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一中高二(上)段考语文试卷(二)

发布:2024/11/1 15: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新世纪诗歌的现实感问题
    程一身
          诗歌的肌体内似乎并无感应世纪变迁的神经末梢,新世纪诗歌仍是上世纪诗歌的延续。当代诗人仍普遍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压力——不是不现实,而是现实得不够。所谓“现实得不够”未必是作者的自觉,更是外界的判断,这与诗歌的持续被冷落存在着因果关系。就此而言,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仍是紧张的,但我并不倾向于让作者一味迎合读者,毕竟写作首要的是独立性。对作者来说,为自己写总比为他人写更有说服力。
          事实上,新世纪诗歌对现实的书写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集中,流于表象了,而是以分散深入的形式融入字里行间。这种写作技术的进步不免让某些守旧的读者陷入失察的窘境,以至于以为这些诗不现实。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现实持一种狭隘的理解并因此不能深入捕捉诗中的现实感。在我看来,现实感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如果说创作是诗人从现实中获得现实感并把它转换成词语的过程,那么阅读就是读者通过词语把握诗人的现实感,从而认识诗中现实的过程。严格地说,任何一个读者都不可能在词语中看到现实,但他可以觉察其中的现实感,即诗人对特定现实的具体感受、复杂态度和观念迁移,以及由此形成的赞美、讽刺、批判等不同风格。
          显而易见,现实感与现实的不同之处在于现实是客观的,现实感则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现实感固然有其主观性,但它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不同的事物自然会引发不同的现实感,就是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诗人中间也会引发不同的现实感,甚至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时刻也会引发同一个诗人不同的现实感。就此而言,现实感并非单纯的主观之物,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综合体。如果说现实世界丰富多彩,那就可以说诗人的现实感变化无穷,因为有限的现实可以触发诗人无限的现实感。这正是诗多于物的一个原因。
          相应地,“现实化”即“现实感”的实现方式。具体地说,“现实化”就是诗人将“现实”转化为词语的过程。这应该比单纯地说诗歌写作更准确。关于“现实化”,孙文波在2013 年底的一次诗歌讨论会上提出,许多当代诗看上去都是草稿,未完成的半成品。我对这个提法深有同感。当代诗给人一种草稿感,我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从诗的形体来看,古诗体制严整、韵律流畅,并形成了一套可验证的基本规则,诸如整齐、对仗、平仄等。作品是否已经完成,从形式上就可以判断出来;而当代诗就不行,在形体上毫无体制可言:诗行忽长忽短,随意跨行分行,诗行可合并可拆分,而且多一行少一行似乎都无关紧要。从词语运用来看,古诗中的词语既服从特定的形体,又呼应全诗的韵律,而且惊人的凝练,一首诗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美丽整体;而当代诗中的词语大多是松散的,几乎没有组织,也无章可寻。这样的东西看上去怎么都觉得是半成品。要改变草稿写作的现状,必须加强诗的形体建设,一方面可以注重分节,二行一节、三行一节、四行一节,如此等等;另一方面要注意节奏,在保证内在韵律的基础上尽量让诗行彼此均衡。
    (《诗选刊》2021年6期)材料二:
    真诗的现代性:朱光潜与鲁迅关于“曲终人不见”的争论及其余响
    胡晓明
          现代性的另一个特征是历史主义。历史主义是现代理性求真的产物,是将神意的历史观颠覆之后,客观性原则照亮历史领域的胜利。历史主义不承认什么抽象的美,绝对的美,一切思想与精神的表现,都应该还原为历史中的具体场景。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史,其实正是在科学、理性和客观原则的不断自觉之下,渐渐颠覆了传统辞章之学鉴赏批评的求美求善取向,而渐渐走向求真求实路线的过程。鲁迅是其中的代表,他对朱光潜的批评,也正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具体而言,鲁迅的历史主义体现在他将朱光潜辛苦建立的静穆美学,化为文学与社会历史中的一个美丽的误读。究其实,诗人钱起根本没有在那首省试诗中,表达什么真实的(更谈不上神秘而高贵的)情感,他所写的,一切不过是应试的话语操作而已。再来分析《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其实不过是点题:“曲终”点明了“鼓瑟”,“人不见”点出“灵”字,“江上”点出了“湘”字,说白了,这一切不过是试贴诗的格套:点题。他挖苦说:假使屈原不和椒兰吵架,却上京求取功名,我想,他大约也不至于在考卷上大发牢骚的,他首先要防落第。
          这就表明,省试诗是不会有什么真情实感的。同时也就表明,朱光潜所做的解释,并不符合文学史的真相。倒是钱起下第后,写《下第题长安客舍》“不遂青云望,愁看黄鸟飞”,有了真实感情,因为,这是真实生活中的牢骚。
    (摘自《江海学刊》,2006年3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作者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仍是紧张的”,是从读者对诗的评价同诗作者的自我感觉不同的角度上说的。
    B.作诗和读诗是不同的过程,作诗是诗人将从现实中获得现实感换成词语,读诗则是读者通过词语把握诗人的现实感。
    C.材料一的作者之所以认为许多现代诗看上去都是草稿,主要是因为现代诗的形体毫无体制,现代诗的词语大多松散。
    D.传统的辞章之学在对诗的鉴赏批评上取向于求美求善,而真诗的现代性则走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求真求实的路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诗歌之持续被冷落,在于读者认为现实得不够,而作者却并没这种自觉。
    B.新世纪诗歌的作者应该让读者通过诗歌觉察到自己对特定现实的具体感受和态度。
    C.为了增强现实感,新世纪诗歌必须注重分节,既保证内在韵律,又尽量让诗行均衡。
    D.作者认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一诗,并没有表达一种“神秘而高贵”的情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现实感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当代诗人普遍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压力,“现实得不够”不一定是作者的自觉。
    B.写作首要的是独立性,读者与作者之间虽然紧张,但作者不能一味迎合读者。
    C.诗人从现实中获得现实感并把它转换成词语,读者再通过词语把握诗人的现实感。
    D.材料一的作者认为诗人的现实感变化之所以能无穷,是因为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1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雨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
          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你家!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
          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
          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
          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
          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
          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
          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痛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年轻时是一个身手矫健的猎手,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天天在山林中打猎,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帮助他们,并非偶然。
    B.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断崖,这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也表现了老兵和爷爷的勇敢,形象鲜活感人。
    C.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爷爷也不幸受伤,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爷爷没有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他将护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D.爷爷的事迹感动了寨里的人,“我”要求新家留角门,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寨里的人配合演戏,大家都对爷爷怀有爱和敬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爷爷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也营造了紧张气氛。
    B.“我”配合爷爷演打仗的戏的情节在文中多有照应,比如“我”给老奎叔递眼神,老奎叔心领神会,对爷爷说伤员们撤到了“你家”。
    C.“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反问、感叹语气的同时使用表现了爷爷的自豪,红军队伍作风优良是其自豪的原因之一。
    D.小说的情节设置得紧凑、巧妙,开篇直接进入情境,吸引了读者,把读者拉人到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引出对故事来龙去脉的追述。
    (3)阅读小说全文,分析这支红军队伍表现出了哪些令人赞叹的精神品质。
    (4)本篇小说的题目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

    组卷:15引用:1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骨龄,①            。医学上,用X射线透视手腕部,根据骨骼的钙化程度,(  )。骨龄和年龄有没有内在联系?正常情况下,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别应在±1岁之间,若骨龄比生活年龄大1岁以上,②            ,反之为“晚长”。如果孩子明显比同龄人矮,或比同龄人高很多,家长应在密切关注孩子生长状态的同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拍摄骨龄片,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骨龄和身高、体重一样,能反映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因此应定期检测骨龄。孩子3岁后,建议每年常规体检时测一次;青春期,每半年测一次。
          如果骨龄比年龄超过2岁,要警惕性早熟;③            ,并且身高较矮,要警惕生长激素缺乏等疾病导致的生长迟缓。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少年儿童的年龄和发育情况可以推测
    B.少年儿童的年龄和发育情况可以推断
    C.可以推断少年儿童的年龄和发育情况
    D.可以推测少年儿童的年龄和发育情况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5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自古就有成人礼。古人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郑重举行冠、笄之礼,就是要提示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无须担负责任的“孺子”正式转变为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起成人的责任、践行美好的德行,才能胜任各种社会角色。
          新时代对青年又提出新的期待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曾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
          本校(统称“复兴中学”)高二年级将举行以“成长•使命•责任”为主题的18岁成人仪式演讲,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年级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