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人如其文”--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
          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具,而是变成了具有某种智能的工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材料二:
          在媒体沟通会现场,技术团队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部分绘画作品,不论是构图、色彩还是虚实,小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相关专业人士评价小冰画作:构图很好,静物抽象的涂抹,动物造型的表现能力,艺术的感觉很准,假装不经意的表现。看起来极其不经意,但是该到的点都到了,而且又都能点到为止,整个画面随意而灵动,敢于大虚大实,敢于让很多东西淹没在黑暗之中。
          在小冰的命题创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观众可以惊喜地看到很多绘画先贤的“复活”:比如使用弗兰茨•马尔克的笔法绘制的在稻田中停落的飞机;比如好似莫奈绘画的人物徜徉在花海中,远处却是明灭的灰霾城市。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达到与相应人类创造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
    (摘编自“中国美术家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明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B.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
    C.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这是人工智能把自己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人类艺术而具有一些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这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
    B.“人如其文”这一说法说明了艺术创作对象的特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艺术创作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
    C.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
    D.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和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更好的未来。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
    B.“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念、常识或将不复存在,也会导致对人类艺术的取缔。”
    C.“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里面有多少劳动的成分,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多少,并且现在已经实现了。”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仍然不像人类身体那样感知外部环境、进入创作状态,只是‘人工’而非‘人类’行为。”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的认识。

    组卷:44引用:16难度:0.6
  • 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千里走壶口
    易格滋
          ①这个秋天,我从很远的南方来看你。
          ②也许,我离开你太久,以至我的口音,我说话的腔调,我的歌声和哭声,我的饮食习惯和起居方式,还有我的发型和服饰,我的皮肤和骨骼,都慢慢“南化”了。可是,我血管里躁动的血液在咆哮,它们在呐喊:壶口,壶口!仿佛在我来到人世的那一天,就诞生了这个心愿——壶口,我要来看你!
          ③汽车在山洞里,钻进钻出。
          ④陕北的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大山抱着小山,山山相拥,与别处的山不同的是,这里的山不“黛”不“青”,却显出它浑厚的力道,远观像跑马,像奔鹿。放目那些山,一律披着酱黄色的外衣,高高低低,层层叠叠,一直到天边。车上的人说,这里就是黄土塬。多年来,飞机撒播树、草的种子,仔细看,已现星星点点的绿色。因为缺水,空气干燥,紫外线又强烈,山上的树、草,蔫头蔫脑,勉强活命。路边有的地方,草木枯萎,像是被小火烧过。透过车窗,正午的太阳光在前方闪腾着烈焰,空气就像要烧着。我不敢相信,在这年降雨量不到400毫米,且又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物理环境基本上不能储存水的陕北,生命要靠怎样的顽强才能活下来。恰恰是在这里,生长了“信天游”。来之前,我找来它们,坐在樟叶拂摇的窗前,一遍又一遍听。歌声如纤纤素手,锵然拨动我的心弦,以至好长一段时间,我走不出它们赋予的情怀。
          ⑤山峁上传来缥缈的歌声,歌声在沟谷回荡,司机放下车窗,车速也慢下来:“一对对绵羊∕并呀么并排走∕哥哥,你能什么时候∕拉呀么拉着妹妹的手∕三月里呀桃花花开∕妹妹你呀走过来∕蓝袄袄那个红鞋鞋∕走到哥哥跟前来……”
          ⑥是不是愈是贫瘠,愈是苦得望不到边,就愈是需要爱的滋养。陕北高原的人,唱着信天游活下来,山上的树木听着信天游艰难地扎下根,生发绿色。高粱和红薯,南瓜还有荞麦,在信天游的旋律里,拔节生长,开花结果。羊和牛,在干涸的沟边,在山的半坡上,听着信天游,啃着稀疏的草和树叶。信天游不是歌,是水,流遍了黄土高坡、山路沟壑,树木花草渐密,枝叶渐渐地绿得有了底气。
          ⑦车子继续拐弯儿,司机架起手臂,握住方向盘急急地往左旋转,车上的人,都向右晃动着上身,方向盘又向右打,汽车已稳稳地驶上一条两车道的水泥公路。右边车轮下,一条低于路面七八米的河,约百余米宽的水,湍急地向着我们相反的方向流淌。这哪里是水,稠稠的深黄,如一匹舞动的黄缎,起伏着,蠕动着,向东奔腾。
          ⑧黄河!
          ⑨我不由喊出声来。是的,这就是黄河。河床多石,石深褐色。风刮走了沙土,留下石块和石板,水把波纹刻在石板上,深深浅浅,曲曲弯弯。每一道纹理,都有一个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⑩黄河走过青海、宁夏、四川、内蒙古,来到陕北高原的宜川和山西吉县交界处的壶口,裹挟着高原的沙石汹汹而来。400米宽的泱泱大水,在这儿骤然收窄成50米,然后从40米的高度,吼着,叫着,飞流直下。仿佛是母亲,积蓄了全部的力量,生下她的孩子,那被巨石夹击的窄窄而幽深的河谷,是生命走出母体最初的产道啊!母亲大汗淋漓,忍受着剧烈的疼痛。风把她的头发吹乱,把她的衣衫吹乱。
    ⑪河谷苍凉。风,又冷又硬,呼啸着把水吹成雾,吹成帘。黄昏的太阳,由浑黄变成金红,在水帘里幻化成彩虹。落下的水,挤在只有一丈来宽的河谷里,推着搡着拥挤着,向前奔涌。
    ⑫夜宿宜川县云岩镇。十月刚到,这里气温只有2℃。凌晨4点多醒来,我走出旅店大门,隐约可见地上一层银白,打霜了。
    ⑬壶口,我来时,多少带有点儿旅游者的轻佻,甚至连脚步都有些轻飘。我为自己的轻薄羞愧。此刻,当我站在你的身边,所有的感觉只剩下一个词:疼痛
    ⑭生我们的母亲,总是承受着苦难而沉默不言,总是把最苦最辛酸的事藏在心底。
    ⑮高原的风在耳边呼啸。陕北的黄土塬,塬上稀疏零落的树木,坡上的牧羊人,路边窑洞口,眼睛忽闪着张望的娃娃,还有那回荡在山谷的信天游,以及壶口瀑布的轰鸣,在我的视野里,渐行渐远。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9月,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中,作者以“你”指代壶口瀑布,将其拟人化,又采用呼告的方式,增加了文章的抒情色彩。
    B.第④段紧承上文“山洞”描写陕北的山,从形态、色彩及植被等角度,展示黄土塬恶劣的生存条件。
    C.与在南方听信天游的感受不同,到陕北后听信天游,作者感受到贫瘠土地的人们更加需要爱的滋养。
    D.本文通过记述作者游览壶口的所见所闻,剖析了黄土地贫穷的根源,抒发了对陕北黄土地的热爱。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句子,均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现了草木、信天游以及黄河水的特点或作用。
    B.第⑧段独词成段,用语简洁,凸显了作者见到黄河的激动之情,同时承上启下,引出对黄河的描写。
    C.第⑩段连用一组动词描写了壶口瀑布的汹涌澎湃,数字的运用使瀑布的形象更具体,更直观。
    D.善用修辞传达情感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3)怎样理解第⑬段“疼痛”的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章标题“千里走壶口”能不能改为“壶口瀑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21引用:3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因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地球上就有了风,随之才有了降雨。地球之水得以循环才有了生机和活力的世界。因为水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所以我们做饭时,锅底的水烧热后上升,上面的冷水下降,这样循环下来,整锅水就得以快速沸腾。如果没有水的热胀冷缩,我们就必须一边加热,一边不停地搅拌,否则下层水沸腾了,上层的水还是冰凉的。
          水不仅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水在0℃~4℃时热缩冷胀,仅此一点,就让地球上的生命得以产生。
          冬天,由于太阳斜射,地球气温下降,海洋中的水温也从表面开始下降。,那么降温后的水会很快沉到水底堆积起来。海洋表面的水不断降温结冰下沉,直至把整个海洋全部冰冻起来。这样,地球就变成一个大冰球。而生物的演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假如地球上没有水,全是冰,那么单细胞生物就难以生存和繁殖,更难以实现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直至产生人类。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面句子中的“我们”含义,与文中加点处不相同的一项是
     

    A.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子才可能改造。
    B.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全班同学说:“我们做学生的应该好好学习。”
    C.从1949年到2022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73岁的生日。
    D.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

    组卷:7引用:6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半山腰总是最挤的,你最好去山顶看看!--王燕老师
          ②把艰难埋进心里,将自信写在脸上。--罗阳莉老师
          ③与其听别人再多的励志故事,不如让自己奋斗成为别人口中的故事。--白亚娟老师
          ④希望你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海,从此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孟一娟老师
          ⑤寒窗十二载蓄势小宇宙,扶摇九万里更待大爆发。--陈立里老师
          ⑥累了看看同伴,倦了想想未来。--龚小易老师
          标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或勉励,让人信心百倍;或提醒,让人自律自强;或鼓劲,让人看到希望;或出招,让人气定神闲。上述六则展示在教学楼楼道上的标语,寄寓着老师们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作为高三学子,你更喜欢哪一则?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