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宜阳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
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
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凡是获得“工匠”和“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国际、全国或省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夺金摘银的重要原因。
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生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三万七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即团队协作来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郑大发《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材料二:
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早年间,钱三强先生立志立德,正是得益于人文教育。他中学时代就读于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孔德学校,接受德智体美的全人教育,名字也由“钱秉穹”改为“钱三强”,意为德智体都强。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在未来中国蓝图的吸引下,钱三强决心学工科,以实际行动报国,自此一生未改初心。
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摘编自黄金《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工作只是大机器生产下众多工序中的一环,产品须靠团队协作生产。
B.培养工科人才,要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既要重视“硬知识”,也要关注“软学养”。
C.人文教育,以文化人,可以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D.工程人才审美素质的提高使不少国货由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须追求极致,一举取得成功。
B.传统“工匠精神”强调继承,时移世易,新时代“工匠精神”则强调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C.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为出发点,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D.只有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才能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周建民,国家级工具钳工技能大师,面对一次次高薪聘请,他选择了工具钳工这个平凡的工人岗位,敬业坚守、道技合一、默默奉献。
B.30年来,捞纸大师周东红秉持“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保持着100%的成品率,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C.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人物艾爱国培养的600多名徒弟,遍布在全国各地,他们中不少人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多种荣誉。
D.荣获中华技能大奖的刘丽已累计研发各类成果200余项,荣获国家专利及知识产权软著41项,其部分成果填补了国际国内的技术空白。
(4)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和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修学储能
黄 晖 毛泽东在当天下午放学后,如约到了杨昌济家。
杨宅门前,“板仓杨”的门牌静静地挂在大门一侧,杨宅院内,兰花青翠,藤蔓攀墙,点点阳光透过树阴,洒在落叶片片的地上。探头打量着这宁静雅致的小院,毛泽东长长呼吸了一口清新的口气。
“进来吧。”杨昌济推开了书房的门。
带着几分崇敬,毛泽东跟在他身后,向里走去。书桌上,铺着一张雪白的纸,写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修学储能。
“修学储能,这就是今天的第一课,也是我这个老师对你这个弟子提出的学习目标。”杨昌济放下笔,面对毛泽东坐了下来,说:“润之,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反过来,光是注重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其人必死板呆滞,毫无价值。所以,我今天送给你这四个字,就是要让你牢牢记住,修学与储能,必须平衡发展,这是你求学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毛泽东问:“那,以今日之我而言,应当以修什么学问,储哪种能力为先呢?”
“什么学问?哪种能力?润之,你这种想法首先就是错的。今时今日之毛润之是什么人?一个师范学校一年级学生而已。你喜欢哲学伦理,也关心时事社会,这是兴趣,也是天赋,但我同时也担心你走入另一个误区,那就是于学问能力的涉猎之面太窄!润之,你的求学之路才刚刚起步,你才掌握了多少知识?才拥有多少能力?过早地框死了自己修学储能的范围,而不广泛学习,多方涉猎,于你的今后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所以,你现在的修学储能后面;还应该加上四个字:先博后渊。”
毛泽东思索着,认真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博采众长才能相互印证,故步自封则必粗陋浅薄。”
杨昌济笑了,他为毛泽东有这样的悟性而感到非常欣慰。在谈到儒家三纲之说时,杨昌济喝了口茶,说:“儒家三纲之说,确属陈腐之论,船山先生的‘忠孝非以奉君亲,而但自践其身心之则’之说,于此即为明论。”
记着笔记的毛泽东停下笔,插话道;“我觉得这种说法,其实是在提倡个人独立精神。”
“对,个人独立。你看过谭嗣同的《仁学》吗?他认为个人独立奋斗,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奋斗之力,‘有挽强持满不能不发之势,虽千万人未能遏之而改其方向者也’。而我以为,个人奋斗的宗旨,就在于两条原则。”他接过毛泽东手中的笔,在两张纸上各写了一个字:坚、忍。“坚者如磐石,虽岁月交替而不变,忍者如柔练,虽困苦艰辛而不摧。坚忍者,刚柔并济,百折不回,持之以恒也……”
“当……当……”墙上挂钟恰在这时响了,毛泽东看看窗外的夜色,赶紧站起身:“哎哟!都这么晚了?老师,真是对不起,打搅您到这个时候,要不,我先回去了。”
杨昌济伸展了一下胳膊,看来也是有些疲倦了,却意犹未尽地对毛泽东说:“清谈不觉迟,恍然过三更啊。算了,这么晚了,学校也早锁门了,我看,你就住这儿吧,反正我的家眷都回了乡下,房子空着也是空着。明天早上再走吧。”
第二天早上,晨曦一缕,悄然抹亮了天际。“板仓杨”的门牌映着初起的晨光,散发着古拙质朴。清晨的宁静中,一阵水流声传进了杨宅客房。毛泽东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披着外衣,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了门。他突然愣住了:就在眼前,小院的井边,杨昌济裸着身体,只穿着短裤和一双木履,正在用冷水进行晨浴。光洁强健的脊背上,清水纵横,水流顺着身体,直淌到地上。一只木勺从木桶里舀起满满一勺水,冰凉的井水兜头浇下……他的神情肃穆,动作庄严,一吐一纳,仿佛正在进行某项庄严的仪式。似乎是感觉到了身后有人,杨昌济回过头来,看到毛泽东疑惑的眼神,他拿起井栏边的浴巾,擦着身上的水,说:“我在晨浴。几十年的老习惯了,清晨即起,以井水浴我肉体,然后晨诵半小时,以圣贤之言浴我精神,是以精神肉体,清清爽爽,方得新之我,迎接新的一天嘛!”
毛泽东伸手探了探水桶中残余的水,深秋之晨冰凉的井水,刺得他手一缩,问道:“老师,您不冷吗?”
“一个人的修学之路上,比冷水更难熬、更严酷者不知有多少,若是连一点寒冷都受不了,还谈什么坚忍不拔?再说,读书人静坐过多,缺乏运动,这也是强健体魄的好方式嘛!”杨昌济将浴巾往肩上一搭,在院中树下一块石头上盘腿坐下,拿起了手边的一本书,“哦,对了,我没有吃早饭的习惯,就不管你的饭了,你自便。我要晨诵了。”
仿佛是在净化自己的心灵,杨昌济闭目长长呼吸了一口气,这才朗声:“杨昌济,光阴易逝,汝当惜之。先贤至理,汝当常忆……”随后,他打开书,端坐凝神,大声诵读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渐渐明朗的晨光中,杨昌济读得如此旁若无人,那琅琅书声,仿佛天籁般充满了这雅致的小院。望着井边的木桶,望着晨光中静若雕塑的老师,听着那清澈得犹如回旋在天地之间的读书声,毛泽东几乎都痴了。
随即他回到客房,一张“自订作息表”上,从清晨直到半夜,一个个时段,一项项安排,密密麻麻,开列详细。从此,这张作息表贴在毛泽东寝室的床头,一直伴随他读完一师。
(节选自《恰同学少年》,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毛泽东的视角对杨昌济宁静雅致的小院的描写,侧面展现了主人高雅的品味、高尚的品德。
B.杨昌济留宿毛泽东,是想借第二天早晨的沐浴和诵读再对他进行坚忍不拔和好学不已的教育。
C.小说以时间为序,不以曲折生动的情节打动人,而是靠对话和场景展现的精神力量感染人。
D.小说结尾耐人寻味,毛泽东“自订作息表”并坚持落实了整个一师求学阶段,升华了主题。
(2)关于文中诸多引用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质胜文……”一句,杨先生将孔子的原意引申生发,创造性地阐释了学问和能力的关系。
B.引用船山先生的话,杨先生认为它所阐述的思想正是儒家三纲之说的典型表现。
C.杨先生用谭嗣同《仁学》中的话,激励毛泽东独立奋斗,同时启发他思考个人奋斗的内涵。
D.“学而时习之……”的一段朗诵,既是杨先生的自勉,同时也勉励了毛泽东。
(3)小说为什么重点描写杨昌济晨浴时的场景?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请分析文章题目“修学储能”的作用。组卷:7引用:3难度:0.7
七、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就是说出现在农历十六的满月居多。① ?我们知道,农历的月份是依据月相变化制定的。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在一个月里,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有规律地变化着,② 。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从地球上看月亮是黑的,此时的月相被称作朔,农历历法规定每月的初一必须要在朔所在的那一天,为了满足这个规定,农历的月分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以保证初一那天月相是朔。
从朔到满月大约需要十四五天,但时长并不完全固定,这是因为月亮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有时离地球近一些,有时远一些,离地球近时运行速度快一些,③ 。因此,从朔到满月的时间最短不到14天,最长超过了15天。从统计数据看,出现在十六的满月最多,占总数的近60%,出现在十五的满月次之,约占40%。因此就有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不过,2022年中秋节的月亮却是十五圆,具体满月的时间是9月10日17时59分。
(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方舱医院外围守护者在烈日下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衣服浸透了汗水,但他们却说“我们值得”。
B.面对刚刚入学的高一新生,班会上班主任鼓舞大家:“让我们一同前进,永不停息,为梦想!”
C.心理学家指出,当我们的心理因遭受某些影响而变得脆弱时,应该像受伤的野兽一般,找个僻静之处舔一舔伤口。
D.武契奇说:“我们没有核武器和石油,这就是西方认为可以对塞尔维亚为所欲为的原因。”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4引用:7难度:0.7
八、写作(60分)
-
8.按要求写作。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完成了伟大的创造,挑起全球的饱食之担;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用他心头的“一团火”温暖别人,照亮别人;钟扬教授的足迹延伸到植物学家的“无人区”,投身于科普、教育工作……试问,哪一个伟大的成就不是源于内心的热爱?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或感悟,以“因为热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组卷:11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