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西省吕梁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诸多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质文艺作品次第涌现,《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蕴含了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这些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影视艺术作品,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
近期,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引发争议,与此相类似的,某产品广告中的“眯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中的模特造型等,均被置于广泛讨论之中。一个文化群体的“美”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的出现,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对其进行厘清,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重要性。
很长时间以来,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一方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文化的定义与描绘从未停止。这种定义和描绘却常常带有误解甚至扭曲,是漠视这些国家的文化本体与历史遭遇的结果。
从“傅满洲”到“陈查理”,在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流行媒介将东方人物形象塑造成“吊梢眼”的同时,衍生为一种“丑化”的印象、一种固定的偏见。在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下,泛化为西方社会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的共同想象。在艺术、时尚、电影等领域的人物造型上,通过化妆、拉扯眼角等方式形成“吊梢眼”,似乎符合了西方刻板印象中的东方人形象。而对这一类造型的批评性看待,并非歧视现实中人们类似的样貌,而是对这背后不平等的文化格局与机制的揭示。
中国形象、中国之美应该由谁来定义?它应该是怎样的、可以是怎样的?在当下世界传播格局下,尽快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建设,不让中国形象全由西方想象、判断与决定,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而正确定义我们自己、有效传播我们自己的前提,是真正认识我们自己。
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本源、文化本体、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脉络,真正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何而美,为谁而美。从《永不消逝的电波》《高山下的花环》等在中国电影各个阶段涌现出的那些彰显着人民性光芒的优秀作品,到近年来《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弘扬了一部部璀璨的文化经典的电视综艺,无不对中国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进行了深刻挖掘,它们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
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来自文化的传承,五千年文明史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今天在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我们更应传播真正的中国人之美。
与此同时,文化从业者还应提升传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能力。在数字时代,跨文化、跨国界传播更具技术上的便利。《遇见工匠》《伟大诗人杜甫》等一批国际传播纪实作品,表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塑造了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形象,实现了在国际国内的有效传播。
(摘编自陈杰《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宫夜宴》等文艺作品弘扬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助力传播中国之美。
B.西方影视将东方人造型为“吊梢眼”,这形象成为西方人眼中固化的东方人形象。
C.我们并不歧视“眯眯眼”“吊梢眼”,但反对把这些当作中国人的共同特征。
D.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何而美、为谁而美,是我国文化从业者须知晓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评析《风起洛阳》《功勋》等作品,推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引出了下文。
B.文章举《山海情》《遇见工匠》等例子,论证了优秀文艺作品应传播中国之美。
C.文章提到“中国之美”由谁来定义的问题,引出了相关论述,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D.文章运用“从未”“常常”“似乎”“尤其”之类的词语,使语意表达更加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国文化的错误定义和描绘,导致西方人漠视中国的文化本体与历史遭遇。
B.在数字时代,文化从业者要传播中国之美,最重要的是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
C.唯有真正认识我们自己,才能正确定义和有效传播我们自己,向世界呈现美d 形象。
D.《伟大诗人杜甫》等纪实作品,比《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之美。组卷:5引用:4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陪伴式服务?在媒体语境中,包含陪跑健身、陪玩游戏、陪伴学习、陪伴聊天、哄睡叫醒等等。依照市场供需理论,有供应说明有需求。试问,当下社交网络这般发达,这辈年轻人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为何如此需要“陪伴”?
当代青年人对游戏、学习、健身、聊天等等日常生活场景个性要求十足。即便社交网络相对发达,也难以从其中找到契合精神需求的“朋友”。加之日常生活场景高度细分,身边的朋友不一定玩同款游戏,不一定考同门科目,不一定善于健身运动。部分青年人若想在朋友圈中找可陪伴的人,显得极其困难。
2021年11月份中国青年报面向高校大学生展开的一场调查中,有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青年人社交需求不断扩大,社交圈相对受挤压,在网上寻求陪伴式服务,就成了一种缓解生活压力的“解方”。与陪伴式服务类似,宠物经济、社交游戏兴起恐怕也源于青年人对孤独感的焦虑。
(摘编自严奇《当关注陪伴式服务背后的“孤独”》)材料二:
陪跑健身、陪玩游戏、陪伴学习……不少年轻人喜欢上了陪伴式服务。不过,在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这类服务往往因为缺少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容易出现纠纷和问题。近日,中国青年报对1535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陪伴式服务容易遇到的问题,56.3%的受访青年认为是打造的完美人设与实际情况不符,51.4%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用固定话术和套路应付服务对象,50.8%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变相敛财。其他方面还有:遭遇“甜蜜陷阱”(49.5%),服务内容难界定,难以有效维权(29.1%)等。
据《北京日报》报道,在陪伴服务经济领域,除了缺人才,还存在缺规范、缺标准问题,甚至存在灰色地带,需要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
(摘编自孙山、顾鑫凤《陪跑、陪玩、陪学……近六成受访青年体验过陪伴式服务》)材料三:
陪伴式服务缺规范、缺标准,难免会混淆“虚拟陪伴”和“现实情感”的界限,难免会有人借着“陪伴师”的职业身份从事敛财等违法活动。毕竟有关部门既没有将其纳入监管和规范操作,有关法规也没有给陪伴师一个“合法身份”,这种陪伴式服务自然就会野蛮生长。这个行业也必然存在多种隐患或潜在风险。
让陪伴式服务走出“灰色地带”,需要多方发力、多管齐下。一方面,有关部门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指导有关方面明晰服务标准、规范服务内容和种类,督促平合压实管理责任,加强对服务提供方资质的审核把关,并对违规服务行为及时进行惩处,引导陪伴式服务行业走向规范化。另一方面,职业陪伴师必须具有相应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尤其是面向老人、孩子的陪伴服务,具有较高的专业门槛,更需要行业和平台严控从业人员。
同时,对使用陪伴式服务的人来说,也要注意隐私保护,警惕个人信息泄露,避免陷入“消费陷阱”、遭遇“甜蜜陷阱”,情感得不到抚慰不说,反而还平添许多烦恼。
(摘编自付彪《让陪伴式服务走出“灰色地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达的社交网络没有让青年人都在朋友圈中找到可陪伴的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日常生活场景高度细分,身边朋友不合乎陪伴的要求。
B.超过56%的受访青年在其获得的陪伴式服务中遇到了人设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这说明陪伴式服务缺规范、缺标准的问题目前比较严重。
C.从年龄段看,体验过陪伴式服务的人,00后最多,90后次之,80后最少,其陪伴式服务又以游戏陪玩和陪跑陪健身这两种最多。
D.陪伴式服务行业正在发展,借“陪伴师”身份行不法之事的现象很可能屡屡出现,有关部门把这种服务纳入监管范围势在必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青年人都对日常生活场景个性要求十足,再加上他们存在的轻微“社恐”,以及对孤独感的焦虑,促生了陪伴式服务。
B.随着时间推移,陪伴式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一改过去的失误而变得规范而完善,专业化程度和准入门槛也应越来越高。
C.关于陪伴式服务的发展期待,“明确服务内容和规范”的比例最高,“提升隐私信息保护”的比例最低,这说明后者不如前者重要。
D.要想让陪伴式服务真正走出“灰色地带”,有关部门、相关平台、职业陪伴师等多个方面应该共同发力,负起应有责任。
(3)后两则材料表达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组卷:1引用:1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①
茹志鹃 老寿走进屋子,又走出来,走出来又走进去,他睡不着啊!走到第八次的时候,星星已经淡下去了,鸡叫了第一遍。
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听着那炒豆似的机枪,大炮也轰轰地连成了串;天上的照明弹,一挂就是一大溜。千里淮海平原,汇集了百万大军②,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捷报,捷报,又一个捷报。这样的大战,真是百世难遇啊!远道来的粮车,像一道道流不完的长流水,成日成夜吱扭吱扭地往前送。千里之外的老百姓,都在为淮海大战贡献力量,可是咱呢?……老寿想到这里,心里像开了的锅,身上那件三层新的棉袄,烧得他前胸后背尽冒汗。
鸡啼二遍的时候,副区长老甘来了。他刚一进门,老寿都不敢认他了。才几天没见,他瘦落了形,眼窝塌下去了,腮帮子凹下去了,一脸黑茬茬的络腮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他一进门,就背靠着炕沿,坐倒在蒲垫上,说:“老寿,快帮我通知党团员、积极分子,马上来开个会。还有……你有没有热水,给我一碗。”
“有!有!”老寿连连应着,走出门去,伸手就在屋檐上,使劲拽了两把屋草,进来就填进灶膛里,点着了火。老寿在锅里添了水,又敲了四个鸡蛋,一边忙一边说道:“老甘哪,遇见啥困难了,你开口嘛!”
“啥困难?柴草!老寿,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粮食不用咱筹划,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像话吗?”老甘说着,一边使劲地用手搓着脸,胡茬子搓得刷刷响。“土地庙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还有啥?啊!”
是啊,还有啥呢?老寿的老伴刚去世,她心爱的小木柜子上次也支援了前线。
“别着急,咱再合计合计。”老寿把一碗滚热的汤鸡蛋端到老甘面前的矮桌上,就急急出门去通知人了。
等到老韩和其他党团员、积极分子十多个人跟着老寿走到屋里,只见老甘背靠着炕,双手搭在匣子枪上,头歪到肩膀上睡得正香,桌上那碗汤鸡蛋已经冰凉了。
大伙儿蹑着脚,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蹲下来,坐下来,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白的:柴草。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可是大家都被紧急地动员了起来:柴草!
最后,大家看着老甘睡沉了的脸,相互示意一下坚决的眼色,点点头,散了会。
老寿送大伙儿走出屋去,没再进来。他站在屋前的枣树下发起愣来。这枣树不大,可是结的小甜枣,可真没说的。土改时,老伴对分进的这三间草屋倒不怎样特别喜欢,可是对屋前这七棵枣树,喜得几宿都没合上眼,头年打下的枣,她只给正要去参军的儿子铁栓尝了几颗,其余全部都送到了部队,慰劳了解放军。
“铁栓娘,还是你想得好啊!”老寿在心里跟老伴合计着,“可不,你平就想到了慰劳解放军。”
鸡叫三遍,晨曦初露的时候,老寿已脱了棉袄,抡起斧子,“哼”的一声,向枣树砍了下去,树不大,老寿哼了三下,树就倒了,枝梢上还带着几颗红透了的枣子。起早的孩子们欢叫着,一哄而上。老寿却笑得眼睛弯弯的,打量这棵树,捆捆扎扎,不过担把光景,七棵树,不过七担柴。
“少是少了点儿,总比没有的强。”老寿想着,又“哼”的一声,向第二棵枣树改了下去。当他砍到第五棵的时候,他的膀子叫人从后面抱住了。回头一看,是老甘,再一看,周围站着的,不尽是孩子,村里的一些爷们也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老寿笑着说:“这地里的东西嘛!去了还能再长。去了枣树种梨树,咱拿枣儿换梨吃。那梨又水灵又甜,比枣强多了。”
老甘紧紧捏着老寿的膀子,眼里转着泪花,说:“将来我们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果园。不过现在,你还是留两棵给孩子们解解馋吧!”说话时,那些参加哑巴会的,也有没有参加的,挑的挑,扛的扛,都来了。大木柜,石榴树,旧水车,洋槐树,一个老大爷带了两个孩子,抬来了一副板,老大爷挤到老甘面前说:“咱没树,我有副寿材板,可行?”
老甘没有说话,他环顾着大家,又仔细地看着一件件的东西,最后说道:“老少爷们,革命的衣食父母,你们对革命的贡献,党是不会忘记的。”
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树,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老甘含着两眶热泪,从这个小小的赤膊村里,运走了一千担硬柴。
第二年的春天,当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的时候,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已有筷子长了。当村里有人来看望苗苗的时候,老寿最高兴了,眉毛一耸一耸地说:“桃三梨四,大伙儿算算看,再过四年,老甘说的那种铁牛,咱不牵它三五条回来才有鬼呢!”说着就坐在苗圃边的田埂上,抱着膝盖,乐得直摇晃身子。
【注】①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四)》,“‘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是节选部分的标题。②汇集了百万大军: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国民党八十万军队,共产党六十万军队,在淮海地区进行了大决战,史称“淮海战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是老寿对解放军把国民党军队分割围歼的势态的理解,这句话生动形象,“搓”字写出了解放军的强大有力。
B.小说对老甘的描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其肖像描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凸显了他为革命工作不顾苦累、日夜操劳的工作作风。
C.小说对老寿的老伴描写虽然不多,却刻画得相当生动:她不爱草屋爱枣树,把头年打下的枣的绝大部分慰劳了解放军,深刻表现了人民对解放军的拥护。
D.梨树在小说中代表着老寿及村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已有筷子长了”预示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即将实现。
(2)请从结构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具体分析第一自然段的妙处。
(3)小说题目中的“大地啊!母亲”有怎样的含义?为什么说它“不是诗人创造的”?组卷:79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都认为,适当饮酒可以舒筋活血,起到御寒的作用,这是什么原因呢?人在饮酒后,会感到全身温暖、发热,但有这种感觉,是因为酒中的乙醇经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后,一方面使人体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流动起来,让热量加快散发到体表,因而使人感到温暖发热;另一方面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会降低对寒冷的感觉。
专家提醒,饮酒御寒是人们的一种错误认识,非但起不到保暖效果,①
(1)材料第一段中有三处不合逻辑的情况,请指出并作简要解说。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6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景公在纪国故地游玩的时候,有人献上一个金壶,此为纪国国君的遗物。齐景公打开后,发现壶中有一封丹书,丹书的大致意思是:不要耗尽百姓的财力,不要重用品格低劣的人。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的治国箴言,怎么会灭亡呢?”晏子说:“君子听到好的建议,就会及时采纳,反思言行,并努力去实施。纪国国君却把它装在金壶里,不予践行,等待他的不是亡国还能是什么呢?”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