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青海省西宁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于南方居民而言,竹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以竹子为主要原料的工厂、作坊星罗棋布。有的地方以竹林、竹楼和系列竹产品开展旅游业,游客云集。其实,在远离竹林的北方,也是须臾离不开竹子的。吃饭的竹筷,铺的竹席,织衣、烤肉串的竹针,剔牙的牙签,居室的竹帘,真是俯拾皆是。至于工程用的脚手架、跳板,打鱼用的桅杆、网竿、撑竿,竹篙,葡萄、豆角、黄瓜、西红柿等作物用的架竿,大多是竹子。就连我国最北部边境的黑龙江里,也有上下漂流的竹排。所以,从竹子的使用范围之广来说,把竹子叫作“中华竹”是再恰当不过的。
          把竹子称为“中华竹”,还因为竹子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载体,包括礼、乐、书、数、兵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一场《灿烂文明》中最精彩的一段当属竹简操了。演员们手持竹简表演,精彩绝伦。这竹简便是用竹片穿成的书——中国最早的书。“韦编三绝”里的“编”,就是孔子读的《周易》,是用牛皮绳把竹简编在一起的。后来的“四书”“五经”,都是竹简书。再说乐,古代的音乐被称为“丝竹”或“管弦”,这里的“竹”和“管”指的正是竹乐器,包括笙、管、笛、箫等。书法更离不开竹,用竹管插上兽毫就是笔,“用笔”又叫“握管”,字当然要写在竹子上,成语“罄竹难书”由此而来。算术用的筹是竹子做的,由“筹”发展到“筹划”,再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足见“筹”的重要。兵指的是战争。战争的主要武器——“箭”,就是竹子做的,字义从竹而来。最早的盾、云梯、陷阱都离不开竹。现代的竞技体育有好多项目来自竹,如跳高、撑杆跳、射箭、漂流、竹竿操等。在古代建筑中,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耐久的建筑奇迹,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成语词典里,带“竹”字的词语非常多,诸如“胸有成竹”“竹报平安”“势如破竹”“竹节松贞”“青梅竹马”等。文人墨客的诗文书画,好多以竹为题材。刘禹锡的“竹含天籁清商乐,水绕庭台碧玉环”,白居易的“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都是咏竹的佳句。郑板桥则终其一生以画竹为乐趣,他的《竹石图》中“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的诗和画堪称“双绝”。如今,以竹为题材、背景的文学作品、绘画、工艺品、编织品、装饰物比比皆是。带“竹”“筠”“汉卿(汗青)”等字眼的人名更是无法统计,关汉卿用戏剧为民请命而千古流芳,张汉卿以兵谏救国而青史留名。陶渊明笔下的“良田、美池、桑竹”,是世外桃源的自然特征。“竹林七贤”竹林中饮酒赋诗吹管潇洒一生。儒、释、道的布经传道场所大多选址于竹林,他们都以竹的精神品格而自省、自悟、自喻。难怪观世音菩萨的对联也用了“碧莲台上主,紫竹林中仙”。
    (选自郑德忱《中华竹》)(1)下列关于“中华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远离竹林的北方,竹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吃饭的竹筷,铺的竹席,织衣、烤肉串的竹针,剔牙的牙签,居室的竹帘,真是俯拾皆是。
    B.竹子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载体,包括文学、音乐、书法、建筑等各个方面。在古代,甚至战争都离不开竹子。
    C.竹在古代建筑中也有应用。赵州桥就是古人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耐久的建筑,赵州桥并由此而举世闻名。
    D.带“竹”字的成语非常多,现代社会,以竹为题材、背景的文学作品、绘画、工艺品、编织品、装饰物也比比皆是。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其实,在远离竹林的北方,也是一会儿都离不开竹子的。就连我国最北部边境的黑龙江里,也有上下漂流的竹排,可见,竹子的使用地域很广。
    B.古代的诗书、音乐、书法、算数、战争都和竹子有关。在现代,竹子也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C.古代战争用到的盾、云梯、陷阱都离不开竹。现代的竞技体育有好多项目来自竹,如跳高、撑杆跳、射箭、漂流、竹竿操等。
    D.儒、释、道的布经传道场所都选址于竹林,他们都以竹自省、自悟、自喻,而且这些场所有时也通过对联来表达对竹子的推崇,可见竹子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竹子在南方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很重要。竹子被利用于工厂建设,竹林、竹楼和竹产品被加以利用开展旅游业。
    B.中国最早的书,便是用竹片穿成的竹简。后来的“四书”“五经”都是用牛皮绳等物把竹简编在一起的竹简书。
    C.文人墨客以竹为题材的诗文书画有很多,郑板桥终其一生以画竹为乐趣,他的《竹石图》堪称诗画“双绝”。
    D.用竹管插上兽毫就是笔,“用笔”又叫“握管”,字当然要写在竹子上,所以说,古代的书法更离不开竹。

    组卷:16引用:11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理解“工匠精神”材料一: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材料二:
    “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匠人们的娴熟技艺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数十年如一日的职业坚守固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专注坚守的同时,更应将娴熟的技能传承下去。在当今社会,许多民间独门手艺亟待挖掘和继承,如斗色剪纸、木板水印、推光漆器、宣城制笔等传统手艺已濒临失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续专注、守正创新的精神永不过时,我们呼唤更多的“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涌现出来,只有做到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
    (摘编自孙纲《“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材料三:
          中国企业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议题。而如何进行培育,首先是作为教育机构要转换教育思维。当前的各类学校,重视书本理论,忽视动手实践是一大通病。大力加强实践教育,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中要予以体现;其次是企业要有奖励工匠的体制机制。在一些企业,工程师和管理者、市场营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要优于工匠和技术工人,这无疑是在挫伤工匠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技艺精湛的工匠,应该在企业内部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工匠的辛苦付出进行奖励,对企业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是全社会对工匠应予人文关怀。工匠和简单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不同,工匠的劳动中闪耀着智慧的灵光,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只有全社会理解了工匠群体存在的意义,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编自陈华文《喧嚣时代呼唤工匠精神》)(1)下列对材料一中“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工巧匠将技艺掌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这种追求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就是工匠精神。
    B.工匠们发自肺腑、专心如一地热爱职业,甚至到达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就是工匠精神。
    C.工匠精神中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D.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只有做到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B.工匠精神培育应该从教育抓起,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应该大力加强动手实践教育。
    C.企业要有奖励工匠的激励机制,优待政策应该向一线工匠和技术工人倾斜。
    D.工匠虽然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但劳动中闪耀着智慧的灵光,有着创造性和开拓性,全社会要有人文关怀,才可能在这喧嚣的时代中呼唤回工匠精神。
    (3)根据材料,说说为什么现代社会还要坚守传统社会孕育出来的工匠精神。

    组卷:45引用:9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娘
    后窗
          我从小就不知道叫妈妈,只会叫娘。我娘就是我的妈妈,这是大些时候才弄明白的事儿。“为什么不让我们叫妈而叫娘呢?”娘的回答让我懂得了其中的缘由。
    “本来你姐出生以后是管我叫妈妈的,可是等你出生以后就不能叫了。算命先生说你这个孩子命硬,克妈,必须得改口叫娘才能避免。”原来罪魁祸首是我啊!在我的影响下,相继出生的两个弟弟也都管妈妈叫娘,娘是我们姐弟四人的妈妈。
          我娘是辽宁朝阳人,我爸是黑龙江朝阳人,“朝阳”是他们俩的缘分。虽有一些空间距离,但都在东北三省范围内,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和父母的基因给了我们踏实、勤劳、朴拙、粗犷的共同性格。然而,细细品来,我的身上似乎集中了父母身上的优点,而对他们的弱点都悄无声息地规避掉了。
          我娘很聪明,上小学时成绩一直不错,到六年级毕业正赶上了特殊时期,不能继续读书了,只好回家劳动。娘会唱歌还会跳忠字舞。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生活,没钱买蜡烛,天一黑我们就躺在炕上睡觉了,睡不着,娘就教我们唱歌。我觉得娘唱得真好听,就很认真地和她学,《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归来》《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都是我跟娘学的,娘就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
          我娘性子慢,我爸性子急,他俩合拍的时候很少,常常三句话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实在忍不住,会小声反抗一下,但声音很弱,她不想家里发生战争,让我们四个孩子受到惊吓。除了给全家人安顿吃穿用度,我娘还要和我爸一起到地里干农活儿。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没有睡过懒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猪喂鸡,从早忙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
          我娘的女工活儿做得很好,不仅会缝缝补补,还会绣花。我们小时候睡的枕头上,常有我娘绣的花,有牡丹,有蔷薇,有莲花,虽然是用粗布绣成的,却有一种别样的美。前几年回家,娘从箱子里拿出几个枕套,是她绣的十字绣,她捡了一个最好看的给了我,说我有了新房子可以用。我看着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美丽图案,赞叹娘的心灵手巧。这两年,娘的眼睛越来越不好,不得已停止了女工活儿。
          然而,娘说什么不肯放弃她那台老式的缝纫机。爸和我都主张把缝纫机拿走,放在房间里的哪个角落似乎都和整体布局不搭调。娘却不搭理我们,说缝纫机要放着,说不上什么时候还能用上。衣服崩了线,裤子开了口,做个被罩,缝个围裙……过日子哪能都买新的,到外边修补都要求人花钱。开始我不太理解,坏了就淘汰买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后来想想,哪个人没有几件旧物是割舍不掉的呢?这些物件曾经充实过自己的生命,是生命中某一段时光的见证者。旧物就像树根,是不能拔掉的。一旦拔掉,生命就会失去活力。想明白这些,我不再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娘,而是都听娘的,只要她觉得欢喜就好。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娘的性格,我爸太固执太严肃了,而我娘乐观豁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纠结,不苛刻。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我能把我娘带出来游玩,却很难说动我爸离开家半步。我娘想得少故而快乐多,身体好;我爸想得多故而纠结多,身体相对弱。从二老身上我都能得出心态性格会影响身体健康的结论。
          从老家走出来在外生活的这十几年,与父母见面的机会极少,平均每年一次而已,每次都格外珍惜。二老确实实现了衣食无忧,安度晚年,但我娘和我爸生活在一起,我还是时常有些隐忧,不是担忧他们的身体健康,而是担心他们没有儿孙承欢膝下,仅剩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该如何相处,我娘会不会受到爸的欺负。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泪,为了不让我们担心,她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会在电话里告诉我们,只会一个人暗自流泪。可是,流泪对她的眼睛伤害非常大。
          每次打电话,我都嘱咐我娘别和倔强了一辈子的老爸计较,再嘱咐老爸和娘好好说话,别动不动就发脾气,使性子。老爸总是笑呵呵地说,你娘在家里就剩下享福了,活儿都是我自己干的,她就是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哪里有受委屈?娘在一旁直咧嘴,说爸净捡好听的说。
          我在电话这头常常无法分辨,哪一个说的是真话,哪一个说的是假话,他们各说各的理。无奈的时候,我只好说,等你们相看两厌的时候,一个到我这里来吧,就是你们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没有新鲜感,不知道珍惜,分开一段时间就会想到对方的好。这时,他们就会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可不到你那里去,往楼上一住就像蹲了监狱一样,住不惯,哪里有我们的平房好,自由、方便。在这件事上,他们倒是达成了共识。
          我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只是作为女儿,我一定让他们拥有幸福的晚年,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选自《海燕》2020年第12期,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待“我”叫“娘”的原因。“原来罪魁祸首就是我啊!”此话虽以俏皮的口吻说出,但也包含着“我”的自责和愧疚。
    B.“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既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又包含着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
    C.“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总是”一词表现了母亲做这些事情的频率,她从未间断过,突出了母亲勤劳能干的一面。
    D.作者认为,生活中的某些物件曾经充实过自己的生命,见证了某一段时光。作者母亲无法割舍的她那台老式缝纫机即是如此。
    (2)请分析爸爸的形象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请结合文章分析“我娘“对孩子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组卷:2引用:1难度:0.4

一、2(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几年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______。虽然如此,但是如何科学地减,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有些人觉得,减盐很简单,炒菜时少放一勺盐就可以了。这一想法很片面。在饮食上,科学“减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做到厨房里科学用盐。可以在厨房准备一把限盐勺,根据家庭成员年龄及身体的具体情况而制定每天的盐摄入量。其次,要对味精、酱料等调味品多加注意。______,显性盐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烹调用盐,隐性盐包括酱油、酱类等调味品和饼干、咸菜等高盐食品。再次,除了摄入的盐要控制外,______。饮食中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这些食物含钠元素较少,水分也多,对排盐有一定帮助。为了彻底排盐,吃盐较多的人需要多运动、多喝水,通过汗液、尿液把身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进一步清理人体的内环境。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依据上文,为社区“健康生活”宣传栏拟写宣传语,要求列举科学减盐的三条措施,每条不超过9个字。

    组卷:17引用:16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主席寄语青年学生:“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一新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结合上述名言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8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