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东北师大附中净月实验学校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古往今来,_____通达美好梦想,_____成就壮丽事业,坦途只有一条,那就是一往无前地实干;捷径只有一种,那就是久久为功地力行。青年时期是人生大厦奠基的关键阶段,最忌浮于不切实际的空想,最怕做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瞧不上吃苦耐劳,不迁就平凡岗位,容不了基层苦累,生命因何变得坚强?如果心气旺盛、眼光高蹈,空想坐等干“大事业”,岂不会误入强聒不舍、纸上谈兵、临渊羡鱼、守株待兔的歧途?
没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平凡的,因为【甲】zī zī( )不倦的付出生命所以气象万千,因为百折不挠的奋斗拼搏所以洗尽铅华。“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无论青春场景如何变幻,不驰于空想、【乙】不 wù( )于虚声,通过脚踏实地苦干力行,使青年一定能创造精彩人生、成就有益于时代和人民的事业。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有删改)(1)结合文段语意,为文中甲、乙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甲】zī zī
【乙】不 wù
(2)请为下面摘录语句填写最恰当的关联词语。
(3)文段划线部分有一处明显语病,请说明属于哪种病句类型,并给出修改建议。
修改建议:
(4)请在第一自然段加点的四个成语中,任选一个,说一说它在句子中的含义。
所选成语:
含义:组卷:12引用:2难度:0.5
(二)古诗文默写填空
-
2.古诗文默写填空。
(1)政通人和,
(2)李白《行路难》运用四个连续动作表现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及感情激荡变化的诗句是:
(3)莫在韶华不再生命蹉跎时,恨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莫在人事变迁亲故离别时,悲吟“
(4)明月当空,你可轻舒纸卷,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组卷:6引用:1难度:0.5
二、阅读(共45分)(一)
-
3.阅读以下文言文材料,完成文后小题各小题。
材料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ㅤㅤ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 安之若素 心安理得 转危为安 B.民弗从也 言听计从 唯命是从 力不从心 C.公将驰之 背道而驰 心驰神往 驰名中外 D.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温故知新 故弄玄虚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理解:在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曹刿没有听从乡人的劝阻,执意进宫劝谏鲁庄公万事俱备之后再去迎战。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和玉器、丝织品等,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理解:在曹刿指出靠贵族的拥护不能战胜齐军后,曾止公又把取胜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护佑,再次显露他的“鄙”。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在齐军大败的时候阻止了鲁庄公的盲目追出,仔细观察敌情后才做决定,从这可以看出曹刿的谨慎。
(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以弱胜强大获全胜,请你结合课文简要分析此次战役获胜的原因都有哪些?(谈出三方面即可)
【材料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选自《论语学而》)【注释】①道:通“导”,引导之意。此处意为治理。②敬:指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材料三】
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农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注释】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②率:大都、大致。③登:成熟。④兆庶:数名,等于百万(古代指万亿)借指老百姓。⑤比屋:借指老百姓。
(4)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注:断三处,断错一处扣一分,错两处不得分。)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农食以不失时为本。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6)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曹刿、孔子、唐太宗都认为组卷:21引用:2难度:0.3
(三)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云居书屋
琦君 ①杭州城隍山旁边的云居山上,有着翠绿如烟的修竹。修竹丛中,露出红瓦砖墙的一幢小房子,就是我父亲退休后读书养病的小别墅,父亲名之谓“云居书屋”。那不是什么富丽的建筑,只是朴素的三间小平房。可爱的是绕屋的葱茏松柏与四季不绝的姹紫嫣红。屋的四周一共有十八亩空地,父亲把一半辟为果园,种了水蜜桃与李子;另一半种山薯与玉蜀黍;外面再围上一圈青翠的水竹。让幽篁隔绝了烦嚣的尘世。
②记得我们有一次回故乡,带了一部从日本买来的《藏经》回家,在埠头起岸时,雇了许多脚夫来抬箱子,脚夫问箱里是什么,父亲只简单地回答他们说:“是经。”脚夫不由得一个个伸着舌头说:“这么多金子呀!”我才大笑着告诉他们:“是佛经,不是黄金。”可是在他们眼里,衣锦荣归的父亲是应该有这许多金子的。
③故乡的藏书阁里,除了《藏经》以外,还有《四部丛刊》,《二十四史》,《十三经注疏》,《淳化阅法帖》,以及许多善本唐宋名家诗文专集,《宋明学蒙》,元明清戏曲小说等等,父亲自己最喜欢的是诗文,所以许多诗集文集,都是经他自己圈点过的。他最爱的是一部苏东坡写的陶诗,与弘一法师写的《金刚经》,无论在故乡或杭州,他都是随身带着的。其他还有不少幅名人字。
④在杭州,父亲把一部分心爱的书移藏在云居书屋,每年夏天都要搬出来仔细地晒一次,洒上樟脑粉,然后,有条不紊地排列在书橱里。父亲有一位对金石有研究的朋友,常来与父亲研究书画的真伪,并为父亲刻了一个“云居书屋藏”的图章。父亲命我在每册书的首页盖上这个章,我却常发现里面也有某某楼藏书的印章,便捧去问父亲那书的来源。
⑤“谁知道呢?”父亲感慨地说,“总是谁家不肖子弟,无以为生,把先人的心爱遗物,随便拿来卖了。小春,你要牢牢记住,这都是我的心爱之物,也是我唯一遗留给你的,你要珍重看待啊!”父亲沉痛的语调。曾使我心中数日不安,我暗自发誓,“无论如何流离颠沛,我决不抛弃保管这些书籍的责任。”
⑥不久抗战军兴,举家避乱故乡,父亲于次年病逝。当病势沉重时,他对我说:“局势如此,你是个女孩子,而且学业未成,兵荒马乱中,怕保不了杭州与永嘉两处的藏书,如万一有大变,永嘉的藏书就捐赠图书馆吧!”我咽着眼泪领受了他的遗言,可是内心又怎么舍得这样做呢?负笼上海,第一年暑假回家晒书,与叔叔一同整编书目。那时杭州沦于敌手,云居书屋的书根本无法照顾。永嘉又不幸两次陷敌,我在上海因港口封闭无法回乡,曾屡次函告家中亲人,无论如何,要将父亲的藏书运至安全处所,亲人来信说:“最要紧的是你父亲的灵柩要运到山中祠堂里,其次是红木家具与衣物,书籍实在无法搬运了。”我得到此信忧急万分,关山阻隔,着急又有何用。敌军撤退以后,我回到故乡,家园已满目疮痰,书斋被敌机炸毁一角,一部分藏书已化为灰烬。我和叔叔将残书一一整理,为了纪念先人,也就愈加爱惜这些残缺的书籍。我选出其中父亲圈点过的几部诗文集,另放一个书箱,抗战胜利以后随身带到杭州。
⑦到了杭州,第一件事就是开启书橱,啊!所有的书统统颠倒混乱不堪,也不知其中缺少了多少。次日又赶到云居书屋。谁知父亲最心爱的几部书,竟已被看管房子的工人称斤论两的卖掉。果园中的桃李树,大部分亦被砍去,问他说是日本人盘踞时糟蹋的。目睹此种情景,令人心痛不已。
⑧我那时因几处兼职,工作甚忙,竟很少读书的时间。偶尔得闲,坐在书房中,望着父亲的照片与这些仅有的图书,想起历年来的变故沧桑,不胜感慨唏嘘。我又何曾想到将来会连这一点点书籍亦无力保存呢?
⑨三十八年春,烽火已逼近大江以北。家中亲人在荒乱中忙着将贵重的毛皮衣饰细软,装成十只大皮箱,托朋友先运台湾。而对于浩劫后仅存的图书,却一点也无法顾及。我想起了父亲临终的遗言:“如逢大变,你保不了这些书籍,就把它捐给图书馆吧!”我自恨不能于危急中安顿家庭,自己再图搬退,回首当日与图书共存亡的誓言,不禁放声痛哭,只得与浙大校长商议,将全部图书捐赠浙大图书馆,一则是先人遗业,不忍任其散乱,藉着公家的力量,或可保存一二。二则万幸将来能保存的话,不仅为先人留永久纪念,亦使大专学生们多一些参考研读的资料。如此决定以后,第二天浙大就放来专车三辆,将藏经与书籍运去。我对着空空的四壁,不由得潸然泪下。如此处理虽感万分不忍,可是于无可如何中,也算履行了父亲的遗言了。
⑩现在回忆当年对着琳琅满目的书卷,为父亲漫研珠墨,圈点诗书的乐趣,此生永不可再得,我悼念先人,也痛心于两次因浩劫而失去的图书。
(1)依据原文,运用四字短语梳理出父亲爱书的写作主线。
带书归乡——
(2)文章开头第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偶尔得闲,坐在书房中,望着父亲的照片与这些仅有的图书,想起历年来的变故沧桑,不胜港爱唏嘘。”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唏嘘。
(4)找出与文中划线句(我想起了父亲临终的遗言:“如逢大变,你保不了这些书籍,就把它捐给图书馆吧!”)相照应的语句,并分析作者“不禁放声痛哭”的原因。组卷:12引用:3难度:0.3
四、写作(共50分)
-
12.作文。
题目:把 留给自己
作文要求:①表达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⑤不少于600字。组卷:1引用:1难度:0.7 -
13.题目: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每个前进的时代都有英雄,每个向上的民族都需要英雄精神的滋养。
一代代英雄人物身上闪耀着坚守理想、挑战困难、勇于担当、敢于胜利的精神光辉,这些精神在英雄的血脉中流淌,陪伴着他们一路前行。
请在这些英雄精神中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你的理解和感受。
作文要求:
(1)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5)不少于600字。组卷:108引用:5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