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四川省广安二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宏观看,中西哲学的最大差别之一就在于对待天人关系的态度,其他一切差别都是由此衍化而来。西方哲学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天人二分、主客对立,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上则主张生生不息、天人合一。
          那么,天是什么?所谓天,在中国思想史上,它的含义有一个演化过程。人类文明早期,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对大自然怀有畏惧之心,认为天就是上帝,就是天命。到了周朝,天的神秘性有所弱化。天的含义,从命运之天、主宰之天、宗教之天到义理之天再到自然之天,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说的“天”,已经没有什么神秘含义,就是指外在于我们的自然界。
          既然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那么,它与人类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先有自然界,还是先有人类?老子认为,宇宙演进的模式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来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自然造化的产物。人不能游离于自然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天、地、人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立的系统,而是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一气贯通的,它们同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洪流之中,人与天是相通的,不可分离的。
          在人与大自然究竟孰先孰后问题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观点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哲学不否认人来源于大自然,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但在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上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居于一种怎样的位置上,中西哲学之间有了分歧。西方哲学主张自然界是没有生命的客观存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人类的目的就是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是西方哲学天人二分思维方式必然导致的结果。而中国哲学则不然,一开始就把认知思考的视角放在了天人关系上,天人关系的落脚点是人,而不是天,是推天道以尽人事,最终要落实到人事上,也就是荀子说的“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中国哲学为什么如此关注“天人合一”问题?这就要从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寻找答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农立国的农业国家,要从事农业生产,首先就要了解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民以食为天”,了解自然时令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很早就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农业知识、中医知识、数学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农学、医学和数学非常发达。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天文现象的记载,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就与天文历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正是由于中国社会的这一以农立国的基本特征,历朝历代的思想家们都重视探讨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通过反观内求,就能够认识天,孟子的这个天人合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北京的故宫,其核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皇家园林“颐和园”,还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其建筑风格都反映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思想理念,其精髓就是“天地人和”。
    (摘编自王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思想史上,“天”的含义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表现为“神秘性”的消失。
    B.在人与大自然究竟孰先孰后这一哲学问题上,中国和西方国家都认为人来源于大自然。
    C.中国关注“天人合一”问题的首要原因在于了解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以便农业生产。
    D.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就是“天地人和”,后世的建筑风格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西方对待天人关系态度的差异开篇,既引出本文的话题,也吸引读者兴趣。
    B.文章多次运用引用论证,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人重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缘由。
    C.文章第四段论述“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把东西方的哲学观点作了对比论证。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按照“提问—释疑”的形式展开,逻辑脉络较为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探究“天”与“人”的关系立场上,西方哲学重视“生”,中国哲学重视“分”。
    B.中国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所以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C.中国古人对“天”认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始终秉承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
    D.“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下的哲学、科学、生产等是贯通的,彼此不分离的。

    组卷:6引用:6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让体育为人类的和谐共生服务一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起人顾拜旦的理想,他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发表的《体育颂》,结尾就讴歌:“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顾拜旦还重视体育对于塑造人格的作用,他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的一次招待会上发表讲话说:“传播这些格言,是为了造就更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
          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能体会到顾拜且的思想与儒家教化观念的一致之处。儒家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君子人格及人的社会责任感。
          孔子以“六艺”教人,这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与现代体育运动最具关联性的是“射”与“御”。相比于“御”,传统儒家对于“射”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射礼”在礼仪活动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射礼”体现了许多为儒家所肯定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
          在许多礼仪活动中,“射礼”都担负着重要的功能,比如《礼记•内则》中说,国君之子出生之后,作为礼官的弓箭手要用桑木做的弓和六支蓬草做的箭,射向天、地、四方,以示因君之子志向远大。还有在乡人聚餐的时候,也会有“射乡”之礼,来表达对乡党的情谊,“射乡食飧,所以正交接也”(《礼记•乐记》)。
          但“射礼”在儒家礼乐活动中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儒家道德理念。
          首先是“勇”,早期的人类文明都十分强调“勇敢”的德行,孔子将“智”“仁”“勇”视为“天长之达德”,这跟早期人类严酷的生存环境有一定关系。聘射之礼体现的是人的勇敢精神,在和平时期,这些“勇敢强有力者”主要用之于礼仪,而当战乱时期,则要上阵作战,“用之于战胜则无敌,期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礼记•聘义)》)。
    “射”就其仪式本身,就能展现一个君子的德行,其挺直的身体形态和内心的专注,都是君子之仪表和内心状态的写照。《礼记•射义》甚至将“射礼”的过程誉之为“仁之道”,因为仁者必先正己,而射礼也要求射者先正诸己,然后才开始发射。
          然而,射礼与顾拜且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最为接近的,是对于“竞争”和“谦让”关系的描述。我们先来看《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按照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解释,大射之礼,竞赛双方要三作揖然后才开始比赛,朱子的意思是,君子向来并不与人争,若要有所争,那一定是参与射箭比赛。但比赛中,他一定会表现出从容谦逊的态度,而不是采取不当的手段去赢得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界一直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就是将体育运动作为增进人类共存共享理念的桥梁。从“乒乓外交”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比赛既是增进人们健康的手段,也是增进世界各国互相理解的桥梁,这背后既有中国拥抱世界的胸怀,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谦逊包容的精神。2022年,我们在欢迎世界各国运动员来参与比赛的时候,也会将奥运会作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尚体育精神的舞台。射礼所体现的公平竞争、克已礼让的态度,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相结合的最佳体现。
    (摘编自高富贵、干春松《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以“射礼”为例》)
    材料二:
          顾拜旦的现代奥林匹克意识是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成果,是现代西方体育理念的集中反映和逻辑升华。顾拜旦通过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艰难探索,逻辑地继承了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精神,形成了他的现代奥林匹克意识。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第一,奥林匹克运动是满足人性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强大力量。顾拜旦认为人天生有两种本能:一种是“攻击性”,它通常表现在人的争强好胜中,其极端表现就是战争:另一种是“活动欲”,它通常表现在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竞技比赛中。奥林匹克运动是实现人的这两种本性的载体。第二,奥林匹克运动是由理性支配的对世人实施教育的社会进步行为。顾拜旦强调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展现人性的载体,为人们创造了自由、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这种环境和氛围的价值取向就是对世人实施博大的教育。第三,奥林匹克运动贯穿着统一人们思想和信仰的宗教精神。顾拜旦倡导的宗教精神集中表现在现代奥运会的主仪式上。1913 年顾拜旦设计出了现代奥运会的旗帜,旗帜以白色为底色,意思是所有国家都毫不例外地参加比赛。1936年柏林奥运会正式确定了点燃圣火的仪式,绚丽的火焰和隆重的氛围折射出了顾拜旦所孕育的“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思想之光。第四,奥林匹克运动通过人与人的“契约关系”而形成了公共意志。公共意志表达着人们平等、公平竞争的意向,造就着健康完美的人格。这突出地体现在顾拜旦提出的两句名言上:一是“更快、更高、更强”,这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所蕴含的人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完善的奋斗精神;二是“参加比取胜更重要”,这揭示了奥林匹克精神“主要的不是已经获胜,而是进行战斗”。
          奥林匹克运动在今天不仅仅是场全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竞技会,它也是国家之间交往的一个平台,其宗旨是崇尚和平、反对战争,不受政治的干扰。
    (摘编自翟国范、张林学《从西方文明中的体育理念看顾拜且的奥林匹克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中的“射”与“御”,与现代体育运动是相关联的,但“射”比“御”更为重要,更能体现儒家道德品质。
    B.在中国古代,射礼在礼仪活动中往往担负着重要的功能,比如可以用它表明远大志向,表达对乡党的情谊等。
    C.“射”提倡正当竞争,其所反映出的竞争与谦让的关系,与顾拜旦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有相通之处。
    D.人天生具有“活动欲”和“攻击性”,奥运会恰好能实现人的这两种本性,能够满足人性与社会的需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论是中国现代体育精神,还是顾拜旦的现代奥林匹克意识,都分别继承了其体育传统蕴含的精神,是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成果。
    B.顾拜旦重视体育为人类服务及体育对人格塑造的作用,这与他强调奥林匹克运动中“契约关系”与奋斗精神的目的是一致的。
    C.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为人们创造了自由、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能够对世人实施博大的教育,可以作为解放人性的载体。
    D.奥运会不仅是全世界运动员之间的竞技会,也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平台和手段,“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3)2022年中国将要举办的冬奥会的主题是“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试分析中国举办的冬奥会的主题体现了怎样的奥运精神。

    组卷:2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旗手
    刘建超
          爷爷悄悄地回到村里时,已经是半夜了。
          鬼子封锁了村子,不许村民外出,怕给山里的游击队送衣送粮。
          几个给游击队送粮的村民,被鬼子抓住,被吊死在村口的两棵大槐树下。
          村子里阴森森的,死一般寂静,连狗都不敢叫了。
          爷爷端着一碗凉水,大口嚼着菜糠窝窝说,根据上级指示,组建了豫西抗日游击支队,我要做一面旗子,以后集中力量打击小日本鬼子。
          奶奶看看家徒四壁的屋子说,哪有可以做旗子的布料啊。
          爷爷挠着头,环顾了一下,指着炕上的被子说,被面,妮子,就用这个被面做旗子吧,图样我都带来了。
          奶奶赶紧把被子抱在怀里,摇摇头。这红色的丝绸被面,是奶奶的嫁妆。是奶奶的姑父千辛万苦从杭州讨回来的,路上曾遇到土匪,还差点儿搭上性命,家里也就剩下这一条被子了。
          爷爷搂着奶奶的肩膀,说,妮子,我知道你舍不得。我保证,等打走了日本鬼子,我给你买十条比这还好看的被面,十条,妮子,你信不信?
          奶奶看着爷爷坚毅的眼神和自信的神态,相信了。
          那晚,爷爷用被子把窗户遮挡住,奶奶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制着旗子。爷爷兴奋地给奶奶规划着赶走小日本鬼子以后的幸福生活,奶奶就在爷爷规划的美好蓝图中,做好了这面旗子。
          天已擦亮,鬼子和白狗子随时都可能来搜查。爷爷身轻如燕,爬上了院子里的槐树,把做好的旗子藏在了树上的喜鹊窝里。
          等到傍晚,爷爷怀里揣着旗子,悄悄地从后山走了。可还是被鬼子的暗哨发现了。十几个鬼子、白狗子开枪扫射,穷追不舍。
          爷爷身上多处负伤,跑到老鹰嘴,已无路可走,下面就是万丈悬崖。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爷爷咬着牙毫不犹豫纵身跳下山崖。
          等爷爷醒来时,已经是后半夜了,是浓密的树枝挂住了他。
          月亮很圆很亮,山风很野很凉。伤痕遍体的爷爷,艰难地挪动着,走不动就爬,终于把浸渍着鲜血的旗子送到了游击队。
          爷爷成为游击队中的一名旗手。
          辽沈战役,爷爷所在部队的任务是攻城。
          团长问爷爷,准备好了吗?
          爷爷说,报告团长,准备好了,冲锋号一响,我保证把红旗插上城头,人在,旗在!
          信号弹升起,冲锋号吹响。尖刀队、突击队、爆破组、云梯组战士们鱼跃而出,冲锋向前,呐喊声、枪炮声响成一片,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城墙上的敌军居高临下,密集的火力封锁了战士们前进的道路。爆破组把城墙炸开了豁口,云梯组架上了梯子,冲锋号再次响起。
          爷爷握着旗杆冲上了城头,侧面的暗堡里射来子弹,前面的几名战士倒下了。爷爷也手臂负伤,他转身把红旗贴在城墙上,用胸膛紧紧压住旗杆,高喊着,冲啊!后面的几名战士都扑在爷爷的身上,护住了红旗。
          那场战役,爷爷的部队被授予“英雄团”的称号。
          爷爷是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
          爷爷奔赴朝鲜战场时已经是营长,那时奶奶已经怀了身孕。
          爷爷对奶奶说,不管生男孩还是女孩,都叫他抗美!
          爷爷和战友们打光了子弹,拼弯了刺刀,砸光了石头,硬是没有让美国鬼子爬上山头。
          爷爷留给奶奶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不起妮子,我还欠你十条被面。
          父亲是在南疆的战场上,接过了“英雄团”的旗子。
          老山的总攻即将开始,父亲带领的突击队却遇到了敌军布下的地雷阵。排雷,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父亲说,我们用双脚蹚也要为大部队蹚出一条通道。共产党员站出来!突击队全体人员都站了出来。
          如同接力一般,战士们呐喊着祖国万岁、爸爸妈妈再见,举着军旗冲向雷区。
          前面的战士倒下,后面的战士接过军旗继续向前冲击。
          父亲被炸飞了一条腿,失去了双眼,被炸成筛子般的“英雄团”旗子依然牢牢地攥在父亲血迹斑斑的手中。
          今天,我站在受阅部队的方阵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大阅兵,我是一名光荣的军旗手。
          爷爷,父亲,我们走来了,你们听到我们铿锵有力、排山倒海般的脚步声了吗?
          蓝天下,我手中的军旗格外鲜红!
    (原载于《北方文学》2021年第7-8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段突出鬼子封锁村子的严密,鬼子的凶恶残暴,渲染了环境的阴森恐怖,更衬托出爷爷为了做旗子而勇敢无畏的精神。
    B.爷爷让奶奶用红色被面做旗子,奶奶因为被面是丝绸织的,太珍贵,舍不得,爷爷许诺等抗战胜利还她十条被面,奶奶才答应。
    C.小说写了一家三代皆为旗手的故事,实为表现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旨意,倒数第二段用“脚步声”显示传承旗帜精神的坚定决心
    D.全文按时间的顺序来记叙故事,跨越了三个时代,但用旗子一以贯之,主题集中而突出;叙事有条不紊,语言简洁有力。
    (2)小说中,奶奶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3)本小说对爷爷和父亲的故事叙述详略鲜明,请简要说明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组卷:5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发生病毒性传染病时,科学家们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①
     
    。科学家通常会使用DNA比较,来确定动物宿主如何以特定病毒感染人类。从宿主动物到中间宿主动物再到人类的每一次转移,②
     
    。突变会导致病毒结构发生变化,例如冠状病毒每次从一个生物传播到另一个生物时,都会形成一种新的突刺。新的突刺可以让冠状病毒感染蝙蝠以外的其他生物。随着新突刺的形成,③
     
    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即便是同一种病毒,从蝙蝠到猫再到人类,其DNA的核苷酸排列也不一样。
          科学家需要跟踪病毒在所有这些动物之间的传播路径。他们借助谱系图来完成这项工作。但疾病爆发之初,不是只有一个人生病,这使得定位零号病人变得更加困难。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定位零号病人困难的原因。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组卷:3引用:8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比起“天才”的头衔,冬奥会冠军谷爱凌更适合“全才”称号。除了滑雪,她还热衷于篮球、足球、橄榄球等球类运动,发表过全英文短篇科幻小说,是学校钦定的音乐剧女主角。比常人起点高的她,却比常人更自律、更努力。在谷爱凌看来,学习也是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假日,当小伙伴还在偷懒时候,她总是在去参加训练的路上。为了给第24届北京冬奥会留出充足的备战时间,谷爱凌将高中后两年的课程缩成一年读完,她对此信心满满:“其实还好,把需要做的事情一个个列出来去做就好,我不认为这是实现不了的任务。”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0引用:7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