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课 离骚》2021年同步练习卷(8)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整体感知

  • 1.查阅资料,了解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了解《离骚》的内容和诗人的经历。

    组卷:1引用:1难度:0.5
  • 2.找出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的诗句,熟读成诵。

    组卷:1引用:1难度:0.4

二、自练自测

  •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1)之
    哀民生多艰
     

    长余佩陆离
     

    (2)以
    长太息掩涕兮
     

    既替余蕙纕兮
     

    竞周容为度
     

    组卷:13引用:1难度:0.9
  •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不吾知其亦已兮
     

    (2)长余佩之陆离
     

    组卷:8引用:1难度:0.8

四、合作探究

  • 5.你觉得“兮”字应该怎样来读?为什么?《离骚》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组卷:4引用:2难度:0.7

三、拓展阅读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择死与择生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请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仔细阅读第4段中画横线的三句话。请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3)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②(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4)有条理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
    ①屈原择死:
     

    ②司马迁择生:
     

    ③他们择死与择生:
     

    组卷:9引用:2难度:0.5

四、精彩语言运用

  • 17.模仿给出的句子,以“我喜欢”开头,再造两个句子,填在横线上,使整个句式形成排比。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但也有高歌“不肯过江东”的仰慕;(1)
     
    ;(2)
     

    组卷:4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