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西省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考古学界和陶瓷学界一般认为,要烧造出瓷器,至少需要三个先决条件在同一时空中产生作用:一是瓷上或高岭土的应用,二是窑炉烧成温度达到1200℃,三是釉的发明。
综合分析上述瓷器生成的三个先决条件,我们不难发现:原料是瓷器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是瓷器形成的内因,烧成温度和施则是属于瓷器形成的外因。但是,在这三个先决条件上我国都不具有唯一性优势。其一,瓷土并非大熊猫,绝非中国所独有,世界许多地方都发现有瓷土,即是明证;其二,窑炉达到1200℃的烧成温度,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中国人丝毫不比外国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其三,如果说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即有了“釉陶”的话,那么在釉的发明和使用上我国更不占先机。此即意味着,试图直接从瓷器生成的三个先决条件入手,找寻中国人发明瓷器的原因可能是徒劳的。
事实上,当我们将中国瓷器发展史放置到中国乃至人类文化发展史中去系统分辨和考察之后,便会意识到:“尚玉”文化史可能是中国人发明瓷器的第四个重要条件。
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证明,对玉这种材料及其制品,中国是特别情有独钟的国度。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至晚从河姆渡文化开始,“尚玉”文化不仅已经产生,而且开始流行起来。此后至今的七千余年里,形成了一部绵延不断的“尚玉”文化发展史。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作为“石之美”者的玉,具有与生俱来的审美性特征。这也以叫做“自然原因”。二是“人文原因”,即至晚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玉被儒家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之后,便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内涵。毫无疑问,在中国古代社会,“尚玉”已早早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社会文化风尚。
值得进一步注意的是,在中国文人文化中,将瓷与玉之直接相关联,甚至“以玉喻瓷”蔚然成风,晚到唐代时期已经出现。据初步搜寻,唐代“以玉喻瓷”的文献有文人陆羽在《茶经》中有“越瓷类玉”的表述等。两宋时期,“以玉喻瓷”得到进一步发展;文人苏东坡在《试院煎茶》诗中有“定州花瓷琢红玉”、“分无玉碗捧蛾眉”,南宋文人蒋祈在《陶记》里,更是直接用“饶玉”来称呼景德镇的青白瓷。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以玉喻瓷”现象就更为普遍了,尤其是在一些器鉴赏类的文字中。据此,我们不难得出如下基本判断:至晚从唐代开始,在文人文化中,瓷器之“似玉”度的高低,已然成为衡量其审美性乃至思想性之高低的重要尺度。玉文化对瓷文化的深刻影响可见一斑。
另外,中国瓷器烧造史也已告诉我们,不仅单色釉瓷,即便是后来十分流行的彩绘瓷,“莹润如玉”也都一直是中国瓷业界的最高审美追求与标准,是判别瓷器品质高下的重要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似玉”的精致化审美追求,不仅是中国瓷人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导致中国人发明瓷、创烧瓷器的重要外在文化因素。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十分发达而丰厚的玉文化背景下,无论是文人们的“以玉喻瓷”,抑或是业界心向往之的“莹润如玉”的追求,无不预示着将“尚玉”文化视为中国人发明瓷器之重大而直接的外部性因素,是比较合逻辑的推理。
(摘编自《“瓷”,凭什么你是“中国”?》《新华文摘》2019年第21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烧造瓷器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产生作用,这是考古学界和陶瓷学界的一般看法。
B.无论是瓷器的原料还是烧成温度和施釉,这些条件我国都不具有唯一性优势。
C.“尚玉”文化产生并流行于河姆渡文化,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得到证明。
D.将瓷与玉关联并形成“以玉喻瓷”风气,最早唐代出现在了中国文人文化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可分两部分,前两段为第一部分,后五段为第二部分,两者为总分结构。
B.第三段为过渡段,由上文论述瓷器发明的三个条件过渡到下文的第四个条件。
C.烧造瓷器的四个条件中,原料是内因,温度、施釉和“尚玉”文化则是外因。
D.文章论证了中国人发明瓷器的原因,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事实论证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釉的发明和使用上,我国要晚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它们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已经有了“釉陶”。
B.除了瓷土或高岭土、烧成温度和釉的发明,“尚玉”文化史可能是中国人发明瓷器的第四个重要条件。
C.玉被儒家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尚玉”成为较普遍的社会文化风尚的重要原因。
D.不管是中国瓷人,还是至晚从唐代开始的文人“尚玉”文化,对瓷器“似玉”的追求都成了一种审美追求。组卷:8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规划纲要草案鲜明地将人才定位为“第一资源”,强调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受制于压任务、定指标、求数量等一些科研评价倾向,不少科技人员表示“压力山大”。
“这种算工分式的做法,会让一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委员说。在袁亚湘看来,应取缔不合理的评价指标,破除不利于科研人员健康成长的“藩篱”,让他们安心、潜心、舒心研究。
坚持问题导向,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这些暖心的政策令来自科技领域的代表委员们非常振奋。
“创新正从单点突破走向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说,“期待这些政策尽快落地生根,让广大科研人员更有获得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共同进步。”
(摘编自《读懂创新的五大关键词--从全国两会看科技自立自强》)材料二:
新形势下,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营造良好科研生态,我认为拥有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与精神“生态圈”必不可少。
近些年,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与这个“生态圈”密不可分,并且这个“生态圈”仍然在不断发展,持续哺育一批又一批航天科技工作者。他们深刻领会航天精神,坚定航天强国决心,聚焦主责主业,履行强军首责,不做“短平快”的科研,而是有勇气做自己努力“跳”起来才可以够得着的科研,并把这些事情做到完美和极致。也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增强航天文化自信,才能够孕育出、孵化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确保中国航天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在一些前沿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摘编自《光明日报》,袁斌《营造良好科研生态,让科学家潜心搞好基础研究》)材料三:
74岁的叶培建,从事航天已经50多年。从探月工程到逐梦火星,他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脚步不断迈向深空。
如今,嫦娥四号已成为人类首个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的探测器,玉兔二号巡视器也已累计行走约290米。它们均已成功完成第10月昼工作,顺利进入第10月夜。
对于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一位专家感叹道:“我们再也不能说中国人只会跟着干了。”
回顾过往,嫦娥一号完成近月制动,指控大厅里一片沸腾,老专家们纷纷落泪,他却始终很冷静。
后来他说,工作已经做到位了,对这个结果,心里有底。
嫦娥三号发射前夕,一台设备信号异常,发射是否推迟,谁也拿不定主意。叶培建担起责任,拍板按时发射。他解释说,这并非设备故障,而是塔架结构造成的信号干扰。
嫦娥四号成功落月的那一刻,该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泪流满面,叶培建静静地握住她的手,以示鼓励。这或许已是他最激动的表达。
在发射现场总是气定神闲的叶培建,成了同事眼中的“定海神针”。大家都说,只要有叶总在,哪怕一句话不说,心里也踏实。
近年来,叶培建更多是站在幕后,默默地为年轻人撑腰,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我国深空探测。无论是我国即将实施的嫦娥五号、火星探测任务,还是规划中的嫦娥六号、七号、八号任务,乃至未来计划实施的小行星、木星等深空探测任务,都让他十分牵挂。
“人类在地球、太阳系都是很渺小的,不走出去,我们注定难以为继。”他说,“有人觉得今天看起来探索太空没有用处,但未来的太空权益,我们现在就要开始争取。现在不去,将来再想去可能就晚了。”他说。
胸怀远大梦想的叶培建,始终脚踏实地,不忘根本。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总会抽出时间出去演讲、做报告,把航天知识和理念传播给大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拿出一封来自他演讲过的杭州崇文实验小学学生的信。“在您的讲解中,深奥难懂的航天知识变得那么有趣,浩瀚神秘的宇宙变得那样令人神往……从那天起,我们全校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成了您的粉丝。您点燃了很多少先队员心中的航天梦……”他认真地念着信,慈祥的脸上浮现出欣慰与自豪。
“我是人民的一分子,我的荣誉是人民给我的,我要继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叶培建说。
(摘编自《科技日报》,《人民科学家叶培建:让中国探月工程跨步前行》,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科技人员表示“压力山大”的一个原因是受制于压任务、定指标、求数量等一些科研评价倾向。
B.取缔不合理的评价指标,破除不利于科研人员健康成长的“藩篱”,有助于给科研工作者减轻压力。
C.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完全得益于拥有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与精神,并且在不断发展“生态圈”。
D.中国航天掌握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在一些前沿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航天人深刻领会航天精神,坚定航天强国决心,聚焦主责主业,履行强军首责,用勇气追求卓越。
B.近年来,叶培建只是站在幕后,默默地为年轻人撑腰,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我国深空探测。
C.嫦娥三号发射前夕,叶培建虽无法准确判断设备的故障,但他还是担起责任,拍板按时发射。
D.叶培建说未来的太空权益从现在就要开始争取。因为,即使探索太空现在没有用处可现在不去,将来再想去肯定就晚了。
(3)请结合材料三分析,新闻是如何做到内容的真实性的?组卷:6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逆行
张福献 王三喜点燃了一根烟卷,他吸了一口,缓缓地吐出了一个烟圈,烟圈在习习的风中飘散了,他望着慢慢变成灰烬的香烟出神。今天是清明节,他正站在父亲的墓前。
田野里腾起了一根根白色的烟柱,浓浓的烟雾很快地随风飘散;麦田里,几只受惊的麻雀振翅急飞,它们掠过天空,飞落在远处的高压线上;旁边的墓地里,传来了女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声,王三喜的眼泪夺眶而出。
“爹,我对不起你。”王三喜哽咽地说。
爹有肺气肿的老毛病,那几天,他的病症严重起来。他呼吸困难,全身浮肿,妹妹四喜把爹送进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医院进行了全力抢救。可是,爹的身体还是如同一颗熟透的瓜果那样落了蒂。爹清醒了片刻,他安排了自己的后事。“不要给三喜打电话,他太忙,别耽误他工作。”四喜以为爹好了,医生却说他是回光返照。就这样,一爹去世在医院里。那天,刚好是他73岁的生日。
王三喜在爹的坟前跪了下来,他恭恭敬敬地给爹点燃了一炷香,又给爹磕了个头,他望着跳跃的火苗,陷入了回忆之中。
爹是个军人,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那时候,爹是一名排长,他和营长几个人固守在猫耳洞中,粮食就要吃完了,营长也负了伤,可他们的增援部队还没有到来。必须马上搞到粮食,要不然大家都得完蛋!
作为侦查排长的爹主动请缨,他要去外面寻找食物和给养,营长把自己的手枪送给了他,还握着他的手告诉他:“不到迫不得已,千万别开枪惊动敌人;同志们的希望,都在你一个人乡上,你一定要完成任务,平安回来;你爹娘和老婆孩子都在家里等着你回去呢。”爹点了点头,爬出了猫耳洞。
趁着天黑,爹悄悄地摸到了敌人的哨所旁。白天,他和营长观察了敌情,敌人的哨所里有粮食。他伏下身子,在夜色中一动不动,蚊虫咬啮着他的肢体,但他顾不得了,必须等到夜深人静,敌人困乏时,干掉值班的哨兵,他才有胜算完成任务。哨所里有一袋大米,足够他们几个坚持到增援部队的到来。
时间一秒一秒地从身边爬过,夜色渐深,两个越南鬼子有些乏了,他们在说着什么,那个高个子要出去小解。爹知道,机会来啦,他摸了上去。
他悄悄地靠了上去,用手臂扼住那鬼子的脖子,一匕首结果了他的性命。外面的动静惊动了另一个鬼子,他提着枪出了哨所,爹悄悄地摸到他的身后,用缴获的步枪枪托猛击了一下他的头部,“噗”地一声闷响,另一名鬼子也倒在了地上。爹背着一袋大米和几盒沙丁鱼罐头,弯着腰,悄悄地摸回了猫耳洞。
在那场战役中,爹立了大功。战争结束后,爹放弃了在大城市生活的优越条件,回了家乡。他说,他要回来建设家乡,然后,他就在县城里教了一辈子书。
大喜哥从省医学院毕业后,就在县人民医院担任内科主任,他是一位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专家。20年前,一场“非典”疫情爆发了,大喜主动请缨,担任了县防疫工作组的副指挥长,负责县城一带查封路段的工作。他连续奋战了几天几夜,终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不治身亡,享年29岁。
“我为儿子骄傲自豪。”爹老泪纵横。
送走大哥后,爹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原来身材高高大大的他,一下子变得弯腰驼背起来,鬓角的头发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就在那一年,三喜考上了大学,他要向被追认为烈士的大哥学习,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医学院。五年后,二喜哥也去世了。他的学校里发生了火灾,火情严峻,三名学生被困在了火场,他顶着湿湿的棉被冲进了火场,救出了三名学生,自己却被一根燃烧的房梁击中了头部。二喜哥当场牺牲了,和大哥一样,也是在29岁那年。
这次,爹没有流泪,但他成夜成夜地不能入睡。他患上了失眠的毛病,睡不着觉的他学会了抽烟,后来,失眠的毛病治好了,他却染上了烟瘾。多年抽烟的习惯,使他的肺部严重受损。
“爹,我对不住您!”王三喜在爹的墓前放声痛哭。爹病重时,他没有陪伴在爹的病榻前,如果他在爹的身边,也许爹走得不会那么快,那么早……他是家中唯一的儿子,他觉得愧对父亲。
爹病危前,王三喜离开了家,做了一名“逆行者”。那时,武汉疫情爆发了,他说,他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他撇下家中的一切,义无反顾地去了武汉……没想到,回来后,他却再也见不到他的父亲了。
爹的墓地上,又响起了他哀凄的哭声……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田野的惨淡、清冷,“女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声”又增添了小说悲伤、凄凉的气氛。
B.大喜因抗击“非典”殉职,享年29岁;二喜为救三名学生而牺牲,也是29岁。这种巧合的处理,强化了小说的悲壮性。
C.“成夜成夜地不能入睡”,以致“患上了失眠的毛病”,后又“染上了烟瘾”,这是导致爹死亡的根本原因。
D.小说以“逆行”为题,讲述了一家父子四人为大义而奋不顾身的故事,传达出忠孝不能两全的主题,感人至深。
(2)小说中回忆与现实相交织的叙事方式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请以小说中的爹、大喜和三喜为例,谈谈我们应弘扬哪些英雄精神?组卷:13引用:2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ㅤㅤ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①,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②,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ㅤㅤ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③,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B.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C.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D.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组卷:377引用:3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笞怒废(废弃)于家,则竖子(孩子)之过立显;刑罚不中(公平),则民无所措手足。”
——《颜氏家训》“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毛泽东写给儿子毛岸英的信“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革命烈士赵一曼就义前给儿子的遗书 一个个家训故事,一句句家教箴言,或阐释家庭教育的意义,或传达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承载着祖辈对后辈的希望与嘱托。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