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北京八中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发布:2024/10/13 10:0:2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真核细胞中大分子物质与其组成单体、合成部位,对应正确的是(  )

    组卷:66引用:6难度:0.7
  • 2.环孢菌素A是一种从真菌培养液中分离出的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天然环肽,其具有膜穿透性,是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下列关于环孢菌素A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58引用:4难度:0.6
  • 3.胞内体是动物细胞内的囊泡结构,能将细胞摄入的物质运往溶酶体降解。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组卷:57引用:3难度:0.7
  • 4.乙醇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下表列出了乙醇在实验中的作用,其中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 乙醇的作用
    A DNA粗提取与鉴定 溶解DNA,初步分离DNA与蛋白质
    B 菊花的组织培养 工作台、手部、外植体的消毒
    C 绿叶中的色素的提取 溶解绿叶中的色素
    D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洗去浮色

    组卷:54引用:3难度:0.7
  • 5.p53蛋白能延迟细胞周期进程以修复DNA损伤,或在DNA损伤严重时参与启动细胞凋亡而防止癌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38引用:4难度:0.6
  • 6.端粒酶由蛋白质和RNA组成,能以自身RNA为模板修复端粒,其活性在正常细胞中被抑制,在肿瘤细胞中被重新激活。研究芪莲舒痞颗粒(QLSP)对胃炎模型鼠胃黏膜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73引用:6难度:0.7
  • 7.研究者发现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线粒体解偶联综合征,患者线粒体的氧化功能异常活跃,使他们摄入远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但体重却很低。该病是由于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使线粒体内膜上ATP合成酶功能异常,合成ATP明显减少。据此推测不合理的是(  )

    组卷:60引用:4难度:0.6

二、非选择题(6小题,共70分)

  • 20.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调控植物细胞活性氧产生机制的新发现
    能量代谢本质上是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在植物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叶绿体内氧化还原稳态的维持对叶绿体行使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在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会有活性氧产生,活性氧可以调控细胞代谢,并与细胞凋亡有关。
    我国科学家发现一个拟南芥突变体m(M基因突变为m基因),在受到长时间连续光照时,植株会出现因细胞凋亡而引起的叶片黄斑等表型。M基因编码叶绿体中催化脂肪酸合成的M酶。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m中M酶活性下降,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
    为探究M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凋亡的原因,研究人员以诱变剂处理突变体m,筛选不表现细胞凋亡,但仍保留m基因的突变株。通过对所获一系列突变体的详细解析,发现叶绿体中pMDH酶、线粒体中mMDH酶和线粒体内膜复合物Ⅰ(催化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等均参与细胞凋亡过程。由此揭示出一条活性氧产生的新途径(如图):A酸作为叶绿体中氧化还原平衡的调节物质,从叶绿体经细胞质基质进入到线粒体中,在mMDH酶的作用下产生NADH([H])和B酸,NADH被氧化会产生活性氧。活性氧超过一定水平后引发细胞凋亡。

    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从拟南芥突变体m入手,揭示出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之间存在着一条A酸-B酸循环途径。对A酸-B酸循环的进一步研究,将为探索植物在不同环境胁迫下生长的调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1)叶绿体通过
     
    作用将CO2转化为糖,从文中可知,叶绿体也可以合成脂肪的组分
     

    (2)结合文中图示分析,M基因突变为m后,植株在长时间光照条件下出现细胞凋亡的原因是:
     
    ,A酸转运到线粒体,最终导致产生过量活性氧并诱发细胞凋亡。
    (3)请将下列各项的序号排序,以呈现本文中科学家解析“M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思路:
     

    ①确定相应蛋白的细胞定位和功能
    ②用诱变剂处理突变体m
    ③鉴定相关基因
    ④筛选保留m基因但不表现凋亡的突变株
    (4)本文拓展了高中教材中关于细胞器间协调配合的内容,请从细胞器间协作以维持稳态与平衡的角度加以概括说明。
     

    组卷:309引用:8难度:0.5
  • 21.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与大多数粮食作物不同,马铃薯主要以块茎繁殖。、

    (1)野生马铃薯为二倍体,而商业化的马铃薯栽培品种为四倍体,即体细胞中有4个
     
    。块茎繁殖易携带病原体,且四倍体的染色体高度杂合,使引入新性状的育种工作复杂化。因此,利用二倍体杂交是马铃薯育种的发展趋势。
    (2)大多数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其受1号染色体上复等位基因(S1,S2,S3……)控制。如图1所示,该基因在雌蕊的花柱中编码S酶,能抑制花粉管的伸长,导致精子不能与卵细胞结合;在雄蕊的花粉中则编码F蛋白,能识别降解进入花粉管的S酶,但对相同基因编码的S酶无效。图中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3)科学家发现一种自交亲和的二倍体马铃薯RH,研究发现其自交亲和由12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决定,A蛋白能识别绝大多数类型的S酶。将RH(父本,AaS1S1)与自交不亲和的二倍体PI(母本,aaaaS2S2)杂交,流程如图2。

    ①F1中SC自交,F2中AA:Aa=1:1,无aa类型的个体,理由是基因型为
     
    的精子花粉管不能伸长,无法完成受精。
    ②写出F1中SC自交的遗传图解
     

    (4)S酶是雌蕊阻断花粉管萌发的“锁”,RH中的A蛋白则表现出“万能钥匙”的作用,从而打破自交不亲和性,对培育马铃薯自交系有重要作用。请写出利用RH培育出自交亲和的PI的流程。
     
    (用文字或图示作答均可)。

    组卷:54引用:4难度:0.4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