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南省洛阳市新安第一高级中学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三)
发布:2024/10/31 17: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国文化以德性伦理为本位的产物。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家德性伦理,具备一种“存在实现论”的特质,此乃家风文化形成、涵养与传续的内在根源性机理。所谓“存在实现论”,指的是儒家德性伦理内含着这样一条精神逻辑:人本然地具备德性,这构成了伦理活动的基础;德性不是抽象人性,它必通过人的情感意志、实践活动实现,从而成就人自我对于德性的实有;儒家讲“人性本善”指的是德性实现、实有了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德性自然地、客观地具备于人身上。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分而论之。
第一,儒家德性伦理不同于一般规范性伦理。在儒家看来,所谓“伦理”并不是出于生活的需求而制定的规范,而是内在德性的形式化呈现。在儒家观念系统中,用以表述伦理规范的主要概念“礼”始自人淳朴的天然情感,其形态是对“情”起规范性作用的形式化仪轨,其追求的乃是情感内容与规范形式之间的统一。孔子针砭周礼之衰败,认为其原因就是“情”与“礼”的脱节:“人而不仁,如礼何?”这里所说的“仁”与“情”乃是一体。作为“礼”之依据的“情”,实际上突出的乃是内在德性。“礼”-“情”-“性”的结构是儒家性善论的枢要。所谓“性善”并非以“善”统“性”,以后天规范伦理判断人性,而是以“性”统“善”,人内在之精神本质乃是道德伦理规范的基础。
但儒家所立人性之本善,又与西方近代以前的抽象人性论传统不一样,强调德性与人自我实存的统一。这是儒家德性伦理特质的第二个方面。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按孟子此言,“仁”并非概念性的抽象共相,而是贯穿于现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身上。所谓“道”指的便是“仁”与“人”的合一,即德性与自我实存的统一。
儒家“存在实现论”的精神逻辑要求人在人伦日用的活动中保持自我与德性的统一,因此儒家高度重视教化之工夫。《论语》首章取《学而》,极言为学之道。而儒家之言为学,并非西方知识论传统之学,而是寓于人伦日用中的修身之学。而家庭是社会人伦关系的第一环,儒家对家庭与亲情的重视,究其本质而言乃是以德性精神规范涵养家庭。由此,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才得以形成具有深厚的道德文化积淀和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家风文化。这种家风文化除了具有辅助社会治理的现实性价值之外,还具备生命关怀的精神价值。首先,它让家庭成员以道义精神超越个人的私己生命,在自我的个体生命之上缔造家庭的共同体生命,在这共同体生命中以家庭为载体实现生命的无限化。其次,它从根本上转变了人对自身的理解定义。人不再是某种自然动物,而是一种超越性精神理念的现实表达,能够以个体自我承担普遍化的道义精神,在现实生命之上获得超越的精神生命。
叩问终极与无限乃人精神之本能冲动。以德性为本的中国传统家风文化,通过其独特的形式与感召力,唤起了人的历史意识、超越意识,使人能够以有限之存在实现无限之精神价值。由此,中国文化传统方能不必期许神启的救赎承诺,而能以世俗化的方式,自足地提供并获得对于人之精神的终极人文关怀。此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品格。
(摘编自刘培功等《传统家风文化与儒家德性伦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家风重在立德树人,能辅助社会治理,其形成的主要根基是儒家德性伦理。
B.对儒家德性伦理而言,德性人人皆有,它被人自我“实有”之后,就体现为人性之善。
C.儒家认为,“情”是“礼”的依据,“礼”是“情”的呈现与规范,二者不能脱节。
D.《论语》一书将《学而》列为首章,极言为学之道,体现了儒家对知识学习的高度重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释了“存在实现论“的内涵,这有助于深入理解儒家德性伦理对家风的具体影响。
B.文章引用孔于针砭周礼衰败的言论,反面论证了“礼”追求的是情感内容与规范形式的统一。
C.文章两处中西比较,揭示了二者在人性论等方面的差异,都是为了论述儒家德性伦理特质。
D.文章论述了传统家风文化的精神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国文化不依赖神启救赎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德性伦理与一般规范性伦理不同,儒家认为后者的制定出于生活需求,是对人性的束缚。
B.在儒家“礼”-“情”-“性”的结构中,人性本无善恶,以“性”统“善”才有人性之善。
C.“仁也者,人也”中“仁”指“德性”,它与“人而不仁,如礼何”中的“仁”的含义完全不同。
D.弘扬传统家风文化,能培养家庭成员的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实现个体生命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组卷:10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的提出助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的历史潮流,那么,中国碳中和之路应该怎么走?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发展趋于饱和;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初级或中后期阶段,对于碳排放空间需求巨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已经迈入工业化后期乃至于后工业化阶段,但60%的城市化率意味着尚有6.5亿农村居民仍然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早已碳达峰,但碳减排进程缓慢。一些早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就已经达峰,但下降速度慢、幅度小,就是在达峰后存在一个高位平台期,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碳达峰可能不是单一峰,而是多峰,我们要尽量缩短高位平台期,加速去碳进程。同时,也应认识到,达峰后有较长高位平台期且减缓困难,碳排放清零和碳中和绝非易事。
实现碳中和没有捷径可走,应该选择中国净零碳的合理路径。要从根本上减碳去碳,调整能源结构,谨防走入误区。需着眼于开发风能、水能、太阳能等零碳能源,清零化石能源,发展多赢繁荣与自给自足并举的零碳经济,发展零碳产业,生产零碳产品和零碳消费品,形成资源组合、区域协同、能源互补、空间均衡的格局。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提高零碳能源占比。提高减碳零碳行为社会参与度,形成低碳绿色发展社会共识。推动低碳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改变企业与消费者对高碳能源、产业、产品的认知,推广电动汽车、风电、太阳能等较为成熟的低碳技术,加快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调整。
(摘编自《中国“碳中和”之路该怎么走》,《新华日报》2021年1月14日)材料二:
如今,我国已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双碳”政策体系的加快构建下,我国能源、冶金、化工、建筑、交通、农业等行业领域正在编制专项行动方案。在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纷纷跟进,发布了本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
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前景广阔。目前,尽管全球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以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为主体的温室气体结构没有根本改观,主要排放国高能源消耗、高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善,但近些年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实实在在的减排举措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其中,中国的主动担当与贡献有目共睹,为发展中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实施做出了良好的国际示范。
2021年10月,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青海海南、海西基地项目开工,通过光伏治沙等模式,有望实现新能源与生态协同共进。助力“双碳”,这只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个缩影。2021年,中国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为5300万千瓦,连续九年位居世界首位;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越来越大,我国一些省份正在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强建设大型光伏和风电基地。可见,中国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市场空间广阔。在2021年9月召开的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今后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中国持续发力。钢铁行业探索利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产生的氢气替代焦炭炼钢;一些城市已经开通了氢能公共汽车;乡村建筑采用节能和保温改造工程,减少了冬季取暖、夏季制冷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一些地方以前堆积如山的大宗工业固废,正在通过综合利用得到消纳。总的来说,降碳、减排的区域和流域大格局正在建立,一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工艺升级提升了行业的竞争力,一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做法上升为全国性标准,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这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启迪意义。
(摘编自《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担当》,《光明日报》2022年2月18日)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是如何实现碳中和的?北京冬奥会的低碳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碳减排,一是碳抵消。北京冬奥组委2019年公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提出北京冬奥会在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方面采取18项碳减排措施,最大限度进行碳减排。对无法避免及无法减排的排放量采取碳抵消措施,确保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2016年2021年是冬奥会主要筹办阶段,减碳措施主要涉及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低碳交通和场馆运行的减碳措施主要体现在赛事期间。此外,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体育场等奥运场馆改造工程产生的碳排放,相比重新建设场馆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馆、五棵松冰球训练馆4个冰上场馆5块冰面使用最清洁、最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可大幅降低制冷系统功率,节约能源,实现更高质量的冰面。此外,北京冬奥会积极推进超低能耗示范工程,五棵松冰球训练馆、延庆冬奥村、北京冬奥村赛事医疗用房均采用了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使建筑运行更加高效节能。北京冬奥会全部场馆还实现了100%“绿”电供应,部分场馆已提前在建设期就实现了100%“绿”电供应。从低碳角度看,这届冬奥会创立了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核算标准,建立了覆盖基线、实际排放量核算、减排量核算及抵消全流程的碳中和方法学,将留下珍贵的低碳遗产。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排放的碳是怎么被“中和”的?》,《中国环境报》2022年2月1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达国家的碳排放轨迹表明,碳达峰后存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高位平台期,这就启示中国尽量缩短高位平台期,加速去碳进程。
B.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对于碳排放空间的需求巨大,尽管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碳减排进程仍较为缓慢。
C.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钢铁行业、城市公交、乡村建筑等都开始了有意义的尝试,正在建立降碳、减排的区域和流域大格局。
D.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为发展中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实施做出示范,中国的主动担当与贡献有目共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碳达峰碳中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B.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多年居世界首位,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连续位居世界第一,这表明中国已经实现新能源与生态协同共进。
C.北京冬奥会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因为没有重新建设新的奥运场馆,只是对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等奥运场馆进行了改造。
D.北京冬奥会创立的低碳管理核算标准,已经上升为世界各国一致认同的低碳管理标准,对未来其他城市举办奥运活动提供很大借鉴。
(3)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采取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分析。组卷:2引用:4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你没有听到狗叫吗?
[墨西哥]胡安•鲁尔福“伊格纳西奥,你在我背上,告诉我,你听到什么声音或者看到什么地方有灯光了?”
“我什么也没有见到。”
“我们该离目的地不远了吧。”
“是啊,可什么也没有听到。”
这两个人拉长了的黑色身影在小河沿岸一上一下地移动着,这黑影有时爬上了石块,有时缩小,有时增大。两人只有一个摇摇晃晃的黑影。
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我们该快到这个村庄了,伊格纳西奥。你的耳朵露在外面,仔细地听听有没有狗叫声?你还记得有人对我们说过托纳亚就在山后面吗?我们从什么时候下山的?你回想一下,伊格纳西奥。”
“是的,但我还是一无所见。”
“我累了。”
“让我下来吧。”
老汉慢慢地朝后退着,一直退到身后的一块大石头边,但他没有放下背在背上的人,而是重新驮了驮。虽说他已感到两腿发软,但还是不想坐下来,因为一坐下来他便驮不起他儿子的身躯了。他儿子是几小时前在别人的帮助下才驮在他背上的。
“你觉得怎么样?”
“不好。”
他儿子的话不多,而且越来越少。有时他仿佛睡着了。有时他好像又在发冷,浑身颤抖着。
他问:“你痛得很厉害吗?”
“有点儿痛。”儿子回答说。
开始时,儿子曾对他说过:“放下我吧……就将我留在这里吧……你一个人走吧。明天或者等我稍微好一点儿后我会赶上你的。”这几句话他几乎说了有50遍了。现在他连这几句话也不说了。
月亮正迎面高悬天空。这是一轮橙红色的大月亮,照得他们满眼生辉,使他们在地上的黑影拉得更长,显得更黑。
“我不知该往哪儿走了。”他说。
然而,没有人搭理他。
在背上的那个人全身被月光照得透亮,脸色苍白,毫无血色,露出暗淡的反光。他仍在儿子的下面驮着他。
“你听到我刚才说的话了吗,伊格纳西奥?我说我看不清路。”
另一个人仍然沉默着。
他继续赶路,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他时而弯下身子,时而挺直身子,还是一步一绊地走着。
“不管怎样,我好歹要把你背到托纳亚。听说那儿有个大夫,我带你去找他看病。我绝对不会将你丢在这里,让人将你害死的。”
他摇晃了一下,往路边跌跌撞撞地走了两三步,又挺直了身子。
“我一定要背你到托纳亚。”
“让我下来吧。”
他的声音变得很低,几乎像在自言自语:
“我想躺一会儿。”
“你就在我背上睡吧,我一直把你抓得紧紧的。”
几乎呈湛蓝色的月亮慢慢地在明净的天空中移动。皎洁的月光使汗流如注的老人的脸面闪着亮光。
“我做的这一切都不是为了您(译者注:这段对话将“你”改成了“您”,意思是说话人已不将对方看成自己的儿子了),我是为了您死去的母亲,因为您是地的儿子。为此,我才这样做。”
他一面说话,一面在出汗,但夜风将他的汗吹干了,在吹干后,又淌出汗来。
“我的脊梁会被压伤,但是我一定要背您到托纳亚,让人给您治一治您身上的伤。我知道,等到伤一治好,您就又会去千您的歪门邪道。可这就不关我的事了。您只要给我滚得远远的,不再让我知道您的事就行了……因为您已经不是我的儿子了。我已经诅咒过您从我身上继承的血液。我说:“让我给他的那部分血液在肾脏里腐烂发塞吧!'这话是我获悉您在拦路抢劫,您以窃为生,还杀了人……杀的是好人后说的。”
“你看看是不是看到了什么,或者说,是不是听到了什么。你在我背上能做到这一点,我不行,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耳朵聋了。”
“给我点水喝。”
“这里没有水喝,只有石头。你忍一忍吧。即使有水,我也不会让你下来喝水。你一下来就没有人再来帮我把你背在背上了,而我一个人又无法背起你来。”
“我渴得很,也困得很。”
“我想起你生下来时的情形了。那时候,你就是这样的:饿了就醒,吃饱了又睡着了。你妈妈只好喂你水喝,因为你将她的奶水都吸干了。你总是吃不饱,脾气又暴躁,可我没有想到,这暴躁的脾气随着岁月的流逝都上升到你脑子里去了……你妈妈希望你健壮地成长。她以为你长大后一定会使她有所依靠。她只生了你一个。她在生第二个孩子时死了。即使她这时还活着,你也会气死她的。”
他感到被他背着的这个人两只膝盖不像刚才这样夹紧了,两只脚往下垂着,在左右摆动着。他觉得被他背着的人的脑袋在晃动,像是在流泪。
“你哭啦,伊格纳西奥?是我对您母亲的回忆使您哭的吧,是吗?可是您却从来没有为她做过好事啊!我们的好心得不到好报。看来我们传给您的并不是慈爱之情,却是一肚子坏心眼。您现在总该知道了吧,人家把您给打伤了。您的朋友呢?他们全都给杀死了。不过,他们没有亲人。他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我们没有什么人可以可怜的。’可您呢,伊格纳西奥?”
村庄已在眼前。月光下,他见到屋顶在闪闪发亮。在最后几步路里,他感到他的腰弯得很厉害,儿子的体重都快把他压垮了。当他走到村庄第一座房子时,他斜靠在路边的栏杆上,无力地放下他儿子,浑身上下的骨头架子也好像都散开了。
他费劲地分开儿子一直抱住他脖子的手指。当他感到如释重负的时候,他听见到处都是狗叫声。
“你刚才没有听到狗叫吗?”他说,“你连这点希望也不想给我。”
(屠孟超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明亮的月光构成人物活动的背景,冲淡了坎坷难行的道路、孤独蹒跚的黑影所营造的冷清凄凉之感,象征老人的希望。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一步一绊”、“跌跌撞撞”、“汗流如注”的脸面“闪着亮光”等细节传神地表现出老人的极度疲惫。
C.小说中老人跟儿子说话时,对儿子的称呼由亲密的“你”变为正式且有距离感的“您”,蕴含着对儿子所作所为的不满和责备。
D.小说中有老人的大量独白,不仅交代了事件的前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呈现了老人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形象。
(2)小说标题“你没有听到狗叫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在结构安排上颇为精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组卷:19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夜之间,“冰墩墩”霸屏了。线上售罄,线下排队,一些门店不得不打出“限购一个”的标语。“冰墩墩”①组卷:3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慎思”“明辨”的意思是谨慎周密地思考、清晰明确地分辨,它们强调了理性思考在治学中的重要性。其实不只是治学,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都离不开“慎思”“明辨”这样的理性思考。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6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