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年甘肃省金昌一中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

发布:2024/12/20 10: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在下面两篇中任选一道完成。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尊崇自然 铸塑人格      ①自然万物不仅是人类审视观照的客体和对象,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朋友与伙伴。尊崇和敬畏自然万物,使人性人格从俗世拘囿和欲望束缚中摆脱出来,臻于率性恣意、自由洒脱的人生境界,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秉持的人文立场,也是当代人所倾慕与向往的价值追求。
          ②在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看来,自然万物的主要特征是自在与自由的结合与统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庄子的《逍遥游》告诉我们,理想人格是人们在自然万物的闲适悠然中熏陶和实现的,与人间群寰没有更多牵扯更细瓜葛。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缺憾与不足,就是人类与自然万物的脱节分离,人类以挥霍自然生态为代价,逐步遁入世俗歧路,成为内在精神的仆役和外在礼法的奴婢。
          ③自然环境和生态万物不仅呈具审美价值,而且在礼法居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还具有抵御萎靡颓唐心绪、颐养高蹈人格的意义。例如魏晋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不满于当时统治者,将心思和情趣寄寓于文艺纵情于山水,以此陶冶品性化育人格,特别是文人士大夫所居处的秀丽山水,为他们涵育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提供了有利条件。文人士大夫对自然万物和田园山水的体味和感悟,已经超越了两汉时期的比德说,而与更深远的审美人生相牵相依,成为孕育清朗人格的源头和津梁。阮籍在《达庄论》里说得非常清楚:“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得之道而正者,君子之实也。”当时许多知识分子游放流连于自然山水之中,心境洁雅,心绪明澈,有组织地催发了我国生态文学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南梁博物学家陶弘景赋有一诗,是应齐高帝萧道成征召而作的,诗中写出了自己以山林自娱的志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此诗在很大程度上也为陶弘景博取“山中宰相”名声起到了加分作用。就人的审美心理过程而言,当人们驻足秀丽山水观赏旖旎景色时,主客体就会吸附互恰、融为一体,从而也就淡化了欲念驱役与功名束缚,自然生态美对人格美的陶冶,在这个意义上可能较之汉代“比德说”更富于人文精神。
          ④自然生态之美铸塑升华着人格,也洗涤净化着饱受现代文明袭扰的人类心态。一位曾横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作家写道:无论是地理的、生态的,还是心理的、象征的,塔克拉玛干都是一幅可怕的地图,令人心惊胆战,噩梦联翩。千百年来,进入沙漠的探险队、商队、寻宝者、劫匪、朝觐者络绎不绝,心怀的目的各个不同,吸引他们的也许不是湮没的文明和黄金宝藏,而恰恰是沙漠令人恐惧的魅力。这是一位当代国人在类似于庄子所描述的远古洪荒时代的自然环境下,对人际生存状态的记述和感怀。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美育思想中对于自然万物之美与人格建构的话语体系,大体上是与时下国人思维相对接相契合的。在日趋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语境当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生生和谐”等思想,既是今日国人脱离浮躁之心气、建树完美之人格的精神源流,也是时下芸芸众生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诗意栖居的思想根蒂。
    (《光明日报》2020年02月28日16版,作者:刘金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人类尊崇和敬畏自然万物,人性人格就会从俗世拘囿和欲望束缚中摆脱出来。
    B.人类与自然万物的脱节分离,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缺憾与不足的表现。
    C.魏晋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流连于自然山水之中,自觉催发了我国生态文学创作的第一次高潮。
    D.人们驻足欣赏秀丽山水景色时就会淡化欲念驱役与功名束缚,从而陶冶人格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人类尊重自然万物与自然万物对人性人格的作用的关系方面提出了论点。
    B.第②段列举庄子的《逍遥游》论证了理想人格是在自然万物的闲适悠然中熏陶和实现的。
    C.第③段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述了自然万物可以使人抵御萎靡颓唐心绪、颐养高蹈人格。
    D.第④段运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作家的描写,论证了令人恐惧的自然万物会铸造升华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环境和生态万物可以陶冶品性化育人格,人们处居的秀丽山水为涵育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创造了条件。
    B.古代山水田园诗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体现诗人对自然万物的体味和感悟,孕育清朗人格。
    C.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田园风光的沐浴交融中,摆脱了俗世羁绊和利益拘囿,获得了甘醇清逸的人生感受。
    D.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生生和谐”等思想,既是培养完美人格的精神渊源,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根源。

    组卷:3引用:1难度:0.6
  • 2.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考古研究中发现,在古代,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复杂,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自然因素一般是指那些剧烈、不可抗拒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这在考古发现中也屡见不鲜。最著名的当属罗马庞贝古城遗址和中国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也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社会暴力冲突所造成的死亡和社会文化习俗造成的死亡。这些非正常死亡一般会在人类遗骸上留下可观测的痕迹,例如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
          此外,还有一种非正常死亡现象,与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可能都有关系,在考古中也很常见,却难以通过遗骸研究得以确认,这就是瘟疫。
          瘟疫考古线索难以发现。瘟疫类型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天气原因造成的,有的因环境破坏加剧了瘟疫的流行,有的是不合格的医疗卫生造成的,有的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也有一些瘟疫的流行与密切接触动物有关,可分为被动性接触和主动性接触。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瘟疫及其治疗的记载。《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这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瘟疫除了造成人口的非正常大量死亡,还可能造成社会和文化的大动荡和大变迁。历史上人群的大迁徙和文化的交替背后,都可能有瘟疫的影子。许多朝代的更迭和战争的爆发背后都有瘟疫的影响。尽管瘟疫爆发的记载不断出现,造成的后果严重至极,但在考古发现中却鲜有发现和报道。究其原因,除了考古发掘本身具有的偶然性之外,缺乏对考古发现的准确解读也是重要原因。少量的可能与文献记载的瘟疫有关的考古发现,也很少进行多学科对照研究,较少关注古代人类遗骸上体现的古代疾病甚至瘟疫现象。因此,目前不多的有关瘟疫的考古学研究,一般是建立在考古背景、随葬品、葬式葬俗、埋藏学等间接线索上,通过证据链的方式判断遗址形成的可能,甚至这种可能具有唯一性的解释。考古遗址中出现的大量非正常死亡和埋藏现象,可能是一种对生前病患者的隔离方式,也可能是为避免瘟疫的进一步传播而对病逝者采取的措施。我们据此可推测,史前居民在受到瘟疫威胁时,不排除对病患人群或区域进行了隔离。通过隔离、焚烧、迁徙等措施,可能有效控制了瘟疫,也为我们留下了可能与瘟疫相关的考古遗存。
          21世纪以来,科技考古技术不断提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考古研究后,极大提高了我们认识古代人群和社会的能力。2015年,《细胞》杂志报道了生物考古学者的研究,他们在欧亚大陆5000年前的数个遗址的人骨材料中发现了鼠疫的直接证据。这是最直接、最确凿的对古代人类遗骸进行的有关瘟疫研究。相信这种技术会更多地应用于中国考古学,推进中国古代瘟疫的考古学研究。
    (《摘编自王明辉人类战“疫”的考古学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等可见痕迹是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的主要证据。
    B.瘟疫考古较难,引发瘟疫的原因复杂多样,瘟疫的流行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可能都有关系。
    C.经考古发现,造成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的瘟疫是引起社会和文化大动荡、大变迁的直接原因。
    D.为了提高认识古代人群和社会的能力,21世纪以来,我们不断地将科技引入考古学研究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考古发现的角度分析古代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以此引入瘟疫考古确认之难。
    B.文章以罗马庞贝古城遗址为例证明剧烈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在考古发现中屡见不鲜。
    C.文章引用《周礼》等相关的史料记载论证当时人们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D.文章据考古遗存推测:史前居民受瘟疫威胁时,曾用隔离、焚烧、迁徙等措施控制瘟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的瘟疫也有可能是由《吕氏春秋》中记载的“非时之气”造成的。
    B.文字记载中瘟疫频发,后果严重,但考古发掘的偶然性等因素使其在考古发现中很少被发现报道。
    C.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会有助于解决我国在古代瘟疫考古学研究当中各方面材料数量不足的问题。
    D.因对瘟疫的考古学研究目前都建立在间接线索上,所以想办法获取有效的直接证据才是当务之急。

    组卷:10引用:6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把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这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允许出现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萧条的乡村的两极分化景象,只有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方向。
          所谓城乡融合发展,就是彻底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机制,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联动,一方面运用城市资源要素、产业辐射等带动农村发展,引导公共与社会资源优先向农村投入、聚集;另一方面对标城市补齐农村短板,在诸如生态环境、宜居程度等领域激活农村的独特吸引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所提出的新思维、新路径、新方略,能够有效解决制约乡村发展的问题。
    (摘编自林志鹏《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红旗文稿》2018年10月20日)
          材料二:
    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统计表
    2016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比2012年增长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年均实际增长
    全国居民 23821元 44.3% 33.3% 7.4%
    城镇居民 33616元 39.3% 28.6% 6.5%
    农村居民 12363元 47.4% 36.3% 8.0%
    (摘自“澎湃新闻网”)
          材料三:
          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前,中国之乡村,从内地到沿海,从城郊到农区,从山区到平原,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农村社会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城乡关系从割裂向融合转化,每年有超过1000万农村居民市民化、1000万农村人口脱贫,农村即将消除贫困,全面实现小康。可以说,中国乡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摘编自韩长赋《从江村看中国乡村的变迁与振兴》,《经济日报》2018年6月5日)      材料四:长岩村是贵州省惠水县的贫困山村。2013年,长岩村前任村支书李德云凭借自己长期在外打拼的经验,清楚知道,村里的持续发展要靠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摆脱只靠官方“输血”的困境。
          寻找特色产业或许是打通自身“造血“功能的最佳良方。李德云介绍,通过村干部的“取经”以及贵州省茶业专家的实地考察,长岩村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等之前地理气候“劣势”成为发展茶产业的“优势”,人少地多的长岩村大举进军茶产业。通过发展茶产业,长岩村两年来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返回了,现在每天在茶场上班的村民有100人左右,多的时候有200多人。
          目前,长岩村的茶产业已发展有万亩规模,同时成立了贵州惠水咕噜苗乡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引进贵州黔色国香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和贵州云顶茶叶有限公司,以“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结合“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发展模式,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同时,也为长岩村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摘编自刘鹏《中国乡村变迁观察:生机再现,村民化身“上班族”》,“中国新闻网”2017年5月2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及其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进一步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基本原则。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喜人,其中农村居民虽然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但是年均实际增长率却超过了城镇居民。
    C.当前,广大农民完全依靠个人的努力奋斗走上了消除贫困、全面小康的路,他们所从事的农业生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有的则已成为城市居民。
    D.茶产业不仅为长岩村带来了经济收入,还给其带来了人气,两年来村里有三分之一外出打工的劳动力返回,现在每天在茶场上班的村民也不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了振兴乡村的发展方向,表明了党中央实现中国梦和振兴乡村的坚定决心。
    B.要避免城乡两极分化,应该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机制,既要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也要让农村对标城市,激活农村的独特吸引力。
    C.当前,中国乡村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千年未有的变化遍及中国各地乡村,它是农民与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D.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等本是长岩村贫困的主因,现在这一“劣势”已成当地发展茶产业的“优势”,茶产业则为当地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4引用:3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15分),在下面两题之间选一题做。

  •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路遥
          除夕之夜,欢乐的气氛笼罩着我们的村庄。家家窗前点上了灯笼,院子里地上铺上炸得粉碎的红红绿绿的炮皮。在那些贴着窗花和对联的土窑洞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八碗”。说是八碗,实际上主要是把各种形状和式样的肥肉块子装在八个碗中。农村人虽然富了,他们的肠胃仍需要油水。好,那就尽情地吃吧。拣肥的吃,放开肚量吃吧,而今这样好的年头,又是自己喂的猪,不吃做什么!
          父亲吃了一老碗肥肉,然后就心满意足地拿起旱烟锅,自个儿笑眯眯地抽起了烟。他舒服地吐纳着烟雾,安逸地仰靠在铺盖卷上,享乐的神态使我高兴。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新鲜的念头:我为什么不用收录机录下父亲的一段声音呢?父亲显然对这事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跃跃欲试,但又有点不好意思。我忍不住笑了,对他说:“你随便说什么都行,比如说你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哈呀,这怎说哩…….好,叫我想一想,噢,对了,那天,也正像今天一样,过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行!好,那我就再给咱往下说……”
    “提起那年头,真叫人没法说。冬天的时候,公社把各大队抽来的民工都集中到寺佛村,白天大千,晚上夜战,连轴转到了年底。那天早上我回家时,你们母子几个围坐在炕上哭鼻子哩。哭什么哩?那年头,大家都穷得叮当响,过年要甚没甚。旁人家好歹都还割了几斤肉,咱们家我没回来,连一点肉皮皮都没有。当时,我折转身就往县城跑。我恨我,一个男人,就这么无能啊!我当时想,我今天出去就是抢也要抢回几斤肉来。”
    “进了县城,我赶忙跑到了肉食门市部,一看,门关得死死的。我来到后门上,门也关着,不过听见里面有人咳嗽。我站着,不敢捣门,为甚?怕。怕什么?当时也说不清。过了一会,我突然冒出了个好主意,哼,别看你老子是个笨老百姓,到紧火时,脑瓜子还聪敏着哩。我想,如果我说我是县委书记的亲戚,他们还敢不卖给我肉吗?”
    “就这样,我硬着头皮敲开了肉食门市部的后门。门先是开了一条缝,露出一颗胖头。还没等胖头开口,我就忙开口说是县上冯书记的亲戚。胖头问什么事?我对他说,冯书记让你们割几斤肉。这胖干部问我割几斤,我慌忙从怀里掏出了全部的钱——共四块。我问他一斤多少价钱?他说一斤八毛钱。我说,那就割五斤吧。不过,我当时心里暗暗叫苦:我原来只想割上二斤肉,够你们母子几个吃一顿就行了,你们母子一年几乎没喝一口肉腥汤哩。我想余下两块多钱,给你妈买一块羊肚子毛巾——她头上那块毛巾已经包了两年,又脏又烂;再给你们几个娃娃买些鞭炮。吃肉放炮,这才算过年呀。可眼下我想,一个县委书记的亲戚走一回后门,怎能只割二斤肉呢?我就只好咬咬牙把四块钱都破费了。但不管怎样,我总算割到了肉,而且是一块多么肥的刀口肉啊!”
    “我正在街上走,一个叫花子拦住了我的路。我一看,这不是叫花子,是和我一块当民工的高五,他老婆有病,他本人已经熬得只剩下一把干骨头。高五挡住我,问我在什么地方割了这么一块好肉?我没敢给他实说,就撒谎说,我的肉是从一个外地人手里买的。高五忙问我,那个外地人现在在什么地方?我说人家早走了。高五一脸哭相对我说,直到今早上才向别人央告着借了几个钱,可现在又连一点肉也买不到了。他说大人怎样也可以,可娃娃们不行呀,大哭小叫的……他瞅了一眼我手里提的这块肉,可怜巴巴地说,能不能给他分一点呢?我舍不得这么肥的肉给他分,就对他说是这肉是高价买的。他忙问多少钱一斤?我随口说一块六一斤。不料高五说一块六就一块六,你给我分上二斤!我迟疑了一下,对他说,那好,咱两个一劈两半。就这样,高五拿了二斤半肉,把四块钱塞到我手里,笑呵呵地走了,倒好像是他占了我的便宜。好,我来时拿四块钱,现在还是四块钱,可手里却提了二斤半的一条子肥肉。这肉等于是我在路上白捡的。好运气!”
    “我马上到铺子里给你妈买了一条新毛巾,给你们几个娃娃买几串鞭炮。还剩了七毛钱,又买了几颗洋糖……这辈子没有哪一天比这一天再高兴不过了。高兴什么哩?高兴你妈和你们几个娃娃过这个年总算能吃一顿肉了。而且你妈也有了新头巾,你们几个娃娃也能放鞭炮,吃洋糖了……”
          我“啪”一下关住了收录机,什么话也没说,丢下父亲,心情沉重地一个人来到了院子里。此刻,晴朗的夜空星光灿烂,和村中各家窗前摇曳的灯笼相辉映,一片富丽景象。远处传来密集的锣鼓点和丝弦声,夹杂着孩子们欢乐的笑闹声。村庄正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远远近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和平的硝烟。此刻这一切给我的心灵带来无限温馨和慰藉……
    (选自《路遥全集》(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摘自鲁迅《祝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倒叙的方式,通过我想用收录机录下父亲声音的这一新鲜念头,引出父亲对于“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的回忆。
    B.小说中反复提到“这怎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真叫人没法说”,生动地塑造了父亲不善言辞的朴素农民形象。
    C.与父亲同为民工的高五家庭也非常困难,我对父亲占其便宜的做法是不认同的,这也是我一个人来到院子里的原因之一。
    D.小说注重从小人物感受大时代,父亲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但是作者却通过他展现了一段极其贫困的艰难岁月。
    (2)本文尾段与鲁迅小说《祝福》尾段都描写了过年时的庆祝场景,在表达小说的主旨上各自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故事读来真实可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

    组卷:11引用:16难度:0.4

四、写作(60分)在下面两题中选择一个。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有人习惯遵循标准,依标准衡量自己;有人喜欢打破标准,不断超越自身价值。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7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论语》:“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②中国江苏网2017年2月22日讯“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昨天,扬州大学迎来新学期第一堂课,课堂呈现出了最熟悉又陌生的“上课礼”。
          ③最近热播剧《清平乐》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范仲淹应晏殊之邀到应天学院教书时,因衣着寒酸被一群学子嘲笑有辱斯文。“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范仲淹对孩子们说:“你们在课堂上学了一个‘礼’字的笔画,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礼’,‘礼’当起于敬而能止于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