,而忽略了情感和经验。
    D.材料三所论述的基于两个主要维度的“非虚构写作”与材料二中提及的“真实的历史事件”“自身经历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内涵不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梁庄》叙事冷静、客观、理性,展示了作者关注乡土故园命运的情怀,思想深邃,引发读者共鸣。
    B.文学性散文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其内容和对象就是作者的情感体验,能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
    C.“非虚构写作”是对“虚构”的反叛,其最终目的是揭露真相,所以“非虚构”的态度是质疑、反思与寻找。
    D.“非虚构写作”谱系庞大,文本样式众多,对真相的追求构成了其生命力,但不同的作品“非虚构”的程度不同。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在通常情况下,除了讲述自身的相关经历,或者动用“元小说”策略,叙事类作品很少让作家置身于故事现场“说三道四”。
    B.由仿真文化所建构起来的“超真实”世界,对历史记忆表现出来的态度,常常是一种自觉的戏拟、解构以及理想化的重构。
    C.很多作家都是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结合自己的既有经验和生活常识,不断地推出一部部经验化、表象化的“新作”。
    D.他们时而观察,时而喟叹,时而思考,以近似于“元叙述”的策略,不断地构建各自的故事,明确地彰显了作家的主体意识。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文学笔法能否介入“非虚构写作”?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0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