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市人大附中经开区学校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16 7:0:2
一、基础•运用(共17分)
-
1.2022年北京举办了首届全民阅读大会。请阅读下面有关读书的发言稿,完成问题。
①宋代苏东坡说:“读书万卷始通神。”古往今来,学者没有不热爱读书的。多读书不仅促使我们学识渊博,更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自身的狭隘,感受世界的丰富。对联“方尺大小藏尽 千秋事,寸指 容纳天地万物情”就是这个意思。
②好读书,还要读好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淘洗而传承下来的,保存了人类文明中真善美的火种,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充满歧路的选择中,拥有强大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更好地读书呢?首先,读书要有明确的目标。有目标,读书就会有驱动力,就会系统化,而不是零散的。其次,读书贵在坚持。读书修身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无处不读,无时不读,无事不读,长久坚持,必有成效。另外,读书还要注意“三结合”。“ ”,读书要刨根问底,不能随声附和,要在琢磨和质疑上下功夫,将读与思相结合;“ ”,要学习圈点批注,记录读书心得,把读、写结合起来;朱熹强调“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是说读书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要把“做”作为读书的着落,努力做到读与做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④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强调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在新的时代,阅读之旅更会美不胜收。“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读书传统,将得以绵延相传,生生不息。
(1)请你在答题卡田字格中,用正楷字规范书写“读书万卷始通神”,不得涂改。
(2)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声附和”中的“和”应读作“hé”。
B.“着落”中的“着”应读作“zhuó”。
C.“美不胜收”指美好的东西太多,欣赏不过来,应写作“美不盛收”。
D.“渊博”指的是知识丰富的一类人,如东方朔,用在此处不合适。
(3)结合上下文,在第③段两个横线处依次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A.学而不思则罔 书山有路勤为径 B.思而不学则殆 书山有路勤为径 C.学而不思则罔 不动笔墨不读书 D.思而不学则殆 不动笔墨不读书
①
②
③
(5)请按照对偶的要求,将第①段的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上联:方尺大小藏尽 千秋事
下联:寸指 容纳天地万物情A.万古 深厚 B.万古 厚薄 C.古今 厚薄 D.古今 深厚
A.《论语》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一部儒家经典。
B.《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C.《朝花夕拾》原题《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D.《史铁生散文选》收录了当代作家史铁生的经典散文,如《我与地坛》《合欢树》。
(7)下面是为全民阅读大会活动写的一段主持串词,阅读并完成以下两道小题。
书是甘露,滋润干枯的心田;
书是良药,医治心头的伤痛;
书是明星,指引前进的方向;
书是 , 。
一本好书,告诉我山有多高,路有多长;
一本好书,召唤我拨开烟云,看向未来。
①对串词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的几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甘露、良药、明星的热爱之情。
B.“书是……”的排比句使情感抒发更为强烈,节奏也更加鲜明。
C.“召唤”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阅读对思想的指引和启发。
D.“一本好书”的反复出现,突出强调了阅读一本好书的重要性。
②请根据串词的修辞特点,在横线处仿写出新的内容。
书是组卷:31引用:1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
2.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
(2)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4)子曰:“
(5)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组卷:12引用:1难度:0.8
四、现代文阅读(共18分)
-
7.阅读《鳝鱼骨的滋味》,完成问题。
鳝鱼骨的滋味
林清玄 ①在北京,刚刚飘起小雪的日子,听说更北的地方还有一波寒流将至。围炉吃火锅,是对寒流最好的准备了。朋友们特地带我去一家城西的老店,红灯笼、黄木板,每一桌上都有一口热气腾腾的铜锅。
②朋友点了一个大号的酸菜白肉锅,加了几盘羊肉。我也点了几个菜,特别点了爆炒黄鳝和韭黄炒鳝。跑堂的过来,看了看菜单,好意地探询:“先生,您点了两道鳝鱼呢!”
③“对了,我喜欢吃鳝鱼!”
④“老师怎么爱吃鳝鱼的呢?”朋友问。
⑤我沉思了一下,就在水汽淋漓的火锅店里,简单地说起一段往事。小时候,我家门前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鳝鱼和鳝鱼面。摊子黄昏才开张,那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我远远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香味猛然飘进我的鼻子,把我勾到摊子前面,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⑥为什么要低着头呢?
⑦因为炒鳝鱼的价钱很高,我们根本吃不起。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姐妹很多,一人吃一碗面,恐怕是一星期的饭钱了。
⑧妈妈经常向卖鳝鱼的妇人央求拜托,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
⑨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就丢到大锅里熬煮。
⑩为什么洗也不洗?
⑪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
⑫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完,汤水变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把葱花,关火。鳝鱼骨汤熬成时,夜已经深了。
⑬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烤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着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虽然吃不起鳝鱼与面包,但是鳝鱼与面包是有钱就吃得到,鳝鱼骨和面包皮却是只有深爱我们的妈妈才做得出来。
⑭只要卖鳝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至极的美味。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用的固然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
⑮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油锅时忽然就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
⑯我吃了好几年的鳝鱼骨头,一直到我到外地念书。偶然回到乡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昔,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妈妈把深情与爱熬进了那平凡的汤里,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⑰“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鳝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的,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一边怀念那一段艰苦的岁月。”我对北京的朋友说。大家听得入神,纷纷夹起鳝鱼,细细咀嚼,当然,有故事加味,鳝鱼也变得别有滋味了。
⑱晚饭后,在飘着小雪的北京街头漫步,想到我们的生命正是鳝鱼骨这类看似微贱的东西,累积出无价的意义,使我们感到丰盈。谁能告诉我,鳝鱼骨一斤多少钱?面包皮一袋多少钱?市场里捡来的青菜一斤多少钱?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
⑲妈妈早已离世,在北京的雪夜中,我想到再也喝不到清炖的鳝鱼骨汤,再也不能,一口一口,细细体会妈妈的深情。
⑳想着想着,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空中飘落的雪花。
(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改)(1)本文写了作者与鳝鱼骨的故事。梳理⑤—⑰段“我”的经历和感受,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时间 经历 感受 小时候 闻到炒鳝鱼的香味 渴望吃到 深夜 ① ② 从外地上学回来 喝到妈妈熬的鳝鱼骨汤 充满感动 长大后 ③ ④
A.作者写“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的,总会点两道来吃”,只是为了强调小时候穷吃不起,长大富裕了,想吃多少都可以。
B.第⑱段以一连串的问句排比,强调了鳝鱼骨这类看似微贱的东西,如果承载着爱,就能丰盈我们的生命,具有无价的意义。
C.作者在第⑲段中,运用反复的手法,连用两个“再也”,强烈表达了喝不到妈妈熬的鳝鱼骨汤的遗憾和对妈妈的思念。
D.文章结尾写“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空中飘落的雪花”,既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又起到了烘托情感的作用,使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感得以艺术地表达。
(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品出了鳝鱼骨的哪些滋味。组卷:40引用:1难度:0.5
五、写作(共40分)
-
8.作文。
步入初中,每一位同学都会经历全新的丰富的情感体验,选取你感受最深刻的一次,将题目“那一次,我真 ”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横线上可以填写“快乐”“开心”“感动”“后悔”,当然,你也可以填写其他词语,然后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纸上上。
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组卷:1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