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高升学校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琵琶武曲兴起于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大迁移进一步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原音乐传承秦汉传统音乐,并融合国内各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形成了以汉族音乐为中心、包含多民族音乐特征的音乐文化。这时期的琵琶既有汉民族固有的秦琵琶和汉琵琶,又有发源于西亚、于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曲项琵琶演奏的琵琶曲以描述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曲调悲哀凄凉,并保留了西域音乐原有的粗犷风格,可以说是琵琶武曲的最初形态。
琵琶武曲在隋唐最为繁荣。隋唐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高度繁荣。由于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优秀的外来及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原大地得到广泛吸收和充分发扬。曲项琵琶在唐代歌舞音乐中倍受人们喜爱,此时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不但形制有了改进,曲目更加丰富,而且涌现出大批琵琶演奏家。值得一提的是,“琵琶”一词在唐代成为了曲项琵琶的专称。通过大量吸收外来和国内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精华,并与汉民族固有的传统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唐代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即我国音乐史上著名的“燕乐”。据《辽史》载:“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可见,琵琶业已成为燕乐乐队中独领风骚的主奏和领奏乐器,其演奏艺术得到高度发展,从而迎来了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燕乐大曲的伴奏乐队中,琵琶之所以处于核心地位,能够承担大型歌舞音乐的主要伴奏任务,其主要原因在于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琵琶客观上具有较大的音量。就曲项琵琶而言,其音箱体积较大,发音清亮,具有当时其他弹拨乐器无法比拟的音量。另一方面,琵琶的演奏风格比较适合歌舞表演。琵琶具有多种演奏技法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符合歌舞音乐节奏复杂多变、转调移调迅速的演奏要求,这决定了它在歌舞音乐伴奏中起关键作用。
宋代是琵琶武曲的衰落时期。琵琶是胡乐的代表乐器。宋代,汉人本土文化复兴,官方极力贬抑胡乐的地位,致使琵琶发展受到抑制。另外,宋代工商业逐渐繁荣,且形成了很多大都市,唐代以宫廷为主的音乐便开始走向民间,以适应新兴的城市文化需要。而且,宋代以说唱音乐为主,乐队中使用的主奏乐器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吹奏乐器筚篥取代了原先琵琶在乐队中的地位。
元、明、清是琵琶武曲的复兴时期。宋代以后,词调音乐极其繁盛,琵琶独奏词调的器乐表演应运而生。尤其是,民间音乐中的各种说唱、戏曲表演多用琵琶伴奏,使琵琶演奏涉及到大量的民间曲牌,从而为琵琶独奏乐曲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琵琶武套多源于民间曲牌联套的大型声乐作品。在器乐化的演变过程中,一方面各曲牌原先所具有的音乐性质、艺术情趣逐渐淡化;另一方面各曲牌紧紧围绕套曲特定的主题发展演变,使得武套结构更加完整且内容统一。随着武套逐渐发展成熟,尽管曲牌原有的相对独立的音乐特点越来越少,但曲牌之间的联系却愈加密切。
(摘编自朱苏华《琵琶武曲的历史发展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武曲最初的主要内容是描述边塞生活,体现了西域音乐曲调悲哀凄凉、风格粗犷的特点。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音乐文化主要是由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融合而形成的。
C.琵琶在唐代能够成为燕乐乐队的主奏和领奏乐器,这是因为唐代是琵琶艺术发展的高峰。
D.唐代,曲项琵琶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很多演奏家,这得益于当时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右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来证明琵琶在燕乐大曲伴奏乐队中的核心地位。
B.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论述了琵琶武曲的兴起、繁荣、衰落、复兴,重点论述了琵琶武曲的繁荣。
C.文章从两方面对器乐化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层层递进,得出琵琶武套多源于民间曲牌联套的大型声乐作品的结论。
D.在分析琵琶武曲在宋代衰落的原因时,文章是从本土文化复兴、城市文化需要和音乐形式变化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琵琶种类繁多,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如有秦琵琶、汉琵琶、曲项琵琶、五弦琵琶,但后世流传下来的却只有曲项琵琶。
B.假设唐代有一种乐器有较大音量,同时它的演奏风格适合歌舞表演,那么它就有可能代替琵琶承担大型歌舞音乐的主要伴奏任务。
C.由琵琶武曲在宋代的衰落可知,一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既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当时具体的音乐风尚联系密切。
D.元、明、清时期,词调音乐繁盛,琵琶独奏词调成为一种器乐表演形式,有助于琵琶独奏乐曲的逐步形成和完善。组卷:9引用:5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洞窟考古测绘
以往我们采用传统手工测绘的方式绘制考古测绘图,精准度和工作效率都很低。现在,我们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点云,通过点云数据确定壁画的三维位置,依据拼接图象勾勒出壁画物象的线特征,并且在考古测绘图上按照分幅的图幅大小插入标有坐标数据的网格线,便于后期整理成图,并计算出图象的准确位置和实际大小。采用上述技术绘制的考古测绘图准确、科学地记录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全部信息。
利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敦煌艺术,建立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敦煌数字化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以上所说的只是一个开端,要进一步开展数字化工作,我们还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随着敦煌石窟艺术数字技术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计划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该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游客中心将设置洞窟实景漫游厅、主题电影演播厅、多媒体展示厅及相关配套设施。建成后,不仅可以将游客过多对文物造成的威胁降至最低,使洞窟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能充分扩展敦煌石窟艺术展示的场所和空间。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展示,使观众欣赏到更加细致精美的敦煌石窟艺术,并获取更为丰厚的敦煌石窟艺术信息。
(摘编自樊锦诗《敦煌石窟保护与展示工作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材料二:
全景漫游是虚拟实景(Virtual Reality缩写即VR)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可以真实准确地记录和重现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对象存在的环境、文物保护或者考古发掘的工作现场。在此基础上,还能够交互地访问观者感兴趣的任意位置的细节,并提供链接其他媒体格式的功能,拓展信息承载能力。我们知道,在使用数字影像的范畴里,有全景漫游技术、传统摄像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来实现对环境的记录和重现。在界定了环境重现的功能前提下,我们比较全景漫游、传统摄像和三维重建三种技术手段,如表所示:输出分辨率 文件尺寸 交互能力 其他媒体格式文件链接方式 简单和复杂场景的重现难度 放映平台简易度 全景
漫游理论上任意分辨率,通常使用中等尺寸的6324×3163 约50MB,任意时长浏览 有 主动链接,交互浏览 不受约束 简单 传统
摄像1920×1080(高清)720×576(标清) 高清格式每分钟约1.2GB,标清格式每分钟约250MB 无 被动链接,线性浏览 不受约束 简单 三维
重建理论上任意分辨率,但对计算机运算资源占有量庞大 百MB至GB级不等 有 根据预渲染和实时渲染的不同而不同 很困难。对复杂场景的重现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员和设备投入 复杂,还有预渲染和实时浏览的区别
材料三:
今天,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受众,敦煌文化如何更好地面向社会,适应当下,打造时代新坐标,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命题。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莫高窟等石窟不得不停止对外开放,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活动,让人们宅在家中动动指尖就能“云游”敦煌。与此同时,“云游敦煌”小程序也在QQ上线。接下来,我们将携手腾讯持续升级小程序的功能,将很快上线一批壁画的音频讲解,给大家不同的云游体验。文物数字化为新时代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文物数字化同时也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敦煌研究院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提出“数字敦煌”构想,旨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象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的建立,更为促进敦煌石窟的科学保护和数据资源合理有序的利用创造了条件。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给文博界带来挑战,也推动了我们进一步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借助5G和云计算带来的高速率的传输,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多渠道传播敦煌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
(摘编自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
(1)下列对“全景漫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景漫游运用了虚拟实景的技术,能够重现文物存在的环境、文物保护或者考古发掘的工作现场,从而扩展了游览者的视角。
B.与传统摄像、三维重建相比,全景漫游输出分辨率最高,不受场景的重现难度限制,更能真实准确地记录和重现敦煌文化遗产。
C.全景漫游的文件尺寸相对较小,放映平台简单,有主动链接其他媒体格式文件的功能,有利于敦煌文化的推广和资源的共享。
D.全景漫游具备与其他媒体格式文件交互浏览的链接方式,还可以使观者访问他们感兴趣的任意位置的细节,获得更丰富的浏览体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洞窟考古测绘,实现了信息记录的准确、科学,无论在精准度还是工作效率上,都超越了传统手工测绘。
B.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立可以让参观者既能欣赏到更细致精美的石窟艺术,又能获得比实地参观更为丰富的信息。
C.为了实现对文物的永久保存和利用,敦煌研究院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使用数字技术保护敦煌文物,历经几十年的努力,成效显著。
D.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给游览敦煌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进一步利用新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的实践。
(3)敦煌研究院为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请概括说明。组卷:2引用:4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 鸢(节选)
葛亮 隔天的代数课,凌佐出了糗。众目睽睽之下,一问三不知,这让文笙很有些意外。散了学,他追上了文笙,说,方才课上,我读了一篇文章,写得太好。走了神。说罢从书包里拿出一张《新津报》。
文笙便说,哪里出的报纸,我怎么没听过。
凌佐搔了搔头发,说,我也不知道。我路过南市的时候,有人塞给我的。可是这篇文章写得真的好。这个河子玉,说的尽是我心里的话。
文笙就接过报纸翻开,凌佐点了一下。他就看到一篇文章《再告救亡同胞书》。他阖上了报纸,四望了一下。
凌佐说,你看一看,写得很好的。特别是“百团大战”那一段。依我看,如今日本人有了真正的对手。
文笙听到,不禁心里一动,他想起了襄城一时间甚嚣尘上的,正是冯家二小姐通共的事。于是对凌佐说,我们做学生的,尽到本分就好,这些本不是我们能管的。
凌佐说,怎么不是我们的事?
文笙想一想,说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凌佐于是有些恼怒,说,卢文笙,你别和我文绉绉的。汪精卫的所为,你我都知道。事不关己,将来天津就是第二个南京。
这一夜,文笙睡得很不踏实。朦胧间,出现了母亲的脸,这张脸又变成了大姨的脸,叶师娘的脸。慢慢地,这脸愈加清晰,最后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坐在一座土堆前,沉默不语。那座土堆突然裂开,里面是一具惨白的尸骨,瞬时便立在了他眼前。
他惊醒了。外头是一枚下弦月。月亮的光线微弱,但如刀镰般锋利,将云霾裁开,且隐且行。
重在课堂上出现的克俞,已不复以往的精神。青白着脸色,下巴上可见浅浅的胡碴。但他仍是一个尽职的教师。一如他的艺术观念,不太存在中西的界线。上课间隙,有时会出现一个面目可疑的人,立在窗边,或者门口,看一会儿,便走了。当然,这个人并不只出现在美术课上。但他似乎对克俞的课程十分感兴趣。后来有一日,消息传过来,说这个人是日本派驻在耀先的督导,负责监督老师的教学。而他曾通过校方要求克俞反省。理由很简单,他认为克俞对日本文化抱有成见,在课上援引的画例,从古至今,西洋到中国,甚而印度,竟完全与大日本无涉,无视中日共荣源远流长。如今不向日本的艺术致敬,便是中国人自己数典忘祖。
再到上课的时候,克俞夹了一卷纸,微笑地走进来。他说,同学们,眼下忌讳多,西洋画讲不得,中国画也讲不得,那么我就讲讲我自己的画。昨儿刚画好,没容细琢磨,见笑了。
学生们看他展开画幅,原本眼睛都有些怠惰,这时却发亮了。原来克俞画的,正是“耀先”的校园风光。且地分四季,一时一景。西澄春晓,夏至烟波,弘毅秋色。笔意时而柔曼,时而刚劲,轻描喻于重写。最后一张是他自己的住处。颜色顿时萧索了很多,题为“万象入冬”。学生们传看间,一面赞叹,一面竟有些唏嘘。一个男生说,老师画得好,如今入了冬的,岂止是咱们的校园。大家听了,就都安静下去。
这时克俞向外看了看,笑一笑说,诸位同学,还有一张。大家看了后,定心有戚戚。
他将这幅版画慢慢展开来,空气顿然凝滞。文笙见旁边的男生,已经露出瞠目的模样。不同于之前几张的简劲,这张画笔意的明艳华丽,显然可见画者的心力投入。画面上是一男一女,神情亲密。女的是着旗袍的中国少女,修身玉立,手中捧着一株盛放的莲花。然而她身边的男子,却是个着和服的青年,眉宇英武,手中执一株樱花,正将一朵摘下,别在女孩的发髻上。女孩垂首,看得见喜悦的颜色。他们的周边,天地间绘着百鸟朝凤,松鹤延年,这正是中国年画的气派了。
克俞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学生们的迷惑,甚至于不明就里的忿然。他的目光望着教室的门口。这时响起了掌声,穿着黑西装的男人走了进来。学生们看着传说中的督导先生,用激赏的眼神望着克俞。他用十分流利的中文说,画得好!中日亲善,正如这画上男女的琴瑟和同。言未尽,意已达。变通则久。若时下中国的青年艺术家,皆是如毛老师这般识时务的俊杰,支那有望,大东亚共荣指日可待。
克俞点点头,说道:先生,这画并没有你说得这样好,不过是些心里的想法而已。
督导摆摆手,说,过谦了,过谦了。一边走出门去,临走站定,向克俞鞠了个躬。
待他走远了,克俞淡淡一笑,将画幅慢慢翻转过来。
学生们的窃窃私语,忽然间如被凝固了一般。文笙定睛一看,也不禁屏住了呼吸。这幅亲善主题的版画,乾坤颠倒后,是另一幅图景。一个面目狰狞的日本兵,正举着刺刀,站在中国的地图上。他的脚下,是无数愤怒的拳头。而那跃飞而起的凤凰,是一句用花体写成的英文:Get out of China!
教室里,响起了嘹亮而由衷的掌声。文笙想,督导先生或许听不见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有关月光的自然环境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却暗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并含有一种象征意味。
B.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叙述用语简洁凝练,不事雕琢,人物对话十分典雅,展示出各自不俗的文化修养。
C.小说没有设置复杂的冲突矛盾,而是截取青年学子生活的横断面,以小见大,体现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
D.小说以一幅颠倒乾坤的图画有力地揭露日寇的侵略事实,同时也对所谓的“中日亲善”予以辛辣的讽刺。
(2)小说中关于凌佐与文笙交谈的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教师克俞为什么要向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万象入冬”图景?请简要分析。组卷:9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为期三个多月的全民关注的云南亚洲象北迁事件终于告一段落,在庆幸大象回归栖息地的同时,我们也不禁疑惑,①______?其实,无论是亚洲象还是非洲象,都有长距离•迁移的特性。对它们而言,②______。迁移有助于野象寻找新的栖息地和开展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而且大象智力很高,对于迁移的路线能够形成记忆地图。它们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强。随着云南野象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③______。
目前,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及临沧等地。研究发现,该片区的亚洲象一直有迁移扩散的习性。野生动物进行长距离迁移取决于景观和环境条件的连通性。靠近林缘的农田地带为迁移的亚洲象提供了食物,是它们进行迁移的关键。本次的15头亚洲象一路北上至昆明,畅通无阻地进行新栖息地的探索,也归因于当地政府和各部门一路为亚洲象“保驾护航”,为减少人象冲突提供了保障。这次大象北迁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象群数量增加,导致各种衍生问题的出现。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组卷:1引用:4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远方,如诗似画,令人神往。那里繁花似锦,是目的,是终点。那里风景如画,是乐园,是天堂。远方总是诗意的所在,心灵的归宿。有人终其一生,在浑浑噩噩中抱憾;有人素履以往,在寻寻觅觅中抵达。
关于“远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者回忆?请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