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孟德尔创造性地运用“假说—演绎法”对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进行研究,最终总结出了自由组合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46引用:4难度:0.6
  • 2.玉米的早熟和晚熟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D和d控制,纯合早熟亲本与晚熟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产生F2的过程中,若F1产生的雌配子均存活,产生的雄配子中含D基因的有50%致死、含d基因的均存活,则F2出现的性状及比例为(  )

    组卷:23引用:3难度:0.7
  • 3.为研究肺炎链球菌中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时是否需要二者直接接触,研究人员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两类菌株分别加入U形管左、右两臂内,U形管中间隔有微孔滤板。在U形管右臂端口对培养液缓慢吸压,让两菌株共享培养液。已知吸压过程会导致两臂内少量菌体破裂。一段时间后取U形管两臂菌液分别培养,观察菌落形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卷:6引用:4难度:0.7
  • 4.研究人员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将被侵染的细菌悬液放在搅拌器中搅拌,每隔一段时间取样、离心,分别测出受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和细胞外(上清液)35S、32PP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百分比,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卷:3引用:1难度:0.7
  • 5.果蝇的翅型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基因型AA表现为大翅,Aa表现为中翅,aa表现为小翅。肢型有长肢和短肢之分,基因型BB和Bb均表现为长肢,bb表现为短肢。已知等位基因A/a和B/b均独立遗传,大翅长肢个体与小翅短肢个体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中翅长肢,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卷:34引用:2难度:0.4
  • 6.原产于马达加斯加多地的彗星兰具有细长的花距,花距底部储存着花蜜,主要由有细长口器的天蛾在采蜜中完成传粉。多年后研究人员在马达加斯加某地发现另一彗星兰品种,其花距底部花蜜大量减少,二乙酸甘油酯(一种脂质化合物)有所增加,其传粉者为采油蜂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卷:6引用:1难度:0.6
  • 7.人类的MN血型系统具有双亲性状能够在F1个体上同时表现的共显性的遗传特点。已知M血型、MN血型、N血型对应的基因型分别为LMLM、LMLN、LNLN。研究人员在某城市中随机抽样调查统计1688人的MN血型的分布状况时发现,376人为M血型,628人为MN血型,664人为N血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18引用:1难度:0.5
  • 8.真核细胞中的初级转录产物hnRNA需经历剪接、修饰等加工过程,才能形成成熟的mRNA正常发挥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3引用:1难度:0.7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 24.某雌雄同株的二倍体植物,其花瓣的红色和白色受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控制花瓣中色素合成的途径如图所示,基因A表达的产物为酶A,酶A能催化白色前体物质转变成红色物质。研究人员利用多株基因型相同的纯合红花瓣植株和多株基因型相同的纯合白花瓣植株做亲本杂交,得到大量F1种子。
    (1)正常情况下,白花瓣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①过程体现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是
     

    (2)取少量F1种子种植,将得到的F1自交,统计发现F2中红花瓣:白花瓣=3:13,由此可知亲本中白花瓣的基因型为
     
    ;F2红花瓣植株中自交后代全部保持红花瓣性状的个体占
     
    。用射线处理剩余的大量F1种子并使种子萌发生长,结果发现F1中出现了一株红花瓣植株,其余均为白花瓣植株。试分析该红花瓣植株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答出2点)。
    (3)用射线等方法诱导变异具有频率低且方向难以控制的弊端。科学家发现一类“杀配子染色体”,其能使不含有它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断裂”,而使含有它的配子中的染色体受到“保护”,以实现自身的优先遗传。下图表示“杀配子染色体”诱导普通六倍体小麦(6n=42)发生染色体变异以实现优先遗传的作用机理。

    图中字母
     
    代表“杀配子染色体”,其发挥“断裂”和“保护”双重功能的作用机制为
     
    。由于该作用效率高、稳定性好,因此可用于培育作物新的优良变异性状以及定位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等相关研究。

    组卷:11引用:1难度:0.7
  • 25.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轰动世界的生物进化理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科学地揭示了生物的起源和进化进程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变异的本质、进化基本单位等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逐渐完善“进化”形成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
     
    两大学说组成,前者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后者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以及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2)随着不同领域科学家的深入研究,又发现了众多支持生物进化论的新证据。地质考古学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地层中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等证据,直接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揭示了生物的进化顺序,但常常难以直接体现人群血缘演化和交流的历史细节。付巧妹团队采用类似“钓鱼”的古核DNA捕获方法,用现代人的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类似磁铁的“引子”,将仅占0.03%的人类DNA从提取自土壤沉积物中的多种生物的DNA中识别富集并“钓取”出来,通过相关基因组的对比研究得出了几千年来欧洲、东亚等多个地域不同时期人群的演化交流历史。上述科学家团队分别在
     
     
    方面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或有力的支持,其中付巧妹团队采用的古核DNA捕获方法中的“引子”发挥作用时
     
    (填“需要”或“不需要”)将土壤沉积物中的多种生物的DNA解旋为单链。
    (3)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的一项研究发现,亚种(指某种生物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对物种的进化起到关键作用,这点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基本单位应是
     
    而非个体和表型的观点相吻合。在陆地栖息地中,山脉等自然屏障的长期阻碍使不同地域的陆地生物亚种走向了各自不同的进化方向,不同的亚种间一旦形成
     
    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
    (4)传统的“群体间地理隔离机制”模型认为通过地理隔离造成种群遗传差异变大是形成新物种的原因,但无法全面解释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物种形成机制,对生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模式及作用未给出明确答案。近年来,我国中山大学施苏华团队研究发现不同种群之间的间断性基因流是导致物种形成的关键。基因流是指通过动物种群的迁徙或植物花粉的飘散等遗传混合的方式导致不同种群之间基因交流的过程。遗传混合能
     
    (填“削弱”或“增强”)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施苏华团队的发现从根本上修正了传统的“物种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
     
    ”的观念,提出了全新的物种形成理论模型——“合分合”循环,即物种经历
     
    的交替循环而分化为多个物种,成功解释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物种形成机制。

    组卷:34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