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4/12/8 8: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些年,人们欣喜于一批独具匠心、堪为文化地标的新建筑陆续问世,对于一些怪诞丑陋的建筑也议论颇多。建筑的美丑、适宜与否,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深层次看,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重要问题。妥善处理建筑文化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成为激发造型创意、延续民族风格、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环节。
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先民多半生活在平原地带,建筑以泥土砖木结构为主;欧洲国家多处于丘陵地带,建筑以石拱廊柱构造见长。人类在建筑材料的选择、配搭以及营建中起主导作用,人们的语言、习俗和情趣等,共同凝结为民族意识,渗透于建筑的每一条肌理、每一个细节之中,最终固化为特有的建筑风格,形成文化认同。
建筑在实用和审美功能之外的文化象征意涵,常常和特定的民族国家认同联系在一起。建筑设计建造者,在把握本土与外来关系之时,对这一点尤其需要精思熟虑,尊重建筑的“本土性”。“本土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全球化时代中的各个民族,汲取外来建筑精华为我所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拿来”不是照搬照抄,不是贪大求洋。在继承传统文化基因基础上借鉴外来建筑优长,在洋为中用、融会中西的深度化合中发扬光大我国建筑传统。
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如果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如果没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如果无法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许多固本出新的成功案例无不诠释着这一朴素的道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孔子研究院、苏州博物馆和宁波博物馆等大型场馆的设计,不仅保留中国传统建筑的恢宏壮观,还结合时代需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或吸收地域文化,或融入民居特色,为文化传承留下宝贵的建筑范本。除场馆类建筑外,民居建筑亦如此。像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红河元阳哈尼族民居改造、湖州安吉景坞绿色农居、山东凤凰措的翻建项目等,力求把古典民居的韵致和现代生活理念密切结合起来,妥善处置私家房舍宅院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把当下生活的烟火气融入古典山水园林之中,在市井的喧嚣之地开辟一方闹中取静的洞天,让人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
建筑属于复杂的造型艺术。外形美观大方、结构精确合理;布局舒展流畅、内饰优美和谐;既尽可能开掘实用空间,又赏心悦目、给人以安全舒适之感,是基本诉求。除了建筑语言要协调不“乱搭”外,还要充分考虑如何与周边建筑以及环境相协调。一座好的建筑,一定非常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对话”关系。比如苏州博物馆,白墙黛瓦和山水园林等元素,使建筑融入文脉传统和地理环境,玻璃、钢铁结构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满足现代博物馆实用需求,立体几何形天窗与斜坡构成极具识别度的屋顶造型,整座建筑与周遭环境和谐天成,又透露出鲜明简洁的现代感。在与时空环境“协调”“对话”基础上形成的造型差异,使建筑的艺术个性经得起端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建筑为追求“网红效应”,有的作异好奇、贪大求怪,有的结构扭曲、意象混乱,既不美观又不实用,既造成浪费又破坏公众审美口味。
社会急需且期待给人以美感与震撼的新颖创造。在科技高度发达、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设计与建设者的艺术个性,让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竞相迸发,建筑行业才能涌动蓬勃朝气,不断实现当代建筑营造的突破。
推动当代建筑固本出新,需要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拿出高远的眼光、见识与情怀,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用造型生动、风格多样的新型建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开辟适宜空间,树立鲜明文化地标,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我们时代的标志性文化遗产。
(摘编自云德《当代建筑应留下传世的文化地标》)材料二:
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演出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
(摘编自智春丽《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材料三:
泉城广场是山东省会济南的中心广场,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临趵突泉,东眺解放阁,仿若湖光山色中的一颗明珠。广场东西长790米,南北宽280米,占地面积330亩,地上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水面面积约2万平方米,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2002年8月,泉城广场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联合国国际艺术广场”称号,泉城广场成为中国第一家获此荣誉的城市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将近四十米的泉标,采用天蓝色为主调,明珠镶嵌其中,构成了一个隶书的“泉”字,造型流畅别致,如水翻腾,而后一泻而下,再现了“趵突腾空”的绝美画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不高,是当今造型丑怪的新建筑不断出现的深层原因。
B.从本质上说,当代文化地标不是建筑概念,应是创新、创意的策源地,从而能承载一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
C.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应当与地理环境和谐相融,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给人艺术的感受。
D.完美地融入公众生活的公共文化设施,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黄河长江流域和欧洲国家的建筑类型可以看出,建筑受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制约,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B.借鉴外来建筑的优长,在融会中西的深度化合中发扬光大我国建筑传统,是提升当代建筑营造水平的必经之路。
C.通过苏州博物馆的实例可以看出,“协调”和“对话”不仅指颜色、造型、风格的搭配,还包括建筑与环境相映成趣。
D.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文化地标才能将城市独特的文化灵魂和气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表述中不具备文化地标属性的一项是
A.甲地,依托千年古刹、纵横交织的里弄和开阔的广场,实现商业与艺术完美融合。
B.乙地,修旧如旧的老房子成为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
C.丙地,耗资8600多万元建成高达88米的世界最大女神雕塑吸引众多网红打卡。
D.丁地,以富有地域特色的“圆润双砾”的设计吸引各国乐团,为观众带来艺术盛宴。
(4)请结合材料一、二观点,根据材料三的介绍,分析泉城广场能够成为济南的文化地标的原因。
(5)材料一已被《人民日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栏目登载,请谈谈其入选的理由。组卷:30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重返乡下
陈忠实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
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利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霉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萝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掀一掀抛向萝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萝筛两边分流了。
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筛,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萝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交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屡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成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逛去。
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把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成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待了时间,又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
B.作者写“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
C.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
D.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源动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
C.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鸟杨柳、金麦红营、银白雪野、迷蒙月夜,细腻而形象。
D.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
(3)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组卷:62引用:1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改差江阴佥判。孝乾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歹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B.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C.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D.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拟字,女子不可拟字。名、字和号一般意义上存在一定联系。
B.绍兴:南宋皇帝赵构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提点刑狱:宋代特有官职名称,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对本路的各级官员实施监察。
D.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又被称为曲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3)以下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行事果断,深明大义。金主完颜亮死后,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辛弃劝告时任掌书记的耿京赶紧做决断归顺南宋。
B.辛弃疾心系百姓,治理有方。他担任滁州知州时,适逢滁州遭遇战火,民生凋敝。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
C.辛弃疾在福州处理政务时,面对福州依临大海、盗贼猖獗、府库空虚的现状,镇定自如,冷静应对,大胆构想了很多措施,并取得了实效。
D.辛弃疾爱才惜才,他奏请皇上赏赐银绢来厚葬吴交如,不顾流俗为朱熹写文痛悼等行为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②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
(5)辛弃疾想如何解决福州盗贼之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组卷:38引用:4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第十四届全运会将于2021年9月15日至9月27日在陕西省举行。如图为第十四届全运会会徽,会徽取象传统礼天玉璧,玉璧为致敬上天礼器,寓意全国人民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庆祝第一个百年梦想的实现和第二个百年梦想的到来。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组卷:11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一大会址、南湖红船成为红色梦想起航的地方。1929年,古田会议胜利召开,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历尽千辛万难,在太行山腰修建了全长70.6公里的红旗渠。深圳从40年前的小渔村,不断改革创新,成长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组织“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主题研习活动,请选择一处你印象深刻的红色纪念场馆推介给同学,并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阐述你推介的理由。
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4引用:3难度:0.7