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百师联盟高三(上)一轮复习语文试卷(三)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统称,指的是人民群众抒情言志的口头韵文作品。它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历来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文学样式。
我国民间歌谣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原始社会开始,它就一直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在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就是民间歌谣。那时没有文字,民间口头歌谣是唯一的诗歌形式。正如《淮削子》中所说的:“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杭育(yo)杭育派”,这就是原始劳动的节奏和韵律。这些自然的呼声,如果填上实词,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内容,就是歌谣。《吴越春秋》所记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远古时代,最早也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它所描写的只是几个连续的动作,所使用的是竹弓、土弹等简单的劳动工具。八个字,四个停顿,术语简单的一反一复的节拍。其大意是:截断竹子,用弦索把它连接起来;飞射土弹,逐击那奔跑的鸟兽。这是一首反映狩猎过程的原始歌谣。
到了农耕时代,歌谣的内容也就不同了。如《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据传这是伊者氏蜡祭时的祝辞。从内容到句式,都比《弹歌》复杂一些,但章法有些相似,都是用四种相同事物的并列,在同样句式的反复中来表达中心思想。这一特点,是由于劳动动作的反复而产生的节奏所决定的。
到了夏商时代,歌谣由描写劳动生产开始转为揭示社会面貌,成为“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的工具。歌谣从此具有阶级性质,题材的内容也大大扩展了。周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向封建经济过渡的时期,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民歌时代,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小部分就是民歌,其数量占《诗经》的一半左右。其后的《乐府诗选》《汉魏六朝民歌选》,又展示了民歌创作的又一高峰,其题材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广阔深厚的现实主义基础,形式从四言到五言,从五言到七言,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的《明清民歌选》、明冯梦龙的《山歌》、清杜文澜的《古谣谚》、李调元的《粤风》等,都保存了不少古代优秀的民间歌谣。
我国人民历来爱唱歌,通过歌咏表达自己的心理和愿望,针砭时政,传达感情,交流经验,调节劳动。民歌是劳动人民心上的话,是他们斗争的武器、精神的食粮。人民群众热爱它,保卫它。“刀刀子拿来头割下,死不了还是这个唱法”(甘肃“花儿”);“只有嘴巴抢不去,留着还要唱山歌”(云南民歌);“唱到云开日头出,唱动天地口不渴”(安徽民歌)。唱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劳动唱歌,各种礼俗仪式唱歌,谈情说爱唱歌,生活的各种场合都有歌。我国还有多姿多彩的民间歌会,都有相当的规模,一直流传到今天。
(摘编自《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歌和民谣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口头韵文作品,但是它们都属于民间歌谣。
B.我国民间歌谣历史悠久,在我国原始社会初期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C.随着原始劳动内容的转变,农耕时代和远古时代的民间歌谣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D.周代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民歌时代,因而诞生了《诗经》这样的民间歌谣经典之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列举我国不同时代的民间歌谣作品简要地展示了我国民间歌谣的发展概况。
B.文章引用《淮南子》和《弹歌》,旨在论证民间歌谣和原始劳动有着密切关系。
C.文章最后引用民歌唱词,目的是论证人民群众热爱民间歌谣并誓死保卫民间歌谣。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总结补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歌谣在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并占有重要地位,是历来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文学样式。
B.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时期,民间口头歌谣是诗歌的唯一形式,它们都产生在人类的集体劳动中。
C.我国的民间歌谣能够展现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图景,常常起着开启一代诗风的作用,对诗歌发展产生影响。
D.我国人民历来爱唱歌,劳动唱歌,休息唱歌,生活的各种场合都有歌,事事有歌,时时在歌。组卷:8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材料一
九月初,一份“余杭区街道办事处的录用人员名单”公示截图在网上流传,名单中清一色都是北大、清华的硕博,甚至还有生物学、地球物理等专业博士。序号 报考单位 报考岗位 性别 出生年月 毕业院校 学历 专业 1 余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综合管理 男 1992.09 北京大学 硕研 区域经济学 2 男 1990.10 北京大学 硕研 计算机技术 3 男 1990.02 北京大学 硕研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4 余杭区发展和改革局 综合规划 女 1994.02 北京大学 硕研 新闻与传播 5 男 1994.03 北京大学 硕研 新闻与传播 6 余杭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智能制造 男 1992.04 北京大学 硕研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7 余杭区人力资源和社区保障 法律 女 1992.09 北京大学 硕研 法律硕士 8 余杭区财政局 工程造价管理 男 1989.08 北京大学 硕研 土木工程 9 国土余杭分局 综合管理 女 1992.12 北京大学 硕研 汉语国际教育 10 余杭区林业水利局 林业产业管理 女 1978.11 北京大学 硕研 环境科学与工程
(摘编自《街道办招聘,清华北大毕业生挤破头!》2020年9月)材料二
“余杭是一种特殊现象。”浙江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亿律科技集团董事长陈云峰这样评价。在陈云峰看来,余杭区对于清北人才的重视和服务到了“精心”的地步。去年底,在余杭区的邀请下,浙江省北京大学校友会的会址落户临平新城。校友聚会上,余杭区的相关领导也会现身支持,并在致辞中恰到好处地推介余杭。
为何清北毕业生如此受重视?陈云峰认为,人才是余杭谋划的第一步,每一位清北毕业生都是一个资源枢纽,背后纽结着导师、同学、学校、企业、项目等各种资源,他们背后庞大的资源库更是余杭谋的一盘大棋。
(摘编自《街道办招的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儿了?》)材料三
最近几天,杭州市余杭区2018年的一份招聘公示在社交网络上火了。这份长长的公示名单里,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学历均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其中8个岗位还是街道办事处的。
对此,不少网友质疑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去街道工作,会不会大材小用了?事实上,早在2013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当城管就成为过舆论焦点,各种论调铺天盖地,现在仍然还会成为新闻,主要是人们脑海中的旧思维、旧观念依然存在。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缺少就业的机会和岗位,更多的是大学生们放不下架子,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单就街道办事处来说,上面千根线下头一根针,做的是一些最基础的、与居民打交道的工作,看似对文凭含金量的要求不高,实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居民素质提升、高端企业发展等因素,街道办的工作早已不再是想象中的“街道大妈”那么简单,特别是对于余杭区这种在数字经济大潮前沿的地区。
(摘编自《“清华北大毕业生入职街道办”是教育资源的成功反哺》)材料四
“现在有一种风气,好像清华北大不能去基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过去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是国民教育,这是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打破精英教育的光环,对民族而言是巨大进步。
“大学很重要,但关键是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学识和价值。”竹立家举例说,很多好的政策方针到了基层就打折、缩水、歪曲、流失,所以中国现在亟需高素质人才去打通最后一公里。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后,社区治理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下大功夫提升改善的工作。基层治理的一个前提是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要高,清北学生去基层发挥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作用,这将是对基层的推动。
(摘编自《街道办招的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儿了?》)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杭街道办为清北硕博毕业生提供了事业编制人员和政府部门高级雇员两种身份的选择。
B.清北毕业生背后纽结的导师、同学、学校、企业、项目等各种资源是余杭最为看重的。
C.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大学生摆脱不了旧思维、旧观念,放不下架子。
D.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素质人才去基层工作对基层的推动极具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针对清北硕博毕业生入职余杭街道办现象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和讨论,据此可知,高校毕业生入职基层岗位普遍存在,不足为奇。
B.材料二中,余杭区的相关领导现身支持浙江省北京大学的校友聚会,并为了谋划好余杭发展的第一步在此次聚会中恰到好处地推介余杭。
C.材料三中,作为数字经济大潮前沿的地区,余杭区的街道办工作内容和方式与传统意义上的“街道大妈”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有着很大区别。
D.材料四中,基层工作人员的高素质问题关系到很多好的政策方针在基层工作中的落实情况,它也是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个前提。
(3)清华、北大硕博毕业生入职余杭街道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好人的故事
贾大山
后街里住着一个退休老人,姓石,人们都说那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人们不大清楚他的历史,只爱谈论他的故事。那年他在一个工厂里当收发员时,负责卖邮票,谁买邮票只许一张一张地买:
“老石,买张邮票。”
“八分。”
“再买一张。”
“八分。”
“再买一张。”
“八分。”
你若一下买三张,不卖。--他怕弄错账目,给国家造成损失。
“四清”的时候,街上来了工作队,他家的西屋里也住了两名工作队员。工作队撤走那天,他拿着一个小纸包,追了半道街:
“同志,你们丢东西了。”
“什么东西?”
工作队员一看,是两片四环素,就笑了说:
“我们不要了,扔了吧。”
“真不要了?”
“真不要了。”
“真不要了,我就吃了。”
“你又没病,吃药干什么?”
“有病没病,吃了总没坏处--国家造的东西。”
脖子一仰,真的吃了。--他不昧人东西,也不糟蹋东西。
那年县里成立了火化场,没人愿意到那里工作,领导上就把他调去了,让他烧火。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心里很不平静,一夜没睡好觉,大清早就去问领导:
“一个人,得烧多大时辰?”
“一个钟头吧。”
“胖人呢?”
“也是一个钟头。”
“瘦人呢?”
“你看着烧吧!”
倒把领导问烦了。
一天下着雨,一个死人正要入炉,一个活人把他叫到一边叮嘱:
“烧好点儿,这是个局长!”
他愣了一下,放下扒拉钩子,又去请示领导:局长怎么烧?领导大笑,他便请了另外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一同去烧,自己不敢烧。干了两年,领导看他忠诚可靠,想培养他入党。一天领导和他谈话:
“一个人入了党,得听党的话。”
他点点头。
“党指向哪里,得奔向哪里。”
他又点点头。
“是刀山也得上。”
他吃了一吓,眼都直了:
“哎呀--”
“怎么了?”
“做不到,做不到。”
他不欺骗自己,更不欺骗领导,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那年他退休了,文保所下属的天宁寺雇清洁工,把他雇去了。白天让他打扫寺院的院落,晚上让他在寺院里睡觉。所长向他交代:这座寺院是国宝,一定注意防火防盗,睡觉也得睁一只眼。干了两天,他就瘦了,所长问他:
“老石,病了?”
“没有,睡不着觉。”
“怎么睡不着觉?”
“睁一只眼睡不着觉。”
其实他是不敢睡觉。
有一天,他上街买笤帚,看见商场卖彩券,他也买了一张,不料竟然中了奖,得了一辆摩托。他被吓坏了,推着那辆摩托,一定要给了所长。
所长当然不要,他就急了,急得满头是汗地说:
“那钱不是我的!”
“你中的彩,是你的。”
“买彩券的钱不是我的!”
“不是你的,是谁的?”
“那是买笤帚的钱,公款!”
所长望着那辆摩托,倒被愁住了。
后来,天宁寺里招收了一些待业青年,他就不干了,彻底歇了。
彻底歇了,但是日子并不寂寞。街上死了人,总是请他去给死者穿衣服、净面。他给死者穿衣服,手儿很轻,像给婴儿穿衣服;他给死者净面,鼻孔、耳孔都净,手指甲、脚趾甲也要细心剪一剪。他还会用金纸银纸马粪纸给死者糊个电视,很像。街上的老人们都很尊重他,见面就说:“老石,我死了,也得劳动你啊!”
“好的,好的,没有问题。”
他总是这么说。
他给死者穿了衣服,净了面,丧事办完了,死者的家属便要酬谢他。
给他酒,不要,他不会喝酒;给他烟,也不要,他也不会吸烟。别的礼物,更不收。他看人家实在不落意,就说:“走,我到你家吃碗杂烩菜吧。”
无论谁劳动他,都是一碗杂烩菜。
我看见这位老石,是在他很老了的时候。那年夏天奇热,晚上人们爱到开元寺里歇凉,他也去。他个子偏矮,稍胖,脸很大,没有胡子,不笑,见了人不打招呼。他总是坐在距离人们稍远一点的地方,瞅着天空听人们说话,偶尔也插一句嘴,像是自语。人们说物价又涨了,他说工资也涨了;人们说现在的东西尽假的,他说京九铁路是真的。不喜不怒,散淡安闲,一副天下什么事也没有的样子。
一天晚上,我提起关于他的一些故事,问他是否真有其事?他笑了,举起手里的棍子,象征性地打了我一下说:“没有的事。”
去年冬天,他不能出门了,街上的人们天天去看他。人们称颂他的德行,埋怨社会风气,都说,假如人人都像他这么活着,该多么好啊,哪里会有假冒商品,哪里会有车匪路霸,哪里会有卖淫的、嫖娼的、买官的、卖官的……他听着听着,笑了,他笑着说了一句颠三倒四的话: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好了;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坏了。
那天后半夜,他就死了--这也是传闻,不知真假,但是那辆好像应该属于他的摩托确实还在天宁寺里扔着。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主线情节,而是将生活的片段组合在一起,写了一个“好人的故事”。
B.小说除了大量使用语言描写,还通过侧面描写精细地刻画老石的形象。
C.“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好了;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坏了”体现了老石对生活的理解。
D.本篇小说体现了现实主义塑造人物的创作风格,传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
(2)本篇小说叙述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老石的“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6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新华社昆明2020年9月30日电,云南省勐腊至勐满口岸高速公路30日19时正式通车运营。这是中国云南省通往老挝的第二条高速公路。腊满高速公路与老挝3号公路、亚洲公路网AH3号公路共同构成中老边境地区跨国环形高等级公路260公里交通通道,对促进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往来和滇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组卷:2引用:5难度:0.9
四、写作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他不贰过,不迁怒,看重德行,是一个十分令人尊重的贤者。
孔子对颜回有很多中肯的评价: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论语•先进》)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的弟子端木赐也非常敬佩他,“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你对颜回身上的什么特质感触最深?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