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2021年同步练习卷(5)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对比阅读
-
1.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乙)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④!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下》)
(注释)①黔敖:春秋时期齐国的贵族。②蒙袂辑屦:蒙袂,用衣袖遮着脸。辑屦,身体沉重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③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嗟:语气词,喂。
(1)从甲文“大丈夫”的标准来看,乙文中的饿者是不是一个“大丈夫”?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观点。
(2)(甲)文选自《孟子》。孟子,名
(3)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以顺为正者 ③黔敖左奉食 ④从而谢焉
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5)(甲)文中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6)(乙)文中曾子“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这个观点,与(甲)文中孟子“贫贱不能移”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组卷:48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乙]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①方饭五坡岭,张弘范②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③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⑤父母⑥,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⑦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女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注释]①天祥:文天祥,南宋幸相,著名爱国将领。②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千户:一种军职。④张世杰: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的部下。⑤捍:保卫。⑥父母:这里指皇帝和国家。⑦上:元朝皇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以顺为正者 ②天祥方饭五坡岭 ③女何愿
例句: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A.以天下之所顺(《孟子)三章》)
B.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C.不以疾也(《三峡》
D.以刀劈狼首(《狼》)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弘 范 遂 以 客 礼 见 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中画横线的句子。
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
(5)文天祥哪些行为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结合选文具体说明。组卷:35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富贵不能淫》)【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有删改)【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良久,有饿者,蒙袂辑屦①,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节选自《礼记•檀弓》)【注释】①袂:袖子;辑:拖着不使脱落;屦:鞋。用袖子蒙着脸,脚上拖着鞋。
(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父命之 ②富贵不能淫 ③从而谢焉
①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②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4)阅读【乙】和【丙】文,谈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和饿者两个人物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组卷:215引用:3难度:0.7 -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②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富贵不能淫 ②与民由之 ③乃募能使者 ④西北国始通于汉
例句:以顺为正者
A.骞以郎应募
B.不以物喜
C.可以一战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 行 时 百 余 人 去 十 三 岁 唯 二 人 得 还
(4)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5)根据甲文中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乙文中的张骞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组卷:33引用:1难度:0.5 -
5.古诗文阅读。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乙】谢枋得传 谢枋得①,字君直,信州弋阳人也。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
宝佑中,举进士,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意擢高②第矣,及奏名,中乙科。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
明年正月,吕师夔③与武万户分定江东地,枋得以兵逆之。吕军驰至,枋得走入安仁,奔信州,不守。乃变姓名,入建宁。已而去,卖卜④建阳市中,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枋得骂曰:“天佑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⑤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天佑怒,强之而北。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⑥,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⑦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选自《宋史》,有删改)【注】①谢枋得:南宋爱国诗人,曾谪居兴国(今湖北阳新县)。②擢高第:高中进士甲科。③吕师夔:南宋降元将领。⑨卖卜:占卜,算卦。⑥银冶:炼制银矿。⑥曹娥碑:东汉年间,人们为纪念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而刻石立碑以彰孝烈。⑦留梦炎:南宋末期奸臣。
【丙】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释•大丈夫之行】
(1)选出【乙】文中划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
A.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
B.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
C.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
D.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意思。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②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天佑怒,强之而北。
【析•大丈夫之言】
(3)分析【乙】文“骂”“泣”“怒”中蕴含的人物情感,概括谢枋得的形象特点。
A.枋得骂曰:“天佑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
B.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
C.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
【赏•大丈夫之志】
(4)诗以言志。【丙】诗颔联“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中的“
【探•大丈夫之“号”】
(5)谢枋得取【丙】诗首句“溪上青山三百叠”,为自己读书堂前的匾额题了“叠山”二字,并从此自号“叠山”。请联系上面三则材料的阅读及相关积累,推测谢枋得以“叠山”自号的原因。组卷:78引用:3难度:0.5 -
6.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富贵不能淫》【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①(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③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③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③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②也,怀怒未发,休祲④(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唐雎不辱使命》注释:①徒跣(xiǎn):光着脚。②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③专诸、聂政、要离:三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刺客。④休祲:指不祥的运气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往送之门 ②富贵不能淫 ③臣未尝闻也 ④以头抢地耳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D.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3)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②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4)孟子“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唐雎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结合课文内容赏析。组卷:38引用:4难度:0.7 -
7.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B.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 冠:行冠礼。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意:在意。 D.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徒跣:赤脚走在路上。
A.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B.得志,与民由之——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C.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给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D.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虽然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但又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3)下面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的出处不同。甲文出自《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的著作;乙文出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B.甲乙两文的内容不同。甲文是讨论“何谓大丈夫”的问题。孟子针对景春的观点,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乙文写的是安陵君面对强泰企图用“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政治骗局,而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表现了安陵君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C.甲乙两文的写作方法不同。甲文用的是议论文的笔法,先就景春提出的“大丈夫”的错误观点进行反驳,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乙文用的是小说的笔法,先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原因,再写他出使秦国,和秦王作斗争的经过,最后取得了胜利。
D.甲乙两文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孟子看来,“大丈夫”具有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的因素所迷乱、动摇和屈服的气概,唐雎也具有勇敢、责任和担当的国士情怀,这些意志和精神我们都应该发扬光大。组卷:201引用:4难度:0.7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乙)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①与民由之 ②贫贱不能移 ③俄有使使止之 ④见闻者无不流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组卷:15引用:1难度:0.5 -
9.(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苏轼《留侯论》注:①留侯:指张良。张良(?-公元前186),字子房,其祖五世相韩,为韩国贵族。②节:节操。③人情:人的感情。匹夫:平民中的男子,指一般人。④挟持:指抱负。所挟持者甚大: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挟持,指抱负。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①往之女家 女: ②以顺为正 正: ③匹夫见辱 见: ④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组卷:57引用:2难度:0.6 -
1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章》)[乙] 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大将王永祚等久围永州,大兵赴救,胡一青率众迎敌,战败。同敞驰至全州,檄杨国栋兵策应,乃解去。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往之女家 ②以顺为正者 ③或败奔 ④适同敞自灵川至 A.行天下之大道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4)用斜线“/”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5)[乙]中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中“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组卷:40引用:2难度:0.5 -
11.文言文阅读。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女子之嫁也 辍耕之垄上 C.此之谓大丈夫 从容谓吏曰 D.吾事毕矣 录毕,走送之
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
(3)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以议论为主,孟子提出了大丈夫应该讲仁德、守礼法、做事要合乎道义的观点。
B.乙文以记叙为主,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甲文孟子的反驳针锋相对,他用一个设问句表明对景春的观点的否定、不屑和鄙视。
D.乙文“见闻者无不流涕”描写“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4)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②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5)甲文中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按照孟子的标准,文天祥是否能称为“大丈夫”?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的理解。组卷:95引用:2难度:0.6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于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乙)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①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②;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态,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节选自《孟子•尽心章句上》)
(注释)①游:游说。②嚣嚣:此处形容内心满足、愉悦,悠然自得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焉: ②必敬必戒 戒: ③威武不能屈 屈: ④人知之 知:
①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②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3)甲文中,孟子列举“妾妇之道”的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4)从甲、乙两文看,孟子眼中的大丈夫具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格?组卷:26引用:1难度:0.4 -
13.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乙】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着,知仆之道焉。
《与元九书》注释: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以顺为正者
②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③寂兮寥兮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一怒而天下惧 学而不思则罔 B.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妾妇之道也 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其道 不独亲其亲
A.【甲】文中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甲】文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C.【乙】文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D.【乙】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组卷:99引用:2难度:0.6
二、课内阅读。
-
38.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丈夫之冠也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C.子未学礼乎?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与民由之 由是感激(《出师表》)
A.一怒/而诸侯惧
B.年与/时驰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遂许/先帝/以驱驰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选文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了公孙衍、张仪只是顺从君王的意志,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标准,因此不能称为大丈夫。
C.“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运用排比的修辞,气势磅礴、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强化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丈夫精神。
D.选文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这篇文章有立有破。孟子提出的大丈夫三个标准都是“破”的部分。组卷:87引用:2难度:0.7 -
39.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乙】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既加冠/怒发冲冠/勇冠三军
B.父命之/苟全性命/自命清高/惟命是从
C.居天下之广居/面山而居/聚族而居/深居简出
D.威武不能屈/不可屈伸/首屈一指/不屈不挠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理解:因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纵横家叱咤风云、威震一时,所以景春认为他们可以被称为大丈夫。
【乙】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理解:孟子认为,“妾妇之道”的本质是顺从,并以此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做法是没有原则的“事君之道”。
【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理解:孟子认为,大丈夫立身处世要懂得顺应潮流,学会随机应变。
(3)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大丈夫的选择一定是将国家兴衰安危铭记心头、把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请结合下面两则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蔺相如能否算得上这样的大丈夫。
材料一
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群臣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赵王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①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②,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③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材料二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引车避匿。于是舍人④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两则材料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减)
【注】①严:尊重,敬畏。②列观(guàn):一般的台观,指章台。不在朝堂接见,说明秦对赵使的不尊重。③急:逼迫。④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组卷:94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