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泰安二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30 2:30:2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个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书法学习中,“天然”更多地体现为书家的禀性与天资,“功夫”更多地体现为书家对古法和书体的学习,“天然”与“功夫”在书家习书时同样重要。
书法因天资而革新。一个书家的天资往往能引领一个时期的艺术风尚。金农作为清代前碑派书家的典型代表,他在书法上的天资表现为有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敢于叛逆当时帖学的笼罩,形成自己标新立异、面目繁多的书法风格。金农的这种天资还表现在他在书法上的广收博取。他开掘古代书法中的倒薤笔法,吸取飞白用笔中的扫刷,并且能大胆地卧笔作书,留心于刻工的木板字体,并将整洁、光滑、装饰化的用笔特征引用到书法创作上来。金农以开阔的视野从古代传统中开拓出的全新的笔法,展现出前无古人的全新面目。
当然这种有天资的书家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书家都循规蹈矩,甚至泥古不化,书法面貌中往往没有自我的体现。这样的书家也能对书法的技法掌握精熟,得到时人的称赞,但是终究在书法史上被逐渐隐没。
一个书家的禀性与天资可以赋予书法新的审美趣味与自我面貌,但是学习的用功是个人的天资所不能替代的。书法因用功而有规矩的体格。习书过程中书家的功夫在审美上表现为对古人经典审美的不断追求,即学古用功:在形式上表现为对基本的用笔操作娴熟有致,即法度森严。书家的自我面貌的形成是离不开功夫的,而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才能用笔精熟,将章草的发展由质朴推向精美,使书法成为更加纯粹的艺术,人称“草圣”;由陈入隋的书家智永,相传闭居阁楼数十年而不下,潜心书法。有“退笔冢”“铁门限”的故事,因此苏轼评其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致,反造疏淡。”总之,书家的功夫是书风成熟必不可少的因素。
“天然”与“功夫”的统一是书家形成自我风貌的关键。书法中的“天然”是书家情性的自然流露,是书家独有的禀赋。这种“天然”表现在书法上即书风的革新与创变,它体现了一个书家的创造力和自我意识。另一方面,所谓的“功夫”是书家对书法基本法则的把握。“功夫”是由书法的传统决定的,也是书法基本体格的表现。倘若一味地追求“天然”而漠视“功夫”,书法则会信笔为体,流于野俗。反之,只是盲目地临仿古人,忽视“天资”,不求创变,书法则会泥古不化,失去自我。董其昌曾言“字须熟后生”。这里的“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古的过程,即“功夫”;这里的“生”则是书家的自我体现,也是由书家的“天然”决定的,是“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总之,没有“功夫“则书法缺乏体格,失去“天然”则书法缺少灵动,“熟后求生”即是天然与功夫辩证统一的最好注解。
“天然”与“功夫”在书法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二者相辅相成,这两方面应该构成我们当下的学书态度,即“功夫”与“天然”并举,资学兼重,斯为至理!
(摘编自刘永军《书法中的“天然”与“功夫”之辨》)材料二:
当代书法创作虽形式丰富多样,但内涵苍白无力。书法家们只追求所谓视觉上的冲击力,但没有思想上的感染力和精神上的穿透力。这就是书法创作缺钙的病灶,也是当下书法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一个重要原因。
书法艺术的钙质源于思想的充盈和精神的指向。《兰亭序》既是书法艺术的名典,也是文学史上的名篇。之所以成为经典,既是由于王羲之书法的优美,还在于王羲之文辞的蕴涵。颜真卿《祭侄稿》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二行书”,不在于这篇“急就章”表现出了多高的书法技巧,而恰在于文稿表达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读之令人感佩感怀,书法因文字承载的情怀而焕发神采,光耀千古。书法一旦离开了文字所表达出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就如同艺术只剩下技术而毫无风骨气韵可言。书法艺术唯有思想上的充盈,文学上的滋润,文化上的传承,心灵上的寄托,才能彰显出打动人心的魅力。可以说,历史上那些最好的书法作品也都是经典的华章。
反观今日书坛,书法家们不缺少良好的创作环境,不缺少技法的磨砺,而缺少思想的深意和艺术的灵气。当下参展参赛的作品多为抄写古人诗词名句,即使那些规定必须要有原创的内容,也只是一些生硬无味的造句,缺少文学的蕴含和艺术的新意。观众和读者很难产生美的共鸣,故而书家虽多,作品形式丰富多彩,却难深入人心,像《兰亭序》和《祭侄稿》那样,能够标志今天时代高度的杰作几近为零。众多在各种比赛展览中早早夺冠或成名的书家,亦难进入大家之行列。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其虽技法娴熟,但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深度,从而陷入书写惯性化和表演性的困境中。如此,只能是抄写经典的诗词话语,难有思想的突破和境界的提升。
(摘编自罗杨《唯思想是书法的钙和精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史上大多数书家缺乏像金农一样的天资,大都循规蹈矩,自我往往难以在书法面貌中体现。
B.学习的用功使书法具有规矩的体格,书家的功夫表现在审美上的学古用功和形式上的法度森严。
C.当下书法作品虽然众多,但缺乏杰作,其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思想上的感染力和精神上的穿透力。
D.《兰亭序》和《祭侄稿》能成为书法名典,不在于书法本身,而在于其蕴涵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金农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全新笔法,是因为他敢于革新,具有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开阔的视野。
B.书法学习重视“天然”才会形成书家个性,不致失去自我;重视“功夫”才会书风成熟,不致流于野俗。
C.当下书家保持“功夫”与“天然”并举的学术态度,就能在立足书法传统的基础上革新与创变一代书风。
D.当今书坛书家虽技法娴熟,但缺乏文化修为,不能创作文学作品,导致只能抄写经典诗词话语参展参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书法以结构形式的内在规定性和“字势”的抽象性,与欣赏者产生共鸣从而被接受。
B.一件书法作品可以通过短期的技法训练写就,但创作主体的思想高度不能短时抵达。
C.书法作品格调情怀为第一性,创作技法乃第二性,唯思想性是书法作品的第一要素。
D.书法艺术以抽象自然美和人格精神构成其基本内涵,而情感是沟通二者的主要媒介。
(4)材料一在开篇提出论点后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某大学书法学专业开设课程中有《隶书临摹》《楷书临摹》《行书临摹》《古汉语》《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格律及楹联基础》等,请结合材料分析设置这些课程的意义。组卷:3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归
艾芜
天已全黑了,康少明独自走着。路上的雪已踏成了冰,硬硬的,有点滑溜,很不好走。刚散会时,队长拍着他的肩说:“小康,搭不到火车了,你怎么办呢?”
“不要紧,咱还有双脚哩,不就是十五六里吗?点把钟就跑到了。”
他的回答充满了愉快和豪气,觉得这点苦都不能吃,还算年轻人吗?
幸好会上说这个月的任务能提前四天完成,至于竞赛胜过乙队,那是没有一点问题了。就这点快乐的火种,燃烧在他的心里,使他重新鼓起勇气,急匆匆地朝前走去。
走了不远,传来赶马的声音,赶车的依希是个很年轻的姑娘。
康少明愉快地喊道:“小姑娘,让我搭搭车好吗?”
“这里没有小姑娘。”
赶车的尖声回答,胶皮大车一点也不停地,只是跑着。
康少明紧跟在后面奔跑,一面改口喊道:“同志,”接着又恳求地说,“我是下班回村的工人,你让我搭一节车吧。”
胶皮大车慢慢停下来。她坐着没有动,只是侧着脸冷冷地说:“同志,坐上来吧。”
姑赶着车,一直没有看他。他有点难受,忍不住问道:“同志,你是哪个村的?”
“营下村。”姑娘回了一句,就不再讲了。
“呵,那我可以搭十里的车了!“康少明高兴地叫了起来,“我是康家屯的。在鞍钢干活,起先在无缝钢管厂,现在……”他很想把他们将会胜过乙队的竞赛说出来。这点火种似的欢说,始终燃烧在他的心里。
姑娘仿佛没听他说话,只是舞动鞭子,把马赶得飞快。
“你是天天回家吗?”赶车的姑娘然突头突脑地这么问他。康少明奇怪她会这样发问,但因为到底她在讲话了,便高兴地回答:“是的,天天回家。”
“你没上过村子的夜校吧?”这回赶车的姑娘侧过脸来,望他一眼,声调里带着责备。
康少明看见敢车的姑娘到底望他一眼了,便高兴地解释:“同志,你不晓得,我们都忙去了。”
“我们在忙也得上夜校。”
姑娘骄傲地回答一句,便又响了下鞭子,赶得马飞跑起来。康少明一下明白她迅速赶马的原因了,便劝慰地说:“怕跑再快,你也赶不上了。”
“能赶上多少,就算多少,总比不上好。”断然地说,声调里充了自信和骄傲。
康少明不满这个姑娘总有点盛气凌人,但还是用温和的口气说:“同志,你怎么不早点回去呢?”
“那有什么办法呢?遇见那样多的人。”姑娘重重抵塞一句。他不住诧异地问:“同志,你说什么人多,那样使你难受?”
“呵呦,这样大的事情,你都还不晓得吗?”姑娘诧异起来。
“什么大事情?”康少明不安地笑了,他得这个姑娘颇难应付,随时都会他突如其来的袭击。
“你们当真忙昏头了,”姑娘大声责备他,口气上还带着讥笑,“到处都在讲总路线,你们都不晓得吗?”
“怎么不晓得?”康少明立刻反驳,“我就是为了总路线,才拼命搞竞赛哪……”
但姑娘一直说下去,并不理会他的话:“你要是到粮食公司去看看就晓得了,好多人送余粮过去卖。”
“呵,你是送余粮去卖的吗?“少明惊喜地叫了起来,“你当真是做了一件极大事情哪……”
“今天晚上就是缺了课,也是值得的。”他对这姑娘简直是在衷心地赞美了。
车子突然停了,康少明赶忙跳下车去帮她饮马,提灯照着。那个鲜嫩的脸蛋冻得通红,像一只苹果,发出美丽的光彩。一个少女这样的漂亮,他好像从来还没有见过,不禁看呆了。
饮完了马,抬头望见他满脸的混凝土水浆,不禁笑了。
康少明搭讪地笑着说:“同志,你只消看看我这张鬼脸子,就晓得我们工人,真是忙得够呛。”
“忙是忙,你们可生产得多喃!”姑娘感到大笑有些对不起似的,赶紧表示好感,“最近我听到一个报告,说是鞍钢老英雄特等劳动模范孟泰,一年生产,就有七百七十二个老农民那样多,这真了不起!”
“他是什么样子,我真想看看他!”她说到这里,突然偏起头,笑着问:“同志,你们啥时候,造拖拉机来呵?可不要叫我们老等哪。”
康少明看见姑娘变得那样高兴起来,很想说句暗示他心里所起的某种希望:“你要的话,咱日夜都得为你赶呵!”但立觉得这样说是不好的,很有些冒昧,只能一本正经地说:“只要你们多打粮食,拖拉机就造得快呵!”
“多打粮食,那我们合作社是不成问题的。”姑娘大声地说。
康少明希望把话继续谈下去,他觉得听到她的声音,都会感到说不出的愉快。
跑到三岔路口,姑娘冷冷地说:“同志,下吧,到这里分路了。”
康少明一面爬下车子,一面舍不得似地说:“同志,谢谢你,能问一声你的姓名吗?”
“谢什么,我林,叫林云。”
康少明很希望林云也问他的姓名,但他没有问。他呆呆地站了一阵,才又动身走着。他边走边不快地想:“这小东西,眼睛真生得高呵,她就只看得见特劳动模范。”
白雪盖着的村里静悄悄的,好多人家都熄灯了。妈开门接着他,屋里暖和和的,但灯光照着的玻璃窗上,已结上了冰花。
远处雪的原野里,传来火车过的声音,还响了一两声尖厉的汽笛。
夜,静极了。
1954年1月16日(有删改)【注】:①总路线: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公布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反复提到的“燃烧在他心里的火种”,指在总路线引领下的劳动竞赛中胜过对手。
B.林云在康少明点明身份后才答应让他搭车,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表现对工人的信任。
C.林云通过康少明搭上车后并不着急的情绪和“天天回家”的话总推断他没上村中夜校。
D.以康少明对林云由不满到赞美再到不舍分别的情感变化,反映了青年工人的感情生活。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康少明“点把钟就跑到了”的愉快和豪气,林云“能赶上多少,就算多少”的自信,反映出青年们的精神风貌。
B.“提灯照着”这一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林云的美丽让康少明暗生情愫;康少明的脏脸让林云为自己的咄咄逼人感到内疚。
C.结尾部分呼应开头,形成完整的结构;火车的汽笛声反衬出乡村寂静,也象征着国家奏响了实现工业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D.小说虽然采用了全知视角,但在人物称呼上忠于故事的发展,在林云把自己姓名告知康少明之前,文章都以“姑娘”指代林云。
(3)文中画线句表达了康少明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艾芜曾请教鲁迅写短篇小说时应如何使用材料,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选材安排及用意。组卷:11引用:7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被罢,而台①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 始执事举介,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曰当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修独以为不然。主薄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
(选自《文忠集》)【注】①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
B.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
C.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
D.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官名,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历朝多为主官的佐官之一。
B.伏,是说人如狗那样地俯伏、趴下,常用作谦辞,如“伏惟”“伏法”等。
C.长老,对年长者的一种敬称,在古代也是对寺院里面职务较高者的尊称。
D.笏,古代君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可以记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最近他听说主簿石介因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他觉得杜中丞这样的举措不妥,为他感到可惜。
B.欧阳修引述赵中令荐官的事例,以三次“复以进”突出表现赵中令坚持原则、不避威权的可贵品质,这正是欧阳修在此处最想劝杜中丞做到的。
C.石介是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虽然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但作者认为他为人刚直果敢,有气节,喜欢明辨是非,是好义之士,被罢官实在可惜。
D.欧阳修认为执事向朝廷荐官不能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来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而应根据被推荐者的才干决定他们的去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执事举介,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曰当罢。
②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
(5)为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的官职,欧阳修陈述了哪些理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组卷:1引用:3难度:0.6
-
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弥合数字鸿沟、让老年人享受更多数字红利,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是重要一环。近年来,一些互联网企业推出APP适老版界面或单独的适老版APP,让服务更有温度。令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原本为老年人量身打造的适老版APP,①
②组卷:0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闻一多《色彩》: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蔡和森《少年行》: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虽无鲁阳戈,庶几挽狂澜。凭舟衡国变,意志鼓黎元。
上述材料能给实现生命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