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四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3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
          从“女婆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要内容,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
    D.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
    B.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
    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C.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4)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0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方阳光
    王鼎钧
          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围成天井,住在里面的人也因此牺牲了充足的阳光。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幸而中午的阳光像装在簸箕里,越过南房,倾泻下来,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
          我永远能够清清楚楚看见,那一方阳光铺在我家门口,像一块发亮的地毯。然后,我看见一只用麦秆编成、四周裹着棉布的坐墩,摆在阳光里。然后,一双谨慎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停在墩旁,脚边同时出现了她的针线筐。①一只生着褐色虎纹的狸猫,喵呜一声,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和粉红色的剪纸。那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在那一方阳光里,我的工作是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如果我念了别字,她会纠正,如果出现生字——母亲说,一个生字是一只拦路虎,她会停下针线,帮我把老虎打死。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情节,而是使我多陪伴她。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总要抱怨她的脚病。
          她的脚是冻伤的。当年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不见阳光,两只脚永远冰冷,用手指按一下,你会看见一个坑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的疼痛。
          母亲年年脚痛依然。尽管在那一方阳光里,暖流洋溢,母亲仍然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当刺绣刺破手指的时候,她有这样的表情。母亲常常刺破手指。据说,刺绣的时候心烦意乱,容易把绣花针扎进指尖的软肉里。
          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才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只有左足感到了温暖舒适,相形之下,右足就特别难过。母亲咬牙的时候,没有声音,只是身体轻轻震动一下。这时,我和猫都仰起脸来看她,端详她平静的面容上几条不平静的皱纹。
          我忽然得到一个灵感:“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换个方向,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
          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我站起来,推她的肩,妈低头含笑,一直说不要。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②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很显然,她希望在那令人留恋的几尺干净土里,她的孩子,她的猫,都不要分离,任发酵的阳光,酿造浓厚的情感。她享受那情感,甚于需要阳光,即使是严冬难得的煦阳。
          卢沟桥的炮声使我们眩晕了一阵子。母亲的世界也测到一些震波。那年冬天,我们最后拥有那片阳光。
          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讲了一个梦,对我而言,那是她最后的梦。
          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站在一片昏天黑地里,不能行动。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对不设防的人,发生无情的威吓。而母亲是赤足的,几十把玻璃刀插在脚边。
          我躺在母亲怀里,睡得很熟。母亲想,万一她累昏了,孩子掉下去,怎么得了?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就在完全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这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谢天谢地,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是一个斜坡,像是又陡又长的滑梯,长得可怕。我快速地滑下去,比飞还快,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在难以测度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母亲知道她的儿子绝不能和她永远一同围在一个小方框里,儿子是要长大的,长大了的儿子会失散无踪的。
          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
          于是,她有了混合着骄傲的哀愁。
          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问:“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我没有思念过母亲,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伤感留恋的母亲。
          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有删减)(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了四合院闭锁严密,黯淡阴冷的环境,表达了对这样的环境的厌恶,后文写孩子必将“成长”“远行”或“挣脱”“离开”这个封闭的地方。
    B.“碎琉璃”梦象征着当时现实世界的危险,形象地展现了母亲面对的困境:感性上渴望孩子陪伴,为了保护孩子又必须要与之分离。
    C.“我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表现了少不更事的小孩子并不能理解母亲话的深意,孩子的天真反衬母亲的孤独和痛楚。
    D.末段母亲的话“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也不怪你。”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必将离开她的不舍及对儿子的期望,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由室内环境的黯淡阴冷起笔,为下文出现的“一方阳光”作铺垫,也为后文写母亲受寒脚痛埋下伏笔。
    B.作为写人叙事散文,本文语言浅近,但寓意深远;正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短句的大量运用,使文章富有诗意。
    C.文章以母亲为主人公,运用追忆的笔法叙写母亲做针线、听儿子读故事等平常生活片断,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抒写了母子间的深情。
    D.“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文章能够从母子亲情小事中反映时代,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3)文中①②两处划线句子作者都写到了狸猫,用意何在?
    (4)王鼎钧曾说:“人生在世需要一座房子,而妈妈只是给我们一些砖头,我们得向别处搜集建材,并决定怎样组合。”这篇散文记叙了“我”与母亲的一些生活琐事,但组合后散而不乱,这与“一方阳光”的恰当运用密不可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9引用:3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孔当国,为载书,以位序,听政辟。大夫、诸司、门子弗顺,将诛之。子产止之,请为之焚书。子孔不可,曰:“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乃焚书于仓门之外,众而后定。
          楚子囊救郑。十一月,诸侯之师还郑而南,至于阳陵。楚师不退。知武子欲退,曰:“今我逃楚,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栾黡曰:“逃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耻,我将独进。”师遂进。己亥,与楚师夹颍而军。子蟜曰:“诸侯既有成行,必不战矣。从之将退,不从亦退。退,楚必围我。犹将退也,不如从楚,亦以退之。”宵颍,与楚人盟。栾黡欲伐郑师,荀罃不可,曰:“我实不能御楚,又不能庇郑,郑何罪?不如致怨焉而还。今伐其师,楚必救之。战而不克,为诸侯笑。克不可命,不如还也!”丁未,诸侯之师还,侵郑北鄙而归。楚人亦还。
          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政。王右伯舆,王叔陈生怒而出奔。及河,王复之,杀史狡以说焉。不入,遂处之。晋侯使士匄平王室,王叔与伯舆讼焉。王叔之与伯舆之大夫瑕禽坐狱于王庭,士匄听之。王叔之宰曰:“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瑕禽曰:“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若筚门闺窦,其能来东厎乎?且王何赖焉?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贿成,而刑放于宠,官之师旅,不胜其富。吾能无筚门闺窦乎?唯大国图之!下而无直,则何谓正矣?”范宣子曰:“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使王叔与伯舆合要,王叔不能举其契。王叔奔晋。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年》)[注]①知武子,即荀罃,晋军统帅。下文中,栾黡是晋军将领。②子蟜,郑国臣子。③王叔陈生,即王叔,与伯舆都是周灵王的卿士。④士匄,晋国臣子,又称范宣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B.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C.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D.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子,周及春秋时卿大夫的嫡子。此与《红楼梦》中贾政口里“门子也会钻了,由知府推升转了御史”的“门子”所指不同。
    B.涉,步行过水。与《诗经•氓》中“送子涉淇”的“涉”含义相同,与《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的“涉”含义不同。
    C.宰,本意是充当家奴的罪人,后来成为古代官吏的通称。文中的“宰”和《促织》中“宰严限追比”的“宰”意思相同。
    D.寡君,是指臣民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和《齐桓晋文之事》中“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的“寡人”意思不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孔执掌政权后,虽然制作规定官员各守其职、服从命令的盟书,但大夫、各部门官员等不肯听从,经子产劝说后他才平息了愤怒。
    B.子蟜认为诸侯已经做好了撤军的准备,一旦诸侯退兵,楚国一定会包围郑国。为了避免被楚军包围,郑国就与楚国结成了同盟。
    C.在攻打楚国的事情上,荀罃认为可以利用楚国的骄傲与之交战,而在攻打郑国的事情上,他又认为楚国定会救援,很难取胜。
    D.王叔与伯舆争夺政权,周灵王支持伯舆,引发王叔出走,士匄受命调解王室纠纷,让王叔与伯舆相互对证,王叔拿不出证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
    ②逃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耻,我将独进。
    (5)请简要概括三则故事中子产、荀罃、瑕禽言说方式的共同点。

    组卷:32引用:3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完成下面小题。
    哀郢
    陆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注)①公元1166年,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被罢黜回乡,后被征召出任夔州通判,途经楚国故都郢时所作。②灵均:屈原的字。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楚国远承商周二代的王业,国统由来已久,在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
    B.“章华歌舞终萧瑟”顺接上联语意,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萧索寂寥了,盛极一时的楚国也已衰败,最终为秦所灭。
    C.颈联想象当年的郢都宫殿,已被野草淹没,只有雁群时时飞起;早已被盗掘的荒坟野冢,如今成了狐兔的藏身之所。
    D.“灵均恨”,既是屈原在《离骚》中所无法尽情宣泄的家国之恨,也是陆游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与屈原共命之叹。
    (2)陆游的《哀郢》和《书愤》都运用了对比和用典的修辞手法来抒发情怀,请你结合诗句从对比或用典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有何不同?

    组卷:25引用:4难度:0.3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7小题,27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2023央视兔年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以曲为韵、以舞为语,织就出一场华美的视觉盛宴,彰显着跨越千年的中式文艺复兴。满庭芳是词牌名,因唐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诗句而得名,又一说得名于柳宗元“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古代诸多文人都曾以此为词牌名写下①       的诗句,如诗人苏轼在《满庭芳•蜗角虚名》中云“江南好,千锺美酒,一曲《满庭芳》”;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满庭芳•小阁藏春》写下“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节目分寻色、舞色、唱色三个段落,五种民族乐器与五种颜色、五位顶尖舞者相互对应、配合,将人间绝色吟之以曲,绘之以舞。桃红迎水袖、凝脂搭折扇、缃叶载油伞、群青合翎子、沉香配宝剑……舞者身姿婀娜又兼具力量,静而不郁,动而不惊,体现②        、动静互补、有无相生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蕴含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节目将四十多种中国颜色的名称作为歌词配以国风旋律,让世界认识了那些充满独特东方审美情趣的中国色彩,如苍烟落照、香炉紫烟、东方既白、藕丝秋半。世间至艳不过五彩,人间至美不过国色。这些传统的色彩凝结了千年的智慧和审美,像一粒粒沧海遗珠,历经岁月的洗礼之后更加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B.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谈到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时说:“……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
    C.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D.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但是古往今来很少有人心甘情愿过这种生活。

    组卷:2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生活中有许多诱惑,它如同悬崖上的金子,有人因为它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有人因为它掉下了悬崖。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游戏、网游小说等就是极大的诱惑,它可以增添生活的趣味,但也容易让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各种诱惑扑面而来,我们必须去面对。
          材料二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与贵,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来,君子是不能安享的,这是孔子面对欲望或诱惑的态度。老子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他认为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安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个人与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2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