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考语文二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些年涌现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新时代文艺 _______。文化自信的底气鼓起文艺的精神风帆,在文艺作品中读者能感受到 _______、奋斗进取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与 _______,感受到主旋律更加响亮。

    组卷:15引用:1难度:0.5
  •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的目光先是越过了山脚下的山杏树,然后是平展如镜的水塘。_______如果遇不到什么障碍,叫就可以抵达山上的城堡。
    ①大片大片初春的土地已经让农民梳理得图画一样干净。
    ②然后,便是一片更大的水域,地方话叫“泡子”,学名叫湖。
    ③一路鸟鸣不断,落到地上时,却是田垄上一排排嫩绿的禾苗。
    ④风吹过,如一颗颗在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
    ⑤集镇远处,是白云,白云下边是隐隐约约的罗通山。
    ⑥湖的那边是一片五光十色的集镇。

    组卷:12引用:1难度:0.6
  • 3.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李白纪念馆的一组是(  )
    ①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②半亭清风山与水    一船明月酒和诗
    ③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莲文苑第一家
    ④留得正气冲霄汉    著成信史照尘寰

    组卷:3引用:2难度:0.7
  •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组卷:3引用:2难度:0.7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陶庵先生传
    高攀龙
          陶庵先生者,归子季思也,苏之昆山人。名子慕,字季思。其父故太仆震川先生,讳有光。归子儿时即有至趣,尝挂酒衣带间,见一卉一石佳者,辄引酒自赏。其余童孺所弄一切,睨视无所。及长,苦心为文词。有境必诣其奥,有致必极其微。
          辛卯举南畿。乙未从京邸交于嘉善吴子志远,过锡山,交于高子攀龙。三人相得欢甚。时高子筑室于蠡湖之上,曰水居;吴子筑室于祥荡之上,曰荻秋。归子既三对公车不第,又两丧妇,得羸疾,筑室于昆之西村,曰陶庵。三子者,递相过从,几席湖山,衣被风月,饮食图史。见者以三人相对一室,终日默然自,而不知其所事也。
          然归子病相,寻不已,遂屏迹陶庵。陶庵者,缚茅为屋,插槿为墙,屋后树梅,庭菊杞。室中琴一张,书数百卷,一炉一药囊一瓶粟,他无长物。归子鼓琴读书,晏坐默识。穷天地之无垠,察品物之有自,陶然不知身之病也。时复行吟溪畔,览物从容,作小诗自娱。客至,煮蔬沽醑而已。其《陶庵仪载集》中:“归子自居陶庵,不与衣冠之会,不诣府县,不受当路问馈,不为宗党争讼伸白,不为子侄应试干请。”客有至陶庵者,登其堂未见其人,不知尘念之从何去也。见其人未闻其语,不知和气之从何来也。饮食焉,笑语焉,退而慨然以叹,油然以思。此所以为陶庵也。
          或问高子曰:“归子何以愿学陶也?”高子曰:“嗟乎!使归子而得志,所谓断断休休者。其人与而以病废所自餍足者,东篱南山之味而已。此诚天下高士也。而使归子以高士名,则世不幸也!”昆山令王公时熙尝造归子,屏驺从载酒肴而往。归子欣然纳之。清言弥 日,时以为白衣之致。及卒,学者称为陶庵先生,而以传属高子。高子谓吴子曰:“惟子则能传归子矣。”吴子曰:“子第传之,凡人之美,人惧溢,归子不惧天下之美,备是矣。”高子曰:“予惧予之得其郛郭而遗其神理也。”吴子曰:“不然,归子如冰壶,内外莹彻,其郛郭者,其神理也。”高子曰:“善。”归子有一子名奉世。归子得年四十有四,其卒以丙午 十二月二十日。
    (有删节)(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睨视无所 屑:轻忽
    B.终日默然自 怡:快乐
    C.庭菊杞 艺:种植
    D.归子不天下之美 溢:超出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季思儿时就与众不同,他曾在衣带间拴着酒瓶,见到美丽景色,独自饮酒欣赏。
    B.归季思命途多舛,三次参加礼部考试均未考取,前后妻子均去世,自己还患羸疾。
    C.归季思身无长物,然而鼓琴读书,览物从容,作小诗自娱,有着独特的心灵世界。
    D.归季思德配其人,吴志远认为作传时可以放大其美德,这才打消了高攀龙的顾虑。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子者,递相过从,几席湖山,衣被风月,饮食图史。
    ②客有至陶庵者,登其堂未见其人,不知尘念之从何去也。
    (4)请简要概括归季思被称为陶庵先生的原因。

    组卷:4引用:1难度:0.6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 14.简答题。
    (1)《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一回中“袭人知道他心内别的还犹可,独有晴雯是第一件大事”,书中哪些情节可以印证这句话?
    (2)《哈姆莱特》中“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这是谁的旁白?这件事指什么事?

    组卷:4引用:1难度:0.7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05分)

  • 15.阅读下面内容,完成各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奋斗目标是“两个一百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中国梦是认知上的,也是行动上的;是理论上的,也是实践上的;因此,既是知,也是行。对于中国梦而言,知行都不易,知难行亦难,认为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都是失之偏颇的理解,同时也把知与行割裂开来了,唯有知行并进、知行合一,认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才是应取的正确主张。
          关于“知行合一”,总的意思无非是说,认识事物与实行其事,真知和力行,应是密不可分的。知与行互为表里,不分先后,不能分离。倘若知与行相分离,那么这个知就不是真知而是妄想;同样,倘若行与知相分离,那么这个行也不是笃行而是盲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归根结底,重要的是知的自觉与行的坚定,根本要求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思想具有启发意义。按照现代哲学的理解,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实践观念”形态的创新性概念,既不是纯粹的观念,也不是纯粹的实践,而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观念,是实践的观念形态。实践观念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观念,其本身是知行合一,是真知和力行的统一。因此,重要的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推演和完善,而是从认识到行动的自觉和践履。从实践观念看中国梦,其运思与实行,都不外是知行并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中国梦是一个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国家理想,也是一个正在按计划分步骤而不断实施的国家目标,全然摒弃了某些空想家的无限的主观臆想,也超越了某些政治家的有限的权宜考量,我们应努力把理想与现实、认识与行动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提出中国梦概念,无疑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也要按照知行合一的要求,扎实努力,久久为功。
    (1)请根据材料为“中国梦”下一个定义。
    (2)如何辩证看待“知行合一”?请简析。
    (3)请分析“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体现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元素。

    组卷:4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