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西玉林市北流市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质检试卷(5月份)
发布:2025/1/6 11: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而两者间的高下之比较,也成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有兴味的话题之一。汉唐间,《汉书》对《史记》占有压倒性优势,因为《史记》被当作诽谤愤怨之书。中唐之后,文风递变,《史记》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如郑樵和刘辰翁都贬低《汉书》。到明代,文学领域的拟古派、唐宋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清代随着考据学兴起,《汉书》地位相对升高而《史记》稍诎,但也算不上扳回一局。
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徐复观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史记》实际上是“以文而见重”。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的名文《<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变化》增加了史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
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钱锺书《管锥编》讲:刘勰尚不特重《庄子》和《史记》,是韩愈卓越的鉴赏力改变了这一点。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推崇《史记》,韩愈是关键人物,当然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实际上也代表了时代的脉动和文风之演变,此后唐宋诸家、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皆追随其后。
这里我们就着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补充一个对“史升汉降”的观察。这个特点就是“据后以论前”,按历史哲学家阿瑟•丹托的看法,历史评论都是“据后以论前”的:立足于后面发生的事情,不断修正对前面发生事情的评价。后人继承着前人,续写着历史,但从历史评价的角度来看,后人加入历史就会影响前人的历史定位,续写历史同时也改写着历史。后出的历史把各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同时使人们调整此前历史的叙述。胡宝国说:“宋代史家有追求会通的风气……他们从会通的角度看《史记》,自然会给司马迁以很高的评价。到清代,纪传体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饮水思源,认识到《史记》的开创之功是比较自然的事情。”这段话就是采取了“据后以论前”视角。到唐初为止,除《史记》外,可以说还没有一部成功的通史,到唐宋后出现“三通”、《资治通鉴》等出色的通史著作,长于会通的《史记》随之更受重视;后世纪传体越是蓬勃发展,纪传体鼻祖《史记》的地位自然会越来越高。或许就像阿瑟•丹托的名言“彼特拉克无意开创文艺复兴”一样,司马迁也无意开创“历代纪传体正史”,彼特拉克“文艺复兴开创者”的身份和司马迁《史记》“史部第一书”的地位,不完全是由其自身,而是由其后加入的名家名作推上去的,踵效其后的人物越多、阵容越盛,其历史地位就越高。
《汉书》从来不是一本单纯的历史著作,它的背后有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强盛的大一统王朝的加持。在班固看来,唐虞三代之所以能扬名后世,是因为有典籍记载其成功。从班固这个自我定位来看,《汉书》如同记载上古尧舜之事的《尧典》一样,是一个朝代的记功碑。一个王朝和一本史著相得益彰,这一情形在渗透着强烈批判精神的《史记》上是不存在的。中国历史至唐宋走出了一新境,到隋唐中国重归统一强盛,此后宋元明清诸王朝加入历史,足够长的历史就给人们呈现了更多的可能。对唐之后的人来说,可以羡汉也可以慕唐,还可以推赵宋,汉朝作为“典范王朝”的意义在人们心中因为唐宋等朝代的出现不再具有唯一性,《汉书》价值的下降某种程度上与此不无关联。
《史记》本为私书而《汉书》实为官书。《史记》称得上是古代最富有个人色彩的史书。班固在宫廷直接监控下以“官督私撰”的方式完成前汉兴亡史,书成之后又得到朝廷推广,成了历代封建王朝编纂官方史学的前驱。《史记》虽列正史之首,列朝统治者心中的正史范本显然是《汉书》而不是《史记》。唐朝后陈陈相因,益发衬出作为私人修史的《史记》的独立精神和个性风采。
(节选自章益国《“史升汉降”与史学史之延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但中唐之前人们喜欢《史记》,中唐之后人们则更喜欢《汉书》。
B.社会阶层结构影响文化变迁,随着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符合贵族审美的《汉书》地位下降。
C.与《史记》是单纯的历史著作不同,《汉书》有典范王朝的加持,《汉书》与汉朝历史相互成就。
D.与《史记》不同,班固《汉书》的定位是王朝的记功碑,因而列朝统治者以《汉书》为正史范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介绍现象,再提出问题,然后纵向展开论证,符合认知的逻辑。
B.文章介绍阿瑟•丹托“据后以论前”的观点,有助于在历史叙述中理解“史升汉降”。
C.第三段引用胡宝国的观点,论证了《史记》长于会通的特点推动了其历史地位的提升。
D.文章举出班固《汉书》创作和推广的史实,是为了说明《汉书》不是私书而是官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英人物在鉴赏品位的引领、某种主流文化品位的形成上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迷信精英人物作用。
B.据历史学“据后以论前”的观点,《史记》以后的每部新历史著作都会使《史记》地位越来越高。
C.在寻求历史解释、建构史家批判精神、研究唐朝古文运动上,《史记》有比《汉书》更大的价值。
D.梁启超把司马迁称为“史界太祖”,而以“作俑”之词加于班固,可以支撑“史升汉降”的观点。组卷:7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GPT-4是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为ChatGPT(聊天机器人)开发的大规模多模态语言模型。它可以接受图像和文本输入,并在各种主题和任务上输出文本,包括自然语言、代码等。GPT-4作为GPT系列的最新模型,其整体实现逻辑与技术结构和ChatGPT类似,但包括更多的参数和更大的训练数据,因而可以将其视做拥有更长上文、能更好理解复杂指令、回答更可靠、更风格化、更有创意的图文版升级ChatGPT。不仅可以用来写代码、找bug、写诗、写小说,还能完成过去被认为只能属于人类的创造性工作,比如论文写作、法律服务等等。整体来说,GPT-4的能力已在各种专业和学术基准上表现出了人类的水平。
(摘编自《腾讯科技》)材料二:
ChatGPT的爆火背后,其实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十年发展。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深度学习,它的“深”,是相较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而言。虽然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在指纹识别、人脸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基本达到了商业化要求,但要“再进一步”却很难,直到深度学习算法出现。
深度学习属于无监督学习,不需要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样本标注就能自动完成学习。需要指出的是,深度学习十分依赖硬件设施,因为它需要的计算量实在太大,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以及大量数据来进行训练。
(摘编自《人工智能进入“深度学习+”阶段》)材料三:
卡尔•萨根有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依赖科学和技术的社会中,然而几乎没有人了解这些科学和技术”。应该说人工智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我们每天可能都在接触各种人工智能的应用,但是似乎没有哪一个人完全了解这背后的逻辑和知识架构,似乎人工智能背后仍然是一个“黑箱”,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就此而论,我们需要加强科普工作,让公众了解这些高科技概念背后的科学内涵,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另外一方面,防止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些高科技概念,欺骗公众,谋取不法利益。
(摘编自《打开人工智能“黑箱”》)材料四:
当地时间3月29日,美国非营利组织未来生命研究所发布了一封名为“暂停巨型AI实验”的公开信。上千名人工智能专家和行业高管在信中呼吁,所有人工智能实验室应当暂停对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和训练。人工智能对社会和人类的潜在风险,已经成为不少科技人士的共识。
这封公开信的签署者们提出疑问:“我们是否应该让机器用宣传和谎言充斥我们的信息渠道?我们是否应该自动化所有工作,包括令人满意的工作?我们是否应该发展最终可能比我们更多、更聪明,淘汰并取代我们的非人类思维?我们应该冒险失去对我们文明的控制吗?”
欧洲刑警组织3月27日也发出警告,ChatGPT等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很可能被犯罪分子滥用:“大型语言模型检测和重现语言模式的能力,不仅有助于网络钓鱼和在线欺诈,还可以用来冒充特定个人或群体的讲话风格。”他们的创新实验室已经组织了多次研讨会,探讨犯罪分子可能会怎么做,列出了潜在的有害使用方式。
这些签署者希望,奔向危险的脚步能够“暂停”,先共同开发出一套用于高级人工智能设计和开发的共享安全协议,并由独立的外部专家进行严格审计和监督。AI开发人员也需要与政策制定者合作,开发强大的AI治理系统。
(摘编自《马斯克等全球千名科技人士联名呼吁暂停更强大的AI开发》)(1)下列对GPT-4技术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GPT-4在许多领域的测试中已经达到了人类水平,并且在未来极有可能超越人类。
B.GPT-4具有更为强大的参数和数据规模,可以接受图像和文本等多模态输入输出。
C.GPT-4因其强大的语言学习和生成能力,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成为犯罪工具。
D.GPT-4爆火的同时,也受到科技人士的质疑,他们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文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到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突破源于一种算法的突破。
B.深度学习不需要人工干预就可以实现自动学习,但对硬件设施要求极高,需要大量数据运算。
C.卡尔•萨根认为尽管我们每天接触人工智能,但是几乎没有人了解这背后的逻辑和知识架构。
D.人工智能背后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黑箱”,人工智能的开发和训练不能陷入这样的危险境地。
(3)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并应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变革?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说明。组卷:7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梁生宝买稻种
柳青 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拔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憧憧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唰唰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
“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注]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想……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
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精力,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节选自《创业史》,有删改)[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文本二
《延河》是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协办的国家一级综合性纯文学期刊。杂志1950年以《西北文艺》之名初创,1956年经报请中办批准,以毛体字“延河”作刊名,正式更名为《延河》,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纯文学期刊之一。在将近70年的办刊历史中,《延河》屡开新中国文学风气之先,一直保持着非凡的文学表现,相继推出了一大批扛鼎中国当代文学星空的文学大家和优秀作品,聚焦着中国当代精神深刻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期待。
近期我社将增开“农村青年”栏目,旨在用文学积极回应时代,用作品传递“乡村变迁的脚步声”,鲜活而生动地记录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通过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表现其创业、致富、成长的经历,积极倡导我国农村真情友爱、美好和睦的道德风尚。
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均在应征之列,风格不限,文学性强、艺术价值高者优先。
期待您的作品!
(改编自《延河》杂志社征稿启事)(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人物语言准确生动。比如“生宝同志”符合区委书记的身份,“娃们就有馍吃了嘛”方言土语的运用突出了小说的乡土特色。
B.生宝决定在车站票房蹲一夜也不去旅馆,一方面是考虑到乡亲们为买稻种筹钱不易,同时也是出于对以区委书记为代表的党的尊敬。
C.本文选自长篇小说《创业史》,表现了我国农民艰苦奋斗、发家致富的美好愿望。但生宝和继父梁三所追求“创业”的内涵有所不同。
D.故事以描写“春雨”开端,使后文生宝滞留车站的情节展开自然合理。故事又在“春雨”中结束,使首尾形成呼应,结构更加严谨。
(2)小说是如何塑造梁生宝的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如果要推荐本文参加《延河》杂志“农村青年”栏目的遴选,请写出你的推荐理由。组卷:21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复兴中学记者团计划在校刊上推出一篇以“快时代的读书文化”为主题的访谈录。以下是学生记者对某出版社主编的采访实录。
记者:有同学说,这是一个深度阅读消亡的时代。①_____?
主编:这种说法是不是太消极了?快时代的人们更倾向于轻阅读、碎片式的阅读,确实会让功能性文盲(缺少探究习惯和自我批判能力的读者)越来越多,但人性中自有对知性完善(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和智性完满(追求对人生的整全性理解)的渴求,与娱乐性书籍相比,非娱乐性书籍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这种向上向善的渴求。所以我一直相信,无论世界如何浮躁喧嚣,总有人愿意阅读非娱乐性书籍,这些读者的阅读偏好代表了这个时代饱满深沉的思想内涵。
记者:近几年,②_____,像有声书、视频荐书等。这些现象对读者有哪些影响?
主编:有声书和视频荐书都属于数字时代的媒介融合带给图书领域的灵感。前者让快时代的读者能见缝插针地听“书”,获得另一种读书体验;后者算得上是书评的推陈出新,如果真是用心甄别而不是出于商业目的的“王婆卖瓜”,那就能让优秀的图书脱颖而出、传久传远,也能帮助读者降低选书的试错成本。
记者:最近,亚马逊宣布Kindle电子书店将于2023年6月30日退出中国大陆市场。这让电子书的用户心生疑惑:③_____?请您解答一下这个疑惑。
主编:这要依靠两方面的力量来推动。一方面,只有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培养出了优秀的作者、译者和读者,电子书才会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才会有长久的未来;另一方面,如果出版业对电子书的内容进行内涵式发展,让优质电子书的供给不断绝,电子书也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复兴中学不少同学在观看了某电商平台的荐书短视频后,购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活着》等非娱乐性书籍。请根据以上访谈实录的内容,用三个动宾短语概括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要求: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组卷:5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零零后直博生王俊本科期间去乡村小学支教,发现乡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使得他在回校后通过走访调研、学术研讨等方式继续深入研究。二十大期间,面对采访,他感慨自己完成了从“被告诉社会是怎样的”到“自己看到社会是怎样的”这样一种转变。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关于“被告诉”和“主动看”,你有着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7引用:7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