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铭选中学、泉州九中、侨光中学三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3 8:0:9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柳永的词不仅继承了婉约词的风格特点,而且往往是情景交融,虚实兼写,不仅章法谨严,层次分明,而且铺叙与点染紧密结合,是一种雅俗兼备的语言艺术。
          柳永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和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与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和所关注的情事。北宋诗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柳词“纨骸从俗,天下咏之”,宋代有名的学者王灼也在《碧鸡漫志》卷二中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都揭示出了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雅俗结合的风格最能体现柳永继承与革新相结合的精神,也最受后人的关注,成为褒贬不一的聚讼话题。
          柳词风格上的雅与俗和柳词所表现的内容题材紧密相关。柳词在内容上的拓展与贡献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描写自己与歌伎的艳情生活,二是描写抒发自己羁旅行役的生活和感慨,三是描写都市生活与城市风光。
          柳永描写自己与歌伎艳情生活的词总的说来是比较俗的。但柳永词并非一俗到底,也有很多雅的成分。对此,清代今文学家宋翔凤在《乐府余论》中写道:“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如清代朱彝尊《词综》所录皆精金粹玉,以屯田(柳永)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事为之也。”
          又如晚清著名词人郑文焯在《与人论词遗札》中写道:“屯田,北宋专家,其高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
          柳永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
    柳永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与词法,并且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
          晚唐五代词中,除了韦庄和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和男欢女爱等类型的情感,柳永的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柳永在几度进士考试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谋取一官半职。
          南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中就说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和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了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稍后的苏轼便就是沿着这种抒情自我化的方向而进一步开拓深化的。
    (摘编自文光华《中国文化风采录——柳永与婉约词》)      材料二:
          柳永的词在词史上的确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他把词从传统的“小园香径独徘徊”“庭院深深深几许”引向“东南形胜”“千里烟波”,引向“怒涛卷霜雪”“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他大量运用“惩么”“一晌““厌厌地”等口语,使典雅的文人词与清新活泼的民间语言和民歌风格再度结合起来,而在艺术上又远远高于以往俚俗的民间词和典雅的文人词;他把词作为自己唯一的文学创作体裁,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情。尽管人们通常仍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偎红倚翠”“浅吟低唱”来形容柳词风格,但他的词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婉约”情调,或者说传统的婉约词到柳永手中已发展到多姿多彩的丰富绚丽之境,在体制上也从短小的小令大规模地向长调发展。北宋中叶的大政治家、散文家兼诗人王安石的少数词作中有一首最著名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柳永的《望海潮》八声甘州》等词的影响:“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从写景、怀古到总结历史经验,意境雄浑阔大,“一洗五代旧习”(清•刘熙载《艺概》语)——但这毕竟已是在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之后了——甚至可以说,此后苏轼豪放的“大江东去”一派新词风也从柳词中吸取了营养,获得了灵感。自柳永之后,宋词开始进入了自身发展之高峰迭起的阶段。
    (摘编自金诤《宋词综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永的词之所以给当时和后世的人留下“卑俗”的印象,跟他的一些作品描写自己与歌伎的艳情生活有一定的关系。
    B.柳永的词在内容上不局限于离愁别恨和艳情生活,还有写羁旅行役和都市繁华等题材的作品,题材的范围有所扩大。
    C.柳永的词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苏轼沿袭此风格,宋代其他词人则都是表现离愁别恨等类型的情感。
    D.柳永的词在词史上的确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他的词在题材选择、语言风格等多个方面都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朱彝尊的《词综》认为:柳永的词作都是“精金粹玉”,因为柳永一生精力都只放在了词的创作上。
    B.柳词在语言风格上能有重大的拓展与贡献,根本原因是柳永本人沦落社会底层,并有漂泊羁旅的经历。
    C.尽管一些柳词婉约缠绵,但柳词不再是传统的“婉约”情调,传统的婉约词到柳永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D.柳永的词雅俗结合,具有以婉约为主的多样化风格特色,王安石、苏轼等人词作上成就都缘于他的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柳永的词句中最能体现柳词“雅”的特点的一项是
     

    A.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玉女摇仙佩•佳人》)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望海潮•东南形胜》)
    C.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甘草子•秋暮》)
    D.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长寿乐•尤红豨翠》)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内容的相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
    (5)“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畤《侯缭录•卷七》)。而李清照《词论》云:“柳屯田永者,……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组卷:23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①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②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了。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
          ③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④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⑤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人不晓得礼数。”
          ⑥我说:“好!”
          ⑦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爹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他却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⑧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翔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⑨又歇憩的时候,我终于恳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⑩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⑪“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⑫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⑬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⑭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⑮“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⑯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⑰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⑱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无嗅的。天和地,好大呵!
          ⑲哗啦!爹把水闸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⑳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节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我最受重视的文学体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肯定了我的有着诗的含蓄意韵的文体面目。我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个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数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白色鸟>自序》,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我”想同石匠谈讲,急切地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山外的模样,但那个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
    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代表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引发读者思考。
    B.小说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劳作场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突出石匠的技艺高超。
    C.石匠侧耳一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就可知碾子的状态,侧面写出石匠精湛的技艺。
    D.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我”眼中的石匠、父亲以及“我”对外界的好奇,突出“我”的主观感受。
    (3)小说标题“石匠留下的歌”具有怎样的意蕴?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如欲以“一篇‘绝句式’小说”为题写一篇《石匠留下的歌》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组卷:5引用:4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文本二: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二年冬十月,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乃曰:“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可也,何必在幕府。”
          季昌甚重之,以为谋主,呼曰先辈。乾化二年,高季昌潜有据荆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广之。乾化三年,高季昌造战舰五百艘,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欲自入朝。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荐前陵州判官贵平孙光宪于季兴,使掌书记。季兴大治战舰,欲攻楚。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二年春,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及夔州刺史潘炕罢官,季兴辄遣兵突入州城,杀戍兵而据之。帝怒,以刘训为南面招讨使,将步骑四万讨之。高季兴求救于吴,吴人遣水军援之。三年春,楚王殷如岳州,遣六军使袁诠击荆南,高季兴以水军逆战。季兴大败,请和。冬十二月,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丙辰,季兴卒。
          从诲既袭位,谓僚佐曰:“唐近而吴远,舍近臣远,非计也。”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四年秋七月甲申,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明达,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属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固请退居。从诲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土洲,从诲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属孙光宪。
          臣光曰:孙光宪见微而能,高从诲闻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高季兴A既得B三州C请D朝廷E不除F刺史G自H以I子J弟K为之L不许
    (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樽俎,“俎”盛肉的器皿,与《鸿门宴》中“人为刀俎”中的“俎”字意思不同。
    B.寝疾,指卧病,《陈情表》中“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即可称为“寝疾”。
    C.“遂固请退居”的“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遂而鸡豚”的“遂”字意思不同。
    D.“见徼而能谏”的“谏”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的“谏”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梁覆灭后,高季昌改名季兴,打算亲自入朝觐见后唐君主,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大量制造战舰,想攻打楚国,最后被孙光宪劝阻。
    B.夔州刺史潘炕罢官时,高季兴领军突击,杀死了防守士兵并占领了夔州城。第二年楚王马殷派袁诠率军攻打荆南,高季兴派水军迎战,被击败。
    C.高季兴的儿子高从诲承袭爵位之后,认为唐近而吴远,舍弃近的国家却臣服远的国家,不是长远之计,于是向后唐请罪,获得正式任命。
    D.高从诲把梁震当兄长一样对待,而梁震因为自己年事已高、高从诲没有荒废先王遗业,请求退居。高从诲留不住他,每年给予他丰厚的赏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
    ②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
    (5)高季昌据荆南时得以借鉴的治国之道与贾谊提倡的治国之道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组卷:1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回顾十二年来的学习历程,语文学习一直陪伴我们成长。语文课本上那些发散着智慧光芒的句子,已渐渐融进我们的血脉,不断滋育着我们的精神,并将让我们受益终生。下面这些句子,你是不是倍感亲切?请根据下面的情境作文。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⑧“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⑨“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老人与海》)
          ⑩“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情境:某杂志“成长故事•我的语文记忆”活动评选来自语文课本里对青年成长启发最大、影响最深的名言,请你在以上这些名言中选二到三个写一篇推荐文章,陈述你的推荐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1难度:0.5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回顾十二年来的学习历程,语文学习一直陪伴我们成长。语文课本上那些发散着智慧光芒的句子,已渐渐融进我们的血脉,不断滋育着我们的精神,并将让我们受益终生。下面这些句子,你是不是倍感亲切?请根据下面的情境作文。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⑧“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⑨“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老人与海》)
          ⑩“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情境:选择以上名言中的二到三个,深入分析其内涵,辨明其关系,并以它们作为立意基础,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