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南充一中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6月份)

发布:2024/12/23 10: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吕京笏
          从《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周边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风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蔚为大观。
          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各个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与国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
          确实,当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流行于年轻群体,我们看到了“国风热”成为文化生活新时尚。很多游戏中出现“中国味”满满的道具、皮肤、画面风格,京剧、吕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被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虞兮叹》《知否知否》等古风歌曲被广为传唱。三星堆文物被做成表情色,以及在古装电视剧中出现的字画、家具、乐器、服饰等,无不因“文化”之美打动年轻人。
          国风呈现传统文化之形,也寄托传统文化之魂。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均衡细致的和谐,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细致贴心的情韵,大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比如,有的产品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融入设计,既可以打造中国独有的文化IP (知识产权),又提供了美感与素材,还可以借此弘扬传统神话故事体现的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等精神。
          最是文化韵流长,国风“出圈”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当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在现代技术的修复下褪去历史尘埃,当敬宇敦煌、数字故宫等以新鲜有趣的形式让人们真实可感地“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当精美的灯光、舞台让千年前的歌舞技惊全网,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正是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需要警惕的是,不少人将国风看作了“流量密码”,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甚至坑蒙拐骗。有人把关于屈原的电视剧拍成了玛丽苏驹血剧,有人披着国学班的外衣行传销之事,有人卖着“乾隆年间”的瓷器,瓷器底印的却不是繁体……这样的国风都是空心、低质、无根的。
          文化是国风的内功,那些停留于表演层面的国风只能是“伪国风”,唯有精心制作、用心打磨,才能真正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否则无论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只能是“无根的浮萍”。
          说到底,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既有翩若惊鸿、衣袂飘飘,也有百舸争流、气势磅礴。国风的流行,激荡的是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让优秀文化可触摸,让唐风宋韵浩荡汇聚,既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
          值得嘉许的是,不少年轻人不仅热爱国风、品味国风,还能用自己的才华与特长,借助新兴传播渠道的力量传承与推广国风。95后彭静旋在法国街头弹古筝,不仅引发当地居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视频传到短视频平台后,也让更多国人感受到“音乐无国界”的魅力;峨眉武术传承人、1998年出生的凌云因穿睡裤“提剑丢垃圾”的视频爆红网络,后来在河南卫视七夕晚会的器乐表演节目《破阵乐》中饰花木兰一角,顺利打入主流文化圈。这些例子鲜活地说明,年轻一代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未来可期。
          2021年底,故宫宣布试行所有开放日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这座传统文化的宝库将与更多孩子相遇,在他们心底播下一粒粒种子。这几年,逛博物馆逐渐成了一种潮流,而无论展览方式如何科技化、先进化,其本质都是一次次寻根之旅。好的国风艺术,是能够自我生长的,而生长的养料,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唯有扎下根去,才能开出花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来,《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等一出出大戏走进生活,可谓“国风好戏”演绎蔚为大观。
    B.博物馆文创、中华传统服饰、《中国诗词大会》等火爆流行,说明传统文化恢复了往日活力。
    C.国风国湖“破圈”并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D.“国风”与“伪国风”本质不同在于,“国风”在注重包装的同时,真正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意蕴丰富,其中包括东方审美的意境、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等;还用途广泛,多被用于为人处世等方面。
    B.要积极调整好急功近利的心态,精心地打磨作品,这样打着国风旗号招摇撞骗的“伪国学风”才能得到彻底地根除。
    C.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的“国风”向世界展现了东方之美,即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这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
    D.部分年青人利用国风手段,在向世界展示自我的同时,也加快了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发展,如凌云“提剑捡垃圾”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文化”之新面目表现的一项是
     

    A.《忘川风华录》手游中出现了许多千古名士的形象。
    B.程派艺术演员传人张火丁演唱京剧《锁麟囊),获赞无数。
    C.歌曲《当》的歌词化用了汉乐府民歌《上邪》中的部分诗句。
    D.《延禧攻略》中的服饰、道具等蕴含了诸多的文化理念。
    (4)请简要分析国风流行的原因。
    (5)如何让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风艺术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13引用:5难度:0.6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日前,国产动函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37亿,登顶国内动画电影票房冠军。热血昂扬的故事内核、震撼惊艳的视觉特效,对经典神话故事的创造性改编,使《哪吒之魔童降世》收获不少好评。不论是《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热门电影,还是《大江大河》《湄公河大案》等优秀电视剧作,还是《我在故宫修文物》《辉煌中国》等纪录片,“燃”是它们共同的标签。“燃作”正以火热的势头,走红于当下文艺市场。
          一部作品“燃”,必是作品中有一团火,这团火令人振奋,引人共鸣。剥离创作手法和叙事技巧的外壳,火种就是作品中极具感染力的正能量精神。《大江大河》中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励志拼搏《士兵突击》中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的奋斗意志、《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匠人们数年如一日打磨一件国宝的工匠精神……看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我们被一个个人物故事“燃”到,不如说我们被涌动其间的进取、勇敢、专注的精神感染。“燃作”的流行,折射出人们对正能量文艺作品的旺盛需求和热情接受,在当下丰富多元、竞争激烈的文艺市场,正能量题材依然是“刚需”有人说,时代在变,如今媒介日益发达,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海量信息冲击之下,文艺还执着于正能量,这是否已经过时?事实证明,无论时代怎么变,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只会持续炽热,对文艺作品“走心”的需求只会更加强烈。引领正向价值,呼应大众对现实人生的积极追求,是今天创作者的重要使命。正能量最易感染人,经由感染人实现人的提升。恰是文艺创作的永恒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正能量题材拥有更高远的艺术追求、更长久的艺术生命。
    (摘编自王子潇《“燃作”流行怎么看--正能量文艺是刚需》)
    材料二:
    《哪吒之魔童降世》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打造了一个结合文化和收视的新IP。
    《哪吒之魔童降世》破幕而出,成为现象级作品。它没有对文本母体《封神演义》这样的传统经典内核进行彻底颠覆,而是在主旨和立意都予以保留的情况下,运用现代视角延伸了剧情,从而呈现“说故事”的形式。中国神话故事的脉络,自带有正邪不两立的冲突性。不过,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却难找一个“非黑即白”的角色来怒怼,这不由得让观众有溯源人性的追问。
          值得肯定的是,在一些人对经典“解构”或“恶搞”屡试不爽之后,《哪吒之魔童降世》却能打破惯性思维,在一次非常规操作后让人信服地子以好评。这源于制作方另类诠释了人性中的闪光点:魔丸应命的小哪吒却有一颗做大英雄的心;“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贴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奋斗观;哪吒与龙太子放丙的性惺相惜,证实了“非善即恶”二元论的背离……这些剧情点的铺陈,构成了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的哪吒,让观众感到亲近。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还在于它的创新。国产动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同频共振,更为多方看重。文艺创作从来不简单,如何将故事讲好,讲透才是王道。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输出,是区别于其他国度动画的符号。把传统文化寓于春风化雨之中,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对中国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未来,像《哪吃之魔童降世》这样的文艺作品也必然是我们“走出去”的重要一极。
    (摘编自谢伟锋《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刷屏,源自深挖民族文化宝库》)
    材料三: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赢,再度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也回答了“国产动画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一时代命题。
          不只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风”已成为近年国产动画的创意源头,“中国味”也成为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小说《西游记》的故事为蓝本,《大鱼海棠》以庄子《逍遥游》的思想为创意原点,《白蛇:缘起》在民间故事《白蛇传》的基础上延伸……它们并非相似地再现传统文化,而是找到了与当下观众的共鸣点,有契合时代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作品与观众、与时代同频共振。
          一些国产动画将经典故事放置在当代语境下改写。《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重降世中的孙悟空、白娘子、哪吒被塑造为当代人的形象;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孙悟空,被重塑为一个经历重创后萎靡不振又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形象;白娘子在爱与不爱之间优柔寡断;自小顽劣的哪吒最终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少年。改写的故事观照当下观众的价值追求:影片中的孙悟空解除封印重获齐天大圣身份,疏解了当下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焦虑感;白娘子觉悟后主动到人间寻找阿宣,展示了女性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现代爱情观;百姓消除对哪吒的误解,是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的结果。在这样的人物重塑和故事新编中,孙悟空、白娘子,哪吒走出传统,成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能走进观众内心、赢得共鸣的普通人,他们的困顿与奋起,真实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追求。
    《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立足传统经典,观照现代人的生活,并广泛汲取多种文化的营养,在保持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让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语境,迸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一个大命题,也是当下电影创作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在这方面,《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国产动画做出了积极探索,观众对此给予了热烈反响,但国产动画依然有可拓展的空间。我们期待更多国产动画不仅有“中国味”,更具“中国魂”,也期待更多精品力作的涌现!
    (摘编自赵贵胜《国产动画片更有“中国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燃作”势头火热,走红于当下文艺市场,并非因其具有高超的创作手法和叙事技巧,而是因其有极具感染力的正能量精神。
    B.媒介日益发达,海量信息冲击下,文艺执着于正能量已经过时的说法,已经被时下“燃作”的火热流行证明是错误的。
    C.《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源于其打破惯性思维,运用现代视角解构了传统经典内核,构造了全新的剧情。
    D.国产动画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吹起了强劲的“中国风”,酿造了“中国味”,铸就了“中国魂”。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的电影观众已由感性变得更加理性,因此丰富多元,竞争激烈的文艺市场,必须推崇正能量题材的文艺作品。
    B.尽管《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视觉特效,对经典神话故事的创造性改编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但真正“燃”到观众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极具感染力的正能量精神。
    C.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契合时代,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输出自我价值,才是文化真正“走出去”的关键。
    D.文艺作品崇尚“真善美”,追求正能量,引领正向价值,已成为今天大众的“刚需”,这样的作品才能拥有更长久的艺术生命。
    (3)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都需要面对的课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在这方面所受到的启发。

    组卷:21引用:4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船夫曲
    魏钢焰
          多喝了两杯辞岁酒,心头热烘烘的。我从房中走了出来,强劲的蒙古风,夹着塞外的雪花,向人裹来,多清爽啊!我踏着散碎的雪片信步走去。
          走过那一排排的猪舍,我听见了一场有趣的对话。
    “你没听说,那里是个重灾……李书记原本要带你去,可一想,你年纪还小……”
    “收起你的‘年纪小'吧!哼!”
    “……好小梅咧!要听……”小场长词穷了,“就是怕你妈不同意,那儿吃食不强……”
    “人,不是光为了吃喝才活在世上的!”
          没想到,我在塞外的一个农场,能听到这样动听的一段对话,听到这样亲切而动心的“诗”,很想找个人去倾吐这感情。
          推开房门一看,李书记已经睡下了。我走过去,想叫醒……
    “当啷!”我碰倒了他立在炕角的粪叉。
          听说有这么个故事。去年,他刚调到一个历来缺粮的落后队去,召集干部来开会。人们对他的狠劲、干劲、钻劲闻名巴久,便带了干粮、笔记本、皮袄,准备狠狠开一天会。一进门,他脸色就沉了下来:“怎么,都空着手来了?”干部们急忙掏出了材料和报告说:“还要啥材料、数字,我们去取!”“我要你那数字做啥?是煮呀还是炖呀!你们的粪叉咧?”干部们面面相觑。“粪都把人绊倒呀,为啥不拾?靠唾沫能打粮么?同志啊!党派咱们到这儿来是干啥的?从明儿起,拿起粪叉来!”
          一年后,这个队有余粮了。
          这个在黄河畔当了十几年水手的人,明天,就要到一个落后的、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地区去了。可是,他却扯着呼噜,眼角旁的皱纹溢出笑意,睡得那么甜!那么踏实!
          风,越来越猛,它弯下腰,从高空向下俯冲。房里炉火正红,火焰像一面飘飘红旗!炉腔里呼呼作响,似千军万马在呐喊;纸顶棚如鼓风的帆一收一张,哗啪作响。我觉得,脚下波浪滚滚,耳边是船夫的呐喊……
          此刻,我清晰地感觉到有一支歌,像滚滚激流涌到喉……啊,星海,这就是你的黄河船夫曲!
          那是一九四一年吧,我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林子里黑压压、齐崭崭坐着几千战士,静悄悄地等着就要开始的演出。忽听得,背后有一阵急促的蹄声。回头望时,有三个人在林边的大路上勒住了马。带头的是一个瘦削的首长,他矫健地从马身上落下地面,和参谋从草地上轻捷走来。
    “噢!是唱黄河的嘛?这倒要听听!”借着烟斗的火光,我看见,好一副浓黑的剑眉!
    “朋友,你到过黄河么……”在森林的深处,一个声音亲切地发问了。指挥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啊!只觉得,扑面飞来的水珠,脚下滚滚的波浪;万千父老弟兄,盯着一个人的眼睛。桨板,劈动了死寂的东海;号子,震醒了沉睡的山峰。中国号,乘驾着怒吼的黄河,向前冲去!
          大道上传来了脚步声,可以听出这是支有素养的战斗部队。“来了!”首长欣然地说,“还真不慢,出发!”和参谋疾步向前走去。
          首长注视着一个个战士的面孔,突然,脸色沉了下来。
    “往哪儿躲?出来!”
          一个想躲在连长身后“混”过去的小号兵,被喊住了,他狼狈地整了垫帽檐,慢吞吞撅嘴走过来。
    “这不是去逛会赶集,知道咱们去哪几么?”
    “知道!”小号兵抬起了头,一双圆圆的虎眼看着首长。
    “你呀!大娘知道你去么?”
    “她比你开通!”小号兵的嘴振得更高了。
          首长和周围的人笑了起来。
    “好嘛!你还有理了!”首长伸指笑点着小号兵说,“好,好,算你能缠!过些时候再来,现在先回去。”
          小号兵像根钉子动也不动。
    “为啥还不走?”首长口气严峻了。
          号兵的小手紧捏鲜红的号穗,坚定地说:“部队离不开号!号,也离不开部队。”
          首长全身震了一下,他眯缝起眼睛凝视着孩子的脸,半晌,说了句:“入列去吧!”
          林中的合唱在继续着,“风在吼,马在叫……”歌声像是为这支队伍送行似的。事隔二十多年了。我不止一次想起:如今,他们在哪儿?
          一九六〇年,我偶然在一张报纸上,见到了一则消息和照片。在东北某地,我部队在某将军率领下,与洪水奋战几昼夜,抢险堤,救群众……照片并不清楚,将军又是个背影,但我一下就认出来了,就是他!
    “我是共产党员!”“我是共青团员!”六亿人民面对党,面对祖国,义无反顾地争着要最重的担子,最危险的任务!
          船夫曲,是一九二一年在浙江南湖的一只小船上,写下的第一个音符,听今日,六亿人民怎样唱起这英雄号子吧!
          一九六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来了,白雪皑皑的沙原上,染上了橙色的霞光。李书记披着羊皮袄,立在路口,叫我们送行的人回去。那边,一个穿着枣红袄的女孩子,挑着包袱跑了过来。
    “啊呀!险乎把人……跑死,我真怕你……你偷跑了!”她掀住李书记的袖子气喘吁吁地说。
    “这憨娃娃,你场长呢?”
    “没不了你的穆桂英!咱先走!”小梅扛起包袱就走。
          霞光从雪地上浮升起来。李书记,这个十几年的老水手和她,迎着一九六一年的太阳向前走去,迎着“黄河的怒涛”走去。
          在今天,有多少新水手走上甲板?
          船夫曲,开始了新的乐章!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是光为了吃喝才活在世上的!”这句话具有让人心动的诗意美,可见小梅年纪不大,却能认识到精神与信仰远比物质重要。
    B.作者由岁末塞外农场写到太行山的核桃林,由风雪之夜的声响想到黄河船夫曲……由此及彼,由实而虚,联想丰富,笔法灵活。
    C.本文写人物对话,语言简洁质朴,鲜活真实,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写合唱场景,骈散结合,语言含蓄柔婉,具有极强的音乐感、抒情性。
    D.本文融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写法自由多样,不拘一格,但文章始终涌动着作被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们激发的革命热情。
    (2)“船夫曲”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本文写了“李书记、小梅”与“首长、小号兵”两组人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组卷:11引用:5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楼,是我国古代建筑形式中最为雄伟高大的一种。据历史文献记载,黄帝就曾建造了高大的十二楼,秦建造了齐云楼,汉武帝建造了井干楼,都非常高大。几千年来高楼巨构不知凡几。《说文解字》上解释说“楼,重屋也”,就是说重叠起来的房屋。《尔雅》上解释说“狭而修曲日楼”,意思是楼的平面有曲折长短不同的变化。《释名》上解释说“牖户洞开,凄凄然也”。意思是楼的门窗开闭豁大通畅。古人每以“琼楼玉宇”来形容建筑物之华丽,可见楼不仅是高大修曲,而且也装饰华丽。
          作为古代的一种高层建筑,①
     
    ,有城楼、角楼、观楼、钟楼、鼓楼等。②
     
    ,如观楼登临眺望,钟楼鼓楼报时,角楼报警等。而城楼的用途除了显示财富和权势,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而且城楼③
     
    ,如箭塔和炮塔,这些塔就是抵御外敌的战斗堡垒。
    (1)结合第一段的信息,给“楼”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
    (2)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19引用:7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习近平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李大钊      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任正非      校团委计划举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2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