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1】;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2】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材料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有删改)注释:【1】服膺:这里是指道理牢牢记在心里,衷心相信并佩服。【2】曾子易箦:《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弟子曾子病重卧床,他没有做过大夫,无意中用了大夫专用的席子。弥留之际,他认为死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是“非礼”。命令儿子更换掉与自己身份和地位不符的席子,刚换完,他就无憾而终了。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用传统来维持的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B.礼是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养成的一种做得对的行为。
C.礼与法律、道德都不同,礼是由社会舆论来维持。
D.礼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要求自己服从传统习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社会要求人们“克己”,主动服从于社会成规。
B.礼治是传统社会的产物,在现代社会里是不可能存在的。
C.礼治是礼俗社会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的社会管理。
D.在社会管理中“自律”与“他律”是礼治与法治的根本差别。
(3)根据材料内容,文中画线句中的“克”“约”两字的意思分别是
A.战胜节俭
B.约束节制
C.雕刻阻止
D.限定约定
(4)请概括说明为什么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组卷:4引用:3难度:0.6
二、本大题共7道小题,共27分
-
2.阅读《师说》(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 读:dòu,句中停顿 B.官盛则近谀 谀:yú,谄媚奉承 C.君子不齿 齿:牙齿 D.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惑之不解 师道之不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不必贤于弟子
B.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
C.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师”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对象的一项是
①圣人②君子③郯子之徒④士大夫之族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A.①③
B.②⑤
C.②④
D.①⑤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圣人无常师。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6)韩愈提出的“从师”道理,对你有哪些启示,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说明。
(7)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材料选自苏轼《后赤壁赋》)组卷:5引用:1难度:0.7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2。
-
3.阅读下面辛弃疾的词,完成下列各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1】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2】,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3】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4】。注释:【1】此词作于作者在建康(现南京)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中秋的夜晚,为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吕叔潜而写。【2】姮娥:指嫦娥。【3】斫:砍。【4】安史之乱后,杜甫困在沦陷的长安,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天,作《一百五日夜对月》诗,其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将桂树枝叶比作安禄山和史思明一伙叛军,表达了作者对安史之乱造成人民流离失所的控诉之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用“金波”写月亮,用“飞镜又重磨”来比喻月亮像新磨过的铜镜一样明亮。
B.本词上片最后两句,作者对月抒怀,发出“白发欺人”的无奈,表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心情。
C.本词下片开头三句,作者写明月当空,幻想乘风直上万里长空,看祖国山河,表达了收复河山之志。
D.作者用嫦娥奔月,吴刚斫桂两个神话故事,借助想象来写景抒情,隐晦委婉,有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2)下列对“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句词的意思是砍去月宫中桂树的枝叶,月光会更加明亮。作者用桂树来比喻南宋朝廷的议和派。
B.辛词化用杜甫的诗句,运用借喻手法。表达了铲除南宋议和派,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C.“人道是”与苏轼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人道是”用法相同,都是引出怀古抒情的对象。
D.这三句词的最后两句是作者抒情高潮,揭示深刻的主题,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醒,具有艺术感染力。
(3)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称为璀璨双璧。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词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组卷:2引用:1难度:0.6
-
4.在横线上默写古诗文原句。
(1)古人在游赏山水时也会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苏轼游赤壁时面对江月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杜甫《登高》一诗对仗工整,被称为“七律之冠”,其中颔联两句是“
(3)学习知识贵在坚持,只有坚持,我们才会有收获。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4)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组卷:2引用:1难度:0.9
七.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注意:写作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的方框涂黑。)
-
11.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列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批评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没有什么内容。我们同学平时写作文时也存在毛泽东同志批评的现象,同时,还有短而空,无话可说的现象。请针对同学们写作中的这两个现象,结合学习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组卷:1引用:1难度:0.1 -
12.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当假期来临或即将到来时,我们会去一些名盛景点游玩,也会设计准备去一些景点游玩攻略。在游历过程中,你经历了哪些事情,又见到了哪些美景,有了怎样的感受;或是你准备有一场怎样的行走和体验……请以“ 记”为题,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记述你的“游历”故事。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组卷: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