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东城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种质”,是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作物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它蕴藏在作物各类品种、品系、野生种和近缘植物中,是改良作物的基因来源。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有三个基因影响了禾谷类作物驯化和改良的进程。
第一个是控制种子落粒性基因。野生稻的特性是种子成熟后就掉到土壤里,这对人类收获种子很不利。我们的祖先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一两个因基因突变而导致种子成熟不落粒的野生稻植株,并对这样的植株进行了驯化,最终培育出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
第二个是矮秆基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面临粮食短缺和饥饿的威胁。以诺曼•布劳格为代表的育种专家给作物引入了矮秆基因,提高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改变了茎秆叶片和种子的比例,提高了种子的产量。通过引入这个基因,很多粮食作物的品种得到了改良,大大缓解了粮食危机。
第三个则是中国杂交水稻的雄性不育基因。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六十年代把一个来自中国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植株中的雄性不育基因转移到了栽培稻上,探索出杂交水稻的大规模制种方法,带来了一场杂交水稻革命,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
种质资源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整个文明的进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乎我们的未来。正如“时代楷模”、复旦大学教授钟扬所说:“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取材于卢宝荣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粮食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需不断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而良种选育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首要方法。优质品种选育主要依靠遗传基因的多样性,而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是丰富遗传基因的基础。
目前,物种消失的速度比物种自然灭绝的速度快许多倍,这些种质资源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难以重新创造出来。在地区气候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下,生物遗传多样性已大幅度减少,品种单一化程度日趋严重,这必然增加农作物对病虫害抵抗能力的遗传脆弱性。一旦发生新的病害或寄生物出现新的生理小种,作物就会失去抵抗力,最终可能导致病虫害严重进而危及国计民生。
克服作物遗传脆弱性的关键是在育种过程中更多地利用种质资源,扩展新品种的遗传基础。全球1400多家种质资源库应运而生。种质资源库利用仪器设备控制贮藏环境,长期贮存作物种质,发掘和收集各种农作物品种种子,科学地加以贮藏,使种质在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仍具备原有的遗传特性和很高的发芽力。为了满足发展需求,人类需要不断发展新作物,地球上有记载的植物约2万种,而人类已利用的植物资源还很少,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对发掘植物资源、发展新作物有很大帮助。
从资源保护的角度看,种质资源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之分。可能很多资源现在用不上,储存起来会沉睡若干年,但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育种方面有某种新需求,或者要对抗某一种病害,资源库里最不起眼的一份资源,会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
(取材于何桂明、李越、张蕾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农安天下,种为基石。在世界范围内,生物育种技术正不断取得新进展。伴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育种技术也日渐成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创造出许多新品种。其技术原理是利用太空的γ射线、X射线或其他辐射源诱使植物种子的生物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再通过人工选择性培育,按照人类的需求筛选出优良品种。
当前全球育种业竞争的制高点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农作物育种。专业人士认为,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属于育种技术的2.0或3.0版体,而基因编辑技术可称为现代育种技术的“4.0版本”,颠覆了已有的遗传改良技术路径,改变了选育效果。例如,基因编辑与转基因技术相比,二者的相同点是都对生物体的基因造成了改变,但不同点也很明显。如果以修改文章作类比,那么转基因就是把一大段话插入文章,而基因编辑相当于只对一个或少数重要词语做了修改,这种修改对文章总体结构没有大的影响,但文章关键部分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
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强化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深度挖掘,突破前沿育种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强自立,是我国打赢种业翻身仗,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根本保障。
(取材于杨超、宋晓东、顾鸢等人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作物种质资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含有遗传物质
B.是不可再生资源
C.具有遗传脆弱性
D.没有绝对的好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种质资源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延缓物种自然灭绝的速度而建立的
B.主要功能是发掘、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
C.能保持种子的遗传特性,提高发芽能力
D.库中资源虽现在用不上,但以后会有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基因编辑育种”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育种业创新的竞争点
B.比航天育种技术更先进
C.精准改变生物体的性状
D.大量增加生物体的基因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控制种子落粒性基因的主要作用是延长种子的成熟期。
B.航天育种通过太空辐射引发种子基因突变创造新品种。
C.经杂交或者诱变培育产生的新品种作物属于种质资源。
D.以提升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5)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意义。组卷:26引用:2难度:0.2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9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共21分)
-
2.材料一
屈到嗜芰[1]。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2],宗老将荐芰,屈建[3]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取材于《国语》)
【注释】:【1】芰:菱角。【2】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礼。【3】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
材料二
屈到嗜菱,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菱,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
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
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注】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
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
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取材于苏轼《屈到嗜芰论》)
【注】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不羞珍异/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B.忍绝其父将死之言/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蒲松龄《促织》)
C.事死如事生/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
D.然皆笃于大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李密《陈情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虽微楚国/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B.庶人有鱼炙之荐/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C.违而道/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
D.子木其忍为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建在祭祀父亲的时候没有使用菱角,而是使用了更合乎祭礼的祭品。
B.后人对屈建去芰褒贬不一,柳宗元持批评态度,苏轼则持认同的态度。
C.父母去世以后就不再读书和劳作,苏轼认为这是子女真情的自然流露。
D.苏轼认为,按柳宗元的逻辑,曾子病危时仍恪守礼法的做法是不仁的。
(4)将文中画线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5)苏轼认为屈建去芰“是必有大不忍者”。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明苏轼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
(6)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自己时评价,你认同谁的评价?请以下面两则材料为依据加以解说。
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②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组卷:36引用:1难度:0.6
(二)(共8分)
-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各题。
(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4)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张》)
(1)从(1)—(3)则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山东曲阜孔庙前的仰圣门上,题有四个大字:“万仞宫墙”。请结合第(4)则内容解释“万仞宫墙”的意思,并说明它题写在此处有何深意。组卷:21引用:2难度:0.6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1】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2】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1】莳:种植。【2】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田夫”两句,写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
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
C.苏诗“三夜”两句,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
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2)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与《插秧歌》最接近的一项是
A.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韦应物《观田家》)
B.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张继《山家》)。
C.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王禹偁《畲田词五首》其四)
D.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
(3)这两首诗都写了劳动场景,但运用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赏析。组卷:62引用:3难度:0.6
七.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
1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规矩为边界;也有人说,顺着人的天性发展,人才能成长得更健康。
请以“规矩与天性”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组卷:31引用:3难度:0.6 -
13.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扎根西部支农,支教;坚守防疫一线,筑起“青春堤坝”;热情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争做志愿者,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请以“青春的志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组卷:11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