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天津一中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

发布:2024/8/17 1:0:3

一、(9分,每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湄”,到“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测之宿莽”的“洲”,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湿地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_____。近年来,受自然及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湿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很多湿地因保护管理不到位,甚至产生缺水、无水的情况,周围生态环境也产生负面变化,许多生物失去生存环境。湿地 _____成为了_____的问题。
          2022年6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构建起法律屏障。中国是全球第二个对湿地保护进行专门立法的国家,在国际湿地保护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湿地生态恢复是一个社会化、长期性的任务,保护湿地既非一隅一域之事,也非一时一事之功,湿地保护既要_____,又要久久为功。相信湿地终会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恢复生态、重焕生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息息相关 退化 迫在眉睫 吹糠见米
    B.休戚相关 蜕化 急于星火 吹糠见米
    C.息息相关 蜕化 迫在眉睫 立竿见影
    D.休戚相关 退化 急于星火 立竿见影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构建起法律屏障。
    B.《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C.《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加强湿地保护,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D.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3)下列与湿地及海洋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隰则有泮 以湿地有界反衬自己痛苦无边 《诗经》 西周至春秋 长篇抒情诗
    B 夕揽洲之宿莽 借草木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 司马迁 西汉 《屈原列传》
    C 渺沧海之一粟 以沧海之大喻宇宙无穷,显示人生短暂 东坡居士 南宋 写景抒情散文
    D 海不厌深 借大海之宽容表达作者求贤若渴 曹操 东汉 乐府诗

    组卷:26引用:2难度:0.7

二、(9分,每小题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押,签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国家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想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明确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打造“新农村”,这样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自我革新,自我进步,才能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这就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以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为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这种信任在乡土社会里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
    B.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变化,乡土性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属性,是我们的“根”,曾经的那些乡土习俗,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可以拉近我们彼此的关系,使人不再陌生。
    C.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纳入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D.我们要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要把有关农村、农业、农民方面的工作做细做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乡土性,世代定居是常态。所以即使大旱大灾、连年战争的大事件也不会引起人口的流动。
    B.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
    C.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终将随之消失。
    D.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从而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现农业转型。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万荣县贾村乡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大力发展苹果种植等特色产业,通过发展新品种、新技术,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B.河津市苍底村以巷道文化墙和住宅楼侧面为主阵地,创作“雁塔凌云”“小桥流水”等古河津八景墙体绘画,提升了农村文化品位。
    C.永济市为提升现有景区品质,打造文旅产业新爆点,携手艾肯集团集中规划建设黄河铁牛•鹳雀楼片区,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D.稷山县农委邀请了山西省果树研究所的教授给该县三个乡镇11个村的山楂种植户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辅导和田间地头的现场讲解。

    组卷:39引用:3难度:0.5

六、(10分)

  • 7.《红楼梦》中有很多地方写到了色彩。这些色彩或由景而生,渲染环境气氛;或借衣饰居所,烘托人物形象;或见于诗词曲文,寄托思想情感……请从原著中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组卷:10引用:1难度:0.7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中华文化展示惊艳全场;“瑞雪祥云”“鸿运山水”等服饰穿戴别具一格;“雪如意”“冰玉环”等冬奥场馆造型①_____。不仅北京冬奥会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宴,彰显着中国风采,传承出中国自信。
          透过北京冬奥会这扇窗,世人能看到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深厚积淀,也能一览当代中国②_____的发展面貌。在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理念引领下,北京冬奥会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提升,从竞技比拼到大众普及,从赛事筹办到地方发展,顺应了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变成现实。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组卷:4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