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山西省太原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灾难和经济损失,也使人困惑、焦虑乃至恐惧。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斗争,阻断病毒传播、控制疫情波及范围是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人类与流行病长期斗争的历史启示我们,在思考疫情防控问题时,除了对付病毒还应超越病毒,探讨其背后存在的人与动物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除了隔离病人还应治理环境,进而思考生态安全的大问题。
          如果说疾病“与人类始终同在,并一如既往,仍将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流行病更是如此,它在人类历史上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美国细菌学家和病理学家汉斯•辛瑟尔认为,“刀剑、长矛、弓箭甚至是烈性炸药,对一个民族的命运所造成的影响,都远远不及传播鼠疫的跳蚤和传播黄热病的蚊子”,因为它们是传播流行病的媒介,流行病在人类一系列重大事件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包括加速罗马帝国的灭亡、加剧三十年战争的祸害等。同时,辛瑟尔批评“人类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并斥责认为虱子是许多流行病传播的罪魁祸首的观点。此外,辛瑟尔强调各国在流行病应求同存异、通力合作。这提醒着人们,在流行病暴发与扩散的历史中,不仅人类自身而且人类与其他相关生物都有着共同的命运,将它们的故事整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研究整个生态系统。
          美国著名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系统梳理了自古以来各类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从探讨“人类共同体”到探讨“瘟疫与人”的互动,不仅把疾病纳入人与自然互动共生的历史进程中,而且强调疾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在自然平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类与流行病的斗争从未停歇,学界和社会上普遍认为,部分是因为人类对地球的关心不够,没能处理好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关系,尤其是对自然界过于贪婪和掠夺,给其他生物带来了生存压力,从而为病毒和疾病向人类扩散提供了机会。2014年出现在几内亚的埃博拉病毒,源于西非国家砍伐棕榈树,驱走了在此栖息的蝙蝠,携带者数百种致命病毒的蝙蝠不得不离开赖以生存的家园,四处流浪。这促使有危机感的学者深刻意识列,人类的健康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也使人类面临生存危机,构建生态伦理和生态安全迫在眉睫。
          人类与流行病斗争的历史告诫我们,人类与其他生命都是地球上的生物,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有的家园。人类与其他生命处于平衡状态之时,相安无事;如果平衡被打破,人类会饱受痛苦。人类与流行病的斗争只有长短不一的麋战,没有绝对的输赢。因此,人类在流行病防御面前,不仅应通力合作,构建防御疾病命运共同体,而且要突破人类中心意识,构建多样化的生态安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积极研发各类针对病毒的疫苗的同时,真正重视起生态安全,努力维护生态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以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摘编自梅雪芹、毛利霞《从对付病毒到重视生态安全--人类与流行病斗争的历史启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疫情防控相比,重视生态安全,维护生态多样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显得更为重要。
    B.辛瑟尔反对人类中心意识,并认为传播流行病的罪魁祸首跳蚤、蚊子比武器破坏力更大。
    C.破坏生物多样性会导致人类面临生存危机,因而,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和谐相处非常重要。
    D.人类只有通力合作,构建防御疾病命运共同体和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才能消灭流行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现实需要与历史经验提出论点,强调了在流行病防御中应重视生态安全。
    B.文章从史学和科学两个角度探讨流行病的防控,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C.文章借辛瑟尔与麦克尼尔的观点表达对人类共同体的思考,并以埃博拉病毒为证。
    D.文章不仅用准确严密的语言传递观点,也借“四处流浪”“麋战”等体现语言的形象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健康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将跳蚤、蚊子、蝙蝠等生物赶尽杀绝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B.人类与流行病的斗争会持续下去,并且没有绝对的输赢,所以我们要做好长期与流行病抗争的准备。
    C.如何防御流行病,除了人类自身要思考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外,还有其他切实的作法值得进一步探索。
    D.“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与文章构建生态伦理的思想是相同的。

    组卷:13引用:2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儿女的革命斗争史。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全民族抗日战争到全国解放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一部反对不公、反抗侵略、追求富强民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曲折革命斗争史。中国革命文化正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的高度文化凝聚,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国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厚重积淀中,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渗透进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沁入心扉,形成了共产党人诸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精神。革命文化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优质基因。
    (摘编自秦洁《革命文化: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材料二: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材料三:
          红色文化遗存是红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传承红色文化的日益重视,各地逐渐认识到了保存、修缮红色文化遗存的重要性,甚至兴起了重建、复建文化遗址的热潮。然而,在这一轮红色文化热中,部分违背红色文化保护宗旨及历史基准的做法,却是令人忧虑的。
          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必须坚守历史本真。真实是历史的最根本要求,红色文化遗存承载着革命历史,首先就应该遵循真实的原则,尽力回到历史的原生态。这就要求不仅要保护和修复红色文化遗存的原貌,其内部的陈设等细节也应尊重历史真实,避免拍脑袋式的随意增减,或者张冠李戴。红色遗存在复建与展示中,基本的方位、布局、陈设必须尽量符合历史的原貌。
          红色文化遗存保护需要注重整体性。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遗存往往是作为整体存在的,不应该被人为割裂。现代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红色文化遗存被湮没在楼宇丛林中,难以完整地识别其真容。这就要求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将红色文化遗存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适当为它们留下“余量”,维系遗迹的整体性与完整性,这也是保证历史真实的需要。
    (摘编自韩伟《红色文化遗存保护须回归历史本真》)材料四:
          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挖掘革命文化的精神资源,传递革命文化的道德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中传播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正能量。立足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生动多样的方式展示革命文化的道德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充分显现革命文化的价值诉求和道德品格。开发更多的富有历史内涵的文化作品,在价值观的践行中与革命文化形成情感的共鸣。多开展革命纪念仪式和活动,树立革命文化的庄严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弘扬正能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持之以恒地加强革命文化教育,以杜绝弘扬革命文化的间断性和碎片化,发扬其深层的思想影响力。
    (摘编自程彪、张荣荣、王春林《革命文化的历史性内涵与时代价值》)(1)下列不符合材料中保护红色文化遗存的做法的一项是
     

    A.根据历史见证人的意见,修缮和恢复革命领导人故居。
    B.在解放战争纪念馆网站举办革命英雄手稿的“云展览”。
    C.在中央广场修建象征抗战精神的雕塑,构筑城市地标。
    D.统筹协调革命遗址及其周边建筑的高度、密度和风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的高度文化凝聚,它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优质基因。
    B.从1960年开始,中国的红色旅游行业主要经历了初步规模化、市场化和全方位发展三个阶段。今天,红色旅游产品趋向综合化发展。
    C.2010-2017年,“红色旅游+”兴起,中国红色旅游人数持续增长。2012-2013年,中国红色旅游人数占国内旅游人数比重增长最快。
    D.立足人民群众,大力弘扬中国革命文化,挖掘革命文化的精神资源,传递革命文化的道德价值,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3)今天,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国革命文化?请综合以上材料提出具体建议。

    组卷:6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王孙
    刘正权
          来自中央环保组的文件下达到他手里时,他满脸泼了猪血般难堪,任何一个混迹官场的人,都掂得出这个警告的分量。周遭,同情的目光多了起来,却让他感受不到半点温暖。
          三年内不得提拔,相当于给他的仕途画上终止符。他都五十了。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的滋味,彻底让他体会到了。
          他的昭关,是前任留下的杰作,县城的化工企业污染严重超标,整改正在进行时,中央环保组就突击检查。
          那时段,他正蹲着身子给人擦屁股呢。这一蹲,居然没起身就一屁股被踹在了地上。他压根不想称病的,偏偏,病很及时找上门,给了他闭门不出的理由。
          秘书登门,看他是一个,更重要的,是请示,很多部门排队向他汇报工作呢。
          阳光是随着秘书挤进门的,他居然,被阳光推了一个趔趄,好在,秘书身后一人及时伸手,拽住了他。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
          这位是?他把眼光投向秘书。本地的名老中医!秘书让开身子,两人面对面了。
          老中医仔细观看他的神色,又搭了他的脉象,沉思半晌说,无大碍,到我那开一味药回来煮粥泡茶喝,一个星期或有起色。
          药开回,黄芪,很不起眼的切片,却经得起打量,像一朵朵盛开的黄菊的花心。喝粥前,他手机上百度了一下,《本草纲目》里这么说黄芪: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称作黄英。百度上还有资料表明,黄芪这玩意儿,跟皇族能扯上关系,有个很霸气的别名,王孙。
          名字霸气,药效半点不张扬,需久服才能见效。久服,他哭笑不得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眼下处境,朝不保夕呢。
          一星期后,他的身体多少有了起色,说话声音洪亮了许多,最主要的是虚汗没了,气血开始周身游走,不再昏昏欲睡。
          他有了出去走一走的欲望。去哪呢?
          要不要见那个老中医?秘书建议,他留话说若您想出门的话,可到他那确诊一下,然后啊,他还有个故事讲给您听。
          那就去确诊。过程中他多了句嘴,为啥不用人参呢,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他判定自己是伤了元气。
          人参是补气良药,这个没错,问题是,人参偏于大补,适合血气方刚之辈,黄芪补虚为主,多用年老体虚之人。
          我年老?他一怔。五十岁,龙精虎壮的年纪啊。
          你的心态,已经老了!老中医眉眼藏着深意,所以请恕我不敢给你用人参。
          心态老了!这四个字如同炸雷,于晴空响起霹雳。
          知道黄芪产地在哪吗?老中医眼光柔和起来,有温暖覆盖过来。
          他摇头。
          华北西北东北内蒙等地的山坡上。
          那种寒凉之地?这么问时,他周身打了个冷噤。
          寒凉之地咋了,这叫韬光养晦!黄芪可没嫌自己生不逢地,老中医意味深长看着他,你瞧,它能于乡野之中集天地阳气于一身,成医家圣药,疾患克星,从没在意自己出身……
          黄芪可没嫌自己生不逢地……成医家圣药,疾患克星!
          这段话轮番在耳边回响,久违的笑容回到脸上,心头暖暖,他突然站起身子,冲老中医一个九十度的大鞠躬,谢先生良药!
          闭门谢客期间,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治理污染化工企业的全盘规划,这个规划对小县城几大利益集团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想要全身而退,基本没有可能。
          那就背水一战,有没有颜面回去见江东父老,顾不及了。
          天下皆为江东,河山即是父老。
          为小城留得绿水青山,何尝不是公子王孙为官一任的颜面。
          心随念转,他挺直腰板出门。
          身后,传来老中医的吟哦声,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黄芪“像一朵朵盛开的黄菊的花心”,一方面是对黄芪颜色和外形的描写,也意在借菊花的高洁坚韧赞美黄芪。
    B.“你的心态,已经老了!”老中医说这话的主要原因是主人公年已五十,又遭遇仕途坎坷,经受不住打击,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C.“谢先生良药”语义双关,“良药”既指老中医给“他”开的黄芪,也指老中医以黄芪成医家圣药为例对“他”的鼓励。
    D.小说以老中医吟哦的诗句为结尾,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送别之情,也表达了对主人公治理污染企业、留得绿水青山的期许。
    (2)小说中的“他”随着情节的发展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作者为什么以“王孙”为小说的标题?请简要分析。

    组卷:15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如图是一地铁站给乘客出示的乘车简易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组卷:1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媒体报道,近日网友评选出中国对外输出的“新四大文化”,分别为“螺蛳粉”“广场舞”“网络文学”“网购国产商品”,其中螺蛳粉排名榜首。相关数据显示,柳州螺蛳粉上半年出口已达750万元,为2019年全年出口总值的8倍。中国的广场舞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广受欢迎。有人认为,只有京剧、皮影、诗词……才是中华文化的名片;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文化输出不太体面,承载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应该是高铁、5G等“高大上”的东西,“螺蛳粉”“广场舞”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中国文化发展论坛”邀请你参会并发表以“中国文化,世界舞台”为主题的演讲,请围绕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1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