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高考语文质检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教育现代化的中国视角之下,我们需要对我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一些基本判断,依据这些判断聚焦当下或未来需要高度重视或特别关注的基本问题。
    “动力”一词,是从机械学借鉴过来,比喻推动工作、事业等前进和发展的力量。教育现代化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其前进和发展不可缺少推动力。在全球,“先发”“后发”和“新发”型现代化国家,或靠自发内生力量,或赖外力催逼驱动,或在外源性压力之下激活内因,无论何种发展形态都离不开动力之源泉。那么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从历史走到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是靠何种力量推动?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力,不是来自某个单方面的动力,也不是多方面动力的一种简单加合,而是多种来源相互融合的综合型动力。这种多来源,可以是“外力融入内力”,如把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转换为自身发展的内需,逐渐形成主导自身发展的内生力;可以是“精神融合技术”,如以教育传统、“五四”精神、国家重大前瞻性决策精神等为精神性动力,体现于对教育条件装备、现代技术、智慧平台等物质技术性动力的有效运用;还可以是“政策融入实践”如借力于制度性、政策性的推动,在理论工作者、社会力量等各方参与之下,转换实践变革成果与经验,形成推动实践深入变革的综合性动因。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面临的情况极为特殊: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却又迎来全球性信息化浪潮,即第二次现代化来临,无论是按部就班地先进行工业化,或忽略工业化直接进入信息化,都将陷入困境。唯一明智的选择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也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应在传统现代化建设中实现生产力的一般发展,同时在新型现代化建设中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选择了跨越式发展。
          由于我国在经济领域具备了特定的条件和时机,因而可以选择跨越式发展方式,那么,在教育领域是否同样可以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如果教育领域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和时机,那么我们又该选取何种独特的路径与策略?
          总体而言,教育在大概率意义上是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而小概率部分(主要是精神文化云面)难以跨越,这需要加大教育领域中文化现代化的深度和力度来促进人的现代化子以实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宗旨,决定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状态是特色化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因而,“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的两个基本方面。中国问题、中国国情、中国历史和中国方向,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上下探索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立足点,所探索凝练出来的路径、策略与经验,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有特色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不仅把“坚持中国特色”作为基本原则、把“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作为战略任务,而且分别提出了“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促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特色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等一系列具体要求。总之,各级各类教育以及各个地区在实施过程中都要在国家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特色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行动,鼓励创造,激发活力,方可以形成“一地一案,分区推进”“一校一策,生动发展”“一人一境,个个成才”的动人局面。
    (摘编自杨小微、游韵《教育现代化的中国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传统、“五四”精神、国家重大前瞻性决策精神等精神性动力,体现于对教育条件装备、现代技术、智慧平台等物质技术的有效运用。
    B.我国教育现代化在大概率意义上是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但在小概率部分(主要是精神文化层面)难以跨越,只能实行渐进式发展。
    C.《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两个基本战略任务。
    D.我国教育现代化致力于特色化发展,坚持、发展中国特色,这个特色涵盖了国家特色、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等多层次多方面的特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区别发展动力的几种类型,是为了论论多种来源相互融合的综合型动力才适合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B.文章论及我国经济领域选择跨越式发展方式,有助于论证我国教育现代化同样可以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C.文章第八段列举《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一系列具体要求,对上段主体论证予以补充,使论证更加生动。
    D.文章围绕中国视角之下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认识的论题,从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和发展状态几方面展开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不属于“先发”“后发”和“新发”型现代化国家,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力需是多种来源相互融合的综合型动力。
    B.我们需要加大教育领域中文化现代化的深度和力度来促进人的现代化,从而在整体上保障我国教育现代化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C.立足于中国问题、中国国情、中国历史和中国方向,探索凝练出路径、策略与经验,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有特色发展的重要基础。
    D.我国教育现代化要想实现特色发展,需要国家总体规划指导,需要实施特色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行动,需要鼓励创造和激发活力。

    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论坛起源说”是由邵燕君提出的。《为什么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文艺报》2020年11月6日)一文提出,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理由是:网络文学的起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创社区,而不能是一部作品。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这种“论坛模式”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即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等“趣缘社区”性质,具备网络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文章认为,被称作“网上《收获》”的“榕树下”走的仍是投稿、审稿、编发的传统文学路子,算不得网络文学起点;而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晚于罗森的网络长篇《风姿物语》(1997年),将其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更是于实不符、于理无据。因而提出:“为什么金庸客栈应该被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其依据按重要性排序,首先是论坛模式的建立,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其次是趣缘社区的开辟,聚集了文学力量;第三是论坛文化的形成,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的自由精神。”
          网络文学因网络而“生”。而“网生”文学需要两个基本条件:技术基础、文学制度。前者为网络文学的出现提供载体和传播支持,后者让网络文学形成机会均等的生产机制和互动共享的话语权分发模式。1991年诞生于北美的汉语网络文学就最早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计算机和互联网均创生于美国。1991年,伯纳斯•李研发的万维网实现商用,消除了Internet去中心化平权架构中信息共享、多点互动的技术障碍,使下移的文学话语权在消解传统的文学圈层后,实现了“人人皆可创作”的新型文学制度。这个被尼葛洛庞帝称之为“划时代分水岭”的媒介革命,唤醒了文学网络化的努力,促成了文学与网络的“联姻”,文学才有了实现“网生”而登上历史舞台的技术和制度基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在美国创刊,虽然它还不是纯文学网刊,却是世界上中文网络文学写作的第一个园地。创刊号上发布的《太阳纵队传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汉语网络原创散文;4月16日《华夏文摘》第3期发表的《不愿做儿皇帝》,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网络原创杂文;4月26日《华夏文摘》第4期刊载的舒婷的《读杂志时的寂寞》是网络上首次发布的诗歌作品,而该期刊发的《文如其人》,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汉语网络文学评论;11月1日《华夏文摘》第31期发表的《鼠类文明》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老鼠的一次聚会,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汉语网络原创小说。如果我们认可《华夏文摘》是可以刊发文学作品的网络园地,并承认上述这些作品属于网络文学,那么很显然,它们均出现在“榕树下”和“金庸客栈”之前,也比《风姿物语》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要早好几年!有鉴于此,将1991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
    (摘编自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材料二:
          关于文学的起源问题当然是要依靠“事实判断”而非“概念推演”,但背后一定是有“价值判断”的。将明显带有过渡性质的《华夏文摘》视为中国网络文学的源头,虽然在时间层面上最早,但恐怕它解释不了中国网络文学是“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的。它的来处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代表的方向更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方向。尽管仍可以如欧阳友权所说,“这些功能范式是在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不是在它诞生伊始就能具备的”,但包括《华夏文摘》在内的海外华文网络文学与今日作为中国网络文学主体的商业文学网站和超长篇类型小说并无直接的亲缘关系,中间没有形成一个“演进的链条”。这一链条的起始点正是金庸客栈。其实,细察“网生起源说”的“网生”,最后导向的就是以金庸客栈为代表的中国网络文学的论坛模式。
          欧阳友权还认为“对于没有国界的‘网络地球村’来说,计较其诞生于哪一个国家是没有意义的”。然而,中国网络文学的“中国性”,关键就在于中国人如何在首发于欧美的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文学浪潮中,以独特的方式创造出本土的回应和发明。就此而言,计较中国网络文学诞生在哪一个国家是有重大意义的,不仅直接影响到在“网络地球村”里中国的位置和意义,更关乎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能够为人类共同体提供怎样的特殊价值。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得正是虽然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但“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的超长篇类型小说。
    (摘编自邵燕君《再论中国网络文学的源头是金庸客栈——兼应欧阳友权“网生起源说”》材料三:
    “现象起源说”是由网络文学自身特点决定的,即草根写作、大众参与、社会关注三者合一方为起始,盖源于中国网络文学第一个创作高潮,标志性事件是1998年3月至5月,蔡智恒(痞子蔡)开始在BBS上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这一由互联网派生的首部畅销小说,大量采用网络语言,讲述了一段纯洁、调皮且又悲情的网恋故事。1999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大陆出版,短时间内不断创下小说出版记录,销售过百万册,先后改编成多种舞台剧、电影和电视剧,成为众多网络写手效仿的对象,形成了一股“亲密接触”的旋风。和这一旋风形成交集的两家大陆网络文学站点,分别是1997年12月创建的“榕树下”和1999年8月开站的“红袖添香”。“榕树下”和“红袖添香”当年推出了一大批时代气息浓厚的都市情感类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和诗歌,这在一定程度上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它们此后还专门结集出版了《看见你的脸红》,文风之切近及中可见一斑。
    (摘编自马季《个时代的文学坐标——中国网络文学缘起之我见》)(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开辟了趣缘社区,聚集了文学力量,形成了体现自由精神的论坛文化。
    B.“榕树下”走的仍是传统文学路子,《风姿物语》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虽然是网络文学,但是时间晚,所以都不能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
    C.计算机和互联网创生后,万维网的实现商用又促成了“人人皆可创作”的新型文学制度的建立,至此,“网生”文学的两个基本条件得以齐备。
    D.比起“榕树下”“金庸客栈”、《风姿物语》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来,《华夏文摘》要更早,因此可以将其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论坛起源说”看来,计较中国网络文学诞生于哪一个国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互联网时代的世界是个没有国界的“网络地球村”,大家互联互通。
    B.《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讲述了一段纯洁、调皮且又悲情的网恋故事,受它的影响,“榕树下”和“红袖添香”推出的集子《看见你的脸红》与之文风相承。
    C.欧阳友权、邵燕君争论的焦点在于《华夏文摘》和“金庸客栈”创立的时间哪一个更早一些,哪一个更早一些哪一个当然就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
    D.“现象起源说”“论坛起源说”和“网生起源说”这三种关于中国网络文学起源的观点尽管互不相同,可也不乏共识,如中国网络文学走向了世界。
    (3)《华夏文摘》、“金庸客栈”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对中国网络文学的溯源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请概括说明。

    组卷:3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桥边
    [德]海因里希•伯尔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或更低的数字;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10 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其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像发疯似地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25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数马车该多美!4点到8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孙坤荣译)【注】①伯尔,德国小说家,197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桥边》是他创作于1949年的短篇小说,此时“二战”后的德国正在重建,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创伤依然在德意志民族心中隐隐作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任统计员的检查”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部分,虽然很短,但由于前面的铺垫足够充分,所以就能很快从情节的开端部分过渡到高潮。
    B.“新桥”这一物象,是德国战后重建的象征,对“新桥”通过的人员、车辆的统计,表现了一种十分不可靠、近乎痴妄和盲目的乐观。
    C.小说开篇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全文虽无一字提到战争,但反映出它带来的创伤还驻留于人们的生活,由此,全篇重心仍是“战争”。
    D.小说语言除了简练和不断妙用反讽之外,还有一种优美,尽管表现主人公的不幸处境,可是调子不低沉,从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轻松感。
    (2)“过桥的姑娘”并没有正面出场,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她像一口池塘引入的一股活水,具有重要作用,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曲折是小说情节运行的动力之一,小说情节的运行过程,常常是曲折的过程。《在桥边》的情节在短短的篇幅中就几经曲折,“我”内心的情绪也随之变化,造就了小说的节奏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组卷:18引用:5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说到挫折教育,有些人总是认为,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经历更多的挫折和苦难,这样他们的承受前力就会提高,抗挫折能力也会随着提高;还有人认为,挫折教育就是不夸奖孩子,即便他们取得了成就,也要对他们作出严厉的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殊不知,这样的“挫折教育”,反而让孩子的内心更加脆弱,丧失信心。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仅没有抵抗能力,反而更容易逃避和失控。真正的挫折教育,是鼓励,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是让孩子从困难和挫折中,锻炼出积极乐观的品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_______。在生活、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若是我们消极逃避,或是垂头丧气、一蹶不振,那么孩子必然也不会坚强。相反的,_______,想办法解决,孩子自然也会从我们身上学到坚强的品质。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妨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与孩子一起讨论自己的失败,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遭遇失败。遭遇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打败!让孩子见证我们的反败为胜,_______。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组卷:14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陆机《文赋》(2)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手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习近平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3)2022年2 月北京冬奥会上,徐梦桃、范可新、高亭宇等勇夺金牌,迅速成为网红。多年如一日,他们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伤痛,保质保量完成每一个训练任务。冠军从来不易,他们用坚毅撬开了成功之门,为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读了以上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4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