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河南省开封市部分学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于《楚辞》受《诗经》影响的见解,前哲先贤是有过精彩论述的。汉宣帝在评价王褒、张子侨等人的赋作时早就指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鸟兽草木多闻之观”数语,明显指出辞赋是继承《诗经》传统的。汉代最为流行的说法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后来《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说:“春秋之后,周道寝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也说辞赋是继承《诗经》的。辞赋一体,汉人所说的赋往往包含《楚辞》。
          南朝刘宋文学评论家刘勰则认为《楚辞》的产生是有多种渊源的,其中就有《诗经》的因素。《文心雕龙•辨骚》说过,“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辞赋之英杰也”。刘勰所谓的“论其典诰则如彼”,是指《楚辞》中有不少思想性和创作方法同于儒家经典的地方,如“其陈尧舜之耿介,称禹汤之祇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恕之辞也。观此四事,同于《风》《雅》者也”。刘氏所谓的“语其夸诞则如此”,是指《楚辞》中有不少“诡异之辞”“谲怪之谈”“狷狭之志”则接近于战国纵横家好夸大其词的文风。不管《楚辞》的是非标准是否同于儒家经典,刘勰认识到《楚辞》在思想性、创作方法、诗歌形式等方面,是部分地渊源于《诗经》的;而其诡谲、夸诞之文风,则是受了战国诸子的影响。
          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华夏文化因素,并以华夏文化为尚。《诗经》对屈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楚辞》中也有丰富的华夏文化的因素。屈原身为大夫,官职左徒,主管地方行政和教育,在楚国还兼大巫师,属楚国最高层次的文化人,他的弟子宋玉等人亦然。因此其能创作出楚文化和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卓越文学作品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们不妨来考察《楚辞》对于《诗经》“赋”的创作方法的学习和继承关系。笔者曾作《论辞赋的铺陈方法》,指出铺陈方法有并列式、段落式、递进式、散布式四种。这种铺陈复沓正是《诗经》赋、比、兴、风、雅、颂之“赋”的实质。赋本为写作方法,后来专指以铺陈复沓写成的古体散文诗,成了作品形式的专名。辞赋一体,故屈原写成的作品亦称屈赋。通观《诗经》中的复沓铺陈,仅为雷同句子和段落的复沓,或者说是诗节的复者,比较简单。而屈原创作的辞赋基本上不用雷同句子的复沓,在使用段落式铺陈的基础上,还运用了散布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复沓铺陈方式,创造性地发展了“赋”的创作方法。这才是我们正确理解《楚辞》学习继承《诗经》传统的核心所在。
    (节选自王廷洽《<楚辞>中所见<诗经>元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赋者,古诗之流也”决定了赋体文学和《诗经》之间不可分割的源流关系。
    B.刘勰认为《楚辞》的产生有多种渊源,除了《诗经》外,还有其他关键因素。
    C.刘勰认为《楚辞》在思想性、创作方法、诗歌形式等方面均与《诗经》相同。
    D.《诗经》中的“赋”的实质是铺陈复沓,《楚辞》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创作方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前哲先贤的精彩论述,论证《楚辞》受到《诗经》影响这一观点,说服力强。
    B.文章第三段从楚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楚辞》产生的两个因素,进而论证文章的观点。
    C.文章尾段运用对比论证阐述了《楚辞》中对于《诗经》“赋”的创作方法的学习和继承关系。
    D.文章引用前人的观点时,大多先引用观点,随后就对其进行解释,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认为,《楚辞》的“典诰之体”“规讽之旨”“比兴之义”“忠恕之辞”均和儒家经典相同。
    B.刘勰认为,《楚辞》受到战国诸子的影响,有不少“诡异之辞”“谲怪之谈”和“狷狭之志”。
    C.赋既是一种写作方法,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屈原使用了这种方法,所以他的作品被称为屈赋。
    D.通观《诗经》和《楚辞》,发现二者在复沓铺陈运用上的异同,才能正确理解二者的继承关系。

    组卷:6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方言的国家,中国语言国情复杂,语言生活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情况千差万别。随着普通话推广、外语教育普及以及语言的频繁接触,双语双言的人越来越多。带有方音的普通话,普通话味儿的地方话等等,都呈现并活跃在语言生活中。从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来看,国家通用语言是主体,各少数民族语言则体现出多样性;从普通话和方言的角度来说,汉语普通话作为主体,同时又有方言的多样性。国家通用语言、民族语言和方言,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各得其位,各司其职。
          20世纪90年代,语言生态和方言保护问题进入我们的视野,随后,方言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它从顶层设计上确定了中国语言生活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的宏观基调。与此同时,讲方言、方言比赛、方言文化进课堂等成了社会热点,方言资源网站和公众号越来越多,构成了当今中国语言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摘编自郭熙《语言生活书写时代编年史——新中国70年语言生活回眸》)材料二: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句乡音,牵动游子心。出生于山西太原的李翠文,旅居俄罗斯近三十年,在她看来,乡音是游子与故乡之间联系的纽带。“虽在他乡生活多年,但始终能说一口原汁原味的家乡话,这使我感到很幸福。”
          中国地域辽阔,汉语方言众多,但随着社会高速发展、普通话普及率提高,中华民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乡音,许多正在加快消失,方言保护成为中国各地近年来的“重要课题”。
    “太原有2500年的建城史,既有历史烙印,也不乏现代气息。但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有关方言的东西越来越少,说方言的人也越来越少,因此,方言保护迫在眉睫。”28日,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建明说。
          晋方言(又称“晋语”),是山西境内主要使用语言,老派太原话(太原土话)则是晋语核心代表。“一方水土造一方文化,方言恰恰是承载非遗的有效载体。所以我们从语言、从非遗角度推进地方文化的保护。”张建明说。
          为留住声音中的乡愁,该中心自2017年起在太原市范围内选取10余个方言点,开展太原方言市声采集记录工程。最终,这些方言音频、视频资料被电子化处理后,上传至山西省非遗数据库,进行永久性保存。
          年龄在60岁至70岁之间、男性优先、土生土长、父母必须是当地人、有一定文化素……在此项工作中,“发音人”需要符合以上要求。“最重要的是,这个人不会说普通话,这样说出的方言才更纯正。”张建明说。
    (摘编自高雨晴《“乡音”记录者:留住声音中的乡愁》)
    材料三:
          早在2012年,科大讯飞就以粤语为突破口开展方言识别技术攻关。2017年科大讯飞又发起“方言保护计划”,3年来已收集方言语音超过86万条,支持23种方言语音输入,实现包括粤语、四川话、湖南话等11种方言的语音合成;微信小程序“我AI说方言”方便公众随时随地上传方言,建设中国方言库。
          据“方言保护计划”发起人之一李强军介绍,方言语料的采集、记录和归纳是方言识别的基础。以前,这项工作很大程度依赖于调查者的主观感知,而归纳完整的语音变化、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等工作难以单靠人力完成,所以建立分属不同方言的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地对方言文字、发音等进行整理。
          适配不同的方言识别,对整体语音识别技术会是一种促进和优化,同时,还有助于设计出更贴合消费者需求的智能语音交互产品。国外智能语音产品厂商也在努力开发能识别各种英语口音的版本。独具中国特色的“方言版”语音识别产品有助于中国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
    (摘编自黎华玲《人工智能助力保护“多彩乡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人们的语言生活中,带有方音的普通话或普通话味儿的地方话多有呈现。
    B.材料二写李翠文虽然在俄罗斯生活了近三十年,但仍能说一口原汁原味的太原话,是为了表明方言本身也有生命力。
    C.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选拔方言“发音人”时,对其有多方面的要求,其中“不会说普通话”的要求最为重要。
    D.科大讯飞发起的“方言保护计划”已实现包括粤语、四川话等11种方言的语音合成,在建设中国方言库方面做出了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通用语言、民族语言和方言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应以地方方言为主体。
    B.方言是承载地方文化的有效载体,只需声音中的乡愁,但许多方言正在加快消失,方言保护迫在眉睫。
    C.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而老派太原话又分10多个不同的方言点,其方言市声采集记录工程难度较大。
    D.发展方言识别技术,打造智能语音产品,有助于公众的沟通、交流,更有助于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
    (3)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方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1难度:0.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起蛟图
    曹应东
          那是一幅名曰《起蛟图》的画。画中高崖巨石,老树参差,杂草偃侧。崖畔两人,一人弯腰佝背,惧怕万分;一人衣带飘扬,惊惧回首。空中乱云翻滚间,分明是一条蛟龙正风驰电掣般腾空而来。一股浓浓的杀气从画里迎面袭来,令坂田一郎不由得打了个冷颤。
          坂田一郎立于画前,静默良久,方才开口问道,这是刘先生临摹的?
          见爷爷点头承认,坂田一郎由衷赞道,先生的摹品竟有如此神意!稍一停顿,竟突兀地请求道,能否有幸向先生借真迹一观?
          爷爷的目光仍停留在画上,沉默片刻后,才答道,兵危战乱,真迹想来已经毁于战火了。
          坂田一郎抬起头,用镜片后的两只小眼睛怀疑地盯了爷爷半,才喟然发出一声长叹,然后用低沉的声音说,是我坂田一郎命薄,难见真迹。但坂田一郎有幸,得遇先生,如蒙先生不弃,还望能追随先生学习博大精深的堪舆术
          也就是在那天,坂田一郎提出要在大青山择一处高地建碉堡,并就此征求爷爷的意见。爷爷沉吟片刻,大袖一挥,手指大青山说,蛇首山。
          我敢说,在那一刻,爷爷的身上一定隐隐散发着几分三国时诸葛卧龙先生的风采,谈笑间,天下大势已定矣。
          于是,不久之后,蛇首山上便有了一座碉堡,十个鬼子扛着几门迫击炮驻扎了进去。也就是从那时起,挑水上山的任务落到了父亲的肩上。水是从山上流下的山泉水,在蛇首山畔的悬崖下方汇成一方深潭。那一段时间,天不亮父亲就得出门到深潭挑水上山。当年,父亲也就十一二岁。父亲说,那时,只要他登上蛇首山刚歇下肩上的担子,就会有个鬼子像幽灵一样从他身旁冒了出来,像刺刀一样的目光在那两桶水上刺来刺去。那时只要山下精有风吹草动就打炮,炮弹落在地上爆炸的声音更是地动山摇,煞是惊人。大青山地方志对这件事也是有记载的:是年初夏,我游击队于深山中潜出。敌觉,一时枪炮齐作。
          大青山有五峰,蛇首山是大青山最为奇特的山峰。它仿佛是在平缓曼延的山脉间突兀昂起的巨蟒的头颅,高逾数百丈。这样的地方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到现在,在大青山的山洼处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留下的弹痕。小时候,父亲不止一次带我去过那里。不懂事的我,在布满深浅不一弹痕的青石上欢呼雀跃,蹦来蹦去,而父亲则凝望着那些弹痕,默然伫立,久久不语。
          以现代地理知识看来,大青山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受季风气候影响,多暴雨,常有崩塌、泥石流发生。旧时代识文断字的人没有几个,认为造成如此巨大灾难的始作俑者只能是蛰伏于山中的蛟。那时,坂田一郎有事没事总是主动和爷爷讨论《起蛟图》。爷爷说,由蛟化龙不仅需要忍受一千多年漫长而寂寞的时光,更需要度过天地人三劫,这只幸运的蛟才能化龙无虞。否则,这只蛟的一生修为便就此作废。坂田一郎说,不知这条蛟龙现在是否度过这三劫?爷爷看了看他,又抬头望向远方的大青山,沉默无语。
          必须要提到大青山的雨了。暴雨未至,狂风先起。狂风卷起乌云,闪电划破长空,巨大的雷鸣仿佛就在你的耳边炸响。如果持续时间一长,起蛟就是大概率的事了。明代汪肇肯定不止一次地见过如此旷日持久的暴雨,经历过起蛟时的风起云涌,否则他那幅传世之作《起蛟图》又怎么会画得如此生动,如此传神?
          父亲说,那一次暴雨比任何一次都要猛烈。准确地说,雨已经不是在下了,而是从天上往地上例,让天地连成一片,根本分不清天地的界限。
          坂田一郎显然有点发蒙。他忍不住问起了爷爷,刘先生,这样的天气会不会引发起蛟呢?
          爷爷回答说,不确定。
          坂田一郎不停地眨着眼睛,再一次问爷爷,刘先生,我们处在蛇首山一脉隆起的地带,按照堪舆术推理,即便是起蛟也不会危及到我们,是吧?
          爷爷笑了笑,并没回答,但脸上浮现的笑容却是充满了自信。
          雨一停,爷爷打发父亲去给蛇首山的碉堡挑水。他将做好的搭杵递到父亲的手里,又情不自禁地抚了抚父亲的头。父亲的眼睛里一些湿漉漉的东西正要趁机涌出,这时就听到爷爷对自己大声叮嘱道,孩子,山路湿滑,一路小心啊。
          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按照爷爷预计的在发生。果然,瀑布断流了。接着,彩虹出现了,巨大的彩虹,如梦似幻。然后,巨响骤然而至,惊醒了梦幻。那是惊天动地的巨响,仿佛天崩地裂一般。那声巨响之后四周便呈现出死一般的寂静,人犹如置身于远古寂然无声的苍穹之下、旷野之上。
          然而,父亲并没有看到那传说中的蛟。就在这错愕间,一个更为巨大的声响在大青山深处轰然炸响,蛇首山也随着那声炸响顷刻间消失在视野里……
          据地方志记载,这是大青山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山体坍塌事件,驻扎在山上的122名日军全部死亡,同时遇难的还有一个刘姓堪舆师,系大青山游击队成员。据收藏界消息灵通人士称,他以绝顶技艺将《起蛟图》真迹藏匿于一根搭杵中,后代遵照其遗愿将古画无偿捐献给国家。如今,那幅《起蛟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有删改)【注】①堪舆术,即相地术,俗称风水术,是占相阳宅(生人住宅)和阴宅(死者墓葬)的地形、环境、结构、坐向以测断吉凶的方术。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起蛟图》的描摹文字富有张力,物与人活灵活现,形神皆备,既突出画作的不凡,又渲染了氛围,亦为下文做了铺垫。
    B.“爷爷”与坂田一郎谈论《起蛟图》时,提到蛟要成功化龙需经历多重苦难,这隐喻了中国人民面对强敌深藏隐忍、奋起反抗的斗争精神。
    C.小说塑造“爷爷”这一形象时,两次写到他沉默不语的神态,表明“爷爷”在酝酿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计划时,关于生死的思想斗争也异常激烈。
    D.小说从“我”的视角,追忆“爷爷”和“父亲”的抗日往事以及“父亲”带“我”游历大青山的经历,便于勾连起祖孙三代爱国精神的传承。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爷爷”的形象特征。
    (3)小说在叙述故事过程中,插入地理知识、地方志、消息等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如果忌口过了头、忌错了口,①         。下面这三个忌口误区就是典型的错误观念。误区一:血脂高忌口肉类。目前血脂高的人很多,②         ,有很多人把肉类食物全部都忌了。其实,这不利于疾病好转。误区二:糖尿病忌口水果。水果是一类非常健康非常良好的食物,水果里有三宝: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只要没有特殊禁忌,鼓励人人食用。误区三:③         。很多人认为感冒发烧了不能吃鸡蛋,否则会加重病情。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感冒时吃鸡蛋,的确会使体内产热增多,这是因为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时,除了本身释放热能外,还会刺激人体产生额外的热量,但这种热量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足以引起体温剧烈波动或延缓感冒康复的时间。相反,感冒发烧时,人体能量消耗较大,适当补充鸡蛋等蛋白质比较高的食物,对身体的恢复是有好处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在2022年奥斯卡颁奖礼现场,节目主持人克里斯•洛克调侃了威尔•史密斯的妻子的光头造型,随后,史密斯怒气冲冲地走向洛克,一拳重重地打在了洛克的脸上。
          就这件事,有位老师做了这样的实验:先陈述事件本身,请全体学生举手表态是否支持史密斯的举动;再告诉学生,史密斯的妻子是因病掉发,却被克里斯•洛克嘲讽,并说,史密斯小时候常看到母亲被父亲打得浑身是血,从此他发誓要守护自己的家人,而这次他入围奥斯卡的角色,恰好是捍卫家人的勇者,再请学生们表态;然后,老师说,这是奥斯卡94届以来第一次发生暴力事件,有上亿人目睹,主持人洛克若开告,史密斯将面临6个月的牢狱之灾及至少10万美金的赔偿……再请全体学生表态。
          实验过程中,全体学生的表态前后形成巨大反转:三次表态,史密斯的支持率分别占四成、九成与五成。最后老师统计了一直没有改变过立场的人,结果只占四成都不到。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