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11/22 22: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下是互联网时代,更是人工智能时代。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动中国从“人口大国”走向“数据大国”;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也将从互联网经济的“人口红利”转变为智能产业经济的“数据红利”。用户数据正成为热门的大数据资源,而深度学习算法和计算能力的进步,则为海量用户数据提供完美的商业可能。可以认为,用户数据将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将是人工智能产业主体最为关键的市场竞争要素。人工智能产业主体通过数据垄断而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将成为反垄断法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数据收集是数据使用的前提。在人工智能时代,用户数据产生于互联网平台。数据收集的垄断与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网络效应密切相关。数据收集具有网络正效应。一方面互联网平台自身发展具有网络效应,即平台已有的用户优势会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加入进来,新用户的增加又进一步对已有用户产生锁定效应,而用户的集中也意味着数据的集中;另一方面,平台的数据积累具有网络效应,即平台数据越多,由算法定义的产品就更加智能化,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产生更多的数据,如此循环,将导致数据市场出现严重分化。此外,数据收集不存在金钱交易的价格竞争,因此反垄断法的价格分析工具将无用武之地。
          数据使用是数据收集的目的。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的经济价值将被深度挖掘和充分释放。但是,应该看到,数据也可能成为产业主体排斥市场竞争、谋求垄断利益的利器。需要关注的垄断行为主要有三类。一是数据与算法叠加的 AI合谋。媒体报道的网络约车等平台“杀熟”事件,实质上是平台利用用户的消费数据,通过算法生成歧视性价格。二是数据驱动型的经营者集中。以数据整合为目的的企业并购,被称为数据驱动型经管者集中。目前,国际层面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并购反垄断审查案件,如“Facebook/WhatsApp”并购案、“Microsoft/LinkedIn”并购案。可以预见,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驱动型经管者集中将成为全球并购的新趋势。三是数据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中,具有数据市场支配地位的上游数据控制者,如果不合理的拒绝下游数据使用者获取数据,可能构成对数据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
          人工智能的数据垄断为反垄断理论提出了新的实践问题。反垄断法的理论创新需求主要涉及双边市场理论和相关市场理论。前者与单边市场相对应,能够为多边性数据市场的反垄断执法提供有益思路;后者既需要单独界定“数据市场”,还需要正视传统相关市场界定工具(如 SSNIP 测试法)在数据市场的无能为力,进而积极探索可替代的分析工具。
          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垄断案件急需立法变革。变革可从两方面实施。其一,调整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的申报门槛。企业的数据资产,在时间上有延迟收益的特点,在空间上有从其他市场交叉收益的特性。因此,企业并购时的账面营业额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数据资产的真实价值。为了防止数据驱动型经营者集中从反垄断审查中“逃逸”,有必要调整单一的营业额申报门槛,考虑增加并购交易额作为申报门槛。其二,考虑将消费者隐私保护纳入反垄断法。垄断行为导致平台用户隐私保护水平降低,而用户是整个数据生态的基础,我国反垄断法应该对用户隐私保护给予关注。
    (摘编自吴汉东《人工智能的数据垄断与反垄断法的时代使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红利”将替代“人口红利”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B.计算能力的进步,有助于推动用户数据成为人工智能产业主体间竞争的关键要素。
    C.数据收集的网络正效应和非金钱交易特征,能促使数据集中,进而形成数据垄断。
    D.数据市场具有多边性和不同于传统相关市场的新特征,因此反垄断法需理论创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为社会背景,指出反垄断法应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
    C.文章从互联网平台发展和平台数据积累两方面,深入剖析了数据垄断的形成过程。
    D.文章通过网约车平台“杀熟”等事例,分别论证了需要关注的三种数据垄断行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数据收集与数据使用的相互关系看,前者比后者对形成数据垄断局面影响更大。
    B.深度挖掘数据的经济价值,有助于避免产业主体谋求垄断利益的不良经济行为。
    C.“Microsoft/LinkedIn”等并购案表明,意在整合数据的企业并购将成为新的趋势。
    D.我国在处理企业并购案时,增加并购交易额作为申报门槛,可更好达成反垄断目的。

    组卷:28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太空探测正式步入“探日”时代!而且“羲和号”卫星一出手就不凡,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了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7%,可以说是太阳系的绝对主宰,它对地球演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不可或缺。同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也无所不在,主要体现在太阳爆发产生大量带电高能粒子,对地球电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其中尤以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电磁环境影响最为显著。
          据了解,当前国际太阳探测成为热点,我国在太阳观测领域发表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国外卫星数据。“羲和号”发射成功后,将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我国将成立卫星数据科学委员会,制定数据政策,供国内外科学家研究、使用,共享卫星探测数据,力争产生原创性科学成果,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中国贡献。
    (摘编自冯华《“羲和”探日!发射成功!》,《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5日)材料二
          无论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国家安全,太阳探测都是如此重要,已经成为各国天文学界、空间物理学界等领域的竞争焦点。
          太阳观测永远都在追求高时间分辨率来看清演化的详细过程,追求大口径以提高分辨率来看清演化的空间细节,追求高光谱分辨率以探寻更细致的太阳大气辐射过程,追求高偏振精度以获得更精确的太阳磁场测量结果。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各国科研人员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地面太阳观测具有升级灵活、成本较低、可持续性强的特点。进入21世纪,国际上已经有数台一米级的太阳光学望远镜投入运行,包括瑞典1米SST、我国1米NVST、德国1.5米GREGOR等。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地基太阳望远镜是美国的4米DKIST。它已经开始试运行,预计将是未来10年国际最重要的太阳光学观测设备。我国即将投入试观测的1米中红外望远镜AIMS将在磁场测量精度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相关科学成果同样值得期待。
          但是,地球大气会对天体辐射有吸收作用,甚至导致很多波段在地面无法开展观测;大气湍流会限制观测分辨率及降低测量精度;昼夜交替导致观测不连续……为了弥补这些短板,空间天文观测已经成为了未来竞争的主舞台。
          空间观测对天文学而言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稳定、全波段、分辨率和观测精度不受大气影响等。空间太阳探测伴随着人造卫星上天而兴起,到20世纪9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多个重量级太阳卫星发射,取得诸多重要科学成果。近年来,随着帕克太阳探测器PSP首次实现深入太阳大气层探测,太阳观测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摘编自邓元勇《逐日未来时-太阳探测的国际竞赛》,《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5日)材料三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耗资15亿美元研发的帕克太阳探测器,计划于8月初发射升空前往太阳,开始为期7年的观测任务。这将是第一个穿越日冕(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探测器,最终抵达距离太阳表面仅610万公里的位置,是迄今为止人造航天器最接近太阳的地方。帕克探测器此行将帮助人类解答一些关于太阳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
          克服引力是近距离观测太阳的最大困难之一,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速度是30公里/秒,一个航天器想要接近太阳,必须减速,这个过程将耗费大量能量。而航天器携带的燃料越多,有效载荷就越少,那么就很难完成更多科学使命。所以这个任务设计非常复杂,探测器需要借助金星逐渐减速后再接近太阳。
          另外一个难点则是百万摄氏度的高温环境。目前科学家对于探测器抵达的位置环境只有相关推测,还没有很准确的把握,当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换句话说,这次任务是试探性的,能不能成功还很难说。
    (摘编自陈沁涵《揭秘NASA酝酿了60年的项目》,《新京报》2018年7月30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羲和号”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无论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还是对国际相关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B.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电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是因太阳爆发产生大量带电高能粒子。
    C.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以及高偏振精度,是太阳探测永远追求的目标,为此各国研究人员不惜使出浑身解数。
    D.美国的帕克太阳探测器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太阳的人造航天器,它将帮助人类解答一些关于太阳的难题,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2)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在空间探测太阳方面,我国发展相对落后,而“羲和号”的成功发射,有望改变被动局面,使用自己的数据,产生原创性科学成果。
    B.与地面观测相比,空间太阳观测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如升级灵活、可持续性强、全波段、分辨率和观测精度不受大气影响等。
    C.克服引力与对抗高温是帕克探测器面临的两大难题,前者需要借助金星逐渐减速来解决,后者则取决于科学家对位置环境的准确把握。
    D.综观三则材料可知,太阳探测是各国天文学、空间物理学界等领域的竞争焦点,世界各国奋勇争先,我国相关的科学成果值得期待。
    (3)太阳探测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20引用:5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有一个战士跑上来向周大勇报告:“炊事班老孙又昏倒了!”
          周大勇急急地离开队伍行列向后跑去。通讯员小成也跟着连长向后跑去。周大勇通红的脸上汗水混着沙土。他浑身是汗,衣服透湿,像刚从河里跳出来一样。
          周大勇跑到老孙跟前,看见一个炊事员抱着老孙。他一条腿跪下去,从炊事员怀里把老孙抱过来,紧紧地搂到胸前。
          那个炊事员站起来,说:“连长!老孙,老孙不行啦!”
          周大勇说:“去!快去帮助指导员。看,那不是指导员?他又扶着谁!”
          那个炊事员望着老孙,迟迟疑疑停了好久才走开。
          老孙眼发直,干枯的嘴唇咧开,脸涨得通红,脖子上暴起发紫的血管。他的嘴唇动着,仿佛要给自己的同志和这世界留句什么话,但是说不出来。不大一阵工夫,他的呼吸由急促变得微弱了,脸由通红变成灰白……蜡黄……
          周大勇紧紧地搂着老孙,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盯着老孙那半闭的眼睛,心神错乱地嘟哝:“有一口水就好了!有一口水……”通讯员小成也机械地重复:“有一口水就好了!”
          一口水一条命呀!
          敌人三架飞机,绕过来又栽下来,一条条的火箭,穿在周大勇周围的沙子里爆炸了。炸起的沙土扑在周大勇和老孙的脸上。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
          周大勇望着那俯冲扫射的敌机,眼里喷火。
          团卫生队队长,骑着马赶来了。他跳下马,喊:“有办法,有办法,这针药有效。”
          卫生队长拼命地把注射器的针尖往老孙胳膊上的血管里扎,可是扎不进去。生命离开了老孙,血管,筋肉都僵硬了!周大勇把老孙轻轻放到地下,站起来。他把自己的破衣袖子撕下一片,想盖在老孙脸上,免得沙子吹进老孙眼里。可是周大勇拿上那块破布,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像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循环,思想也木然不动了!
          老孙啊,老孙!同志们走路你走路,同志们睡觉你做饭。为了同志们能吃饱,你三番五次勒裤带。你背上一面行军锅,走在部队行列里,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三年五载。你什么也不埋怨,什么也不计较;悄悄地活着,悄悄地死去。你呀,你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三切啊!部队哗哗哗地前进着:战士们,担架队……走啊!走啊!老孙没有走完的路,同志们要走完!
            战士们用眼光向倒下去的同志致敬。听不见长吁短叹,看不见愁眉苦脸,只有一种沉重而又严肃的空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周大勇双手撑在腰里,再一次地望望老孙那老诚忠厚的脸相。啊,这个跟他周大勇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士,永远放下了自己的行军锅,永远再不会向他说:“连长,我没啥能耐,吃点苦总还行……我好赖是个党员。唉,我做的事少……连长,你跟指导员劳累的,教人心疼!”周大勇心里绞痛:有多少英雄好汉倒下去了啊!有多少热血浇在中国的土地上了啊!
            周大勇和小成,用黄沙掩埋了老孙的尸体。趁团供给处的队伍过来的工夫,周大勇要了一片炮弹箱子上的木板,用刺刀削了削。他从文书手里接过来毛笔,在木板上写着:
          共产党员孙全厚,五十七岁,山西孝义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
          周大勇把这个木牌插在老孙的墓前,望着它,望着它!
          周大勇擦了擦头上的汗,背上老孙留下的行军锅,正要去赶自己的连队,团政治委员李诚上来了。李诚满脸是沙土,嘴唇干得裂开小口子,鼻孔里塞了一团棉花,上嘴唇还有干了的鼻血。他的马满身是汗,口里流着白沫。
          李诚跳下马,看了看墓牌;站在坟墓旁边,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像刀子刻的一样。他抬起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前进着的战士。
    突然,李诚向战士呼喊:
    “同志们!一个战士倒下了,千百个战士要勇敢前进!一个共产党员倒下了,千百个共产党员要勇敢前进!大山沙漠挡不住我们;血汗死亡吓不倒我们。前进!哪里有人民,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更需要我们。前进,勇敢前进!战胜一切困难。”
          这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声音,掠过战士们的心头,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空雷似地滚动。战士们踏着沙窝,急急地向前走去。他们那黑瘦的脸膛上,眼窝里,耳朵里,嘴唇上,都是厚厚的一层沙土;两腿沉重得像灌满了铅。但是,他们都挺起胸脯扬起头,加快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他们都坚毅地凝视迎面移来的沙漠,凝视远方。
          沙漠的远方,一阵旋风卷起了顶住天的黄沙柱。就算它是风暴吧,就让它排山倒海地卷来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途中,解放军连长周大勇将昏倒的炊事班战士老孙搂在怀里,眼睁睁地看着老孙的生命一点点地逝去。小说描述了老孙牺牲的情况,故事悲壮、感人。
    B.小说描写人物对话简洁而意蕴丰厚,如写周大勇催促那个炊事员去帮助指导员,“去”“看”表示情况紧急,“他又扶着谁”表明当时战士伤病较多,亟须帮助。
    C.小说中李诚呼喊的话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感情沉痛而富有激情,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突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意义及人民军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D.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敌人的三架飞机飞来轰炸,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这一细节表现了周大勇把战友看得比自己更为重要的高贵品质。
    (2)小说画横线部分两次描写周大勇的内心独白,有什么作用?
    (3)《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从选材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组卷:16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2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自然地理上的岬角,也被称为“地角”,是陆地伸向海洋、河流、湖泊等的角状突出部,通常位于半岛的前端。如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等。①         
          岬角一般与海湾相间出现,海湾——岬角海岸是侵蚀海岸的一种。所谓海蚀作用,就是海水通过自身的动力(海浪、潮汐等)对海岸和海底的侵蚀破坏过程。当海浪从深海进入海岸带后,会以拍岸浪的形式不断拍击岸边,②         。数据显示,拍岸浪施加给海岸岩石的压力,每平方米可达上万千克。所以,当海水拍在海岸岩石的裂缝时,就能够迅速的使岩石碎裂,强大的拍岸浪还可以抛掷岩屑甚至巨大的石块撞击海岸,这无疑是加速了海岸基岩的破坏过程。此外,③         ,会使可溶性岩石组成的海岸受到溶蚀。但是因为海岸岩石抵抗海水侵蚀的能力不同,从而导致坚硬的和断裂不发育的岩石常突出成为岬角,软弱的或断裂发育的岩石就成为了海湾。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要概括岬角的形成原因,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组卷:7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1949年3月23日,离开西柏坡之际,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援引毛泽东当年所说“进京赶考”,强调今天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2021年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认为: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材料二: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宋•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宋•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也是“赶考人”。“赶考”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考试,是人民对我们党永不谢幕的考试,“赶考”永远在路上。“赶考”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这对当代新青年来说,也同样意义深远。作为一名正在冲刺高考的高三学生,请你以“赶考”为核心话题,结合上述材料的内涵和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8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