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小说史上,历史演义是一个重要的门类,产生的作品差不多覆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各个重要阶段,而《三国演义》则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为什么三国题材的作品最受欢迎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解释说:“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确实,英雄辈出,冲突剧烈,却又不至于过于凌乱,使《三国演义》在题材上具有先天的优势。
②实际上,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传奇性经历与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很早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关事迹既在《三国志》这样的史书中得到了完整的记载,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成为民间艺人热衷表现的题材。宋代的讲史平话中,就有了“说三分”的类别,即——专门讲述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故事;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已经初步具备了《三国演义》情节的基本轮廓;同时,宋元以来的戏曲舞台上,三国戏也长演不衰,丰富了三国故事的情节与内涵。罗贯中正是在《三国志》等史书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有关小说、戏曲的创作经验,并运用独特的艺术感受,将一段时间漫长、人物众多、头绪复杂、情节曲折的历史,熔铸成一部雅俗共赏的小说。
③《三国演义》的情节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起,到西普武帝太康元年(280)全国统一为止,前后一百余年。作者围绕以刘备为代表的蜀国、曹操为代表的魏国和孙权为代表的吴国,展开了三方角逐的宏大场面,表现了对建立一个仁德爱民、统一强大的政权的向往。《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三国志平话》一贯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这一思想的历史根源在于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现实依据则在于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但从根本上说,还是普遍的明君仁政理想的体现。“拥刘反曹”的实质在于拥护德政、反对暴政。
④作为古代白话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称道。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几百个,不少形象堪称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基本的性格特征,通过不断地渲染、强调、夸张,并辅之以相互间的对比、衬托,使人物形象异常鲜明生动。例如关羽重义尚勇的性格在作品中就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屯土山约三事”将一个处于逆境中的英雄,塑造得大义凛然;曹操费尽心机的笼络,一次次渲染出关羽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气节;而“过五关、斩六将”的果敢之举,更将他排除万难、矢志于义的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不但如此,罗贯中还着力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比如对曹操,作者在第一回就借人物之口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所谓“奸雄”就是曹操性格最全面的概括,他有奸诈的一面,但又不同于董卓之流的小人之奸,因为他还有谋取霸业、统一全国的雄才大略。有时他很狭隘,甚至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极端自私的话,但他有时又具有宽容的气度。当刘备、关羽委屈于他手下时,他都曾以礼相待。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典型人物。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门类,产生的作品覆盖了中国古代史所有阶段。
B.宋代的讲史平话、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已经具备了《三国演义》情节的基本轮廓。
C.《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倾向,其现实依据在于元明之际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
D.《三国演义》形象塑造最突出的是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和孔明的“智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话,阐释了三国题材的作品最受欢迎的原因。
B.文章第②段对比分析宋元两代对三国故事的讲述方式,证明三国历史有关事迹流传广泛。
C.文章第⑤段通过曹操这个典型形象塑造的分析,证明罗贯中着力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D.文章从题材、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三国演义》的背景和艺术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时期有关事迹因为在《三国志》这样的史书中得到了完整的记载而在民间广为流传。
B.三国戏在宋元的戏曲舞台上长演不衰,更重要的是再一次丰富了三国故事的情节与内涵。
C.为了使人物形象异常鲜明生动,作者不断渲染、强调、夸张,并辅之以相互对比、衬托。
D.“奸雄”是对曹操性格最全面的概括,他有与董卓相同的小人之奸,也有雄才大略的一面。组卷:5引用:2难度:0.2
二、古代诗文阅读、默写(24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鸿门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B.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C.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D.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刘邦,因出生并起兵于沛县,故称沛公。
B.亚父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C.郦山是秦岭山脉的支脉,因系西周时郦戎国国地,故称为郦山。
D.再拜指拜两次,是古代仅限于官方使用的隆重礼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情势危急,沛公顾不得其他人,独自一人从郦山脚下抄小路匆匆逃回军中。
B.临走前,沛公要张良估计自己已经回到军中,再去辞谢,体现了他虑事的周密。
C.刘邦逃跑以后,张良献璧给项羽,项羽随手置于座上,思想上暂时解除了警戒。
D.范增得知刘邦已逃回军中,一番怒斥,表明他对双方斗争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良问曰:“大王来何操?”组卷:14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①,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荣:草木的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庭中奇树,“发华滋”写出绿叶的娇嫩美丽,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B.诗歌三、四句以“折其荣”寄托情感,“攀”“折”二字,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C.诗歌第五句用拟人手法写花的馨香,但花香并未带来宽慰,反而触动主人公的愁绪。
D.全诗由庭中奇树而触发情感,写采摘奇树之花送给所思之人,情感真挚,余味悠长。
(2)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请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2难度:0.6
-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组卷:5引用:3难度:0.7
五、写作(4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
——马克思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七绝•呈父亲》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习近平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自选(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组卷:5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