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广东省梅州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二模)

发布:2024/11/24 13: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算法的本质是“温故而知新”。无论是消费者利用智能投资顾问做理财规划,还是信贷部门通过算法评分系统考察客户资信,抑或是社交媒体根据用户浏览历史实现精准内容推送,完整的算法应用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典型步骤:第一步,平台端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数据挖掘,获取用户的原始数据,例如消费记录、运动轨迹、健康信息、金融状况、浏览历史、行为言论和访问频率等。第二步,云端将处理后的数据导入算法模型,输出概率、偏好、排名、倾向、风险和估值等具有明确判断指向性的分数和结果。第三步,应用终端生成可供运营商决策的评价和预测报告,例如,案情分析软件提供辩护策略、电子商务网站识别消费偏好后推送广告、自动驾驶系统规划行车路径、搜索引擎生成排序界面、黄页类软件给出附近就餐选择、出行帮手设计旅行方案、平行管理与控制的混合增强智能框架进行虚拟现实等。
    (摘编自唐林垚《算法应用的公共妨害及其治理路径》)材料二:
          算法在给普通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提高信息生产效率、缓解信息过载难题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在媒体和代码渗入日常生活的当下,传统的新闻传播伦理问题如虚假新闻、新闻寻租等仍然存在,甚至被放大,变得更加隐蔽和难以控制,而新技术赋权带来的数据泄露、隐私侵犯,“信息茧房”风险,知情权、自主决策权、被遗忘权不同程度受到冲击等新问题也层出不穷。用户行为数据足迹的永久存储、全景监狱式的无缝监视,以及个人数据信息过度商品化、算法黑箱等传播伦理问题成为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议题。
    (摘编自匡文波《智能算法推荐技术的逻辑理路、伦理问题及规制方略》)材料三:
          算法看上去是机器的力量,但决定算法的,是人。人的失误会带来算法的偏差。不能发现或者无视偏差的存在,也是人的过错。在算法大行其道之时,人应该有更高的能力对算法进行评判,及时发现与纠正算法中可能存在的陷阱与漏洞。
          算法的常见陷阱之一,是它会带来的偏见与歧视,而且是用更隐蔽的方式。例如,搜索引擎的搜索排序,是算法交给我们的答案,但这其中,时时可能隐藏着人的干预造成的信息不公正、不均衡。如果搜索引擎服务的提供者不能尽可能保证信息的公正,如果搜索引擎的使用者不能提高对搜索结果的判定能力,那么,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因算法而误入歧途。
          在公共信息环境的营造方面,算法也并非总是带来客观公正的结果。在算法不成熟、不完善的情况下,相比以往由媒体人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机器算法之下的拟态环境,未必会更接近真实社会,甚至可能会出现更多干扰人们认知与判断的假新闻或噪音。
          2016年美国大选结果揭晓之后,Facebook在大选中的假新闻传播问题遭到质疑。而假新闻的增加,与Facebook采用算法而不是人工进行信息推送有一定关联。我们现在也并不能简单推断Facebook的信息推送算法是否对美国大选的结果造成了影响。但这样的事件在提醒我们,要警惕机器算法与个人兴趣双重过滤下人们对外界认知与判断产生的偏差。
          进一步,我们还要问:建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上的个性化算法虽然能理解并顺应人们的行为,但它们真的能读懂人性吗?徘徊在人的低层次需求上的算法,是否真的是人性?完全围绕人的外在兴趣和行为建立起来的算法,会使人们接收的信息同质化,这是否会把人们带到“作茧自缚”的境地,形成“信息茧房”效应?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对个性的解放,还是新的束缚?如果所谓个性化算法只是迎合人类的褊狭,是否最终会导致用户被信息“黑洞”所吞噬?
          就像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的,在极端个性化的“我的日报”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公共性的“我们的日报”。因此,以公共化信息来平衡个性化信息,是未来新闻业必须坚持的。未来的算法将不仅要解决个性化信息推送的问题,也应更好地实现公共化信息的推荐。
          作为算法底层基础的数据,同样也可能随时成为陷阱。片面的数据、错误的数据、失真的数据,不仅不会更真切地映射环境和事物,反而可能成为一面哈哈镜。在数据质量无法保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警惕贴着“客观”标签的数据哈哈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利用机器和智能来防止人为的数据造假。
          即使算法和数据都是合理、准确的,我们也不能把未来的媒体都交给算法。算法只是未来信息生产与分发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全部。人应该超越算法,保持自身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力与判断力。
          在机器可以大规模地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分发时,对这些信息的价值判断、真伪判断,还需要人,这既包括专业的媒体人,也包括有良好的媒介素养的普通人。在机器可以批量地进行事实性信息生产的时代,人的力量将更多地向意见性信息(如评论)生产倾斜。而有公共价值的意见的产生,是建立在人的判断与分析能力基础上的,即使机器可以帮助媒体更好地描绘现实世界的图景,对这些图景的解读,还是依赖于人。
          但无论如何,机器进入到新闻的智能化生产领域,都不是坏事,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将人从那些简单重复的信息生产中解放出来,这会促使人重新思考自己在传媒业中的核心价值,将自己的弱项交给机器,而强化自己的强项,当然这样一个判断与迁移过程将是漫长的。未来人在信息生产中的角色和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发生变迁。人在未来信息生产中的重要程度,取决于其对于那些不可替代的角色的认识与实现程度。
    (摘编自彭兰《机器与算法流行的时代,人该怎么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法的“温故而知新”,包括平台端获取用户的原始数据,在处理后导入算法模型,最终生成可供决策的新信息的工作步骤。
    B.算法在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提高信息生产效率、缓解信息过载难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算法黑箱等问题和风险。
    C.算法是否存在偏差,能不能发现或正视偏差,能不能及时纠正偏差,都取决于人,因为决定算法的是人而非机器。
    D.尼葛洛庞帝认为,除了“我的日报”,我们还需要公共性的“我们的日报”,这可以平衡个性化信息,防止用户被信息“黑洞”吞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使用搜引擎获取信息时,排在前面的信息不一定是最佳答案,因为搜索引擎服务的提供者在设计算法时可能带有偏见。
    B.Facebook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假新闻增加的例子,证明在公共信息环境的营造方面,算法会增加干扰人们认知与判断的因素。
    C.材料三大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证了人要超越算法的观点。
    D.材料三的作者对机器进入新闻的智能化生产领域持积极态度,认为机器有助于人类将更多的力量放在意见性信息生产等机器不可替代的方面。
    (3)下列各项中,关于“信息茧房”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上人们通常不会关注、接收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信息,而主要接收、关注与自己想法相同的信息。长此以往,会使得接收的信息同质化,从而形成“信息茧房”。
    B.抖音针对用户的精准推荐是互联网时代中“信息茧房”的集中体现,一个爱好美食的用户,他的抖音“推荐”一栏中,推送的内容里美食类内容通常占大部分。
    C.内容定制类手机新闻客户端或多或少存在“信息茧房”的效应,因为软件给受众推荐的往往是受众感兴趣的内容。
    D.导航软件根据用户的需求,将路况信息导入算法模型,为用户设计相关路线。现在很多人出行都依赖导航而不认路,就是“信息茧房”效应的表现。
    (4)结合材料一算法的应用步骤及材料二的内容,简述算法引发的伦理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5)在算法时代,为避免算法带来的风险,你认为用户应该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

    组卷:11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蟋蟀葫芦
    水上勉
          三年前的冬天老舍先生曾光临舍下。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办事处打电话来说,正在访日的老舍先生想到我家来拜访,问我方便不方便。我说,请原谅,我对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老舍先生我也不大熟悉,他的地位究竟相当于日本的哪一位作家呢?那个人告诉我,老舍先生在中国已是文坛泰斗了,地位相当于日本的志贺直哉。我那攥着听筒的手颤抖起来。我家很少有贵客临门,顿时紧张起来。
          三天后,老舍先生偕同一位高个子、长脸的中年作家,带着一位女翻译到舍下来了。
          我乍一看到老舍先生,吃了一惊。因为他给我的印象是那么质朴,像是个农村出身的人。也许是旅途劳累的关系,他的脸色不大好。他在门口脱下淡褐色夹大衣,里面穿的西服不怎么讲究。略旧的深蓝色裤子不够笔挺,虽结着黑领带,衬衫的领口却随随便便,我总觉得先生的外貌有点儿像我那位在若狭去世的叔叔。我松了口气,紧张情绪顿时消失,就把先生迎入客厅。
          老舍先生在沙发上坐下来,胳膊肘放在扶手上,弓着背,定睛看着我。大概那位女翻译已经向他介绍过我的情况,他眼睛里流露出和蔼可亲的神色,为突然造访而向我表示歉意。
          说实在的,和老舍先生会面,我想向他请教一下蟋蟀葫芦的事。
          先生默默地定睛看着我。我毕恭毕敬地问道:“老舍先生,我看到过一个据说是从中国的旧货铺买来的葫芦。似乎是养蟋蟀用的,让它们相斗来解闷。中国是不是从前就有这样的习俗呢?”
    “有过的。”老舍先生通过翻译回答道,他的表情好像一瞬间略为严肃了。
    “那么,今天……民间还有这个习俗吗?”
    “不,那是过去的事。您见到的罐子,恐怕也有年头了吧?”
    “老舍先生,我生在日本的若狭这个地方,小时候养蜘蛛玩过。蜘蛛天生好斗,打得可欢啦,看着挺有趣儿……蟋蟀也像蜘蛛那样好斗吗?”
    “好斗。中国的诸侯在近臣中设专人饲养蟋蟀,并且以斗蟋蟀取乐。”
    “用什么方式斗呢?”
    “铺上红毡子,从双方的罐里取出蟋蟀放在斗盆里……让它们张牙对咬……”
          我恍然大悟。这很像在若狭斗斑蛛的玩法。我们不铺红毡子,惯常的做法是让蜘蛛在一根树枝子上爬,或是把两只蜘蛛放进新巢里,让它们斗。
    “我真想弄到一只蟋蟀葫芦……如今还能弄到手吗?”
    “您要是到中国来……我估计是弄得到的。”老舍先生说,“喏,水上先生,您不想到中国来吗?”
    “离得太远啦……我巴不得去……可现在工作太紧张,没工夫。如果能弄到蟋蟀葫芦,我就想去。”
    “您一定得来……我领您到旧货铺去。”老舍先生说罢,莞尔一笑。
          我确实想要那只葫芦。我并不是为了斗蟋蟀才想要这个葫芦,而是想在里面养一对蟋蟀。蟋蟀两口子难道也会打架吗?
    “我替您张罗蟋蟀葫芦……但是您到中国来的时候……另外还有没有想要看看的东西呢?”
    “有的。要是有机会访问,我……想去看看六祖慧能烧过饭的寺庙。”我回答说,“那个寺庙还在吧?”
    “指的是蕲州黄梅的东禅院吧?慧能大师也在宝林寺和大梵寺住过。那些寺庙至今还在。您为什么对这样的寺庙感兴趣呢?”老舍先生问道。
          我告诉翻译,我小时离开曾在那里跟蜘蛛玩过的村子,入禅寺当过和尚。
          老舍先生笑容可掬,更加亲密地看着我。
          我告诉那位女翻译,六祖大师写了一首名诗。这当儿,老舍先生静悄悄地把我的妻子端来的羊羹的衬纸抽出来,从衣兜里拿出钢笔,写道,“本来无一物。”紧接着,先生用一连串汉字把慧能的偈文一字不差地默写下来,我看了,大吃一惊。跟我当小徒弟时学过的一模一样。我这才意识到老舍先生的祖国和我们日本是同文的国家,感动不已。
    “先生,”我说,“等我能稍微腾下手来,能不能到中国拜访您呢?”
    “来吧……我恭候您。”先生和蔼可亲地笑着说。
    “您年纪大了,参拜寺庙,不敢劳您的驾,请您给我找一位向导,领我到东禅寺去。”
    “我给您当向导。”先生说。
          我发现先生的脸上逐渐红润起来了。
          老舍先生在我家的客厅里坐了一个来钟头。先生走到院门,两次彬彬有礼地点头致意,通过翻译对我说:“请您到东禅院来。我恭候您……”
          那以后,我再也没见到老舍先生。
          最近,报纸杂志上风传老舍先生逝世了,这是难以置信的事,说不定我永远也见不到老舍先生了。
          有一天夜里,我梦见了老舍先生。这是一场捕风捉影的怪梦,情景是这样的:
          身穿深蓝色西服,拄着手杖的老舍先生走在前面,我抱着蟋蟀葫芦跟在后边。
    “水上先生,咱们到东禅院去。禅师住过的僧房还在哩……咱们快点儿走吧。”
          先生步履蹒跚,我呢,迈着小碎步跟在他后面。前边,乳色的春霞弥漫,还有巍峨的高峰。半山腰上耸立着一座中国画里常见的那种带有飞檐的古刹,要走过长长的一段石阶才能到达那里。裸露出来的古松树根弯弯曲曲地伸向两旁,宛如长蛇一般爬过地面,桠杈上寄生着结了红籽儿的冬青。
          我抱着蟋蟀葫芦,跟在老舍先生后面,沿着山坡的石阶登上去。怎么走也走不到寺庙的大门。惟有两个人踏在石阶上的脚步声清晰可闻。
    1967年
    (有删改)
    【注】①蟋蟀葫芦,过去冬天养蟋蟀的葫芦容器。②水上勉(1919-2004),日本小说家。③1965年3月至4月,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旨在打破中日交流的壁垒。④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日本小说之神。
    (1)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初见老舍先生时吃了一惊,他没想到作为中国文坛泰斗的老舍先生竟是如此质朴。在茨威格笔下,初见托尔斯泰的人也因他外表的普通而吃惊。
    B.老舍先生所说的中国诸侯以斗蟋蟀为乐的事情,在蒲松龄的《促织》里有相关叙述。封建统治者玩蟋蟀丧志,祸及百姓,这也可能是老舍先生表情略为严肃的原因。
    C.斗蟋蟀与斗斑蛛相像,老舍先生写下的偈文与作者当小徒弟时学的一模一样,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共通之处,可化用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来形容。
    D.在作者梦境中,有高峰、古刹、石阶、古松等景物,风景清新幽美,既表达了作者对与老舍先生同游的向往,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作者在会面前后对老舍的情感的对比,老舍与作者叔父的对比,老舍前后脸色的对比等,对比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两人相谈甚欢的情形。
    B.文章以“蟋蟀葫芦”这一小物件,串联起了对老舍先生的回忆与追念,选材广泛,材料组织松散,行文自由,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C.文中多处使用了省略号,或表示语言的中断,或表示静默思考,或表示语意未尽等,省略号的使用让行文留有余地,富于余情,委婉又意味深长。
    D.文章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描绘人物形象,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心理和动作描写,生动地描绘了老舍先生的形象,行文细腻,体现了日本文学纤细的风格。
    (3)此次交流之后,水上勉曾多次访问中国,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老舍先生起到了哪些促成作用。
    (4)水上勉深受中国禅宗慧能思想的影响,且深得慧能模糊思想的精髓,其主要表现为虚中带实,实中带虚,虚实相生,禅意无穷。文中的梦境也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组卷:23引用:6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每年春暖时,植物总会充当春的使者,向人们预示春的来临。那么,?原来,植物可以感觉到气温的变化。植物的种子里都有胚芽,许多植物的胚芽储存能量后,便能对气温升高或日照变长等作出反应。有人通过实验发现,苹果种子里的胚芽在接近0℃的环境里,持续1400小时后才能开始生长。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冬天的寒冷,植物才能停止休眠,开始生长。那些已经长出了叶子的植物则是来判断时令的。当它们感到适宜的昼夜周期后,就会分泌出一种能促使花芽形成的物质,这种物质与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一起供给花,让花快速生长。这样,春天来了,花儿就开始尽情地绽放了。
    (1)在上文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既是对事物特性的揭示,又富含生活哲理。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自选对象,写两组句子,要求意蕴相同,内容贴切,句式和字数大致相同。

    组卷:19引用:3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老人因没有智能手机,不能出示健康码,被公交司机拒载。老人留在车上不愿下车,受到了乘客的谴责。随后,一民警到场,在证实老人没有手机后,将老人带离。公交公司回应称,乘车必须扫健康码,他们是严格执行上级关于防疫的规定。
          在湖南常德,7岁的轩轩(化名)自幼监护缺失,唯一照顾他的外婆生病后,上下学就成了难题。救助中心联合公交公司,在轩轩家门口设了临时停靠站,以方便他上下学。这是公交公司成立53年来首次为一个人设一个站。
          嘉州晚报“民生”专栏发起了“规则与关爱”的讨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向“民生”专栏投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