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八年级(下)质检物理试卷(3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
1.年幼的弟弟发现密封的面包被挤扁总说面包变少了,哥哥却说面包没变。你认为哥哥所说的“没变”可能是指下列哪个物理量( )
组卷:1649引用:53难度:0.9 -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26引用:4难度:0.7 -
3.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过程中,小明放上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偏右,则接下来他的操作应该是( )
组卷:12引用:1难度:0.7 -
4.人们常把物质的一些属性作为选择材料的依据,下列应用与材料的属性对应不正确的是( )
组卷:216引用:7难度:0.8 -
5.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科学家们用一系列高能物理实验证实了大量微小粒子的存在。下列微粒按空间尺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 )
组卷:152引用:32难度:0.9 -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9引用:1难度:0.7 -
7.如图所示,我们用双桨在水中划船时,为了使船头向右转,应该采用下列哪种方式划水( )
组卷:1128引用:25难度:0.7 -
8.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苹果的重力时,使弹簧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 )
组卷:96引用:4难度:0.7 -
9.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在液体搭桥实验中,王亚平向我们展示了在两块塑料板之间,用水搭出的一座桥(如图所示),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
组卷:189引用:6难度:0.8 -
10.分别由甲、乙两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为( )
组卷:144引用:16难度:0.7
三、解答题(本题共8小题,共40分。其中第28、32小题应写出必要的解题过程)
-
3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石墨烯——改变世界的神奇新材料一片碳,看似普通,厚度为单个原子,却使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种全新材料名为“石墨烯”,密度仅为2.2×10−3kg/m3。石墨烯是目前世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作为导电体,它有着和铜一样出色的导电性;作为热导体,它比目前任何其他材料的导热效果都好,而且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利用石墨烯,科学家能够研发一系列具有特殊性质的新材料。比如,石墨烯晶体管的传输速度远远超过目前的硅晶体管,因此有希望应用于全新超级计算机的研发;石墨烯还可以用于制造触摸屏、发光板,甚至太阳能电池。如果和其他材料混合,石墨烯还可用于制造更耐热、更结实的电导体,从而使新材料更薄、更轻、更富有弹性,从柔性电子产品到智能服装,从超轻型飞机材料到防弹衣,甚至未来的太空电梯都可以以石墨烯为原料。因此,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这种新材料属于 (选填“导体”或“绝缘体”)。
(2)根据石墨烯的性质,你认为石墨烯不适合用来制成 。
A.高压输电线
B.冲击钻的钻头
C.保温隔热材料
D.电饭锅的锅胆
(3)最近国外研究人员通过引入由多层石墨烯制成的交替散热通道,解决了在交通信号灯和电动汽车中使用半导体材料散热的难题,这是利用石墨烯的 。
A.透光性好
B.硬度大
C.导热性好
D.导电性强
(4)科学家造出“石墨烯”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选填“大”或“小”)。
(5)石墨烯是目前世上至今发现的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针对这一发现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你认为最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石墨烯为什么很薄?
B.如何提取石墨烯这种物质?
C.石墨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D.石墨烯的硬度与石墨烯的厚度、面积有什么关系
(6)石墨烯有希望应用于全新超级计算机的研发,是因为 。组卷:24引用:3难度:0.6 -
3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A、B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进行研究,并做成橡皮筋测力计。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如图甲所示),记录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和橡皮筋的伸长量Δx,根据多组测量数据做出的图线如图乙所示。
(1)由图乙可知,在弹性限度内,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 (选填“正比”或“反比”);
(2)当在两根橡皮筋上都悬挂重力为8N的物体时,橡皮筋A的伸长量为 cm;
(3)当使用弹簧A、B并列制成测力计时,其量程为 N;
(4)小明利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设计了一个直接测量液体密度的“密度秤”。他用同一小桶分别盛满了3种液体,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称出3种液体和小桶的总重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对应液体的密度分别记在表中。液体种类 酒精 植物油 水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2.6 2.7 2.8 液体密度ρ(×103kg/m3) 0.8 0.9 1.0
②若小强在该空小桶中装满酱油,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则酱油的密度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③若要使该密度计的分度值减小,提高精确度,请提出一条改进意见。组卷:76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